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本《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残卷缀合研究

2014-08-07张涌泉刘艳红

关键词:国图写本残片

张涌泉, 刘艳红, 张 宇

(1.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2.浙江师范大学 幼师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又称《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药师经》,一卷,唐玄奘译。叙述药师如来之本愿及其功德。《大正藏》收在第十四册。该经作为印度大乘佛教经典,先后有五译:1.东晋建武元年-永昌元年(317-322)帛尸梨蜜多罗译《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脱经》;2.刘宋大明元年(457)慧简译《药师琉璃光经》;3.隋昌达元年(615)达摩笈多译《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4.唐永徽元年(650)玄奘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5.唐景龙元年(707)义净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经过对现已公布的写卷的全面普查,敦煌文献中共有帛尸梨蜜多罗译本34号,义净译本1号(北敦14457号),玄奘译本382号。其余二译未见。

一、俄敦784号+斯2787号

1.俄敦784号,见《俄藏》7/105B-106A。①局部如图1右部所示,首全尾缺,存24行,行约17字。有乌丝栏。首题“药师瑠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下署“沙门玄奘奉诏译”,至“照曜无量无数无边世界”句的“世”字止。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4/404C12-405A8。[2]《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定为8-10世纪写本。[3]

2.斯2787号,见《宝藏》23/405A-410B。局部如图1左部所示,首缺尾残,存245行,行约17字。有乌丝栏。原卷缺题,《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拟题“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4]所存文字起“照曜无量无数无边世界”句的“界”字,讫“八者,横为毒药、厌祷、呪诅、起尸鬼等之所中害”句的“厌”字。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4/405A9-408A15。[2]

图1 俄敦784号(局部)+斯2787号(局部)缀合图

按:如图1所示,上揭二号内容前后相连,可以缀合。俄敦784号末句“照曜无量无数无边世界”所缺的“界”字正在斯2787号之首,内容接续无间。又此二号行款相同(每行约17字,字体大小一致,行间距、字间距相同,天头、地脚等高),书写风格相似(笔墨浓重,书写比较散,行书,横画细竖画粗,二号共有的“有”、“殊”、“極”、“所”、“照”、“第”、“菩”、“世”、“求”等字笔迹近似,比较表1所列例字),可证此二号确为同一写卷之割裂,可以缀合为一。[5]

表1 俄敦784号与斯2787号用字比较表

二、俄敦1981号+俄敦10153号

图2 俄敦1981号+俄敦10153号缀合图

三、北敦10918号+北敦3335号

1.北敦10918号(L1047),见《国图》108/231A。如图3右部所示,残片,存6行,每行存上部2-12字,其中末行第7字“说”左下部略有残泐。楷书。有乌丝栏。原卷缺题,《国图》拟题“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国图》叙录称为7-8世纪唐写本。

2.北敦3335号(北257;雨35),见《国图》45/382B-389B。前部如图3左部所示,11纸,首缺尾略残,存296行,行约17字。第1行存下部11字,其中第1字仅存左下部残笔。楷书。有乌丝栏。尾题存“佛说药师瑠璃光如”八字,《国图》拟题“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叙录称原卷为经黄打纸,为7-8世纪唐写本。

图3 北敦10918号+北敦3335号(局部)缀合图

按:上揭二号内容前后相连,应可缀合。缀合后如图3所示,北敦10918号末行第7字“说”左下部残泐的笔画正在北敦3335号首行,二号缀合,撕裂处正好可以拼合,原本分属二号的“说”字得以复合为一。又此二号行款相同(字体大小一致,行间距、字间距相同,天头等高,有乌丝栏),书写风格相似(楷体,字体方正,笔墨浓重,二号共有的“時”、“尊”、“殊”、“曼”、“叉”、“一”等字字迹近似,特别是“一”字提笔上挑,收笔下压,运笔一致),可证此二号确为同一写卷之割裂,可以缀合为一。二号缀合后,所存内容起“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句“诃萨”二字,讫尾题,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4/404C16-405B25。[2]

又,上揭二号既可缀合为一,《国图》叙录称北敦3335号为经黄打纸,而北敦10918号叙录却无相应表述,显然不妥。

四、俄敦10680号+斯281号

1.俄敦10680号,见《俄藏》14/374B。如图4右部所示,残片,存18行,行17字,首行仅存下端4-5字左侧残画,第2-8行上部残约2-7字,尾缺。楷书。有乌丝栏。原卷缺题,《俄藏》未定名。

