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的思考
——基于第三轮学科评估的视角

2014-06-12郭剑川朱宁洁

关键词:财经类学科评估

郭剑川,朱宁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70)

对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的思考
——基于第三轮学科评估的视角

郭剑川,朱宁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70)

基于教育部学位中心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对财经类高校的学科建设现状和学科布局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了目前财经类高校的优势学科和未来学科发展的方向和学科建设的增长点,阐明了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相关教育政策的变化,对财经类高校如何不断完善学科布局,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提出了相应建议。

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学科评估

一、引言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学术影响力以及综合实力,也是高等院校建设一流高水平大学的重要突破口。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8次会议对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的机制进行了改革,审议批准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这是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布局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充分扩大高等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提高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①2014年年初,国务院又取消了教育部的国家重点学科审批权,这是国家和教育部对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②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作为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干的财经类高校,如何准确把握学科建设规律,充分适应相关教育政策的调整变化,不断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就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从第三轮学科评估看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的现状

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牵头组织的第三轮学科评估,是《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颁布后的首次评估,是对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检验。本轮学科评估立足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的要求,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指标体系设置上较前两轮评估更加注重强调“质量、成效、特色”,在普遍关注的“学生评价、论文评价、科研评价、特色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倡导新的“学科评价质量文化”。主要目的在于为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提供客观信息;为学生选择学科、专业报考提供有益参考;同时,也有助于社会各界了解有关学校和科研机构学科建设状况。

本轮评估为财经类大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思路,也为今后的学科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分析本轮评估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财经类院校学科布局和建设现状。财经类高校参与本轮评估的学科主要集中于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这9个一级学科。而其他一级学科的评估鲜有财经类院校参与,这与财经类院校本身的学科特色和定位是完全一致的。

下面以财经类高校集中参与评估的9个一级学科为基础,对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首都经贸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以及山西财经大学等11所财经类高校的学科布局和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相关信息见表1。

(一)从9个一级学科部分财经类院校参评的情况看,上海财大、中央财大、对外经贸、中南财大四所211院校参评学科的数目较多(上海财大、中南财大参评了全部9个学科),覆盖学科门类比较全面,体现出这四所院校在财经类院校中的整体实力具有绝对优势。西南财大也是211院校,学科实力也比较突出,但是只有部分学科参与了此次评估。值得指出的是,地方财经类院校中东北财大、浙江工商、南京财大的多个学科也参与了评估,东北财大的学科整体得分都比较靠前,南京财大、浙江工商在学科覆盖面和学科综合实力方面也表现出很强的上升势头。其余的几所财经院校参评学科数目相对较少。

(二)从上述财经高校的参评学科得分看,经济学门类下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理学门类下的统计学一级学科以及管理学门类下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是财经类高校比较优势较为明显的学科。这几个学科也是参评财经类高校最多的学科(理论经济学有11所财经院校参评,应用经济学有15所财经院校参评,统计学有16所财经院校参评,统计学有21所财经院校参评)。具体来看,经济学门类下的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在各财经类高校中得到了相当的重视,整体实力要强于理论经济学。211财经院校的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实力要普遍优于地方财经院校。

此外,《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中,统计学正式上升为一级学科,可授予经济学学位和理学学位。作为财经类院校的传统优势学科,财经类院校的统计学科地位受到了来自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以及理工类院校甚至医学类院校的强烈冲击。数理统计、风险管理与精算、生物统计包括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全部纳入大统计的范畴。这些类型院校较经济类院校更为坚实的数理基础对其统计学一级学科综合实力的提升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挤占经济类院校传统的经济统计空间的趋势。

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是财经类院校管理学门类下综合实力最强的学科,这与工商管理学科特色,在财经类院校建设周期较长已经有了相当的历史积淀有关。但是目前这一学科内的竞争也非常激烈,设有工商管理学科的院校类型也比较广泛,参评高校总数达到了115所。

(三)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作为财经类院校未来学科建设的增长点,相对于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在财经类院校的地位要差一些,综合性大学和政法院校的法学一级学科整体实力要强于财经类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理工科实力在该学科发展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因此,理工科院校在该学科中相对于财经类院校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表1:部分财经高校第三轮学科评估得分情况

三、存在的问题

从本轮学科评估结果能够看出,财经类院校在学科布局和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由于财经类院校本身的特色,其学科布局从总体上说仍然比较单一,实力较强的学科基本都局限在经济管理类学科,其他学科的发展相对滞后。此外,除部分211财经院校外,地方财经院校目前尚未形成综合实力强、学科间优势互补、发展空间较大的学科群,部分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亟需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培育工作仍显得比较滞后,学科间整体缺乏融合。

