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小学古诗教学的意向性

2014-07-04金军

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意向性意向柳宗元

金军

“意向性”投射到小学古诗教学上具体表现为教师、学生、古诗(作者)之间相互关联的意识活动,即引导学生“私人的”意向性活动进入“公开的”意向性活动,促使学生从个体的模糊感性认识逐步转向明晰的理性认识。

一、读诗,唱响童梦的欢歌

在古诗教学意向性中,教师意向的体现就是营造一个能够容纳师生和古诗意向可以共存、相互滋养的环境。

案例:《峨眉山月歌》

师:李白怎么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呢?可奔腾的江水又怎会理解一个少年的情怀呢?

师范读——从老师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

生:江水的流速很快。

生:越快越能表现他不愿离开的心情。

师: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读。

叶圣陶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我们知道,任何学习的过程都是一个“知行”与“知情”统一的过程,诵读也不例外。教师作为学习的先行者和引导者,要理解和利用古诗的意向性,充分地创设一个利于学生感知和学习的情境。这个情境既要与本诗的情感基调有关,又要能利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师生间有了对母语的丰富性和文化味的感受、沟通,教师的范读就为学生培养语感提供了条件。从这个层面上讲,教师和学生基于对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共同认识,才能实现文本的平等解读和学习。

二、画诗,描绘出梦的镜像

想象画面是让孩子接近古诗艺术的重要环节。古诗的意向性具体表现在对意象的塑造上,从作者立场来看,他所创作的诗歌已然是超越于“景语”的“情语”,但立足于读者立场,特别是儿童读者的立场,如果没有可以依托的实物来感知,他们的体验必然是空洞的,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要关注学生意向的重要原因。

案例:《望洞庭》

师:刘禹锡登高远眺,他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他看到了天上一轮明月又大又亮。

生:皎洁的月光洒在湖面上,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盘。

教师要意识到诗歌所呈现的画面绝不是通过直译诗句的字词句可以实现的,而是建立在儿童通过捕捉物象特征并结合自身的已有经验和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重新整合符合他们自己认知水平的新的画面。要允许孩子所想象的画面与成人所想象的画面不同,要通过相互间交流和适当点拨、引导帮助儿童充实和完善头脑中所想象的画面。

三、懂诗,放飞梦的明天

古诗的意向性还表现在它是诗人意识和情感的产物,让学生学会品诗自然要学会读懂古诗所抒发的情感。

案例:《江雪》

师:“诗歌合为情而作。”只有读懂诗人的心,你才能真正读懂诗。那么,柳宗元当时到底是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柳宗元……他关心人民疾苦,力主政治改革,可是却遭到了当权派的打击和排挤。……他的政敌仍不肯放过他,几次派人到他的住所放火,导致他身体受到严重的摧残。这真是集国忧、家祸、困苦于一身呀!)

师:同学们,读完上面这段文字,你觉得这个时候的柳宗元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生:孤独、悲愤、痛苦……

师:再读《江雪》,从诗中哪些字词或句子中能感受到作者的这种心情呢?

生品读交流:“绝”“灭”“孤”“寒”“独”[如果这些字有颜色,它会是——(灰、白),如果这些字有温度,它会是——(冰、冷)]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试着把柳宗元内心这千般孤独、万般孤独读出来。

分析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比、兴的手法。理解诗歌中“比、兴”用法之下的言外之意,就能感受诗意的存在。然而,跟孩子谈诗歌的比兴手法自然是不太恰当的,教师要巧妙地将诗人借助比兴手法所传递的情感和营造的意境在课堂上充分地再现出来,引导学生透过画面抓住那些富含意向和情感的字词,触摸到诗人的情怀。

诗教的本质在于启迪人的思想,而获得启迪的方法就是对话,就是在“公共的”意向性活动中完善“私人的”的意向性活动。通过古诗教学活动来唤醒学生主体的灵魂,体会母语的无穷魅力,感受古典文化对中国人思想意识的影响和召唤的目的,构建起作为中国人、中国孩童的心灵的家园。endprint

猜你喜欢

意向性意向柳宗元
具身感知情境下的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意向
音乐表演中的现象学问题
江雪
对现象学教育学视域下的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感知与意向性
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46个
四个有所
江雪
近期主要农作物种植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