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谐音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2014-06-26石轶兰

关键词:文化内涵

石轶兰

摘 要:汉语谐音在古典文学作品、现代广告、日常生活中都有很多体现。汉语谐音现象本身就是汉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研究谐音现象的过程中,就能发现人们通过谐音的方式委婉表达内心所想,谐音现象就是中国文明传承的一种另类方式。

关键词:汉语谐音;文化内涵;现象分析;成因研究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138-03

汉语以其独特的方块字的特点,具有很多其他文字所不具有的表现方式:对联、律诗等等。在由古至今的文化传承中,人们就一直对汉语谐音很感兴趣,有流传千年的千古绝对,有盛久不衰的诗歌典籍。现通过对汉语谐音现象的介绍、对比,研究其成因、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对汉语文化的传承作用,并对谐音现象的使用和传承做出思考。发现和运用对汉语谐音现象,体会汉语谐音的表于形而意于外,感受文字的醉翁之意,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感受汉语言的身后文化内涵,启发我们对于谐音这种特殊语言修辞的熟练运用,有利于我们对传统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让古老的汉语言文明长盛不衰!

一、汉语谐音现象

(一)谐音的涵义

谐音就是利用汉字读音特点,替换词语中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汉字,改变词语的含义达到修辞的目的。

现在的很多广告都是利用谐音修辞,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引起人们的购买兴趣。例如:酱菜广告——“酱”出名门;四方胃片——“治”在“四方”;台湾大成面——“面”目一新等等,都是现代商人利用谐音现象,突出商品特点、优势,让自己的商品更快的走入人们的视野,从而达到追求商业利益,实现经济目的的效果。

对谐音修辞的应用,并不是现代人的初创,相反,古代对谐音的应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古诗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中的“柳”字即为“留”的谐音,含蓄的表现出古人对故乡深深的留恋和思念;“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中的“莲”即为“怜”的谐音,“梨”则是“离”的谐音,委婉表达了游子思念故乡的感情;此外还有像“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丝”与“思”,“道是无晴却有晴却有晴”的“晴”与“情”等等,都寄托了古人内心不想直说的情感、幽思。谐音的一大特点就是顾左右而言其他,留不尽之意于言外,发人深思。

在对联中,被誉为“明代第一才子”的解缙,就留下很多谐音好对:

一员外:“两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解缙回:“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

两难境地、无奈之叹,则有: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诸葛亮),怨江围(姜维)实难旅步(吕布) ”

“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曹操),恨关羽(关羽)不得张飞(张飞)”

商贾家收税,添字破门:

“‘闲人免进‘贤人进”

“‘盗者休来‘道者来”

在俗语中,汉语言的谐音更是独具特色。“妻管严”谐音“气管炎”,再现了男人怕老婆时的那种怯懦如同犯了气管炎的病症;“压力”谐音“鸭梨”,展现了人们希望可以同努力把压力化解,就如同吃梨子一般让生活变得轻松自在。

无论是流传下来的古诗、对联、俗语,还是现代人利用谐音所做的广告,这些都是汉语谐音修辞的独特魅力。汉语谐音除了能改变表达的形体之意,还能够赋予原形体新的文化含义,加深感情色彩的表达程度和用意,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曲解”从而使表情达意更具有张力。

(二)谐音的分类

谐音具体可以按谐音字的读音分同音谐音(梁山泊的军师——“吴”用)和近音谐音(上海骂人时说“十三点”);按谐音后对词语取义的改变可分为明谐(“碎碎”平安)和暗谐(“桂圆”意指“圆满”);另外按民俗中词语的表现性可分为:禁忌语(忌言尊长名讳等)、委婉语(人老了、人走了,厕所等)、吉利语(长命锁、团圆饭等)。汉语谐音根据使用范畴、表达方式的不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三)谐音的语言学基础

汉语谐音的语言基础和前提,就是语言的同音现象。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第一,谐音是一种双关修辞,通过语音的变化,引起语义的改变,达到双关的目的;第二,谐音可以作为“模糊性修辞”在语言中表达委婉的含义。