学科建设水平取决于人才队伍的水平。从总体上看,财经类院校人才队伍的水平和国内知名大学相关学科相比还有较明显的差距。标志性的学术带头人仍然相对缺乏,从各院校的人才队伍规模来看,差距也十分明显。某学科在该院校的地位越高,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越大就越能吸引优秀的人才。部分财经院校人才队伍的断层现象十分明显。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在制定本轮评估工作程序时,强调了自愿申请参评的原则,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所需数据由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公布的公共数据和参评单位报送的材料构成。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公示、核查,同时还邀请了学科专家、政府部门及企业界人士进行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最终评价结果。③让参评的院校把自身的学科拿到全国的范围内进行大排队,各校各学科建设状况和水平如何一目了然。以评促建的趋势非常明显。可以预见,这种评估今后很可能会扩大到让相关的社会专业机构参与,某一学科建设的水平高低将最终取决于社会是否对其予以认可。同时,结合今年初国家重点学科评审的取消,这就使得财经类院校必须面对过去以重点学科检查、评审为主要抓手的学科建设思路该如何调整以适应教育政策变化的问题。

四、思考和建议

结合上文的分析,财经类高校的学科布局和建设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财经类院校的学科布局对学校的发展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因此要从内涵建设出发,结合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学科基础,立足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学科布局。

1.优化学科布局,明确学科定位。在为学科发展营造自由宽松的环境的同时,做好现有学科战略布局,保持已有优势,充分挖掘学科潜力,为学校综合实力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持。要根据对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和学校实际情况,对已有的学科进行明确定位,处于不同梯队的学科要制定差异化的建设目标。

学科建设要把重点从外延扩张转移到内涵建设的轨道上,优势学科要始终把握学科研究的国际前沿,对处于学科前沿或具有良好经济社会应用前景的交叉方向、边缘方向要大力予以扶持,积极鼓励基础研究向应用方向延伸,使各学科点的内涵不断得到革新与充实,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2.加大对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建设力度。学科是高校办出特色的关键,要将其摆在突出位置。学科建设要注重与产业发展、社会就业需求、科技发展前沿趋势相衔接,财经类高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建设必须始终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相结合。要以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为契机,把握形势,努力查找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集中优势资源,做强做大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打造支撑质量提升的学科品牌。例如,西南财经大学建设大金融学科群构想就是在充分研究本校学科特色、学科建设水平以及未来发展前景和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建设过程中,充分注意理顺学科群内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巩固优势学科的领导地位,科学地集合相关学科,坚持优势互补,相互支撑,以点带面,促进各学科的发展,提高相关学科的整体核心竞争力。事实证明,这一举措已在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提高发挥了巨大作用。④

3.大力支持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财经类院校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通力合作,打破不同学科乃至学科门类间的壁垒,探索新的学科发展方向, 大力支持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鼓励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探索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前瞻性、战略性地培育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4.不断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协同创新既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科研能力的必然要求。要以“协同”的理念推动科研改革,打破封闭分散格局,发挥多学科多功能优势,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和全面共享。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要求,立足重大前瞻性科学问题、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财经院校与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财经类学科门类较为齐全且各具特色的传统优势,把工作重点放在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上。联合校内外各类研究力量,创建若干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使之逐步成为扩大学校的学术影响的学术高地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在国家和地方创新体系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⑤

(二)学科建设的质量决定于人才队伍建设。财经类院校要基于本校的学科整体布局,以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为依托,搭建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吸引和造就一支能够带动本学科冲击国内领先水平的学术带头人队伍,引导学校学科建设实现质的提升。同时,要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形成鼓励和支持拔尖人才成长的机制。拓展科研团队建设经费的筹资渠道,不断创新科研学术团队的管理方式,采取重点培养扶持和人员动态配置常态化相结合的模式,并逐步引入学术团队的退出机制。鼓励自发组建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团队,积极申报与学科前沿研究、交叉及新兴学科领域或者契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重大需求的项目,加强对经济管理前沿与外延边缘学科的研究。并给以积极支持。

(三)完善学科管理制度,建立内部评估机制。加快制度创新步伐,建立切合学科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学科建设相关管理制度、学科建设管理创新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等。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学校整体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作为财经类高校,在积极参与配合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上专业机构的学科外部评估的同时,应立足本校学科建设实际情况,充分研究学科发展建设规律,以提高学科的竞争力和办学水平为目的,研究制定科学严格的学校内部学科评价体系。

注 释:

① 参见教育部学位[2011]11号文件。

② 参见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③ 参见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xxsbdxz/index.shtml。

④ 参见许德昌等(2013)和陈益刚(2013)。

⑤ 参见教育部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的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2013-11-12.

[3]吴文清,等.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转型适配性研究[J].北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1).

[4]许德昌,等.学科群建设诸要素的相互关系探析——基于西南财经大学大金融学科群发展战略[C].四川成都:高等财经教育研究(第1版),2013-08.

[5]陈益刚.大金融学科群的形成、与发展对策探析[C].四川成都:高等财经教育研究(第1版),2013-08.

[6]王建华,朱青.对我国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制度的反思[J].北京:中国高教研究,2013,(12).

[7]殷丛丛,张艺瀛.大学学科排名对我国学科建设的启示[J].吉林长春: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3).

猜你喜欢

财经类学科评估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双平台嵌入式”的“粮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评估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