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确把握总目标,全面领会《决定》精神

2014-08-07盛世豪

观察与思考 2014年1期
关键词:决定现代化法治

□ 盛世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从制度层面提出现代化目标,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创新,不仅丰富和深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更重要的是阐明了改革的性质和根本任务,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因此,准确把握这一总目标,对于我们全面深刻领会《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总目标具有根本性,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总体上看,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适应国情和发展要求的。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较,还有许多不足和亟待改进的地方,比如治理体系不够健全,治理方式方法不够科学,中央和地方政府权责界定不明确,等等。要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因此,《决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出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既为我国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更重要的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

第二,总目标具有全局性,充分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这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总目标、总抓手,充分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

首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某些政策法规的修修补补,而是革除体制机制障碍的攻坚之战,其目的是实现党、国家、社会治理各项事务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其次,总目标涵盖的内容是全面的,它并不仅仅是经济领域或某个领域的改革,也不是各个领域改革具体目标之和,而是在统领全局、把握大势、找准枢纽的层面上,提炼概括出来能够全方位反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的总目标。

再次,围绕总目标的具体部署是全方位的。《决定》提出的“6个紧紧围绕”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既注重整体推进,又强调重点突破;既确保效率,又维护公平;既鼓励竞争,又保障底线,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必将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总目标具有基础性,着眼于构建多元主体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传统观点认为,国家是由政府管理的,在涉及到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关系时,政府是管理者,市场和社会组织只有在政府管理之下才能维持相应的秩序。用“治理”替代“管理”,反映了治国理念的深刻变化。在国家治理体系框架下,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国家治理,从而使社会组织和公民从被管理对象转变为治理主体,充分体现了“以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不同主体的关系从自上而下单向、强制、刚性向主体之间上下互动、复合包容、协商合作转变,社会资源的配置也从相互竞争的零和博弈向协同配合整合共赢转变。当然,“治理”并不意味着否认政府权力,而是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基础上达成国家与社会组织、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形成多元共治的良性互动局面。

《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这一重大理论观点,就是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决定》还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在此基础上,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三者整体和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协同机制,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第四,总目标具有导向性,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制科学、民主和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从本质上说,国家治理体系是关于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制度安排。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通过重构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关系,推动国家与社会的有效互动与互相制衡。这就涉及到权责利益的调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搞改革,现有的工作格局和体制运行不可能一点都不打破,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④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治理体系,核心内涵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围绕此,《决定》作出了以下部署:一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决定》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提出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协商渠道,规范协商内容、协商程序,增加协商密谋,提高协商成效。⑤《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二是强调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通过政府预算治理国家是现代国家治理活动的一个基本特点。政府预算不仅反映了政府工作和国家治理活动,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人大代表和全体人民监督政府收支动作的途径和窗口。通过政府预算,可以形成对政府支出规模和国家治理活动成本的有效控制,还能准确评价和衡量政府治理的绩效和水平。三是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决定》提出要“建立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府”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四是要建设法治国家。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是法治化,要通过法治的可预期性、可操作性、可救济性等来凝聚社会共识,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深刻反映了新时期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总的方向。

猜你喜欢

决定现代化法治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国务院《决定》:再取消114项职业资格许可
1941年党性《决定》 中对党性有何要求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