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兵团团场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思考

2014-08-15胡广成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团场连队兵团

胡广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党委党校 新疆 伊宁市 835000)

兵团团场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无论是整齐划一的条田林网,还是先进的种植技术,它是我们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的宝贵自然资源,都为新疆提供了生态农业发展的广大空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对我们兵团团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个科学发展的思路。对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和深刻的理解关系到兵团农牧团场的后续发展,是否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科学性和实践性基础上的。我们应以团场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长远目光,去重新审视兵团在团场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生态建设的可操控思路,以团场良好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为基础,全面理解和提升新型团场建设的科学内涵,实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型新型团场建设。

一、特定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物化体现来自于团场

兵团艰苦创业的半个多世纪,是辉煌进取的半个多世纪。它不仅铸就了兵团的事业,而且铸就了兵团农牧团场特殊的群体与特殊的文化,形成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兵团人,正是靠这种精神,凝聚了人心、振奋了斗志。这种特殊的精神风貌和群体性格,经过积淀、筛选和自我认同,即形成了一个独具兵团特色的团场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所谓人文环境,可以定义为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文化变量的函数。文化变量包括共同体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等。自然环境,可以定义为环绕了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太阳辐射等。

团场的连队,有的父辈们是通过参军或起义来疆的质朴军垦人,他们有着象白杨树和胡杨树一样坚强的性格。恶劣的自然环境让他们具有着不同寻常的生存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生活品格;有的是由上海、天津来疆的支边青年,他们象一丛丛枣花芬芳亮丽,艰苦的环境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并塑造了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还有从内地分配来疆的大学生,成为连队的农业技术员。他们象连队部里的风景树,绿意盎然。浓郁的连队气息,不断给他们以纯朴生活洗礼,并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绿野。这些来自不同省份,讲着各自方言的职工们,从生存环境到人际关系,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新和自然,整齐和协调。职工们白天在钟声中走向一片片条田、林带和排碱沟,拉沙、剪枝、清渠,晚间又都走向连队俱乐部开会、学习或活动。中央的精神、上级的指示,在连队能迅速得到传达和落实。在相互的劳作与学习中,各地域文化习俗在连队这个大熔炉中,碰撞和磨合,逐渐形成了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层面的文化积淀,为连队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人文优势,形成了一种只属于团场连队所特有的极具军垦特色的乐观向上、容纳众长的人文环境。它反映了连队的一种精神文化性格和灵魂。

我们知道:一片地域也好,一个连队也好,其人文的素养越高,它的文明程度也越高。由此而产生的物化的东西也就越有文化底蕴。

那么,团场连队的自然环境状况又是如何呢?比如,在伊犁垦区这片绿地上,四师兵团人的父辈们用他们青春的汗水,利用天山上融化的雪水,来滋润和浇灌他们开垦的片片条田和栽种的条条防风白杨树。记忆中的地下水十分丰富,挖一锹下去,不一会儿就会渗出水来。团场条田边的排碱沟里,有小鱼、有毛蜡,有一丛丛的红柳。长满草的河渠中,水流湍急,又大又多。那一片片被防风的杨树林隔成井字的农田,经历着从大水漫灌到喷灌又到膜下滴灌。节水性农业技术在连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整齐划一的条田林网,为技术含量较高的机械化作业,提供了优质保障。职工们在条田铺地膜、施微肥、洒农药。一项项农业种植新技术,极快地反映到了连队的块块条田中。无论是棉田、麦田,还是果园、葡萄园,或是玉米制种基地,均是依势依域依自然条件的优势先行发展的。职工们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自然物质,使环绕他们周边的土地、水系、植被,有序地排列、渗透和生产。形成了一种只属于团场连队的、极具人为特色的连队自然环境。

分析了团场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以后,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兵团的团场连队,有着良好的兵团特有的人文环境,无论从它的人文素养到它的人文精神,都有着别的地域所不同的人文特征,它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留存在兵团人身上;兵团团场的连队,还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无论是整齐划一的条田林网,还是先进的种植技术,都为我们提供了生态农业发展的广大空间,它将是我们进行较为系统的农业生态型团场建设的自然基础。它作为一种有形的自然资源随着我们生态意识的渐次提高而不断会得到增值。

