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丝绸之路”战略下的中亚地缘政治

2014-08-15刘薇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中亚地区中亚国家中亚

刘薇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 新疆 伊宁 835000)

近年来,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主要大国都对古老的丝绸之路有新的提法,无一例外的都牵涉到了中国西部的邻居——中亚。那么,“新丝绸之路”战略下的中亚政治力量格局是怎样形成的?中国又是怎样在其中寻找发展的契机?

一、“新丝绸之路”战略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途经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成员国,延伸至地中海中岸和东岸,连接东亚、中亚、欧洲与非洲,通过沿线各国的合作和规划,将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并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促进贸易畅通和投资便利化。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东盟领导人峰会上的讲话中明确表示,中国愿与东盟国家共建新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提法尚属首次,与建设陆上丝路设想遥相呼应。

中国领导人提出的构想,重新唤醒了中国以及周边国家这一沉睡的历史纽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东接亚太经济圈,西临欧洲经济圈,被誉为“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其中,中亚是亚欧大陆的心脏地带。中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西北地区尤其感到扩大开放的重要性,在“十五”规划里强调要发展开放型经济,尤其是向西开放的问题。中亚国家也表达了区域合作、开放发展的意愿。中国西北地区与中亚国家,双方民族成份相连,宗教信仰相同,所持语言相通,风俗习惯相近,血缘关系相亲,彼此在民族、宗教、文化方面有强烈的认同感,为彼此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中亚地缘政治力量博弈

地缘政治学将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中亚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毗邻中、俄两大国,加之对阿富汗有着重要影响的美国,中亚地区以地缘为基础形成了中、美、俄三国博弈的利益格局。三国对中亚地区的着眼点各异,对该地区分别进行了战略计划布局。

2011年,美国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以阿富汗为核心,打通中亚与南亚的经济、交通网络,这将有助于阿富汗吸引外国投资,并建立与海外市场的联系,有利于阿富汗战争后的重建。该计划的实施给整个中亚地区创造了新的资源、市场和投资机会。从表面上看,美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仅仅是一个物流的计划,但其中更深刻的考量是希望中亚和南亚作为美国刻意经营的一个整体的地缘政治板块,不仅仅在物流上,能源、交通的出路也至关重要。该计划脱胎于“大中亚计划”,以阿富汗为立足点,通过共同利益与共同需求,将阿富汗、中亚五国及印度、土耳其连接成一个地缘板块,从而达到利用经济利益影响地区国家间政治关系的目的。由此才能使这些国家保持“真正的独立”,才能完成所谓的“去俄罗斯化”,也就是“美国化”的过程。

与此同时,俄罗斯也把着眼点定位在中亚。2011年10月4日,普京在俄罗斯《消息报》发表题为《新的欧亚一体化方案——未来在今天诞生》的文章,提出“欧亚联盟”设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第三次总统竞选的主要纲领。2012年5月7日,普京就任总统后首批签署的《关于俄罗斯联邦对外方针的实施措施》再次重申,“把发展独联体空间的多边合作和一体化进程作为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的关键方向,在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关税同盟和统一经济空间范围内加深欧亚一体化,并在2015年1月1日前建立欧亚经济联盟”。俄罗斯“欧亚联盟”设想是俄罗斯第三次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也是俄罗斯重振大国和强国地位的战略支撑。

美俄的新中亚战略提出之后,两国在中亚的军事力量也发生了变化。

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近郊的玛纳斯空军基地,是俄美两国在中亚博弈的缩影。2001年9月16日,9·11事件发生后的第五天,美国政府就向国际社会宣布将在阿富汗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意图打破俄美两国关系僵局的普京立即向美国示好,中亚国家随后紧跟俄罗斯的表态,吉尔吉斯斯坦第二天就向美军开放空中走廊,允许美国使用玛纳斯基地。与此同时,俄罗斯将位于吉尔吉斯斯坦的另一个空军基地——坎特基地重新启用,与美军玛纳斯基地仅隔35公里。吉尔吉斯斯坦成为全球唯一一个允许俄罗斯和美国同时设立军事基地的国家。2013年6月26日,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坦巴耶夫签署法案,宣布明年7月将关闭玛纳斯基地。但是美国基地的撤除不意味着美国影响力在中亚的撤出,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目前都呈现出为阿富汗撤军让路的状态。2014年,美国将从阿富汗撤出战斗部队及其主要军事装备,装备的运出须经过中亚国家的北方运输通道运回国内。中亚地区安全稳定的环境将成为顺利撤军的保证。而此时的俄罗斯却在加大坎特基地的军事力量。苏联解体之后的九十年代初的两年时间,是俄罗斯“甩包袱”外交政策的时期。当时的俄罗斯认为,经济落后的中亚国家会成为阻碍俄罗斯发展的“包袱”。但之后中亚发生塔吉克斯坦内战有可能蔓延到俄罗斯的南部地区,俄罗斯很快改变了“甩包袱”的中亚战略,转而对其进行政治与安全救助,意图将中亚划为自己的“后院”。因此,大部分为独联体国家的中亚,在俄罗斯的外交战略中一直居于重要位置。

中亚不仅仅是军事要地,能源也是中亚重要的战略价值之一。中亚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储量让其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现今中亚及毗邻的里海地区是仅次于中东和西伯利亚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储积区,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8%至25%。除此之外,珍贵的淡水资源也为美俄的介入提供了机会。中亚的两条“母亲河”阿姆河和锡尔河在冷战时期完全处于苏联控制的阿富汗的版图上。苏联解体后,水源的调配成了中亚各国争端的导火线。也成为西方势力介入中亚的理由。美国前国务卿克里斯托弗曾说“中亚地区的水资源问题可能导致区域冲突,由于美国在该地区有重要的国家利益,将促使我们介入其中,并实施干预。”

