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与反思

2014-07-24彭林森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有效整合数学教学多媒体

彭林森

摘 要:该文针对中职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解知识难点、促进分层教学,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拓展教学空间等方面作了大胆创新的探索,使得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得到更好的整合,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数学教学;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4-0073-03

数学内涵博大精深,数学外延无所不在,数学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工具,认识世界的钥匙。然而在现代职业技术学校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能力欠缺,学习数学出现许多困惑与阻力,而数学知识又是进一步深造,以及学习专业知识所必备的基础学科。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给中职数学教学带来了曙光。然而如何把二者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促进作用,值得教学工作者深入探索的一个问题,笔者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尝试与有效的探索。

一、巧引主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在实施情境教学时,我们常常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暗示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它们都曾起到过促进学生提高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如果把这些手段与多媒体技术的图像、声音、文字、动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活泼生动、妙趣横生,将会在引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方面,产生前所未有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函数的单调性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笔者录制的一段某只股票的即时分析走势动态图,学生看到股票在某一时段一路攀升,连创新高时,个个惊叹不已,而当看到股票在某一瞬间略作停顿却突然调头,价格陡转直下,转瞬之间又跌进了低谷,大家又扼腕叹惜,在学生陷入难舍难分的情景时,笔者话锋一转说,股价走势图是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价格为纵坐标描绘的函数图像,其随时间而升降的特性就是今天要学的函数的单调性,相信学完本节内容后,大家会对股票的图像特性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学生们没有想到函数与实际生活结合得如此紧密,学习更加认真、举手发言的人数比以前多了,讨论也更加激烈,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巧用媒体优势,破解知识难点

利用多媒体技术信息量大、易于图文结合,减少书写时间,解决了教学中承前不能启后,首尾无法呼应的现状,为教和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多媒体教学能做到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利于对比、感染力强,具有实时性、交互性和直观性,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促进了学生对知名的感受和理解。例如,笔者在讲解用图像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时,通过数形结合,把图像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分成三步:(1)求判别式△的值,并判断其值是大于零、等于零还是小于零又分成三种情况;(2)根据△的值,有根的求根,没有根的直接画草图;(3)根据求出根的情况画出对应草图。(4)根据草图写出解集。把判别式、实数根和图像相互对照,实现了数形的相互印证,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克服了学生只会记忆“大于取两边,小于取中间”而不懂应用的通病。

又如,在讲解了指数函数之后,学生对底数a大于1和小于1时的图像分辨不清,笔者运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个图像随着底数a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函数,只要点击“动画参数”按钮,底数a就会不断地变化,图像也随着a的变化而变化,a大于1时是增函数,当a大于零且小于1时又变成减函数;单击“动画点”P点就会在图像上面动态移动,体现图像的绘制过程。通过逼真的动态演示,指数函数图像的性质就直观生动地呈现出来,把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有效解决了以往在学习过程中似是而非不能充分领会的现状。

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点,巧妙设计,动静结合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巧用信息手段,实现分层教学

怎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分层教学是实现因材施教的好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的优势,巧妙设计分层教学方案,为不同基础的学生铺设不同幅度的阶梯,让一次次小小的成功,成为增强他们学习信心和奠定他们进步动力的基石,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从而较大幅度地提高因材施教的效果,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以学习小组(与层组不同,学习小组以异质同组为原则分配)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不同层的学生搭配到不同小组中互助学习,不但完成了各自的学习任务,上一层的同学在完成任务后还主动探讨下一个层的学习任务,主动提高自己,最终每一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

素质教育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这样的分层分组进行的差异化教学,有效地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个性需求,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结合游戏方式,拓展学习时间

数学的抽象与枯燥,给广大中职学生从心理上造成了压力与负担,使他们无法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在全面推进数学教学改革的今天,把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和网络环境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是改革的好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入游戏和网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一)猜谜游戏

结合教学内容,在新概念学习之初,课题引入之时,恰当引入数学谜语,会给学生一个惊喜,增添学习情趣,激发学习兴趣。如“五四三二一(倒数)”、“考试不作弊(真分数)”、“两牛打架(对顶角)”、“朱元璋登基(消元)”、彼此等待(相等)等等。这些数学谜语,既重点出了相应数学术语,开阔了学生视野,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课堂教学与游戏结合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导致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容易造成学生听觉、视觉以及思维的疲劳,久而久之会产生厌学心理,对数学学习极为不利。教贵宜新,我们需要改变教学方式来刺激学生外部感官、调动内在动力,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结合数学游戏来开展课堂教学。