通过对古人应用谐音现象的研究可以发现,古典文学都是古人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展现,而谐音,则是古人理想化的内心世界与悲惨的现实之间连接的桥梁。可以说,谐音表达,不仅是古代文人对生活现实的反应和自己抱负的表达,更承载着古代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或者说,谐音现象本身就是文明的一种,是民族文化积累的表现。古代文人们通过谐音将生活中的现象转化成一种物象,再通过特定的表达,传达出一种通用的情绪,透过文字给人精神上的冲击。而在现代,人们通过谐音现象,吸引视线、引发联想、促进传播,让信息更快更准确的传播出去,来帮助人们达到想要的目的(引起注意、促进消费、帮助人们达成共识等)。

二、汉语中谐音现象的原因分析

汉语独特的方块字结构,由字构词、成句,完成语义表达。在形成含义的过程中,由于最小的单位“字”的音、义的不同,就会导致最终语义的改变。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这个现象无疑引起了众多“文字爱好者”的注意和重视,由最初的同音谐音字的出现,到近音谐音字的应用,人们发现谐音字的应用,不仅能更好的引起大家的注意,还能引发更多的联想,帮助阅读者更准确的领会表达者的意思,谐音现象就此不断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一)汉语自身因素

汉语谐音现象发展的一个前提,就是汉字本身的特点。第一,“一字多音,一音多字”。这为谐音现象的产生创造了文字基础;第二,汉字作为方块形文字,其最大的特点——象形会意,在语义表达中,一个汉字的不同就会引起人们不同的形象、含义的联想(例如《红楼梦》里的“原应叹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假愚蠢(贾雨村)”,以及“千红一哭(窟)”和“万艳同悲(杯)”,一字之差,就会引起人们无尽的想象)。这些都是汉字文明独特的魅力,是汉语文化发展几千年的艺术结晶。endprint

(二)文化基础因素

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注重委婉表达,利用文字的不同组合,变相的传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情感等。“莲心彻底红”中的“莲心”与“怜惜”,“长行莫围棋”中“莫围棋”与“莫违期”等等,都可以表现出古代知识分子借含蓄的诗词表达内心哀婉的情绪。另外汉语中大量的成语、歇后语等,都能说明无论是在这是知识分子阶层,还是在“乡野人”中,人们都很喜欢并热衷于这项文字游戏,所以谐音现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心理因素

人们能够利用谐音现象,将生活中具体的事物,与成语、诗词、文化相联系,提高事物本身的文化内涵,就是人们所推崇的“大雅之风”。

另外,通过谐音,让自身的想法隐藏于词面之后,需要观看者、阅读者经过反复思考,才能理解其意,既能引起阅读者的兴趣,作者也能更得意于自己的创造。在古典文学中,谐音现象随处可见,想来古代文人也是基于这种自怜心理。

三、汉语谐音现象蕴含的文化内涵

汉语谐音现象不仅是文人对于文字的喜爱,其中也包含着文化的创新和传承。古人通过将抽象的情感,化作具象的事物,增加文字社会性的同时,也体现出当时社会的真实境况,反映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

(一)谐音在民俗中的体现

谐音现象起初主要是由于汉字发音的不同造成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人口聚居区众多、各个民族混合居住的国家,人们的语音在不同地域都有所不同,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所以谐音现象在民俗文化中有更广泛的地域基础。像广州人对“金橘”的偏爱就是因为在广州话里,“橘”的音与“吉”字接近。而中国又是一个统一集权的国家,会有全国通用的语言,也就是所谓的“官话”,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谐音现象在全国都通用的原因,像“年年有‘余”、“‘碎碎平安”等。这些都是民俗中谐音现象的应用。

(二)谐音在广告、网络中的体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流行、网络化社会的推进和多媒体行业的发展,现在的谐音现象盛行于广告、网络中。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数字谐音的应用,像“1314”意指“一生一世”,“521”或者“520”意指“我爱你”,“918”意指“就要发”等等。另一个较常见的应用就是在广告中,如某石灰公司广告——白手起家(借“白手”之“白”表现“白灰”之“白”,既体现出公司开创、生产的不容易,有让人一下子就能想到白灰的颜色之白),某包子铺广告词——无所不包(将包子特点融入成语中,让看到这句广告词的人都对店家包子垂涎三尺,对包子馅充满无尽的想象),某当铺广告词——当之无亏(无论你当的是什么,这里的价钱最公道。当什么东西,都不会亏损,由此可见店主的霸气十足)。另外随着网络设施的普及,有些网络语言也借谐音现象飞速蹿红,像“CU”意指“See you(再见)”,“太平公主”意指“身材不好的女生”等等,这些都说明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谐音现象的应用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越来越普遍。

