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谋篇布局,“翻译”有道

2014-07-04李庆力

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翻译原文结构

李庆力

“翻译”原为两种语言系统间的转换。现今的语文教学中,翻译只是作为古文阅读理解的练习,但“翻译”曾是公认的一种作文练习。回顾历史,最先提出“作文用翻译”的是胡适先生,这个主张一经提出便得到了语文教育界的积极响应。后来,“翻译”的作文练习在1932年的《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1940年的《修正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和1941年的《六年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草案》中都有提及。在二十多年的课程编写史上,“翻译”被列为仅次于命题的作文形式,对作文教学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笔者认为,“翻译”这种训练形式是优化作文结构的极佳途径,可有效解决当前学生习作时存在的思路不清、重点不突出、详略不当、中心不明等结构问题。作文就像建造房屋一样,首先要搭好框架,然后再用相关的材料去装饰。文章没有好的结构,无论语言怎样精彩,内容如何新颖,思想多么深刻,情感有多真挚,都无法称为佳作。

针对上述结构问题,“翻译”训练可依据文本进行多种变式练习,例如:缩写、扩写、续写、仿写、文白互译等,对于提高学生作文结构能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学生在练习时,既要依据原文,又要应用到译文,谋篇布局就不能随意草率。如有错误,对照起来即可一目了然。“翻译”通过对原文结构的学习、揣摩为基础,可逐渐实现发展、迁移、应用的能力,并达到优化创新作文结构能力。所以,借助“翻译”,引导学生合理搭建文章结构,提升习作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途径。

一、缩写翻译,做到“线索明确,笔力集中”

“翻译”形式之一的缩写,是练习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的一种有效的习作形式,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明确贯穿全文的线索,集中笔力避免散乱。缩写是对文本的集中概括,忠实于原文,在不改变题旨、思想内容、题材、体裁和结构顺序的前提下,对原作文字加以压缩,使其篇幅缩短,更为精炼和集中。进行缩写的过程,也就是对文脉进行梳理的过程,以明确作者行文的线索,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

1.提炼要点,明确中心

缩写要体现原文的风格和面貌,不改变原文的中心思想,不能改变原文的体裁。所以在缩写之前一定要认真阅读原文,通过抓住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文章的主要线索,准确提取主要信息,明白文意。对原文所记事件的起因、发展、结局了如指掌;对人物的性格、言行,在事件中的地位、作用心中有数;对原文的详略安排,段落层次顺序要十分清楚。只有这样,缩写后的文章才能保持原文的畅通文脉、严谨结构,线索明确清楚,一以贯之,笔力集中,有血有肉,吸引读者。

2.删去枝节,保留主体

删除的基本原则是删除次要部分,保留主要部分;剔除旁枝杂条,删去次要人物,次要情节,次要对话,次要描写,而保留文章的主要部分,要保持原文的主要事件,保持原文人物的基本特点,保持原文主要情节,从而突出间架结构,使文脉得到清晰而完整的呈现,使线索明确而绵延持续,贯通全文。缩写不能打乱原文的写作思路,也不能破坏原文的行文线索,而是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原文的结构。缩写前应吃透原文,把握中心,分清主次,抓住重点,以此为基准,再考虑该删什么、该留什么。

3.浓缩内容,精炼语言

缩写重在一个“缩”字,要求学生浓缩原文的内容,精炼其语言。缩写时尽可能引用原文的语句,尽量保留原文中精彩的句子、反映观点的句子或中心句,做到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语言流畅。通过缩写语言,把文章中的叙述、描写及对话进行概括;把有些次要事件加以概括,或者删去无关紧要的介绍;把有关说明性、交代性的相关段落连成简明扼要的几句话甚至是一句话;还可以把段缩成句、长句缩成短句,以及把抒情性的句子缩成一般的陈述句等。

二、扩写翻译,习得“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翻译”形式之一的扩写是学生练习安排详略、条理清晰的一种有效的习作形式。扩写是对原文加以扩展,变短为长,变简为繁,变概括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在不改变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前提下,对原文添枝加叶,增补材料,使其篇幅扩大,内容更加完整和丰满,主题更加鲜明和突出。原文对学生有着参照和约束的作用。扩写时,由于原文有相对完整的框架,所要做的就是对部分内容进行扩充,这个增加补充的过程,也是一个安排详略的过程。其训练效果自然远胜于一般形式的习作训练。

1.寻找扩写点,发现可扩之眼

“扩写点”就是文中那些可以扩写的地方。认真读原文,会发现情节可以更曲折之处,人物描写可以更细腻之处,抒发感情可以更酣畅之处,事物说明可以更清楚之处……这些地方犹如一口泉眼,学生在反复细读揣摩之后,便可掘出汩汩的泉水。

