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师企问题”实施效果分析

2014-06-12向新柱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本科生

张 雷,向新柱,陈 思

(武汉纺织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师企问题”实施效果分析

张 雷,向新柱,陈 思

(武汉纺织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本科生导师制”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中的一项有效措施和培养模式,文章以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纺织学院”)为例,结合“师企问题”的实施状况,探索高校纺织院系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了“师企问题”实施产生的积极效果。

本科生导师制;师企问题;效果

一、前言

国内很多工科院校是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摇篮。武汉纺织大学是一所以纺织为特色的高校,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纺织学院自2007年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以来,已覆盖全院47个行政班,在全院实行“1班1导”的制度。但是因专业老师人数所限,班级导师难以针对性对具有30多名学生的班级进行个性化引导。同时,导师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加之科研工作和自身进修,使得导师难以有充分的是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培养学生,这使得“本科生导师制”的开展陷入窘迫境地。因此,继续增大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力度,转变培养方式,将青年教师纳入预备导师人才库,可通过“师、企、问、题”这一校企合作机制来解决“本科生导师制”当前面临的导师人才短缺和水平能力不高的突出问题。

二、“师、企、问、题”实施现状分析

2012年,纺织学院在“国家千人计划学者”王训该教授的指导下提出了“师企问题”实施计划。 所谓“师、企、问、题”,“师”是老师,主要指年轻博士;“企”指企业;“问”是指发现企业经营与生产中的问题;“题”指教教授、年轻博士参与企业研发的课题。“师企问题”即为高校年轻教师、博士与企业密切合作,发现企业经营与生产中的问题,并参与企业研发的课题,从而达到培养青年教师的目的。

“本科生导师制”落脚点在于学生,学院基于“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师企问题”,开展教师企业实践活动,并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鼓励青年专业教师通过挂职锻炼、市场调研、技术研发、课题合作、学生实习指导、就业基地维护等多种实践方式,长期、稳定、密切地联系至少一家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同时,学院以“师企问题”为契机,发挥纺织学科优势,与多家大型纺织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在关键技术研发、创新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从而培养青年教师的才干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师企问题”实施具体措施

(一)一“导师”一“企业”

顾名思义,一名教师(年青博士)原则上联系一个独立企业。实践的企业由各系或教师自荐,或由各系根据教师工作和发展的要求提出相关的企业,学院领导小组批准后部署、实施。每年安排利用空余时间(如暑假)参加企业实践锻炼的教师人数不少于50%的比例,在企业实践锻炼时间每年一般安排3个月左右。

教师到企业实践,主要侧重了解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1)了解企业现状、生产组织方式、工艺设计和制作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2)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规范操作、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3)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4)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学习企业先进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新产品开发、管理经验等方面的知识,为教学积累素材,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切实加强学校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5)结合企业实际,发现企业在生产、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企业一起会商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来争取企业资助解决问题或通过项目申报开展研究,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企业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6)指导学生社会实践与实习,进行项目研究。

(二)一“调研”三“汇报”

开展“一调研三汇报”,参与调研活动的教师须分别向授课学生、学院领导老师以及企业领导三方进行详细的调研汇报工作,促进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教师在进行实践总结汇报时,需根据汇报对象不同,选择侧重点不同内容进行汇报。汇报内容包含实践过程的日志、实践报告、工作成果等各方面,要求体现教师在实践期间熟悉岗位职责和流程;提高自身技能;为教学带来的有价值的成果;为企业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如何把企业的需求、企业的精神、职业道德能融入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等更符合企业的需求。

(三)一“项目”一“资助”

学院依据各实践团队或个人所提供的申报材料、意义和作用以及完成项目能力等方面的评估,确定对各团队或个人的资助金额。为鼓励教师开展好实践活动,对于具有一定科研性,并能充分发挥学院和专业优势的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学院会将其作为重点资助对象,让教师无后顾之忧的投入到实践中。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鼓励年青学生组建团队,参与项目调研,从而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四)团队建设

1.组建团队

鼓励专业教师组成实践团队,多地考察实践,互相交流经验。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组建团队时,应进行学科间交叉互补,注重实践流程的完整性,以期取得突破性的实践成果。同专业方向的教师组建团队时,应有不同的侧重点,避免专业研究方向上的重复。学院相关部门成立联合检查小组,不定期检查,对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了解、协调与处理。

2.以老带新

学院在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应将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新任教师有机结合起来。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应当积极发挥示范作用,主动为新任教师提供企业资源,为新任教师的实践学习提供指导,带动学院科研、实践的积极性,学院对企业实践所形成的项目团队重点支持。要求教师在做好学生实习管理和指导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企业实践活动。

