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富“校外”充盈人生——校外教师的蜡烛精神与发展诉求

2014-08-15邹辉琳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22期
关键词:妇女儿童蜡烛工作

◆邹辉琳

(河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主任)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省妇联机关来到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工作,屈指算来,已近20年。20年的时间,足够告别青春岁月和年富力强,自我见证着自然和人类的规律。身边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团队,他们或青春靓丽,活泼向上;或举止端庄,内秀外慧;或单纯爽直,快人快语;或委婉含蓄,善解人意;或通晓史哲,仰望星空;或术有专攻,多才多艺。因为坚守,至今同在一个屋檐之下;因为追求,手中的事由和所在的岗位越来越好;因为付出,成为家长和孩子追捧的偶像;因为好学博学,既精于本职,又服务社会;因为会干善管,把妇儿中心做到了有品质、有内涵、有品牌,在省会、在业界颇有影响,位置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省会万人规模,著名校外教育”可算作对这个群体和业绩的贴切评价。

一、从“春蚕”到“蜡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在唐代中原诗人李商隐著名的诗句中,“春蚕”意象与“蜡烛”意象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春蚕”在春天不停吐丝的过程中,常规下是不会死的,“春蚕”在吐丝作茧的过程中,依其正常的生命轨迹它要转化成蛹,然后再生出两个翅膀变成展翅高飞的蚕蛾;“蜡烛”则不同了,它自从点燃开始起在放出光明的同时一直消耗着自己,直至化为轻烟而去,一无所有。

然而,“春蚕”和“蜡烛”这两个意象是从事校外教育事业这个人才团队的绝妙比喻:这个团队在年轻时活像一群“春蚕”,而在壮年走向老年的过程中,则转化成了“蜡烛”。

这样的一群人,他们首先是极其丰富的:爱教育、学教育、做教育、研究教育;他们首先是极有爱心的:热爱儿童,关注儿童,研究儿童,为儿童服务;他们首先是极有责任心的:心在儿童身上,视野却扩展到他们的长远;他们首先是极有使命感和人生目标的:不为良“相”,则为良“师”,儿童、教育、素质、特长、技能和创新潜质、接班人、建设者等关键词串连起他们的人生理想、事业追求并一直延伸到“中国梦”。而途中的各个站点,却有着孔孟古今教育大师的一路陪同。他们是幸运的,赶上了尊师重教的好时代;他们是幸福的,被满天下的小“桃”或小“李”记得和传颂;他们是充实的,在教学相长中成为校外名师;他们是成功的,由他们支撑的是“人才大厦”那个最为重要的奠基部分。自幼生长在教育之家,记忆和血液当中流淌着对这个职业的尊崇和敬意,存储与备份着这个职业所特有的理性与文明。与这样一个职业团队结缘20载,如同“千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一样,是前世今生至少两辈子的缘分。

二、从“发展”到“跃迁”

我们的团队服务的是“校外”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这样的事业,是一份很重要和需要特别说明的事业。一方面,随着郑州“大都市化”的迅猛发展,市内娱乐项目在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也有着越来越强的消解校内教育“养成”的效果,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子女“校外6~8小时”接受良好教育熏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运动”的迅猛推进,孩子父母的城市化是一代又一代农村、乡镇孩子自然而然城市化的浪潮,使校外教育成为经久不衰的“刚需”。子们周一至周五在学校、在幼儿园,周六、周日或寒暑两假期到我们这里来,叫“学校以外”的“校外”,孩子们在学校里重点学习“语、数、外”,“史、地、生”,到这里来则为“音、体、美”,“科、技、能”的素质培养,这叫课本以外的“校外”;孩子们在学校进了教室进课本再进作业,在这里却既可动手、又可动脑,既上舞台,又上讲台,更可野外观星、远足探究、生活体验、“小脚行天下”,“中华大地行”这叫课堂以外的校外;在学校你可能为分数所累,为排名烦恼,为年级、班级敬陪末座而略显无助,在这里却可以自由选择,个体展示甚至独一无二;课本里、作业里的东西随着时间推移作用会逐渐减弱,而“校外”所给予的特长培养却可享用一生,这叫“排序”以外的“校外”。来到“校外”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孩子可以象自由的小鸟,个个平等、受尊重、受重视,都可以找到张扬个性,挥洒兴趣,放飞思想,展示特长,憧憬和畅想未来。“大学,非大楼也,乃大师也”,“校外”,非学校也,素质教育也,人才摇篮也!