例如,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是大家自主学习,然后进行小组交流。为了让大家都有机会发言,采用抽“幸运号”(或抽扑克牌)的方法来确定,具体做法是提前准备好卡片(与小组人数一致),届时大家随机抽号,抽到有“幸运”两个字的卡片者做本次小组交流的主持人并作知识小结,其余的人则轮流为别人解答问题,主持人加5分,回答别人一个问题者加2分,没有回答或没有回答正确的不加分。这种方式,让数学学习与讨论交流变得轻松活泼,大家乐于参与。

(三)成立网络学习小组

现在的网络社交工具相当发达,已成为中职学生业余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听任他们在聊天和游戏中浪费大量时间,还不如充分利用网络社交群的优势,引导他们利用网络环境的交互性、实时性组建“小智慧”数学QQ群(适合本班)、“空间教室”数学微信群(适合同年级)、利用博客建立“职中数学社区”等数学学习群或空间,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建设性工作:

(1)趣味性。将一些能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趣味游戏上传到群里,如口算、数独、24点、七巧板、独立钻石棋等电脑智力游戏,增强学习群的吸引力;(2)探究性。提供一些探讨性问题,如1加到1000是多少(看谁算得又快又好)?一张纸对折30次之后有多高?这些既有趣味性又能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3)引导性。及时对当前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引导讨论、延伸拓展。上传个别学生个性化的精简小结,优秀的案例、巧思妙解等,以供大家交流分享,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4)准入性。小组成员加入方法:起初先招收部分数学爱好者,经过宣传引导再逐步吸引其他成员。培养有热情、积极性高、成就感强、名望好的数学爱好者一至两名作为群管理者(群主),负责为群成员提供各种服务和解答数学知识。每个学期,群主负责组织成员参与学校或数学科组举办的数学竞赛,也可以与教师及数学科组商量单独开展数学交流竞技活动。网络学习小组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和协作交流的空间,由于情趣相投,在这块自由的天地里他们少了几分约束,多了几分真诚,交流互助倍感轻松惬意,不知不觉中数学素养与信息素养都得到了提高。

五、反思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的应用虽然较为普遍,但应用效果却不尽人意。主要原因有,(1)是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不高,(2)是整合的目的不明,(3)是对数学知识的挖掘不够。没有在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突破难点、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上下工夫。为此,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信息素养;结合学科特点,找准整合题材;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营造优质的数学教学环境。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的数学课堂理应是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课堂,是思维活跃激情澎湃的课堂,是求知、做人和展示个性的课堂,更是师生相互交流、教学相长的课堂。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现代化教育的背景下,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把枯燥变生动、把隐晦变形象、把抽象变直观,巧妙实现分层教学,大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江华.中学数学整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5):116-117.

[2]刘丽霞.依托信息化手段优化中职数学教学[J].职业技术,2013(7):28.

[3]陈克芳.浅谈中职数学教学改革[J].当代职业教育,2013(10):39-41.

[4]何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重在实效[J].中国数学教育,2013(10):8-11.

责任编辑 朱守锂

例如,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是大家自主学习,然后进行小组交流。为了让大家都有机会发言,采用抽“幸运号”(或抽扑克牌)的方法来确定,具体做法是提前准备好卡片(与小组人数一致),届时大家随机抽号,抽到有“幸运”两个字的卡片者做本次小组交流的主持人并作知识小结,其余的人则轮流为别人解答问题,主持人加5分,回答别人一个问题者加2分,没有回答或没有回答正确的不加分。这种方式,让数学学习与讨论交流变得轻松活泼,大家乐于参与。

(三)成立网络学习小组

现在的网络社交工具相当发达,已成为中职学生业余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听任他们在聊天和游戏中浪费大量时间,还不如充分利用网络社交群的优势,引导他们利用网络环境的交互性、实时性组建“小智慧”数学QQ群(适合本班)、“空间教室”数学微信群(适合同年级)、利用博客建立“职中数学社区”等数学学习群或空间,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建设性工作:

(1)趣味性。将一些能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趣味游戏上传到群里,如口算、数独、24点、七巧板、独立钻石棋等电脑智力游戏,增强学习群的吸引力;(2)探究性。提供一些探讨性问题,如1加到1000是多少(看谁算得又快又好)?一张纸对折30次之后有多高?这些既有趣味性又能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3)引导性。及时对当前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引导讨论、延伸拓展。上传个别学生个性化的精简小结,优秀的案例、巧思妙解等,以供大家交流分享,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4)准入性。小组成员加入方法:起初先招收部分数学爱好者,经过宣传引导再逐步吸引其他成员。培养有热情、积极性高、成就感强、名望好的数学爱好者一至两名作为群管理者(群主),负责为群成员提供各种服务和解答数学知识。每个学期,群主负责组织成员参与学校或数学科组举办的数学竞赛,也可以与教师及数学科组商量单独开展数学交流竞技活动。网络学习小组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和协作交流的空间,由于情趣相投,在这块自由的天地里他们少了几分约束,多了几分真诚,交流互助倍感轻松惬意,不知不觉中数学素养与信息素养都得到了提高。