例: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一位老爷爷背着一个小孩行走,突然摔倒在地。小孩摔在路旁,雨伞也丢到一边。两位少先队员跑上去,分别扶起老爷爷和小孩,并送他们回家。

一读。原文词句:有背、摔、跑、扶、送等描写人物的动作,但怎么背?怎么跑?怎么扶?怎么送?有没有更具体的动作描写,这是扩写的点。

二找。事的缘由:为什么风雨交加一老一少还在行路呢?为什么会摔倒呢?两位少先队员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呢?为什么又要去扶他们呢?为什么还要送这一老一少回家呢?……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也是扩写的点。

三想。人物心理活动:文中有四个人,他们各自会想什么?“风雨交加”,一老一少冒雨赶路又会想什么?一老一少摔倒了会想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等,从这些方面入手,确定扩写的内容。

2.抓住扩写重点,确定必扩之处

确立扩写点之后,如果从头到尾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写成一篇流水账。这样必然造成重点不突出,杂乱无章。对众多“扩写点”进行合理的取舍和安排,根据文章表达的主题确定扩写的重点,安排好扩写的主次,做到“众星捧月”,详略分明,重点突出。

如何确定扩写重点?根据文章“题眼”确定重点。如《学折纸》的“学”,文章就应该围绕“学”这一个字,重点写谁为什么学和怎么学。根据文章内容来确定重点。凡是能表现中心的都是重点材料,也就是文章需要详写的部分,和中心关系不大的就是次要材料,要略写。根据对象确定重点。以写人为主的,要把突出人物的特点作为重点来写。以写事为主的,要把事情的经过作为重点来写。以写活动为主的,应该把活动场面作为重点来写。endprint

3.展开丰富想象,填充需扩之文

扩写作文要在读懂原文、抓住重点、找到扩写点的基础上做必要的充实,丰富语言。“枝繁叶茂”要靠想象,变无形为有形,变无色为有色,变无声为有声,变静态为动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1)围绕中心展开想象。扩写时的想象为表现中心服务的,它是突出中心的手段。在不脱离原文实际的情况下,用生动鲜明的语言,对那些粗略的内容、笼统的情节,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力求使文章丰富而富有感染力。

(2)着眼关键处展开想象。要在突出中心的关键处(扩写点上)展开想象,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对改写文中的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来详细刻画,令其形象丰满;对诗词中创设的环境、场面、气氛做好必要的充实和渲染。

(3)合乎情理展开想象。扩写作文中的想象不应是随心所欲地发挥。除了明确目的性外,而且想象要合乎情理。想象可以出乎意料,但又必须在情理之中。想象的内容是在现实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说想象多要以事实为依据,凭借事物的想象,才能真切地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扩写是一种很好的练习形式,若运用得当,则对条理清晰、详略得当的目标达成而言,事半功倍。

三、文白对译,学会“前后照应,自然衔接”

文白对译是指将古诗词翻译为现代诗或现代散文,可引导学生在布局谋篇时,注意前后的照应与衔接的自然。古诗词通常形式简约,语言凝练含蓄,字句间省略的东西很多,思维的跳跃性较强。对其进行翻译,行文线索不仅要明确突出,紧紧牵引着全文,还要注意它的连贯性,尤其要关注是否发生脱节的情况。张志公认为,作文时应前前后后联系得紧密,考虑得周到,没有前后脱节的地方,没有丢三落四的情形,没有拖泥带水的毛病。根据这样的训练要求,文白互译时可让学生进行原文直译、文本补白等训练,着重培养衔接文句、照应全体的能力。

1.直译原文,学会衔接自然

鲁迅对文白互译的态度是“死译”“硬译”。夏丏尊认为“一切用字造句都不能随意轻率”。这种译法重视了文言文的构造,却不免忽略了现代白话文的语用习惯。翻译古文时应对原文作适当的调整,使译文通顺、畅达而不至于呆板、生硬。

如何直译古诗文?释:采取化整为零的做法,把诗中的每一个疑难词分别加以注释。连:即把每个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组成一个意思明白的句子。调:由于有的诗句运用倒装等手法,使一些译句不易理解,因而有必要把某些词语的位置加以调整,使之文从句顺。

以《诗经·采薇》的部分翻译为例。诗经原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学生这样翻译:

回想当初我离家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战罢回家,一路上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走得慢,又渴又饥真劳累。我满心伤感满腔悲,可我的哀痛又有谁能体会!

