APP下载

父子有亲:天上有个太阳

2014-08-15周治琼韦志中余晓洁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4年5期

周治琼+韦志中+余晓洁

摘要:父母在个体的生命过程中属于重要他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学思想中,就有孟子提出的五伦关系之首——“父子有亲”。个体生活中五伦关系正常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心理成长。因此,我们可以运用传统心理学思想,在科学的流程下,将“父子有亲”转换成心理咨询和生活中可以具体应用的现代积极心理技术——“天上有个太阳”,以此心理技术来帮助个体优化与父亲之间爱的关系。

关键词:五伦关系;传统心理学思想;父子有亲;现代心理技术

一、中国人的心理问题与传统思想中的五伦关系

在临床心理咨询观察中,来访者无论基于何种原因和诉求来寻求心理咨询与治疗,其内在根源大多与“关系”有关,其中大部分的关系属于亲子关系。一些研究表明,父母提供良好的支持有助于青少年减少抑郁情绪,高亲子冲突会增加青少年产生抑郁的危险。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儒家思想,我们可以看到,孟子提出的五伦关系(即“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和“君臣有义”),其中“父子有亲”强调了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有亲”,也就是说现代心理咨询中所说的亲子关系不良,即为五伦关系的“乱伦”。这里的“乱伦”是指关系本身没有按照自然和文化的发展而导致的顺序错乱。

二、中国人心中的“父亲”

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外为孩子拼搏创造丰富的物质生活,在家里扮演教育、引导孩子的角色。从小父亲便是孩子的山和天,是极其重要的偶像和榜样。父亲对于孩子而言是太阳,是力量所在。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是责任和承担的榜样;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是女儿最先接触的异性,在被保护、被宠爱的过程中,女儿知道自己作为女孩的性别角色,同时获得最原初的生命安全感。

另一方面,父母是我们无法选择的,童年的经历更不可能改变,长大后的我们,想要找回自己的力量,想坚强自信地站在大地上,必须回过头去了解父亲。如果这个心中的太阳不够明亮,在孩子心中可能就会留下些许遗憾和委屈,也很难从父亲身上继承力量。

三、天上有个太阳——现代心理技术的转换

制作

中国人和父亲的爱的连接表现得很含蓄,正是这样的文化特点,很多文学作品对父亲的形象作了一些比喻,比如大山、大海、太阳等,在中国人心中,父亲是每个家庭、每个孩子心中的力量与承担的象征。父母是个体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父子有亲,就是父慈子孝。是父母慈心,关爱子女,子女理解、孝顺父母。父子有亲,是五伦之首,符合天然的人伦秩序,是传承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的伦常大道。只有无障碍地连通父子(女)之间的亲密关系,人生伦常系统才会通而不痛,才能有和顺畅通的人生大道。

由此,我们运用传统的五伦关系之首的父子有亲,转换制作成积极心理技术——天上有个太阳。此技术设立我们与父亲的对话体验,借艺术形式这一载体表达对父亲的所有情感,进而把温暖的力量传递给自己。这个过程,就像我们重新从太阳身上汲取力量一般。多重的、立体的、全方位的表达,与父亲更好地、更直接地连接,可以唤醒我们内心中最有力量与担当的部分,是我们人格完善的必经步骤。

四、“天上有个太阳”心理干预技术操作指南

1.在A4的画纸上用水彩笔画出边框,再把画面分割为3×3的九个格。

2.在纸的抬头写上“我的父亲”。

3.从右下角按逆时针顺序画到中心,或者从中心开始按顺时针顺序画到右下角,这两种顺序都可以,依顺序一格一格地把脑海中浮现的事物画出来。

4.在画第一个方框的时候,闭上眼睛冥想,大脑中出现“我的父亲”字样,你的头脑中会出现一幅画面,将这个画面画在第一个格子中。画完第一个格子之后,再次闭上眼睛冥想,将大脑中出现的“我的父亲”画面画在第二个格子中。将头脑中关于父亲的画面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在九宫格里依次画出。(画的时候可放歌曲《懂你》《父亲》等,帮助表达自己的情绪。)

5.画完九幅画之后,体察自己内心的情绪,然后提笔,给自己的父亲写一封信,尊重自己当下的感受,做一个真实的情感表达。

6.在写完信之后的一周内,找一个机会,当面或者电话,将信读给自己的父亲听,如果实在做不到,可以将信寄给自己的父亲,这是一个绝佳的连接和沟通的机会,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做到。

五、注意事项

1.九宫格作画的顺序需要按照如图所示的两种顺序来画,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2.画画或者写信的时候如果有一些情绪流露,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都要充分尊重自己,让情绪尽情地表达。

3.让父亲看到或者听到信,是非常关键的步骤,也是整个技术成功的关键,说服自己,勇敢地踏出这一步,将会有意外的收获。

[1]张粹然.心理学与文化[C].四川省心理学学会,2005.

[2]刘海娇等.青少年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及其对抑郁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1,34(6):1403-1408.

[3]钟年.彭凯平.文化心理学的兴起及其研究领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6).

[4]杨鑫辉.现代心理技术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韦志中.幸福干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6]马跃如.孟子教育思想及其内在逻辑[J].现代大学教育,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