(三)谐音在俗语、歇后语中的体现

谐音现象本身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生活气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其在俗语、歇后语中的广泛应用,像猪鼻子上插大葱——装相(象),三九寒天穿裙子——美丽动(冻)人,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等等。在这些歇后语中,利用对生活现象的反映,来对生活进行调侃,让人在呵呵一笑之中,回味老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凡此种种,都体现了谐音现象广泛存在与人们的生活之中,并随着岁月的积累,不断的发展壮大。

(四)谐音现象对汉语文化的传承作用

在语句中使用谐音,可以让文章朗朗上口,利于传播。而且谐音现象本就是基于人们的口音,创造性的进行联想,改变某个或某些字词,达到引起人们兴趣的目的,所以谐音现象不仅限于上层知识分子阶层,它更适于在人们生活社会中流传,更能体现人们生活的原汁原味,也就有更广泛的创作背景。所以在汉语文化传承上,谐音现象涉及各方各面、各行各业,是研究汉语文化最丰富的材料,也是传承文化更好的载体。像每每逢年过节,家里人不管多远都会赶回家“过年”,大年初一串门,都会讲几句吉祥话,送一些有吉祥寓意的食物等等,叫做“讨喜”。还有比较常见的年糕——寓意年年高升、“福”字倒贴——寓意“福到”。这些保留至今的生活现象,都有谐音的影子。而谐音现象的应用也都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这些生活现象,不仅透漏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国人重情的性格,更能发现其中蕴含的中华五千年都不曾中断的、源远流长的汉语文明。

四、生活中的谐音现象的运用与发展

现代生活中谐音现象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各行各业的广告。

谐音现象在广告中的应用,扩展了语言修辞的应用方面,同时也帮助语言学的发展获得广阔的社会基础,使谐音修辞不仅限于对生活现象的描述和文学爱好者之间的传播,让语言学真正产生社会效应。另外谐音现象在商业中的应用,也使得商品的广告更加脍炙人口。朗朗上口的广告词更好的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便于广告词的传播。像“趁早下‘斑,切勿‘痘留”、“随心所‘浴”等。同时,还有的广告中形象的介绍了产品的性质、性能。如:某长途电话广告词“千里‘音缘一线牵”、华素片的“‘快‘治人‘口”等。在广告中插入谐音,逐渐成为一种语言艺术,在创新的同时也帮助语言快速的发展和传承。应该说,在现代生活中谐音现象的应用,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了解语言学,使语言学有更深厚的人民基础,促进语言学的发展。

但在应用过程中,由于媒体传播的没有针对性,广告是面对所有观众的,在这其中,有刚刚学习语言的未成年人,广告中谐音字的应用,可能就会导致错误信息的传播。还有一些性用品等的广告词,如‘性趣不减等,都不利于未成年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在广告词中加入谐音字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促进语言修辞的传播,另一方面它可能造成下一代人对语言文字的错误理解。因此,在未来,尤其是面对大众的媒体中,谐音的应用中要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规范语言应用,通过舆论导向和法律法规等方法,规范语言修辞,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谐音,学习语言。

五、结语

谐音现象是汉语语言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和发展语言的重要方向。语言学中的谐音现象应用广泛,为语言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通过对律诗、对联、古代散文中谐音现象的研究,能更好的了解古人对于语言运用的习惯、生活背景,为语言发展的研究,起到辅助作用。通过对现代生活中,广告词、宣传语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谐音应用的观察对比,让汉语语言传承方式更加有效和方便,使得语言学从科学殿堂走向生活,完美的融入社会中。但在谐音的应用过程中,也要注意方法,避免对刚接触汉字文化的孩子们,产生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夏莉.汉语谐音的运用及其文化心理意义[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

〔2〕李旭新.汉语谐音及其文化内涵[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周成兰.谐音现象蕴涵的文化信息——谐音现象的文化解读之一[J].社会科学家,2005(3).

〔4〕郑博,王仲轲.谐音现象中的文化成因.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责任编辑 徐阳)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
浅议蛙崇拜及其文化内涵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