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体政治社会化实现分析框架——知情意行的统一

2014-08-15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意志教育者社会化

王 欣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政治社会化就是一个人从自然人向政治人和社会人转化的过程,是社会政治文化之于个人施加影响和个人之于社会政治文化感知消化的辩证统一。从社会个体角度出发,政治社会化是指一个社会成员特有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认知模式的形成过程。从个体学习角度出发,李元书为政治社会化下了定义,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个体在社会政治互动中接受社会政治文化教化、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完善政治人格的辩证过程,是社会政治体系的自我延续机制和功能运行机制。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在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在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实现过程中,个人只有通过学习和实践自觉获得有关社会政治体系的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并自觉形成较为稳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观,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培养积极的政治情感、确立坚定的政治意志、养成良好的政治行为,其政治社会化才能真正实现,自然的人才能真正转变成为社会政治人。在此意义上,政治社会化首先是个人努力实现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即完成自身知情意行政治社会化的统一。

一、政治认知的形成

认知又称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所谓政治认知是指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政治认知是政治社会化形成的基础,决定着政治个体政治社会化实现的程度与方式。政治认知的形成不是朝夕之间,而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包括对政治信息的了解、解构与重建。

对政治信息的了解主要是指政治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习得政治信息的过程,属于感性认识阶段。目前,我国政治个体获取政治信息的渠道比较广泛,不仅有电视、报刊、网络、广播等多种方式,还有家庭影响、教学授课、课间活动、社会宣传、同辈互动等多种渠道。

对政治信息的解构是指大量新习得的政治信息对政治主体既有认知框架的冲击,属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阶段。在该阶段,如果新吸收的政治信息与已有的认知框架相一致,原有认知体系就会将其吸收,并得以强化;反之,当新吸收的政治信息与原有认知框架相抵触时,政治主体便会产生认同危机,并经过反复思索,或是继续肯定原有认知体系,抛弃新习得的政治信息,或是放弃原有认知结构,重新建立认知体系。总的说来,该过程使得原有的认识得以强化或产生冲突,使得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巩固或被迫解体。

对政治信息的重建是指政治主体将新旧政治认知重新组合,建构认知体系并繁殖政治信息的过程,属于理性认识阶段。获取了足够多的政治信息之后,个体逐渐形成了稳定的认知架构,并在其支配下预测新型政治信息的形成,这是政治认知的高级阶段,也为政治情感的培养、政治意志的确立和政治行为的养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政治情感的培养、政治意志的确立和政治行为的发生。

二、政治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人脑的机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政治情感即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人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感、爱憎感、美丑感、亲疏感等心理反应的统称,具有复杂性、价值性和易变性的特点。脱离政治认知的政治情感是盲目无用的,脱离政治情感的政治认知是空洞无趣的。个体政治情感的培养,主要目的是塑造能够积极乐观地获取政治信息,自觉主动实现政治社会化的政治个体。对教育者的角色认同、合理有效的信息传播媒介以及教育内容的情感体验是政治个体政治情感培养的重要影响因素。

政治个体对教育者的角色认同能够引发其在政治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对教育者角色的认可有助于激发个体的学习热情,增强其学习效果。在受教育阶段,只有个体充分认可教育者,他们才会认真辨别、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反之,他们便可能会敷衍甚至排斥,不仅不利于政治信息的学习,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当然,这里所指的是广义上的教育者,涵盖个体政治社会化形成的一切引导因素,包括家庭、老师、同辈以及网络和政府等一切教育因素。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对教育者的角色认可依赖于学生对教育者的权威性认同与信服度,教育者的权威性越高,学生越容易信服,从而其态度改变的可能性越大。

有效的信息传播媒介和对教育内容的情感体验也有利于政治个体的积极情感,选择恰当的信息传播媒介能够加速个体政治情感的养成。实践证明,口头的交流优于呆板的书面文字,而实地学习又优于口头的交流,它更容易让个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此外,只有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个体才能够更加积极有效地投身到新一轮的政治信息学习过程中去,因此,对个体尤其是适龄的受教育者因材施教,使其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其政治情感的培养。