2.斯281号,见《英图》6/13B-19B。前部如图4左部所示,首缺尾全,11纸,存278行,行17字。尾题“药师经”。楷书。有乌丝栏。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4/405A-408B。《英图》叙录称原卷系经黄纸,为7-8世纪唐写本。

图4 俄敦10680号+斯281号(局部)缀合图

按:据残存文字与《大正藏》本经文比对,前一号亦为《药师经》之残文。且上揭二号内容前后相承,可以缀合。如图4所示,二号缀合后左右衔接,裂缝与上下栏线均拼合无间。又此二号书写风格相似(方正楷体,书写清晰,二号共有的“曼”、“願”、“得”、“滿”、“提”等字字形神似,比较表2所列例字),行款相同(每行17字,字体大小一致,行间距、字间距相同,天头、地脚等高,有乌丝栏),可证此二号确为同一写卷之割裂,可以缀合为一。二号缀合后,所存内容起“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句末二字,至尾题“药师经”止,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4/404C23-408B25。[2]

表2 俄敦10680号与斯281号用字比较表②

五、俄敦4558号+北敦1984号

1.俄敦4558号,见《俄藏》11/268A。如图5右部所示,残片,存13行,首行仅存数字左侧残笔,末行左侧笔画颇有残泐,其余各行存上部约9字。有乌丝栏。原卷缺题,《俄藏》未定名。

2.北敦1984号(北276;收84),见《国图》27/361B-363B。局部如图5左部所示,4纸,存88行,行约17字,前8行下部残缺,首行上部四五字仅存左侧残画。有乌丝栏。原卷缺题,《国图》拟题“药师瑠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国图》叙录称原卷系经黄纸,为7-8世纪唐写本。

图5 俄敦4558号+北敦1984号(局部)缀合图

按:以残存文字与《大正藏》本经文比对,前一号亦为《药师经》之残文。且上揭二号内容前后相承,可以缀合。如图5所示,二号缀合后左右相接,衔接处原本分属二号的“提”、“自”、“身”、“光”、“明”、“炽”等字复合为一,密合无间。又此二号书写风格相似(笔墨浓重,书写规整,方正楷体,三个残片中的“大”、“願”、“得”、“一”、“人”等字笔迹近似,特别是“一”和“大”字笔锋顿挫一致),行款相同(字体大小一致,行间距、字间距相同,天头等高,有乌丝栏),可证此二号确为同一写卷之割裂,可以缀合为一。二号缀合后,所存内容起“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句“曼殊室利”四字的左侧残画,讫“速得圆满”,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4/404C26-406A12。[2]

六、北敦8946号+斯6562号

1.北敦8946号(有67),见《国图》104/271A。如图6右部所示,残片,存14行,行17字,前7行下部残泐。楷书。有乌丝栏。原卷缺题,《国图》拟题“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所存文字参见《大正藏》T14/404C27-405A12。《国图》叙录称此为7-8世纪唐写本。

图6 北敦8946号+斯6562号(局部)缀合图

2.斯6562号,见《宝藏》48/477B-484A。首缺尾全,存273行,尾题“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局部如图6左部所示,行约17字,前8行下部残约3-4字。楷书。有乌丝栏。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4/405A12-408B25。

按:上揭二号内容前后相连,裂缝正好拼接,应可缀合。且此二号行款相同(行约17字,字体大小一致,行间距、字间距相同,天头、地脚等高,有乌丝栏),书写风格相似(二号共有的“得”、“无”、“光”、“界”、“慢”等字字形近似,比较表3所列例字),可证此二号确为同一写卷之割裂,可以缀合为一。缀合后如图6所示。

