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校园文化与商业企业文化的融合

2014-08-15王俊峰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商业校园

◆王俊峰

(大连商业学校)

一、关于商业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

1.商业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内涵

商业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型文化。它是以人的管理为主体,以企业精神为核心,以职工的群体行动为基础,以形成最佳经营机制为目的的一种现代商业企业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企业环境、企业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形象和企业制度规范五个方面的内容。商业企业文化的表象很多,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重视价值观。价值观是商业企业发展的行动指南,是商业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二是追求高额商业利益。三是强烈的竞争观念。四是强调法治、纪律。

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在特殊环境中,经过长期教育实践创造出来的,以师生互动价值观为核心并体现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的总和。它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以校园物质设施为载体,包括校园、校舍的设计布局,校园绿化、图书馆建设等方面;二是制度文化,反映校园的机构和文字为载体,包括学校中所特有的规章制度及保证这些规章制度执行的组织机构;三是精神文化,以学校理念为载体,包括学校中每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判断、情感方式、审美情趣等。

2.商业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冲突

商业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最终为企业形成最佳经营机制,赚取最大生存空间和经济利益而服务。外在的企业形象、环境和规章制度以及内化为员工群体行为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最终为这一终极目标而服务。在这一终极目标引领下,商业企业文化有外在诸多的表象,如高效的时间观念、协作的团队关系、能力本位的竞争观念、成本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纪律意识等。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既有社会文化的共有属性,又具有其独有的特性。校园文化是育人文化,无论其外在的物质设施、规章制度,还是内化为群体行为的精神文化,最终为育人这一终极目标服务。人的成长需要多元化的养分的滋养,所以校园文化在一定精神取向的基础上,是明显的多元文化。其诸多的外在表象有兼包并蓄的包容意识、人文本位的互助观念、砭弊救人的育人意识、平等协商的民主观念、遵章守纪的纪律意识等。

商业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原本为两个互不交叉的范畴。近年来,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使企业与学校结合紧密,其文化触角已经深入到校园中。但两种文化终极目标的差异和外在表象的不同,决定了两种文化在同一主体上体现的时候会存在某种冲突。在学校建设中会出现育人环境的宽松、包容与企业严苛要求的冲突;学校平等民主氛围与企业绝对服从管理的冲突;学校资源共享、齐头并进的互助关系与企业能力优先、适者生存关系的冲突等多个方面的冲突。

3.商业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统一

职业教育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客观上要求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应是一脉相承。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无论是商业企业文化还是校园文化,都要依赖于人对其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作为时间和空间前后相承的主体,同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接纳两种冲突、相互扭曲的价值观。这同样要求学校建设要抓住两种文化的精髓和本质,做到学校建设中纷乱表象下两种文化的融合。商业企业文化简单移植到校园中,只会使校园文化丧失本身的特点,而无法真正实现两种文化的统一与融合。要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必须抓住两种文化本质上的契合点,即两种文化的统一性,从而实现两种文化在同一主体上的融合。商业企业文化本质是“人化”“人本”管理,校园文化本质是“人化”“人本”教育,两者统一于对人本性的认同和尊重。基于对此统一本质的认同,商业企业文化走进校园的脚步才会变得轻盈而有力。

二、大连商业学校对融合两种文化的探索

在教育部职业教育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宗旨的引领下,大连商业学校自2003年以来逐步形成了为社会培养品行突出、技能突出的合格劳动者的办学定位。在大连商业学校建设的实践中,学校领导和全校师生深刻地认识到在单一的校园文化的土壤中,是很难培育出企业需要的合格劳动者的。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将优秀商业企业文化移植栽培在校园,让商业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在人本主义的土壤中融合、生长,以复合型文化熏陶、培养品质优秀、技能突出的劳动者,是大连商业学校近年来学校建设的思路。

1.跳出教育办教育,将商业企业扎根校园

商业学校的特色在“商”字,而商字的精髓在流转,充满活力的商业氛围是培养商业人才的温床。2005年以来,大连商业学校立足“商”字做文章,挣脱传统职业教育的束缚,将商业企业扎根校园,努力在校园培育商业氛围。学校利用校园毗邻街区干道的优势,创办学生创业中心有限公司,开办咖啡厅、超市、摄影社、商务中心、休闲会馆等对校内外经营的实战型实训室。这些实训室解决了校内相关专业的技能教学场地问题,更主要的是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参与企业经营服务的机会。酒店管理、市场营销、咖啡茶艺、会计、国际商务等专业的课堂走进了实战一线,而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更是直接参与各实战型实训室的经营管理。他们参与经营的筹划、决策、管理、采购、服务、核算、总结等各环节,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更将经营中遇到的问题总结成经验,渗透到自己的知识结构里。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这些实战型实训室凝聚了行业里的相关业态,具备商业企业的基本特征。实战型实训室犹如一渠活水,将充满活力的商业气息带进沉寂的校园,活跃了校园文化,更将商业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扎根在每一个商校学子的心中。

