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聆听历史辩证法的回音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2014-08-07任玉秋

观察与思考 2014年1期
关键词:决定普世辩证法

□ 任玉秋

聆听历史辩证法的回音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 任玉秋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充分反映出我们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遵循历史规律领导改革,又从历史辩证法的高度,深化对改革的认识的重大进步。学习、落实《决定》,犹如置身于真善美统一的集体合奏和再创作历史辩证法的天籁之音。《决定》所表达的历史辩证法思想要求我们:一要坚持改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旋律,二要使改革深化的每一个乐章都有自己的新音色,三要如主调彰显的交响乐一样有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四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推进改革,按照历史辩证法的旋律和节奏,奏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新乐章。

《决定》 改革 历史辩证法

改革开放以来,改革一直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改革给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因此,它必然表现出历史规律的辩证法性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深化改革作出的新部署,充分反映出我们党按照历史规律领导改革,又从辩证法的高度深化对改革认识的重大进步。学习、落实《决定》,犹如置身于真善美统一的集体合奏和再创作历史辩证法的天籁之音,从而增强广大人民群众推进改革深化的自觉性。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的主旋律

一部改革开放史,如同一曲交响乐,各种音符辩证地统一在主旋律周围。但不和谐之音的干扰,也时常会发生。回顾三十多年改革之路,每当面临改革的重要关节点,总是有各种思潮企望影响改革,有不同的力量力图将改革拉往不同的方向。这是因为走什么样的改革道路,是中国向何处去、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的一个方向性问题。正因为此,十八大才再次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定》据此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这两句话语似乎很平坦,却包含着深刻的历史辩证法思想,尤其是它表达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学说。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与任何社会事物一样,改革也是一个对立面的统一体。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说得很清楚:最普遍的对立面统一就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③《列宁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8页。但是,“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如此等等。”①《列宁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8页。因此,任何人仅知道“一般”包括理论、概念是难以生存于世的,因为所有的为了生存的人类实践活动都是具体的个别的。个人如此,阶级、政党乃至整个社会皆如此。

众所周知,当今中国最重要的、具体的、“个别”的国情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何改革的措施,尽可以借鉴别的国家,但绝不能离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基本的国情。这里所说的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别”国情包括两层涵义:一个是社会主义,另一个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前者是就空间而言的,后者是就时间而言的。《决定》所规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表明了这两个方面的一般与个别关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从空间方面的对“个别”规定,中国不同于其它任何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从时间方面对个别的规定,现阶段的改革既不同于以前阶段,也不同于未来的阶段。

立足于国情搞改革、促发展,本来已经是党内国内的共识,为什么还要再强调?因为近年来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宣称“普世价值观”,妄图改变改革的方向。

有没有普世价值?我们并不简单地否定普世价值。所谓“普世”,无非说的是一般。既然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就不能不肯定一般的存在。但是,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离开个别的一般只是人类思维的抽象,而且越是一般或者“普世”的,就越是抽象的。比如人权,在不同的国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民族和不同的社会制度中,它的具体含义都是不同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从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中研究普世价值、研究普世价值与本国的关系问题。但是,既然普世价值不是一种独立事物,又怎么能以普世价值为标准来判断每一个国家实践的是非呢?更何况所谓普世价值也是处于变化发展中的,用上一历史阶段的普世价值为标准判断下一历史阶段的事物,岂不是历史的倒退?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决定事物本质的,恰恰不是“普世”的即一般的,而是特殊的即个别的。正是该事物不同于它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才是该事物存在发展的依据。毛泽东在深入研究了列宁的辩证法思想之后,沿着列宁的思路进一步得出关于唯物辩证法的新结论:决定具体事物的本质的,是与一般有着联系的个别。“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9-310页。可见,撇开具体的国情,把所谓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作为改革的目标,既违反了唯物辩证法,也违背了人们的生活常识。正确的思路、方法、做法,都只能是在科学世界观的指引下,借鉴其它国家、民族的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道路,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

二、改革深化的新乐章要有自己的新音色

前面着重分析的是空间意义上的一般与个别关系,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认识改革,时间意义上的一般与个别关系也不容忽视。