从这一篇翻译中可以看到,学生忠实于原诗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在不改变原诗顺序结构的基础上,对词序进行适当地调整,再补充词语来衔接贯通,使诗意更为完整和流畅。

2.填补空白,习得前后照应

一首优美的古诗就像一幅意境深远的中国画,有许多留白的地方。教师若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咀嚼文句,领略文境,让学生用丰富而又灵动的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不但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还能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深度阅读,成就古诗课堂的无限精彩。

在教学中如何巧用补白呢?可根据原作表达的意图,或增加人物描写丰富形象,增加景物描写以借景抒情,增加场景描写以渲染氛围,增加事件的前因或后果以明晰文章线索,使之与原文形成呼应,相得益彰。文白直译的“补白”不要以教师的博学代替学生的思考,可以通过资料补充、文字扩写、知人论世、联系生活、想象联想等方式进行,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懂得写作要会埋伏笔,会前后照应。

3.融情文本,悟得别出心裁

诗人之灵感乍现,挥笔而就一首经典诗作,将那瞬间爆发的情感脉脉地凝成了永恒。我们读诗,要从字里行间去咀嚼那一份或激昂或低回,或豪放或沉郁,或旷达或婉约的情愫。在文白对译的过程中应该把译者的情融于诗文,给诗情留一片可以生长的净土,许学生一段可以与诗意相守的情缘,更可以别出心裁,体会二次创作的乐趣。

古诗词的文白翻译从一个小的切口进行结构训练,口子虽小,内里却大。将古典的韵味渗透进现代诗歌中,让传统的文学散发出现代的魅力,谱写了一曲新的美的韵律,创造了一个新的美的意境。训练得法,则能让全文一脉相承,浑然一体。

四、常作“续”“仿”,臻至“匠心独运,走向创新”

“翻译”基于文本而高于文本。缩写、扩写、互译等翻译形式让学生以文本为原材料,通过自己的重新解读和构思,对文本进行改写,使之呈现出新的面貌。随着学生的作文兴趣不断被激发,作文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对文本的依赖性逐渐减小,就可把“翻译”当做一个支点、一个圆心,围绕这个中心向外辐射,画出一片更加宽广的驰骋的天地。其中很具代表性的当推续写和仿写。这两个过程呈现一种递进的关系,标志着“翻译”的作文训练形式从凭借走向独立,从借鉴走向创新。因为优化文章结构,就必然要对谋篇布局苦心经营,对文章内容的剪裁独具匠心,无波无澜,一马平川,就无法取得优化结构的制胜点,要创新,就要勇于打破思维的定势,学习以独特视角来组织、安排素材。

1.选择典型范文,洞察结构特色

大学问家朱熹曾说:“人们学作诗文,开始时多是模仿前人的作品,假以时日,便能自然纯然。”学生通过模仿范文,能较为形象直观地学习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借鉴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和技巧,开阔眼界,拓宽思路,以此“实现作文知识的最直接迁移,从而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提高”。

如写游记文章,通过亲身游览,学生所见所闻不少,觉得可写的东西很多,却在众多的材料中难以找到合适的布局,可通过仿写《秋游景山》完成习作。《秋游景山》全文按游览顺序,先写走进公园看到的美丽景色,接着写来到果园,看到果实累累;秋色迷人,最后登上万春亭,举目远眺,北京城尽收眼底。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通过仿写可使学生逐步掌握按照事物的空间顺序安排层次的空间结构方式。这样的仿写训练,我们要注意选择不同结构类型的范文进行训练,学生一方面能直观地感知并掌握文章结构的特色,同时也具体地学习了文章谋篇布局的原理。

2.模仿多样结构,促使文面新颖

近来,由于新概念作文的兴起,创新的作文结构层见叠出:有日记书信式、小标题式、论坛发帖式、辩论式、菜肴式、公式推导式、剧本式、实验报告式、广告式、电影式、访谈式、庭审记录式等等。教师可以把这些结构新颖的范文推荐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结构模仿,旧瓶装新酒写出的文章比老套的三段式要好得多。当然,不管是哪种作文结构,其目的都要明确,要为作文的内容服务。优秀的仿写能够挣脱原文的桎梏,优化结构,走向创新。

3.延续原文的精彩,绘出匠心独具

续写也是一种很好的练习形式。续写也叫补写,就是“接着原来文章的思路,通过比较合理的想象,重新组成一篇与原文有联系的文章,但要有相对的独立性”。练习续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实现思维的延伸和拓展,延续原文的精彩甚至青出于蓝。一篇成功的续写,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井然,与原文相呼应,并能将文章的内涵不断挖深,使文字更富深度,更显厚重,与心灵的对话愈加深入,彰显个性,不断走向创新。

通过“翻译”,实现作文结构的优化,让学生将从文本中吸收、积累的经验迁移出来,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对谋篇布局苦心经营,思维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发展,作文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个性也获得了充分的张扬。结构是文章的骨骼和经络,只有骨骼秀挺,经络分明,文章才能由内而外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引人入胜。翻译是优化小学生作文结构的一种有效训练形式,这条通幽曲径,正在等待更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探索。endprint

猜你喜欢

翻译原文结构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半包围结构
汪曾祺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