2.选择优秀企业合作办学,拉动优秀商业企业文化走进校园

与优秀商业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是将两种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径。校企间双向紧密的合作,使企业文化的触角前伸,使校园文化羽翼后延,两者在频繁的交流与碰撞中得以磨合、滋长,进而融合。大连商业学校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订单培养,企业走进课堂

学校在现有的16个专业中,选择对相关专业群有拉动作用的龙头专业和有深厚行业依托背景的专业,与相关行业的优秀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合作办学。企业深度参与到教学中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参与日常教学任务的完成。如大连香格里拉大饭店为饭店专业开设酒店运营管理、饭店英语口语课程,大连银杏餐饮公司为饭店专业开设餐饮企业经营课程等。

(2)工学结合,学生走进企业

对技能突出、与企业结合紧密的专业,在校期间拿出一定时间,按教学计划安排走入企业,学习技能、感受企业文化。西餐烹饪专业每年到大连富丽华大酒店工学结合实习3个月,市场营销专业每年到格力空调大连销售公司工学结合实习1个月,会计专业每年到信合会计事务所工学结合实习2周,装潢专业每年到鲁班装饰公司工学结合实习2个月等。工学结合使学校和商业企业紧密结合,使彼此的理念和文化能双向渗透。在工学结合中走进企业的学生,在企业师傅言传身教下,长进了专业技能,更加了解了企业的规章制度和文化,变得成熟而规范,更加接近职业人的要求。

(3)师资培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学校鼓励、支持教师到优秀企业脱产挂职锻炼,提高专业技能,领悟企业文化。教师作为知识和技能传授的使者,在融合两种文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教师深刻领悟了先进的企业文化,才能将其渗透在日常教学中,才能身先垂范的在日常行为中融进企业文化的要求。学校3年间总计有孙璐、宋靳奕、王萍、国威等十多名教师到专业对口企业挂职锻炼。挂职的教师作为媒介,加速了企业文化向校园的渗透和融合。

3.学习领域课程改革转变教学模式,贴近实际的教学拉近师生和商业企业的距离

2008年以来,大连商业学校加速推进以行动导向理论为主的学习领域课程改革。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企业调研、一线专家访谈等环节增加了学校和企业交流的深度,引发了教师深层次的思考。经过与企业专家共同研讨而得到的教学素材,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行动导向、任务引领的教学方法将贴近企业的知识以贴近企业实际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拉近了学生与企业的距离。教学改革的推进,让校园的教师走进企业,让商业企业的生产和服务走进了专业教学的课堂。课程改革改变的不仅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主要的是改变了全校师生的思维和理念,拉近了师生与企业间的距离。

4.把握商业企业文化精髓,以点带面,实现商业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质的融合

无论是中国传统商文化对诚信的要求,还是现代商业企业文化对合作和规范的要求,核心点都在人的品质上,也就是人性中向善的一面。大连商业学校校长安如磐多次指出:“我们为现代服务业培养人才,将来我们的学生将面对人财物诸多考验和诱惑,将面对企业林林总总的规章制度约束,相比较而言,学生具有一个扎实、上进、诚信的好品质就显得更加重要,某种意义上甚至比专业技能更重要”。学校在这一点的认识上,与商业企业对人才的核心要求完全契合。教学改革的企业访谈和合作企业的信息反馈表明,商业企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核心期许是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行和基本的素质,这是万仞高楼之根基。学校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主要为学生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包括素养基础、职业技能基础、学习能力基础等。而学校所能给予学生的这些基础里面,素养基础是最主要的。谦虚、上进、规范、得体、坚韧的素养就像学生通往成功路上的通行证,能让学生更快接纳企业的核心文化,更快适应管理,成为职业人的角色。抓好素养基础,大连商业学校主要实行了两点措施:

(1)突出品行教育,推行学生成长教育手册

学校开设品行课,由班主任承担教学任务。将品行课纳入课程体系,与德育课相辅相成,对学生进行优秀品行的引导和培养。从入学到毕业,每个学期班级根据成长手册的统一主题,在学校教务处、学生处、教学部的三重监督下开展品行课教育。6个学期5个主题:理想与纪律、爱心与感恩、诚信与质朴、责任与养成、劳动与敬业。结合每个学期学生的发展和心理变化,逐一引入和开展主题教育。专题讲座、主题报告、主题班会、专题辩论会、义工行动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吸纳了大量鲜活、丰富的素材进入课堂,进入同学们的视野。品行作业、教师评语、家长沟通等多个渠道保证了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使品行教育的效果能落到实处。

(2)突出技能教育,七项通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相结合

基于对学生基本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对学生的技能教育强调在基本能力的基础上,精进专业技能。沟通交流能力、文字录入能力、礼节礼仪水平、应用文写作能力、书法、审美能力、计算机操作水平等是每一个合格商业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在商海、职场从容应对、稳步发展。学校将以上七个能力作为每一个学生必备的通用能力来培养,在学生从入学到实习的在校学习期间,有计划按步骤开设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在此基础上,专业技能教育紧密结合企业需求,为日后从业打下基础。

大连商业学校“两个突出”教育,看似学校内部建设,与商业企业文化无关。但这正是学校在建设中把准商业企业文化的脉搏,在内部建设中融进企业文化的得力之举,是达到商业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质的融合的举措。商业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人化管理,商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的因素。学校建设就抓住商业企业对人的素养的最基本要求,企业需要什么样优秀品行的人,学校就努力培养什么样品行的人,这恰恰就是企业文化的向前延展,是两种文化的质的融合。

三、商业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的效果

经过努力,大连商业学校在近年的建设中把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效果初见成效。学校培养的学生成为大连商业企业用人争抢的对象,每年在实习就业环节供不应求。很多企业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在评价大连商业学校的学生时,普遍认为商校学生素质高,懂规矩,能吃苦耐劳,发展有后劲,和同类学校比较,他们更愿意接受商业学校的学生。大连商业为学校培养的学生,在对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有了一定的理解后,在时间观念、责任心、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上、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上都和企业的要求比较接近,并且理解、认同企业文化,基本符合企业的要求。

学生进入企业后,很快进入员工的角色,如鱼得水,很多同学受到企业的重视。2010年毕业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安北,2009年5月开始实习,2010年1月进入大连银杏餐饮公司实习。因其在学生期间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对公司的文化非常认同,工作中思路清晰、踏实肯干,在公司受到重用,对其进行重点培养。2011年4月已经晋升为接待部主管,工作业绩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高度认可。

两种文化融合的效果说明了优秀的企业文化进校园,对学生心态的改变和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很好的环境,缩短了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距离,是值得肯定的。对转变职业教育重技能轻人文的人才培养理念,打造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校园文化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四、学校建设中两种文化融合的反思

1.要遴选优秀企业文化,有选择地接受

商业企业文化有共性,但也有各自的特点。每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会有区别,作为学校建设中与校园文化融合的一方,一定是具有代表性并具有先进性的企业文化。商业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主要作用于企业内部职工,具有鲜明个性,是内向型比较明显的文化。要想与兼容并包的校园文化融合,必须选择具有普适性的优秀文化。这样,我们培养的人才才具有普适性,才能适应不同的企业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

2.避免简单复制,保持本有特色

校园文化中引进企业文化,归根结底是由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决定的。但由两种文化的思辨得知两种文化是各有优点又各有局限,且企业文化具有明显的内向性。所以,学校建设中引进商业企业文化不能复制某个企业的文化,而丧失了校园文化的特色。我们的校园不是为了某个企业办的校园,我们培养的学生也不会只输送一个企业,永远只在一个企业发展。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只是应比其他类学校的校园文化多一些职业氛围,多一些职业取向,而最终是不应丧失校园文化的共同特点的。

五、余论

院校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科学的论证和前瞻性的规划。作为建设中的软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的建设尤为重要,突显环境育人的意义。建设与商业企业文化融合的校园文化,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办好职业教育的保证。

[1]刘永生.美国的商业企业文化[J].商业文化,1995,(3).

[2]张锦莉.试论商业企业文化建设[J].宁夏社会科学,1996,(5).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商业校园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商业经济》征稿通知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