坚持外交的平衡发展有利于中亚国家的独立性,如果说美国对中亚的影响力体现在政治模式上,那么在安全领域,俄罗斯有绝对影响力;而在经济投资领域,中国的影响力正逐渐加大。

2013年9月,习近平访问中亚期间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就建设“中哈新运输管道”问题达成一致,建成后将实现里海天然气输往中国沿海地区,该管道土库曼斯坦部分将由中哈共同建造。哈萨克斯坦油气储量丰富,但主要集中于西部,由于缺少主要的运输途径,多年来,西部大量的油气只能被烧毁,南部则需从乌兹别克斯坦进口天然气。中哈天然气管道二期工程建成后,首先将为哈萨克斯坦南部提供稳定的天然气供应,解决哈萨克斯坦国居民“用气难”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因燃气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打破哈萨克斯坦天然气只能出口欧洲的单一路径,并解决沿线一万多人口的就业问题,为哈萨克斯坦南部的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哈萨克斯坦最大的邻国,中国的安定、发展、繁荣也为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发展带来契机。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天然气管道,全长约一万公里。通过这条管道,来自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天然气进入中国境内,供应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面临的挑战

虽然目前中国在中亚能源合作方面成效显著,但过程因中亚复杂的局势显得异常艰难。中亚的油气资源大部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被西方势力瓜分殆尽。中亚各国的油气管道都是直接通向俄罗斯,再从俄罗斯通向乌克兰和欧盟国家。土库曼斯坦出口的天然气以往都是由俄罗斯买断再转手出售给其它国家。中国进入中亚市场将会面临各种力量的博弈,首先将直接面对与俄罗斯的竞争。

机遇与挑战并存。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长期被掩盖的民族宗教矛盾骤然升温,恐怖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彼此结合,成为中亚地区动荡贫困的根源。加之恐怖主义往往利用毒品买卖的巨额收益为恐怖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因此,中亚地区成为毒品问题的重灾区。对于中国来说,由于新疆毗邻阿富汗等中亚国家,中亚地区的恐怖主义和毒品问题,给中国反“疆独”和禁毒斗争带来了巨大压力。“东突”民族分裂恐怖分子在中亚和我国新疆地区活动的资金也大量来自毒品市场。

2014年,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将撤出阿富汗,一些恐怖分子将伺机翻身,中亚形势又将充满变数。反恐的另一支主力军——上海合作组织自2001年成立以来,先后组织了十余次规模不等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形式也由双边为主,发展到与多边并举。通过一系列合作维护地区安全和稳定。经济发展和恐怖主义有密切联系,经济落后的地区常常成为恐怖主义分裂势力的温床。如果“丝绸之路经济带”能够带动中亚地区经济发展,将会为该地区的稳定与和平提供良好的基础。

四、开拓“新丝绸之路”战略的意义

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是南北走向,以阿富汗为中心,将中亚与南亚连接起来;俄罗斯的“欧亚联盟”设想是一个弧形,涵盖前苏联中亚、东欧的独立国家,是要维护原来受传统的苏联影响的一方,进一步密切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之间的联系。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是东西走向,要把传统的丝绸之路从一条线拓宽成一个经济发展的区域,令亚洲与欧洲之间的交通更加便利。而现在出现了一种说法,“丝绸之路经济带”被一些西方媒体过度解读,称其为中国的“西进政策”,认为中国有借此向西扩张的意图。美国《外交政策》刊发文章说,“美国一心希望自己成为平衡亚洲各方势力的关键,然而面对中国的“西进政策”,中美关系正趋于“零和””。“零和博弈”是一种损人利已的行为,显然,这种说法不符合我国和平的外交政策。

丝绸之路不是一条简单的路,而是一个具体的网络,丝绸之路辉煌的成果,是沿线人民共同创造的。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新丝路经济带”计划有着崭新的时代意义。中国和周边国家的交往没有谁输谁赢,只有互利共赢。“丝绸之路经济带”今后的发展走向如何,取决于周边各国共同努力。中国要推进地缘经济合作,是建立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之上。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间利益交汇的现象屡见不鲜。中国实施全方位友好拓展的外交政策,与他国互补所需,共同创造合作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1]朱显平.中国-中亚新丝绸之路经济发展带构想[J].东北亚论坛,2006,(5):5.

[2]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DB/OL].新华每日电讯.2013-9-8.

[3]美俄争夺中亚主导权中亚国家“去俄罗斯化[DB/OL].中华网新闻.2005-10-18.

[4]黄登学.俄罗斯构建“欧亚联盟”的制约因素[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2,(4):81.

[5]焦一强.玛纳斯基地“大变脸”背后:吉俄美平衡外交的一个缩影[J].领导科学,2010,(5):60.

[6]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开通[DB/OL].青年参考.2009-12-19.

[7]美媒称中国启动西进政策美恐华在中亚做大[DB/OL].环球网.2013-11-05.

猜你喜欢

中亚地区中亚国家中亚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中亚国家的贸易变迁研究
中亚地区与中国气候变化的关系
民国时期新疆驻苏联中亚地区使领馆设立原因
White Elephant
中国与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合作开发模式与前景分析
中国与中亚关系的里程碑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