二、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构成的团场生态表象分析

在伊犁垦区的广大绿地上,伴随着条条防风的白杨林和滋润我们成长的伊犁河水,兵团四师走过了几十个春夏与秋冬。如今,早已被记忆封存的排碱沟,由于地下水的持续下降而干涸。失去了它昔日的清水流、芦苇摇、小鱼游的诗情;往日那仿佛手挽手枝繁叶茂的白杨林、沙枣林也由于严重缺水和风沙的肆虐而显得枝枯叶稀、风采不再了。为了追求地产的利润,职工们在土地上的投入呈正态曲线上升,却忽略了那一条条防风的杨树林和周边废置的排碱沟。一眼望去,杨树枝头,缠着随风刮起的地膜;排碱沟中,到处是农用废弃物。这样的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农田的小环境将会因白杨树的枯死而改变,排碱沟也将被农用垃圾所填满。由此而引发的农田自然环境的恶化现象,已凸现于我们眼前。我们清楚:作为农场连队环境构成的杨树林,它几乎是维系团场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一条纽带。它的存在,不仅仅只是为我们防风、为我们田间劳作歇息遮阴,更重要的是它在调节农田小环境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多风地区,防护林不仅能减轻风沙对农作物的危害,而且也是改善农田的水分循环和防止干旱的有效措施。由于护田林的存在,调节了农田的相对湿度和相对气流,使农田的土壤墒情得到提高和条田的乱流交换作用减弱。对维护条田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生态意义。从另一层面上讲,团场儿女对白杨树的认识,还有其感情方面的内涵。因为它象征着兵团老一辈留给我们的一种白杨树精神。看到它,我们便有一种无法推卸的责任在身。看到它今天的状况,我们便有一种难言的情怀。毕竟经过几十年变迁,老的白杨树防护林已退化衰败,功能减弱,要想继续保持其可持续的生态效益,就必须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治林方案,象当年父辈们那样,重新在条田周围营造防护林网,让职工们象愿意承包土地那样去承包和经营防护林,并将它作为一项长期的代际兼顾的绿色工程实施,相信兵团团场的明天,连队的未来,会因这项绿色工程而生机盎然,充满生态的气息和活力。

作为团场连队的另一环境构成排碱沟,虽然是老一辈军垦人治理盐碱的集中体现,对条田的渗碱增效有过它卓越的贡献,是伴随我们成长的美好记忆。但随着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和灌溉技术的科技化,团场连队的排碱沟基本上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兵团人从土地资源的再利用角度考虑,将这些闲置的排碱沟交于职工们去进行土地的综合利用和永续发展的良性经营,使团场连队生态环境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等方面保持可持续的利用和发展,对团场的后辈人产生自觉的人文环境的影响。

一个地域的发展过程,仅靠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数据是不可能堆积起来的。它最终是要以其物化了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因此团场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才是生态型的团场的物化体现。团场目前的建设和发展都是建筑在团场特定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之上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如若这二者不能协调起来和谐发展,而是以较大的生态成本去换取经济的发展,等于没了自然的根基,断了持续发展的可能。兵团团场的未来发展,必须具备的是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只有这样,才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三、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的生态内涵

兵团的团场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时期,怎样继续书写军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史篇,已成为兵团新一代人的一种责任。伴随着兵团“三化”的高速发展,兵团团场在生态和环境方面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不管我们能不能正视它,这些问题实际上已成为兵团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兵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问题。

团场的开发与建设最高难题在于“人、自然、经济”三元关系问题的统筹。即团场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问题的处理。它蕴含着整体的、全面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内涵。从整体意义上说:人文环境是建设新型团场的基础,也是生态型团场建设的基石。如果没有超前的生态人文价值观和环境哲学思想作指导,建设新型团场就缺少了与之相适应的人文思想和精神武装起来的社会主体,实现目标是难以想象的。美国西部的开发就是一个因生态思想滞于行动而遭自然报复的典型。在开始开荒和开发过程中,谁也没有想得更远,替西部的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永久负责,普遍浸透的是盲目乐观和征服自然环境、获取利润的观念。迫于30年代西部环境的急剧恶化,让美国人明白了大自然存在着内在形式的不可替代的生态经济体系。根据美国西部开发的教训,兵团在实施新型团场建设过程中认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意义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兵团团场现阶段从生态的角度去看,团场有着它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基础。但存在着一个后续如何科学的发展建设问题。

一是如何统筹和处理好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过程中人与自然、经济三元关系,以及培植团场职工人文素养和自然意识问题。因为职工是新型团场建设的真正主体,新型团场建设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职工。职工如若缺少了人文素质水准,团场也就缺少了其独特魅力所在,提高了职工的人文素质,等于坐而增值。因此,培育一大批综合素质高、经营能力强、市场适应快的新型职工就成了兵团建设新型团场的必需之举。

二是如何重新梳理原先相对分散的生态环境要素,建立团场生态环境保护的必需数据库,为今后工作模式的转变和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体系。这实际上是在原有良好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基础上去杨长避短,合理把握生境中各种因素的平衡关系,通过一系列的科学论证,提升农业生态建设的综合能力,提高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纠正无视生态与环境的承载力,过渡向自然索取的观念,在生态与环境所能承载的范围内,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建设新型团场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是如何在建立团场经济发展的资源体系时,将团场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去进行深入的研究,为科学决策团场未来的有续发展,即积极推进团场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充分认识到,靠拼资源是无法实现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只有以整合各种资源为基础,让有形的和无形的社会资源真正施惠于团场的各项事业,把团场的生态和谐作为一个新平台,以团场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基础,全面提升兵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内涵。

猜你喜欢

团场连队兵团
兵团记忆
兵团记忆
浅谈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团场林业经营制度改革
——关于团场林业发展的思考
连队文化创新对连队管理创新的影响探索
团场女人
关于发展连队经济的思考
用兵团精神凝聚兵团人的梦
新时期职工教育在团场职工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及措施
新型团场建设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八路军留守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