3.晋级制度

学院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考核和登记制度,并将到企业实践的情况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晋级的重要指标。每年对成果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对在企业实践中取得突出成果的教师给予奖励,同时在绩效考核上增加倾斜比重。教师参加实践的总结、考核和评估情况要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在职称评定中对积极参加师企活动的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上优先推荐。

四、“师企问题”实施效果

(一)宏观效果

1.推进高校素质教育改革

“师企问题”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高校素质教育的改革。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简而言之,“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师企问题”的实施,促进了高校教师与企业的项目合作,有利于学校与企业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推动素质教育。所谓“校外实习基地”是指具有一定实习规模并相对稳定的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习质量,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师带领学生实践期间,学生不仅了解行业现状和企业运转,巩固了专业技能,锻炼了动手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还根据自身个性与兴趣,在导师的指导下做出了未来职业规划;学习企业文化与精神,学做企业人,学习与企业员工交流,学习如何适应新环境,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身心。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师企问题的实施,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和的锻炼和提高,推进了高校素质教育改革进程。

2.促进“产学研用”合作模式

当前,产业结构转型面临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人才不足两大困境,关键问题是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的“产学研用”合作创新体系。“产学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的系统合作。从学校方面,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推进“产学研用”合作教育体系,须实现体制机制、合作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三大突破。

“本科生导师制下”的“师企问题”的实施,迎合科研以市场为导向的要求,紧盯当前社会需求,推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师企问题”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与企业的紧密联系,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开展调研,形成“生-师-企”,高校通过教师实践成果了解企业,促进校企合作,形成“校-师-企”,合作企业前往高校招聘,形成“生-校-企”,将学生、教师、高校围绕企业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稳固的中心三角关系(见图1),促进“产学研用”的“无缝链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机制。“师企问题”实施,将教师实践成果纳入其年度考评,可有效地避免了高校教师只注重科研论文、专著和获奖,而不关心科研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应用价值。

由此,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师企问题”的实施,促使青年教师与企业紧密合作,有效地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和实践能力,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再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实践对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我国教育局面及国家未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图1

(二)微观效果

1.促进学生就业

“本科生导师制”下的“师企问题”的实施,以实践活动为契机将学生与企业紧密相连。“师企问题”的实施增加了学生前往企业实践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对岗位、职业的感情等,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此外,学生可以及时掌握就业信息,通过信息渠道的建立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学生还可以在企业实践学习中熟悉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了解企业聘用新员工的意向,直接或间接获得有用的就业信息,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相比其他学生,企业更愿意接受在自己企业内进行实践的毕业生,由此良性循环,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提高教师素质

在“师企问题”实施要求下,缺乏实际经验的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在生产实践中培养和锻炼,有利于高校青年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新技术、新工艺,并将其融入日常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增强教师自身服务社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对企业资源技术、管理模式、运营现状等方面的调研,学习先进经验,思考行业瓶颈与突破方法,促进了教师与企业进行科研项目合作,提高了自身科研能力,使之成为具有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教学能力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此外,青年教师进入企业开展实践活动,“师企问题”实施中,实践团队的组建,有利于教师成员进行学术交流,取长补短。“师企问题”的实施,顺应了我国高层次复合应用型教师培训计划。

3.推动企业发展

实施“师企问题”,学生进入企业实践锻炼,企业可以依据实践期间学生表现,或通过企业实践的教师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学生,做到“有的放矢、量体裁衣”,从而招聘到企业最需要的人才,大大缩短学生与企业之间的磨合期,降低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成本。另外,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在发现企业在生产、技术方面的问题后,与企业会商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来争取企业资助或通过项目申报开展研究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加快企业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实践教师还可以对企业员工进行相应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推动企业发展。

五、小结

走“师企问题”之路,是学院培育优秀“导师”及做好教学工作、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经济、培育优质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师企问题”政策下,教师与企业“走”的更为紧密,学生根据需要选择进驻企业的博士导师、企业导师或就业导师,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推进“师企问题”以来,取得显著效果。近年来,纺织学院学生申报课外科研项目300余项,发明专利20余项,获国家级、省级“挑战杯”赛事各奖项40余项,学生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收录。第四届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中,学院2项学生作品荣获最佳质感风格奖和优胜奖。2014年,纺织学院毕业生22%考取了东华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近几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8%,大多数学生被瑞士立达、广东溢达、雅戈尔和森马等知名企业录用,受到企业好评,实现了人才培养质的飞跃。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2014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基于纺织专业特色的本科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培养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G230;武汉纺织大学2012年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项目《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3065)

[1]袁洁.职业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26).

[2]郝英娥.高职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幸福生活指南:高等职业教育,2012,(7).

[3]车承红等.谈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J].药学教育,2004,(3):52-54.

[4]王明明.高等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5,(1):76-78.

[5]施炜,张苏.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辨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猜你喜欢

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本科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综合设计改革与实践
学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分析
构建能动专业本导制实施的路径研究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