既然决定事物的是矛盾的特殊本质,那么,这种特殊本质就必然存在于该事物从产生到灭亡的全过程,是事物存在的“一般”,就像交响乐的主旋律贯穿于全曲一样。但是,在事物存在的不同阶段,这种特殊本质是会发生阶段性的部分质变的,直至这种事物转化为其它事物。这种发生了部分质变的特殊本质,就是该事物在时间条件下的“个别”。就像一首交响乐是由一些乐章组成的,每一个乐章相对于全曲就是个别。没有这些乐章,音乐就没有跌宕起伏,就没有高潮。因此,毛泽东认为:“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非臆造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9-310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意义上一以贯之地推进改革。但是,每一阶段改革的重点各有不同,由此也逐步形成了改革的部分的质变。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例,在调整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以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方面,着重围绕调整政府和市场关系,大体上经过了两个大的阶段:一是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二是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在第二个大的阶段中,又可以分出两个小的阶段:一是从十四大提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至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二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至今后一个时期。大的阶段和小的阶段,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一般”所包括的“个别”,但又各有自身的特点。在这个阶段,仍然是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仍然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但是,上层建筑的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生产关系的作用机制发生了变化。正是这种变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加速向前发展。看不到这些“个别”的特点,我们就会在战略、策略和政策上犯错误。比如在现阶段,如果看不到资源配置方面市场应起的决定性作用,还是继续沿用政府为主(至少是地方各级政府实际上在配置资源方面起主导作用)的治理方法,那就会无法消除“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阻碍政府职能的转变,阻碍对消极腐败现象的打击和抑制。

可见,现阶段实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决定,是应运而生的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殊性、特点,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阶段的“个别”,同时,正是因为有这个“个别”,才能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熟起来。

还应当注意的是,时间范围的一般与个别关系与空间范围的一般与个别关系是存在关联的。继续以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对《决定》所作说明中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为什么?因为“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①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无序竞争时代的早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在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的社会主义社会,政府不仅应当而且可能对社会的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②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这里所说的“促进共同富裕”,点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本质。从某种角度说,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而非全部作用的市场经济和人民当家做主的促进共同富裕的政府的宏观调控结合,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是我们在第一个问题里思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空间范围的一般与个别问题。不论在改革的哪一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变。就像一曲交响乐,不论在哪一个乐章,主旋律都贯穿始终。

三、有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犹如主调彰显的交响乐

学习《决定》要注意把握的另一个辩证法问题是注意全面认识矛盾和抓住主要矛盾的统一。就像在多声部的交响乐中,其中只有一个声部是主要的,其它都是陪衬。没有这个主调,就难以表达交响乐之主流思想。同时,各个陪衬的声部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调与非主调对立统一构成丰富多彩的乐章。

《矛盾论》对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强调了研究矛盾问题不能不研究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6页。可以说,70多年来,毛泽东的这个思想在我们党内比较普遍地为人们所熟知并得到广泛的运用。但是,在处理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之间、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之间的关系上出现片面性也还是常见的。至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整人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则是将这种片面性扩大到了极致。此外,还有一种错误至今也常常可见,就是不注意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之间、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之间地位的相互转化,最终导致因主观因素形成事物发展的障碍。

这次《决定》的标题就表明要“全面”深化改革,从而“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因此,全面对待当前我国社会的矛盾问题,当然是不言而喻的。《决定》同时又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这就在全面对待矛盾的同时,要求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体制改革上,而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主要的矛盾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应该说,《决定》本身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决定》的说明,已经很清楚地揭示了当前的各种矛盾关系。不过,从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的舆论和贯彻落实《决定》的角度看,还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个是怎么看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早在十八大之前,就有舆论强烈呼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决定》公布以后,有的人认为这是回避政治体制问题。这是不对的。《决定》明确了这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但也对政治体制改革作了相应的重要部署。《决定》这种部署的科学性在于:第一,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外部作用力一定是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只有通过生产关系才能对生产力发生作用。在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明确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时,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或者容易发生偏差,或者难以发挥其作用。现阶段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问题还是市场的作用问题,当然还是应当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第二,政治体制改革虽然不作为当前改革的重点,但《决定》在这方面的部署却也不容忽视。一是经济体制改革中与市场作用相对应的政府职能转变、发挥调控作用,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许多民生问题都涉及政治关系,如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社会保障、城镇化等等,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个平等问题,户籍制度、农村土地问题则密切关系公民权。即使是环境问题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由于直接影响民生,因而也就与民心向背相关联;二是《决定》专门列一个大问题,强调了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其中关于协商民主的叙述,是历次重要文献中篇幅最长、内容最丰富的,这既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进一步调整利益关系,因而更需要通过协商民主调适社会矛盾相关,也与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因而应当大力推进相关;三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就是依法治国这个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根本要求之一,当然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在《决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部署的关系上,既要看到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又要看到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决不能畸轻畸重,也就是要看到“两点论”中的“重点论”。

