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的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学习行为现状分析

2014-06-12刘佳佳金成星

关键词:卓越建构主义课外

刘佳佳,金成星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的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学习行为现状分析

刘佳佳,金成星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243名理工科专业一、二年级学生的课内外英语学习行为及课外交际行为作了初步的分析和归纳,描述了他们现有的学习行为模式,即:学生课内学习行为多是静态的;课外学习行为多是被动式的;课外交际行为多是单向交流行为,这种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传统模式已无法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要求。作者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根据国家《课程要求》及“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对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1)积极探索和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带动高校工程教育的全面改革;(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优化网络课堂;(3)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转变教师角色,做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引航者;(4)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服务实践,加强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英语学习行为;卓越计划;英语教学改革

一、前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2011年教育部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卓越计划”主要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同时,以实施该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在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大背景下,英语教学应配合学校卓越计划的实施,对目前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最早由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 1966)提出。他创立的“皮亚杰派”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如维果茨基等(Vygotsky,1978)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从而使它成为一种比较完整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可以概括如下:(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3)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4)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何克抗,1997:3-9)。另外,建构主义的学习是一种社会性、交互性的协作学习(Vygotsky,1978)。建构主义理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师生共创的“情景”中通过与老师或同伴的“协作”和“会话”建构“意义”,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就更具有“主动性、目的性、真实性、建构性”和“合作性”(李琳琳、高鹏,2007:68-721)。这一思想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04年和2007年,我国教育部分别印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试行稿和修订稿。《课程要求》修订稿(教育部,2007)在内容方面有两个新的突破,即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转变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基于计算机的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从上可看出,“卓越计划”与《课程要求》是一致的,前者是后者的延伸与发展。虽然一些地方高校的教改取得一定成果,然而高校扩大招生以后,英语教学课程无法根本性改变传统的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课堂模式,且多数是大班上课,满堂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既不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违背语言学习的规律,更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当积极研究和探索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

理工科大学生作为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群体,有其自身的某些特点。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导致部分学生“高分低能”,既缺乏创新精神,又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因此,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理工科学生今后在国际舞台上开展工程实践和学术交流等能力。因此积极了解该类学习者在目前环境下的外语学习特点,对于指导学生的外语学习以及为培养工程师人才计划提供有关的参考数据均是非常有益的。

三、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学院本科层次一、二年级的学生,分别来自计算机与信息、电气工程、管理工程、建筑工程四个二级学院共260名学生。

(二)调查形式

本次调查形式为问卷调查,问卷设计参照清华大学理工科学生外语学习行为模式调查问卷(罗立胜等,2001:31-33),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有所增减。问卷分3个部分,15个问题,涉及学生的课内学习行为、课外学习行为和课外交际行为。本次调查共随机发出问卷260份,回收问卷250份,其中有效问卷243份,问卷回收率为96.0%,有效问卷率为97.0%。

四、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学习行为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见表1)

表1:课堂学习行为

从表1可以看出,约有64.6%的同学从不主动请教教师问题,而其他各问项里吗比例最高的均是b“有时”,并且对于查阅课堂笔记及参考资料情况,“从不”高达29.6%。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多数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自律性较差。在课堂上的学习处于被动模式,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是机械的。这从侧面反映出我们目前的大学英语授课模式仍旧停留在以前传统上,并且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这种被动式 “输灌型”学习,而教师则习惯于“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导致教师与学生互动性弱,教师与学生之间仍旧是“单木桥”式教与学。

(二)学生课外学习行为(见表2)

表2:课外学习行为

从表2看出:

1.54.3%的学生从不提前预习课文,即,完全等待课堂教师的讲解。这说明课堂学习是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唯一途径,由于学生没有预习,他们很难在课堂上较好地进入教师引导的语言交流活动中,会给教师增加授课难度,影响教学效果。

2.大约一半学生比例“有时”阅读英文杂志及收听广播录音情况,说明这些常用课外学习工具仍旧是学生的首选,但不可忽视的是“从不”分别占36.2%、41.6%。

3.学生利用网络看英文电影娱乐比例高达53.9%,真正以学习英语为目的仅占11.9%,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英文作业占34.2%。在工程本科高校,学生越来越多的在电脑上接触英语,但这一工具更多的扮演了娱乐的角色,这说明多数学生属于“学习型”,习惯于听从教师的布置,对于外语学习有着比较明确的目的,学生课外对知识的储备与输入较少。从表2整体可以看出部分学生主要是属于Gardner所描述的 “工具型”学习动机者(1985),多数是为了通过英语考试这一主要目的。这和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是分不开的。

(三)学生课外交际行为(见表3)

从表3看出:

1.经常参加英语讲座的学生占74.9%,这说明各种英语讲座是一种比较好的课外语言交流活动,应该大力提倡和积极组织。

2.愿意参加但常犹豫参与各种英语竞赛的学生占59.7%,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希望有机会参与课外交际活动的,但由于传统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学生信心不足。

3.68.7%的学生从不参加英语角,而我校每周英语角都会有外教参加,这一比例也间接导致从不与外籍教师交流的学生占87.2%,英语角是一个很好的实践英语口语的机会,应该多鼓励学生参加,让学生转变学习动机,培养全方位的素质。