表3 北敦8946号与斯6562号用字比较表

七、俄敦11980号+俄敦11974号

1.俄敦11980号,见《俄藏》16/15A。如图7上部所示,残片,存6行,每行存上部4-6字,前后及下部皆残泐。楷书。有乌丝栏。原卷无题,《俄藏》未定名。

2.俄敦11974号,见《俄藏》16/177B。如图7下部所示,残片,存8行,每行存中部4-8字,前后上下皆残泐。楷书。有乌丝栏。原卷无题,《俄藏》未定名。

图7 俄敦11980号+俄敦11974号缀合图

按:据残存文字与《大正藏》本经文比对,上揭二号应皆为《药师经》之残文。且二片内容上下衔接,可以缀合。缀合后撕裂之处接合无间,原本分属二片的“明”、“璃”、“情”诸字复合为一。且二片行款相同(字体大小一致,行间距、字间距相同,皆有乌丝栏),书写风格相似(笔墨浓重,书写清晰,方正楷体,二片共有的“藥”、“琉”二字字形近似),可证此二号确为同一写卷之割裂,可以缀合为一。二号缀合后,所存内容起“曼殊室利言”句的“言”字,讫“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句前7字,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4/404C29-405A7。[2]

八、北敦10405号+北敦4719号

1.北敦10405号(L534)。见《国图》107/287A。如图8右部所示,残片,存6行,每行存下部3-8字(其中第4残行空白),后两行下端亦有残泐。楷书。有乌丝栏。原卷缺题,《国图》拟题《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国图》叙录称此为7-8世纪唐写本。

2.北敦4719号(北269;号19),见《国图》63/95B-102B。首残尾全,11纸,存283行,行约17字。首部如图8左部所示,首行仅存行末一字左下部残形;次行存下端4字,第4字仅存左下角残形;第3行中缺。尾题“药师瑠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楷书。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此为7-8世纪唐写本。

图8 北敦10405号+北敦4719号(局部)缀合图

九、北敦8936号+北敦4964号

1.北敦8936号(有57),见《国图》104/264A。如图9右部所示,残片,存8行,行17-18字。首行下部5字有残泐。楷书。有乌丝栏。原卷缺题,《国图》拟题《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国图》叙录称此为8-9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本。

2.北敦4964号(北247;阙64),见《国图》66/150A-156A。10纸。首缺尾全,存245行,行18字左右。尾题“药师瑠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首部如图9左部所示。楷书。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此为9-10世纪归义军时期写本。

图9 北敦8936号+北敦4964号(局部)缀合图

又,此二号既可缀合为一,而《国图》叙录称北敦8936号为8-9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本,北敦4964号为9-10世纪归义军时期写本,显然有误。

十、俄敦11869号+俄敦12838号

1.俄敦11869号,见《俄藏》15/346B。如图10右部所示,残片,存8行,每行下部残泐,末行仅存右侧若干残笔。楷书。有乌丝栏。原卷缺题,《俄藏》未定名。

2.俄敦12838号,见《俄藏》16/177B。如图10左部所示,残片,存11行,每行下部残泐,首行右侧略有残泐。楷书。有乌丝栏。原卷缺题,《俄藏》未定名。

图10 俄敦11869号+俄敦12838号缀合图

按:据残存文字,上揭二号应皆为《药师经》之残文,且二片内容左右相接,可以缀合。缀合后如图10所示,接缝处大致密合,俄敦12838号首行“是”、“他”、“嫌”、“谤”、“魔”等字原本撕裂在俄敦11869号的残笔得以回归而成完璧。又此二片行款相同(每行满行约17字,字体大小一致,行间距、字间距相同,天头等高,有乌丝栏),书写风格相似(方正楷体,书写清晰,笔墨浓重,二片共有的“有”、“来”、“不”、“多”、“於”等字笔迹近同),可以参证。二号缀合后,所存内容起“□(赞)叹施者”,讫“□(速)得圆满”,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4/405C22-406A12。[2]

十一、北敦11645号+北敦7306号

1.北敦11645号(L1774),见《国图》109/319B。如图11右部所示,残片,存8行,前6行存上部9-12字;第7行第5字“喜”左侧略有残泐,其下一字仅存上部残画;末行仅存首字的右侧残笔。楷书。有乌丝栏。原卷缺题,《国图》拟题《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国图》叙录称残片系经黄打纸,为7-8世纪唐写本。

2.北敦7306号(北305;鸟6),见《国图》96/143B-146A。6纸。首部如图11左部所示,首残尾全,存117行,行17字。楷书。有乌丝栏。尾题“药师经”。《国图》改题《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国图》叙录称原卷系经黄纸,为7-8世纪唐写本。