“校外”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其实就是一个孕育梦想,编织梦想,为梦想插上翅膀,让梦想飞天的地方他“儿童天地,艺术摇篮,引领成长,塑造未来”的极好素质教育园地。供职这样一份事业,服务这份事业,我们这支特色鲜明,人才济济的校外师资和管理团队,历经磨练和岁月沉淀,其特长、其专长,其综合优势无法取代。

即使在今天,校外的老师们仍然可以用“蜡烛”来比拟。社会走向当前这个发展阶段,用“蜡烛观”来对号入座教师的工作性质,仍有着比较形象和贴切的现实意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甘为春蚕吐丝尽,愿为红烛照人寰”,“落红本非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古今名句广为流传并成为社会定给教师的人生坐标。“道德楷模”,“人伦典范”的确规范着教师的行为,但是否也约束了幸福感和价值实现?“蜡烛观”作为职业精神和境界引领从来不曾有问题,但其“束缚”和“捆绑”又何尝不是它的属性之一呢?教师的好学、治学、忘我、坚持、不计报酬、甘守清贫“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传统要求和美德,100年过后真理依旧,但他们为人子、为人女、为人妻、为人夫、为人母、为人父的多重角色,昭告和加重了他们的角色和责任。活出自己,泽被家人的压力谁也无法代替。真正先进和足够文明的社会,不应该也不能够仅仅引领教师完全彻底地“燃烧自己”和“照亮他人”,不应该以牺牲教师个人和家庭、亲人的幸福为代价。在“校外”工作,作为管理者,常有自我矛盾的时候,一方面,希望教师把学问、事业做到极致;一方面,同时也应当思考过度的“蜡烛观”是否会削弱了教师的内在尊严与欢乐的生命体验呢?让教师成为“完全牺牲的无怨无悔者,不求任何报酬的清心寡欲者,至高无上的超凡脱俗者”是否也存在着对教师职业引领的极端和偏执呢?把教师定义成一种工具,忽视教师职业个人价值的重要性,固守教师职业“带给他人光明,必以燃烧自己为前提”的定位,是否也有背离“以人为本”和“人性化”之嫌呢?

三、从“诉求者”到“追梦人”

解开“公益事业的要求”与“个人利益诉求”之间的“死结”,也许只有靠我们从业者自觉接受事业的千锤百炼,从而剔除个人私欲的渣滓,方能达到灵魂的净化与目标的升华。表现在工作实践中,力求把事业的必然实践转化为个人内心的爱好与习惯,“死结”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解开了,消释了。作为一个刚进入这个团队的青年人来说,一看到整天面对的是一大群孩子,自然会想:与一群孩子为伍能尽快升职吗?能尽快晋级吗?能像公务员那样轻易得到“经适房”吗?能像企业界那样每月收到大把大把的钞票吗?总之,一连串潜意识中的个人诉求会让人自然而然对这项事业产生抵触情绪。但是,当你认同了“这群孩子在活动中心受教育就不会流散在街头,受不良社会影响的污染”这个观念,你就会从千百个家长的眼光中看到你自己的社会价值;当你成功地讲好一堂知识课,课堂鸦雀无声,课后小朋友蜂拥围在你身边问长问短时,你就会看到你的成就;当你培养的少年儿童获得了各种各样的专长,在校内或者重要社会活动中获得大奖,孩子的父母带着灿烂的笑容来感谢你时,你就会感受到这项事业的光荣。不知不觉间,这种价值的积累、成就的积累和光荣的积累,就把个人利益的诉求洗净了,因为,此时也许你的诉求已经转变:不再是房子、车子、位子、票子,而是“光荣”与“梦想”。你从一个“诉求者”升华为一个“追梦人”了,也就不会再感到“奉献”中“代价”之沉重;相反“奉献”将升华成一种与“价值高”和“幸福感强”共存共行的“正能量”和推动力。回想我们学生时代关于老师的印象:清瘦,驼背,早生华发,早上亮灯最先,夜间熄灯最迟,寒假备课,暑假培训,平均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更有非双职工老师,周一至周六教书,周日赶回老家侍弄农田,奔波一家人生活,心里装着学生,却无暇顾及同样需要教育和陪伴的子女,“种了别家的地,荒了自已的田”;缺乏该有的组织关怀,缺乏公正的社会评价和地位,不能为家人和亲人创造好的衣食住行,饱读诗书,一身傲骨却未必能换来相应的回报和尊严,以至于留下“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家训。掩卷追思,内心依然可油然而生对那个时代下老师们的至纯尊敬,脑海依然可见门外面,讲台上,油灯旁他们忙碌的身影,在内心最为柔软的地方依然会为他们留着岁月的底片。怜惜他们的青年,扼叹他们的壮年!时代和“蜡烛观”稀释了他们的幸福和生命意义啊!较其他们,我们真是福哉、幸哉!当进步的时代和相对文明的今天赋予“蜡烛”更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内涵,今天的教师和当年的“教书匠”地位和待遇已有着天壤之别!今日教师的诉求,既有物质的,更有精神的,如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样,生活的充裕,精神的丰富,足够的尊重和成长空间可以让“蜡烛”燃烧更长,更亮,更愉悦,更你情我愿。