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尽管样本较小。但是在总体上,它真实地反映了目前理工科高校大学生英语学习行为的现状。根据《课程要求》及“卓越计划”,进行新一轮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是有必要的,以期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型、应用型、管理型”的复合型人才。

(一)积极探索和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带动学校工程教育的全面改革

调查结果分析说明大学英语教学需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便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高文等(2008)在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时认为,学习者必须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根据自己先前的经验,与他人协商、会话、沟通,在交互质疑的过程中构建知识意义。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使教学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英语教学体系。并且英语课程设置应与学生所学专业相挂钩,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卓越计划”强调提高培养人才的整体素质,其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人文素养。所以在英语课程内容上体现“宽视野、跨文化、重实践”的特点,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优化网络课堂

从表1看出,大部分学生的课内英语学习行为属于被动学习行为,自主学习性较差,课堂上主要是教师在唱 “独角戏”。大学英语视﹑听﹑说网络教学平台是以网络环境为主要支撑,借助网络媒体,通过互联网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形象、声音、图形以及文字层面的在线沟通的教学过程(余胜泉,2007)。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可以不受到场地、时间等外在条件的限制,便可获取所需的任何教育资源。信息量的增加、视野的扩大必然扩展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形成学业上的良性循环。网络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学生由原来被动的“不得不学习”,变成了主动的“要求去学习”(刘润清,1999:7-12)。在以往的课堂中,学生一般只能局限在与教师的交流中,有了计算机网络之后,学生之间的交流基本上消除了原来的时空限制,可以实现“多主体、大众化”(桑新民,2001:22-26),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中,学生与教师是合作者,结合网络技术和英语学习内容共同完成网络教学,在合作中学生个体地和集体地建构知识,老师通过提供情景、设计挑战和给予支持来促进每一学生的认知建构(Lunnenberg,1998:75-81)。此外,网络与课堂相结合,课下学习、课上展示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进行展示交流,从而增强了学生的信心、锻炼了他们的应用能力。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常态下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国际互联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把丰富多彩的传媒资源与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系统地、有组织地进行大学英语教学。

(三)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转变教师角色,做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引航者

新的教学理念的贯彻与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建立,对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其中“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范琳、张其云,2003)。Cunningham曾经说过,情境和真实世界联系越紧密,学生就越可能把他们的能力转移到问题解决中去(1992: 134)。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精心设计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选用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和经验, 激发学生追求问题解决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内外应始终以帮助者、促进者、咨询者、协商者及顾问的身份给学生及时提供指导和反馈、鼓励和帮助,以便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自主学习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Lee,1998:282-289)。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通过表3看出,作为教师应积极建设并优化英语第二课堂,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以满足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国际化的需求。外语教师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更是中西文化链接的桥梁,在一定程度上肩负了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

(四)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服务实践,加强协作学习。

“协作”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师生与社会之间多方位的合作是建构主义学习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显示,学生课内学习行为多是静态的,像“课堂语言交流活动”等动态学习行为较少;课外学习行为多是被动式的,如完成课后作业等,主动式学习行为如“利用网络学习英语”等较少;课外交际行为多是单向交流行为,像互动式行为“参加英语竞赛”等则较少。

“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应是多元的。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走出校园,而不是仅停滞在通用目标上。而专业英语学习最好的途径便是实践运用。学校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建设工程实践平台,探索构建校企双主体的人才培养合作新模式,英语教学层面要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将真实的工程环境引入课堂,在具体情境中互相协作,并建构知识。

六、结论

众所周知,外语教学,无论是为何种教学目的, 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最终结果必须体现在外语学习者这个主体身上(束定芳、庄智象,1996)。英语教学是工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卓越计划大背景下,为了更好的实践《课程要求》,该类型学校应重新审视大学生英语学习行为现状并构建教学新模式,进一步整合课程体系,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转变教师角色,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加强协作学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人机交互、学生交互、师生交互,以及师生与社会交互,让英语教学服务于实践,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从而培养出适应国家及所在地方省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发展战略性产业人才,真正实现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

(注:本文系安徽工程大学教研项目,项目编号:2013jyxm52)

[1]Cunningham,D.J.Assessing Constructions and Construction Assessments:A Dialogue[A].In T.M.Duffy and D.H.Jonassen (Eds),Constructivism and the Technology of Instruction:A Conversation[C].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1992.134.

[2]Gardner,R.C.Social Psycholo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Edward Arnold,1985.

[3]Lunnenberg,F.C.Constructivism and technology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successful education reform[J].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1998,25(2):75-81.

[4]Lee I.Supporting Great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J].ELT J,1998,52(4):282-289.

[5]Piaget,J.The Origin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M].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1966

[6]Vygotsky,L.S.Mind in Society [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7]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28-321.

[8]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9]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3-9.

[10]李琳琳,高鹏.网络外语自学模式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刍议[J].外语电化教学,2007,(12):68-721.

[11]罗立胜,何福胜,杨芳.理工科学生外语学习行为模式的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9):31-33.

[12]刘润清.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7-12.

[1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

[14]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4]1号.

[15]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3号

[16]桑新民.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试验研究阶段性总结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01,(11):22-26.

[17]余胜泉.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8]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卓越建构主义课外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小满课外班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卓越之梦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