三、政治意志的确立

政治认知、政治情感与政治意志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共同发展。没有认知的意志是一种盲目的意志,故认知是情感的源泉,情感是意志的源泉。意志,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是个体从产生动机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政治意志是指个体在其政治动机支配下,对其之后政治行为起导向作用的稳定的政治心理状态,是一种较为稳定的政治心理习惯。政治意志的确立是政治情感的深化,是个体政治社会化的高级阶段,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政治认同感、以振兴民族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较为稳定的心理习惯。

政治认同感的形成,包括认同社会主流政治文化,接受社会政治规范,支持、拥护现实的政治制度,认同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忠于国家。政治认同感的形成建立在对国家、对政党热爱的情感基础之上,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媒体、同辈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得以实现。政治认同感的形成,不仅可以降低政治治理的成本,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政治团结和社会整合。

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也是政治意志坚定的重要表现之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社会责任感是一个国家得以发展延续的重要保障。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应该深刻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祖国的繁荣昌盛与中华民族的振兴不是单靠一代人就能实现的,是我们每代人和每个人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感的建立有助于个体责任意识的强化。通过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个体能够为民族的振兴与昌盛积淀知识、储备能量,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有助于个体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在政治实践中,心理习惯的作用远比接受或拒不接受教条或证据来得重要。心理习惯是政治意志中最为稳定的状态,是政治意志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人参与政治活动的行为倾向,稳定的心理习惯有助于正向政治行为的发生。在这一过程中,政治个体形成稳定的政治人格,成为一个政治人和社会人。

四、政治行为的养成

行为是人类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和具体的生活方式。政治行为是政治个体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政治动机体系、政治行动体系和政治结果体系组成的统一体,表现为发表政治意见、制造舆论、集会游行、政治协商到参加选举、外交纠纷、党派斗争乃至爆发战争等。政治行为是政治意志的最终体现,也是评价政治社会化是否实现的一个重要标志。个体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与政治意志只有通过政治行为体现出来才能算作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完全实现,也只有政治行为的发生才能强化个体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与政治意志。政治行为的养成主要体现在个体的政治辨别力与政治参与能力两个方面。

个体的政治辨别力主要是指政治个体具有能够正确分析、判断政治事件的能力,能够做到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听、不盲行。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不只是政治个体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还是主导型政治文化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的引导和制约、对反社会型政治文化的抵制和斗争的过程。政治个体只有正确识别什么是社会主义主导文化、什么是社会主义亚文化及反文化,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个人政治社会化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个体的政治参与能力主要是指个体能够了解政治运行的过程,掌握并能合理有效地运用政治参与的渠道、形式和手段,学会总结政治参与的效果,增强政治效能感。当今,网络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沟通交流渠道,这种新型社交媒体不仅改变了政治信息的传播模式,而且使个体的政治参与方式从传统的社会动员转变为个体自发参与。例如,从2011年5月开始,微博上相继出现了公民个人独立参加人大代表选举的新事,虽然这些年轻的参选人最终均未成为正式候选人,但是政治参与意识的觉醒,已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我们的重视。

政治社会化的实现是自然人向政治人和社会人转变的过程,是个体知、情、意、行的统一。其中,“知”是基础,“情”是支撑,“意”是动力,“行”是关键,政治社会化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行为四者不可偏废,只有将其有机统一,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1]李元书.政治社会化:涵义、特征、功能[J].政治学研究,1998(2).

[2]李元书,杨海龙.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J].政治学研究,1997(2).

[3]梁丽萍.政治社会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4]赵月霞,张慧蔚.大学生政治态度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及其引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7).

[5]林崇德等.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英]格雷厄姆·沃拉斯著.政治中的人性[M].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7]卢家银.社交媒体与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以微博自荐参选事件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2(8).

[8]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任海涛,魏巍.高校德育:从自治、自律到自觉[J].中国青年研究,2012(7).

[10]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意志教育者社会化
品读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时代新人与意志砥砺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About the bug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