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014-08-15邵会秋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22期
关键词:乌鸦狐狸创造性

◆邵会秋

(吉林省大安市两家子镇中心小学校)

语文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其间蕴含着大量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素。因此,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重点,是时代赋予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基本任务。

一、挖掘教材因素,诱发创新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多角度、多渠道的整体工程。但我们的学校是根据《新课标》教材要求进行教学的,凭借教材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因素进行思维训练,应该是一条基本的渠道。因此,我们要从挖掘教材中的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因素着手。

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因素,关键在于教师要用创造的眼光去钻研教材。同一篇课文,会因教者理解的角度不同,钻研深度的不同,而使学生所得各异。如果我们能从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来改革当前的语文教学,我们就会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角度去钻研教材,从而发现教材中有不少能诱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比如,有的课文,反映了人们通过综合分析事物的各种联系,从多方面作出合理的思考,解决了某些复杂的问题。这一类课文蕴含着创造性思维训练因素。比如,《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就是这样的课文。

二、积极参与,全面创新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教师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展。只有自主思考,自主探索,才会产生创新意识,得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教师是主导者,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放手让学生参与,而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

1.讲究参与策略

(1)全员参与,人人发展。引导学生参与要注意层次性,防止一刀切。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因人施教。注重学生参与,不能只注意优生,应该重点关照学困生,提倡为学困生专门设计问题、练习,促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2)全面参与,综合提高。引导学生参与要注意均衡性,防止顾此失彼。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听说读写等训练,“四能”并举,全面提高。

(3)全程参与,逐步提升。引导学生参与要注意连续性,防止间断和跳跃。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不能只参与部分环节,真正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使学生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2.把握参与时机

(1)课前参与。课前认真预习课文,读熟课文,自学课文,收集资料。(2)课中参与。这是学生参与的主战场。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时间不少于25分钟,教师的激趣、讲解、引导、点拨、评价、总结等不突破15分钟。吕叔湘先生指出:“归结一句话,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就是参与听说读写思,就是引领学生自己动口、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学生参与的方式多种多样,如确立学习目标,参与读书,参与质疑问难,参与讨论与交流,提问与答问,参与说写训练,参与角色表演,参与课堂检测,参与总结与评价等。(3)课后参与。课后参与有助于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提升读写能力。比如课外拓展阅读,课外写周记、日记,参加社会实践,到工厂、农村、部队参观、调查,观赏大自然等。

三、质疑问难,大胆创新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强烈的自主参与意识和创新动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设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创造机会,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让学生产生自主参与的心理倾向。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设想,鼓励学生探究学习、主动参与。如教学《丰碑》一课,当学生从将军的语言、神态描写中了解到将军看到冻僵的战士时,那种十分悲痛而愤怒的心情,教师让学生围绕将军的“愤怒”进行质疑。有的学生提出:“将军这样愤怒对不对?”有的学生说:“将军这时发怒是不对的,因为军需处长是为了别人才被冻死的。”有的学生说:“将军此时发怒是对的。因为将军并不知道冻死的战士是军需处长,他发怒是出于对自己部下的深厚感情。”通过引导辩论,学生不仅深入感悟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精神。

四、唤起想象,主动创新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在想象的蓝天里自由翱翔,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语文教师应运用有效方法,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我充分利用课文,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超越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我利用结尾空白,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文中最后一句写“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钻回洞的狐狸美美地吃了一顿,然后舒舒服服地睡一觉。我接着问:“当乌鸦眼睁睁地看着狐狸叼着肉钻进洞时,会怎么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乌鸦很后悔,它明白了狐狸说自己歌唱得好听,是为了骗自己嘴里的肉;有的认为乌鸦会这样说“这下该怎么办?孩子们还没有吃饭呢?我真不是个好爸爸。”我适时加以引导:以前我们还学过有关乌鸦的哪篇文章?话音未落,一个学生就叫起来:老师,我知道,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还学过《乌鸦喝水》这篇文章。这时我紧追不舍:它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说:《乌鸦喝水》这篇文章中的乌鸦很聪明,能够动脑筋;而《狐狸和乌鸦》这篇文章中的乌鸦很愚蠢,被狐狸给蒙骗了。有的说:乌鸦爱听好听的话,所以被狐狸给蒙骗了。有的说:乌鸦真聪明,能想出好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这样,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新的高潮,他们在主动探索中,不断更新创造,创新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

五、融入生活,实践创新

语文教学必须走出校园,走进五彩缤纷的社会,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在生活中寻找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在实践中积累鲜活的经验,拓宽视野,激活大脑,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展示创新成果。

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做有心人,积极挖掘潜在的创新资源,千方百计加以激发、唤醒、引领、训练,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呈现出陶行知所说的“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的美好境界。

猜你喜欢

乌鸦狐狸创造性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小乌鸦
乌鸦喝水后传
狐狸和猫
狐狸
狐狸便当
乌鸦搬家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