图11 北敦11645号+北敦7306号(局部)缀合图

按:如图11所示,上揭二号内容前后相连,可以缀合。缀合后原本撕裂在二号的“者”、“欢”、“喜”、“利”、“夺”诸字复合为一,可成完璧。又二号行款相同(字体大小一致,行间距、字间距相同,天头等高,有乌丝栏),书写风格相似(楷体,笔墨浓重,横画细竖画粗,字迹略同),亦可资参证。二号缀合后,所存内容起“□(受)持禁戒”,讫尾题,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4/407A9-408B25。[2]

又,今既知上揭二号可缀合为一,则《国图》叙录称北敦11645号系经黄打纸,北敦7306号系经黄纸,③断语不一,显有不妥。

十二、北敦10050号+北敦8935号

1.北敦10050号(L179),见《国图》107/96B。如图12右部所示,残片,存5行,前3行存中部1-5字,第4行存上部9字;第5行存上部4字,其中第4字下部残泐,另可见第6字的末端残笔。楷书。原卷缺题,《国图》拟题《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国图》叙录称原卷有乌丝栏,为7-8世纪唐写本。

2.北敦8935号(有56),见《国图》104/263A-263B。如图12左部所示,2纸,存32行,每行存5-17字不等,多数上部或下部有残泐;其中第1行仅存第4-8字,且第4字上部、第6字“厄”右侧有残泐。楷书。原卷缺题,《国图》拟题《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国图》叙录称原卷有折叠栏,为8-9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本。

按:据残存文字与《大正藏》经本比对,上揭二号确为《药师经》之残文,且二号内容前后相接,可以缀合。缀合后如图12所示,北敦10050号末行“过”下仅存上部的残字可与北敦8935号首行“危”上仅存下部的残字拼接成一个完整的“度”字;又北敦8935号首行“厄”右侧残泐的末端正撕裂在北敦10050号末行右侧,二号缀合,其末端失而复得。又此二号行款格式相同(行距相等、字体大小相近、字间距相近),书写风格相似(方正楷体,书写清朗),书迹近似,可资参证。二号缀合后,所存内容起“读诵此经四十九遍”句“遍”字下部残画,讫“是为如来略说横死”句“是”字上部残字,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4/407C7-408A16。[2]

图12 北敦10050号+北敦8935号(局部)缀合图

又,上揭二号既可缀合为一,而《国图》叙录称北敦10050号为7-8世纪时期唐写本,有乌丝栏;北敦8935号为8-9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本,有折叠栏;二者表述不一,有待斟酌。

十三、中散2037号+中散2036号

1.中散2037号(津图60),④见《天津图书馆古籍善本图录·鉴赏图录》图版301。如图13右部所示,残片,存13行,行17字。楷书。有乌丝栏。原卷缺题,《天津图书馆古籍善本图录》拟题《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叙录称此为7-8世纪唐写本。

2.中散2036号(津图59),见《天津图书馆古籍善本图录·鉴赏图录》图版301。如图13左部所示,残片,存9行,行17字。楷书。有乌丝栏。原卷缺题,《天津图书馆古籍善本图录》拟题《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叙录称此为7-8世纪唐写本。

按:《天津图书馆古籍善本图录·鉴赏图录》叙录(方广锠、李际宁撰)已指出上揭二号可以缀接,甚是。据《大正藏》本经文,中散2037号在前,中散2036号在后,内容前后衔接。但上揭鉴赏图录所附图版中散2036号在前,中散2037号在后,位置前后错置。又此二片行款相同(行17字,字体大小一致,行间距、字间距相同,天头、地脚等高,有乌丝栏),书写风格相似(字体楷正,笔墨浓重,书写清朗),字迹似同(二片共有的“曼”、“无”、“於”“、復”、“不”、“趣”、“量”等字字形近似),可证确为同一写卷之割裂,可以缀合为一。二号缀合后,如图13所示,所存内容起中散2037号“尒时世尊复告曼殊室利童子言”句,讫中散2036号“便舍恶行,修诸善法”句,中无缺字,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4/407C11-406A05。[2]