五、反思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的应用虽然较为普遍,但应用效果却不尽人意。主要原因有,(1)是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不高,(2)是整合的目的不明,(3)是对数学知识的挖掘不够。没有在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突破难点、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上下工夫。为此,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信息素养;结合学科特点,找准整合题材;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营造优质的数学教学环境。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的数学课堂理应是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课堂,是思维活跃激情澎湃的课堂,是求知、做人和展示个性的课堂,更是师生相互交流、教学相长的课堂。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现代化教育的背景下,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把枯燥变生动、把隐晦变形象、把抽象变直观,巧妙实现分层教学,大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江华.中学数学整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5):116-117.

[2]刘丽霞.依托信息化手段优化中职数学教学[J].职业技术,2013(7):28.

[3]陈克芳.浅谈中职数学教学改革[J].当代职业教育,2013(10):39-41.

[4]何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重在实效[J].中国数学教育,2013(10):8-11.

责任编辑 朱守锂

例如,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是大家自主学习,然后进行小组交流。为了让大家都有机会发言,采用抽“幸运号”(或抽扑克牌)的方法来确定,具体做法是提前准备好卡片(与小组人数一致),届时大家随机抽号,抽到有“幸运”两个字的卡片者做本次小组交流的主持人并作知识小结,其余的人则轮流为别人解答问题,主持人加5分,回答别人一个问题者加2分,没有回答或没有回答正确的不加分。这种方式,让数学学习与讨论交流变得轻松活泼,大家乐于参与。

(三)成立网络学习小组

现在的网络社交工具相当发达,已成为中职学生业余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听任他们在聊天和游戏中浪费大量时间,还不如充分利用网络社交群的优势,引导他们利用网络环境的交互性、实时性组建“小智慧”数学QQ群(适合本班)、“空间教室”数学微信群(适合同年级)、利用博客建立“职中数学社区”等数学学习群或空间,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建设性工作:

(1)趣味性。将一些能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趣味游戏上传到群里,如口算、数独、24点、七巧板、独立钻石棋等电脑智力游戏,增强学习群的吸引力;(2)探究性。提供一些探讨性问题,如1加到1000是多少(看谁算得又快又好)?一张纸对折30次之后有多高?这些既有趣味性又能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3)引导性。及时对当前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引导讨论、延伸拓展。上传个别学生个性化的精简小结,优秀的案例、巧思妙解等,以供大家交流分享,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4)准入性。小组成员加入方法:起初先招收部分数学爱好者,经过宣传引导再逐步吸引其他成员。培养有热情、积极性高、成就感强、名望好的数学爱好者一至两名作为群管理者(群主),负责为群成员提供各种服务和解答数学知识。每个学期,群主负责组织成员参与学校或数学科组举办的数学竞赛,也可以与教师及数学科组商量单独开展数学交流竞技活动。网络学习小组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和协作交流的空间,由于情趣相投,在这块自由的天地里他们少了几分约束,多了几分真诚,交流互助倍感轻松惬意,不知不觉中数学素养与信息素养都得到了提高。

五、反思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的应用虽然较为普遍,但应用效果却不尽人意。主要原因有,(1)是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不高,(2)是整合的目的不明,(3)是对数学知识的挖掘不够。没有在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突破难点、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上下工夫。为此,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信息素养;结合学科特点,找准整合题材;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营造优质的数学教学环境。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的数学课堂理应是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课堂,是思维活跃激情澎湃的课堂,是求知、做人和展示个性的课堂,更是师生相互交流、教学相长的课堂。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现代化教育的背景下,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把枯燥变生动、把隐晦变形象、把抽象变直观,巧妙实现分层教学,大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江华.中学数学整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5):116-117.

[2]刘丽霞.依托信息化手段优化中职数学教学[J].职业技术,2013(7):28.

[3]陈克芳.浅谈中职数学教学改革[J].当代职业教育,2013(10):39-41.

[4]何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重在实效[J].中国数学教育,2013(10):8-11.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有效整合数学教学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整合初探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浅谈HTML5的发展与应用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