另一个是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要搞清楚哪一方面是主要的矛盾方面?改革的目标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不再直接配置资源。但是就改革措施而言,政府却是主要的矛盾方面。为什么?因为:第一,政府不再直接配置资源,实际上就是要革除一些政府部门的相关权力,当然也就不可能不削弱一部分与政府权力相关的人的利益,改革需要花最大的力量破除的阻力正在于此。第二,多年来,各级政府直接配置资源是轻车熟路,但在科学地抓好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方面却还有很多要重新学习的领域,何况还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样的新任务。万事总是开头难,政府不能不用更大的力气。第三,所谓的政府,就是社会的管理者,是处于领导地位的社会主体,而市场则是被领导者的相互关系。只有在领导者的带动下,市场的规则才能建立,市场的作用才能够得到发挥。

当然,政府与市场这对矛盾的两方面的地位也是会发生转化的。当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法规基本成熟完善之后,当市场主体的道德观念和自我约束机制基本形成之后,在市场运行的范围内,市场就应当成为主要的矛盾方面。这种变化,就像在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中主要的声部会发生变化一样,只有变化,才能把音乐之美从一个高潮引向又一个高潮。

四、人民群众是改革交响乐的合奏者

交响乐是由自然之精华的人所创作的,人集中了自然界各种美妙之声再造了自然界原先没有的伟大的音乐之美。

其实,再造音乐之美不过是人改造世界的一个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全部自然史中的一个阶段,它最集中而典型地表现出属人的自然界发展进程的辩证性质。而这种充满辩证法的历史过程的基础,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以及由此产生的全部社会生活。这样的历史不可能由个别人决定,只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坚持唯物的、辩证的历史观,就必然会坚持群众史观。

作为党中央的重要文献,《决定》自始至终贯穿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精神。尤其是第60条明确指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全体人民能否能真正成为改革的主体,需要使其中的先进分子—中国共产党人搞清楚两个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就是历史辩证法的思想。

一个是共产党与群众路线的关系。列宁说过:“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②《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页。工人阶级一定要由共产党来领导,因为共产党是整个阶级的先锋队,他们比一般工人群众更能正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组织更严密,有更高的觉悟和更强的战斗力。但是,他们自身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从一般劳动群众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创造历史的一部分,是人民群众争取解放、创造历史的需要和产物,是群众史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反之,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也绝不是做脱离群众、甚至凌驾于群众之上的统治者。共产党人只有在群众中才是先锋队和领导者,离开了群众,他们自身就发生了质变;离开了群众,他们的事业就不再是群众的事业。

但是,也有人是从“英雄史观”的角度误读“一切为了群众”。他们喜欢封建时代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口头禅,把人民当家做主扭曲为“我为民当家做主”,进而把党的领导偷换为个人“做主”和包办代替。须知在历史观问题上,区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是谁”创造历史而不是“为谁”创造历史。不论以什么名义,只要讲“为”什么人创造历史,就无一例外都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所以,在改革的道路上,共产党人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的观点,依靠群众、和群众一起并领导群众推进改革才能够取得成功。

还有一个问题是群众路线内部两方面的关系。概括地讲,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这里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或者说这是党章所确定的全党必须坚持的群众史观。第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讲党的基本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③参见冷溶:《党的群众路线的由来》,《人民日报》2013年6月17日。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方法论统一于世界观,因此,这第二层含义决定于第一层含义。但在这两层含义中,还分别内涵着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领会的群众史观。就群众观点来说,一切依靠群众,是以一切为了群众为前提和基础的。不懂得、不承认党是工人阶级为了自身解放而产生、创立的先锋队,就不可能自觉地做到一切依靠群众。反之,那种自以为是、高高在上、搞命令主义的官僚主义者,就一定会脱离群众,就一定不明白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就绝不是共产党人。就领导和工作方法来说,因为方法论是统一于世界观的,因此它内部的两个方面也是相互统一的。凡是出于为了群众而从群众中来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就一定会再到群众中去,通过群众的实践转化为群众享有的成果。而那些脱离群众闭门造车的臆想,既不可能为群众所接受,当然也不可能取得真实的效果。

依靠群众去实施为人民谋利益的改革,改革就一定会汇集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合奏出历史辩证法的旋律和节奏,奏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乐章。

责任编辑:孙艳兰

作者任玉秋,女,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授(杭州 310011)。

猜你喜欢

决定普世辩证法
形而上学经验还是否可能——试论否定辩证法的思辨动机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毛泽东“实事求是”辩证法的内在透视
国务院《决定》:再取消114项职业资格许可
1941年党性《决定》 中对党性有何要求
普世价值论
普世价值论
中国应完善自己的话语体系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
中国须参与全球价值体系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