十四、伯4925号+伯4554号

1.伯4925号,见《法藏》33/277B-278A。首尾皆缺,存28行,后部如图14右部所示,行约17字。楷书。有乌丝栏。原卷缺题,《敦煌宝藏》拟题《药师瑠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2.伯4554号,见《法藏》32/53B-54A。首缺尾全,存28行,前部如图14左部所示,行约17字。楷书。有乌丝栏。末题“药师经”。

图14 伯4925号(局部)+伯4554号(局部)缀合图图

按:经与《大正藏》本《药师经》经本比对,上揭二号内容前后相连,应可缀合。且此二号行款相同(行约17字,字体大小一致,行间距、字间距相同,天头、地脚等高,有乌丝栏),书写风格相似(楷书方正,笔墨浓重,书写清晰),字迹似同(二号共有的“解”、“於”、“苦”、“不”、“衆”、“所”等字字形神似,比较表4所列例字),可证此二号当出于同一抄手,应为同一写本之脱落(伯4554号卷尾另粘有约三分之一纸,空白,末尾装有滚轴,可见原本应为卷轴式)。缀合图如图14所示。二号缀合后,所存内容起“无病自在,皆得增益”,讫尾题“药师经”,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14/407C23-408B25。[2]

表4 伯4925号与伯4554号用字比较表

上面我们通过内容、裂痕、行款、书风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把28号《药师经》残卷或残片缀合为14组。这些残卷或残片的缀合,有助于我们对相关写卷的性质作出更为客观准确的判断。[7]如上文指出北敦10918号是从北敦3335号上撕裂的残片,可以缀合;而《国图》叙录称北敦3335号为经黄打纸,但北敦10918号叙录却无相应表述,未能统一。又如上文指出北敦11645号是从北敦7306号撕裂的残片,可以缀合;但《国图》叙录称北敦11645号残片系经黄打纸,又称北敦7306号残卷系经黄纸;对同一写卷用纸的判断却不一致,显然不妥。又如《国图》叙录称北敦8936号为8-9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本,北敦4964号为9-10世纪归义军时期写本;然而根据上文第9组的缀合结果,北敦8936号是从北敦4964号上撕裂的残片,《国图》对写卷的断代显然有误。又如《国图》叙录称北敦10050号有乌丝栏,为7-8世纪唐写本;北敦8935号有折叠栏,为8-9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本;然而根据上文第12组的缀合结果,北敦10050号是从北敦8935号脱落的残片,可以缀合,《国图》叙录对此二号行款和抄写时间的判断均有待商榷。如此等等。做好散失在中、英、法、俄等世界各地的残卷碎片的汇集缀合,使之“骨肉团聚”,堪称功德无量,是敦煌文献进一步整理研究的基础性工程。

注释:

①斜杠“/”前的数字为册数,其后的数字、字母为页数及栏数(引用《大正藏》栏数后另标出行数)。下仿此。

③方广锠先生赐告,“经黄纸”是一种麻纸,无帘纹或有极为模糊的帘纹,厚薄均匀,入潢;经黄打纸即经过捶打的经黄纸。

④“中散号”指方广锠等编的中国散藏敦煌遗书之序号;“津图号”指天津图书馆收藏敦煌遗书之序号,参看《天津图书馆古籍善本图录·鉴赏图录》(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卷首的“鉴赏图录编例”。

参考文献:

[1]张涌泉.俄敦18974号等字书碎片缀合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3(3):26-35.

[2]日本大藏经刊行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简称《大正藏》)[M].影印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1996.

[3]孟列夫.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306.

[4]敦煌研究院.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0:86.

[5]张涌泉,罗慕君.敦煌本《八阳经》残卷缀合研究[J].中华文史论丛,2014(2):239-278.

[6]张涌泉.敦煌文献习见词句省书例释[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1):65-71.

[7]张涌泉,张新朋.敦煌残卷缀合研究[J].文史,2012(3):313-330.

猜你喜欢

国图写本残片
伏俊琏著《敦煌文学写本研究》出版
110岁国图正青春
《那风·那雪·那年除夕》(国画)
俄藏Инв.Νо.5448号残片考补
Clear cell sarcoma in unusual sites mimicking metastatic melanoma
英藏西夏文《庄子》残片考释
敦煌小说《黄仕强传》新见写本研究
两则未刊俄藏《天盛律令》残片考释
谁是国图
大英博物馆藏西夏文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