这是否可以看作由“蜡烛观”向“发展观”的社会转变呢?我在工作实践中体验到的教师“发展观”,应当包括能使教师体验到职业的尊严、快乐与价值等重要内容。我注意过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专门研究,多家网站也刊登过有关教师心理健康的系列文章,《中国教育报》甚至曾经用五个版块关注职业倦怠,说明教师幸福指数为社会所关注。被关注,恰恰说明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完全同步。教师职业作为一种“生存方式”,一种“谋生手段”或者“兴趣爱好”,“人生选择”“价值实现”观点都有其合理性,而唯独追求“价值实现”的部分最不易在现实中找到感觉。真实的情况是,无论“校外”教师还是“校内”,教师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均比过去好了许多,但“管理的职能不仅要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和奖惩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有效地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还应该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还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命题。现行的我们习惯于执行的不少措施会影响到教师对于工作意义和生命意义的主动追求和主动实现。教师首先是一个普通的社会人,教师作为清贫、无私服务的代名词应该渐行渐远或赋予其新的内容。今天的教师“发展观”应该引领教师在奉献,在为服务对象服务的同时,劳中取酬,劳有所得。不同的是,普通劳动者的工作动力主要来自于物质刺激,而教师则需要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教师的工作在当下,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三尺讲台这有限舞台,成就着祖国的四面八方和各行各业。教育专家常讲:“教师的职业境界来自两层:一层是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一层是把教育活动当做幸福的体验。”教师只有精神层面的尊严需求得到满足,体验到职业所带来的幸福,才会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并享受着耕耘过程,为学生提供更为适合的,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在通过教学和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自己也显性成长、进步自然和科学发展,一个幸福的校外教师,是角色自我与个性自我的有机统一。

“发展观”有利于教师将生活与工作相互融洽和相得益彰。文明社会的职业理念应该是具有生活与工作相映成趣的功能:在工作中享受生活,有能力把生活安排得有滋有味,好生活支持工作。如果能够把教师职业由安身之命的“生存方式”改善为“生活方式”,把“谋生手段”升华为“价值实现”,那该是一种多么理想和令人向往的状态。教师的职业活动,指向人的心理和灵魂,复杂性,挑战性和创造性是其特点。如果能够为其创造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可以使他们感觉兵马粮草充足,没有后顾之忧从而更有责任和担当,可以感受到人生的完满和生活意义的富足。21世纪与上世纪职业感受的不同在于,生活离开了工作,生活就不再是生活;工作离开了生活,也只是一种任务的承担罢了。

以上“悟”的点滴,可以作为我在“校外”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与教师和团队守望相助的体会、体察、体验。我们的教师可算作庞大教师群体当中极好、极可爱、极有特色和亮点的一部分,他们在“校外”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把学习和工作相统一,把理想和当下相统一,把兴趣和职责相统一,把“个人梦”和“中国梦”相统一,干得漂亮,活得充实和精彩。作为他们的“肩膀”和“铺路石”,我也汲取了来自青年教师的激情、创造、开放、朝气、充实、明智、灵秀、严谨、笃行所给予的能量。当教学与管理相统一,青年与老年相扶持,“晨晖”与“晚霞”相映衬,“蜡烛观”与“发展观”在一起,工作在作为“校外”的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因为“苦”,有体验,因为“乐”,有感受。丰富“校外”,充盈人生,大概说的就是这样一种工作与生活和谐统一的状态吧。

猜你喜欢

妇女儿童蜡烛工作
浇不灭的蜡烛
多措并举 泉港妇女儿童事业结硕果
省“两会”代表、委员 关注妇女儿童权益保护
不工作,爽飞了?
神奇蜡烛
让尊重和关爱妇女儿童成为社会风尚
吹蜡烛许个愿吧等
选工作
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选送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