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的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思路

2014-06-12黄琳

关键词:三明思路战略

黄琳

(三明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福建 三明 365000)

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的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思路

黄琳

(三明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福建 三明 3650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缔造了年均9%以上的经济增长态势,使得综合国力、居民生活水平和国家地位由弱到强,以“高成本、低收益、高污染、低产出”粗放型增长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此,急需构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策略指导思想,在国家创新体系这一层面来推动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战略思路,具有其历史的、时代的重要性和不可磨灭性。区域创新体系这一新生的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的构建,以三明区域为例总结出其当下和未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思路,采用区域分类发展策略中的产业带动型、自然资源导向型相结合的战略思路,逐步扩大建设建成科研与高等教育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反哺三明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区域创新体系;战略思路

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早在1977年就宣布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以蒸汽机为主的时代)都已经成为过去,全人类进入了崭新的经济发展时代。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不仅创造了年均9%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还使得综合国力、居民生活水平和国际地位实现由弱到强、由温饱到小康、由忽略到重视的巨大转变,进而摸索出一条“稳步式的、渐进式的”经济转型道路,但在每年保持高速经济增长的背后,和世界主要工业国一样,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消耗和浪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出现一系列的“高成本、低收益、高污染、低产出”粗放型增长方式。

因此,尽快建立和已在着手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特有的适应当前发展和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国家创新体系显得至关重要,各省市、直辖市乃至县级市等带有地方性、特殊性、复杂性、多元化型等特征下如何在国家创新体系下制定适宜的创新体系策略,尤其是地方区域下应该如何构建和国情相符、省市相合、地方相应的创新体系战略思路更是首当其冲。

一、有关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基础

20世纪40年代,R.哈罗德和埃弗塞·多马分别提出的发展经济学中著名的经济增长模型,基于凯恩斯主义发展理论(凯恩斯理论)之上,提出了哈罗德-多马模型,即“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Harrod-Domar model),[1]其公式三表述如下:

其中,s储蓄率,k资本边际系数,等于I/Y(投资/产出),假设为常数。该模型突出了发展援助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通过提高投资(储蓄率)来促进经济增长——通过资本转移(发展援助)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发展援助通过技术转移降低资本边际系数(k),即提高资本生产率(1/k)来促进经济增长,即可以通过经济增长系统的构成要素,从而实现经济的均衡、动态、平稳的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得到广大世界经济组织、专家和学者的高度关注。

20世纪90年代,保罗·克鲁格曼针对亚洲的经济发展的研究,尤其对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的质疑。[2]从而,中国经济学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各种研究和分析。《中国21世纪议程》从具体国情和环境与发展的总体框架出发,提出的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人口、教育相互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措施方案。《中国21世纪议程》分四个部分,即可持续发展总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3]

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人类社会获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人类被看做是富有经济理性的构成要素,在追求利益最大的过程中,消耗了庞大的资源,从而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使得资源尤其是稀缺的资源如稀土、金等越来越短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因此,分析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方式下的问题,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创新体系的具体指标、战略思路更是刻不容缓。

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次贷信用危机以来,加之全球市场经济错中复杂、失业率屡增不减等不良环境下,创造了年均9%以上的GDP。在多个工业产品领域中,“中国制造”的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但是从资金投入来看,我国的资金、资本投入率也是一直处于高比重水平,2007年为45%,2008年为55.3%,2009年为65.88%,2010年达到历史新高69.26%,2011年为65.98%,如下图所示:

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tjgb/)

这说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脱离粗放型、高成本的体系策略,仍然是以资源的巨大消耗为代价。[4]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0.7%的天然气、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和不足2%的铝土矿,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占有的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在对环境的污染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010年CDIAC公布了全球几个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下图所示:

数据来源于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列表)

出现如此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一方面政府在环境监管力度不到位有关;另一方面和企业的不择手段谋取最大利益为目的有直接联系。然而,不能因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所暴露出来的资源利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等种种弊端,我们就要全盘否定、全部抹杀。当前,面临着从资源依赖性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向模仿型、自主创新型战略转变,单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增长方式难以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为继,急需从国家创新体系的层面提供制度上的支持,提供总体上的把握和指明战略指导思路。

三、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指导思路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的国家创新体系策略的重大任务。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结构、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系统的、全面的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的国家创新体系构建这一层面的总体策略上的支持,继而涌现出对省市直辖市地方的区域创新体系(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的研究。[5]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区域创新体系由主体要素(包括区域内的企业、高等学府、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功能要素(包括区域内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环境要素(包括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三个部分构成,具有输出技术知识、物质产品和效益三种功能。[6]结合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策略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可将区域创新体系分为区域分类发展策略、产业集群策略、多层次区域创新策略三种战略思路。

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思路虽说有目前这三种类型,可还是必须从区域实际出发,由于自身区域的历史背景、经济基础、资源分布、产业结构、地方特色等多方面的异构情况,各个区域不可能采用同一套的区域创新体系战略,应该从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切合自身区域的发展方式创新体系战略,生搬硬套一味的模仿将是做无用功,不进反退。同时,对于已选定的构建创新体系策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区域创新体系策略的构建是动态的、变化的、系统的、全面的,而不是所谓的静态的、固定的、零散的、片面的。

四、以三明区域为例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体系策略

本文选取以三明区域为例,根据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总体战略思路,结合三明区域历史经济发展情况及其未来区域定位走向,总结在三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其适应性的创新体系构建策略思路。2012年,三明区域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339.2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84.8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43.45亿元。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5%、72.6%和21.9%。[9]

第二产业对GDP的增长起主要影响力,奠定三明区域的工业基础雄厚,拥有冶金、化工、煤炭、机械、纺织印染、塑料、造纸、森工、建材、电子、医药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是全省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由于三明区域地处我省中部,有“一山一水一分田”之说,除矿产资源丰富外,旅游景区资源也是相当丰富,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大佑山、瑞云洞、将乐龙栖山、尤溪九阜山、建宁金铙山、闽江源、明溪紫云,清流九龙湖等。[9]对此,三明区域在产业、自然资源等地方型特色和优势下,为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议宜采用区域分类发展策略中的产业带动型、自然资源导向型相结合的战略思路,加强三明区域在产业上的强势、自然资源上的优势所在,以产业推动科技研究的创新和发展资源先导型的产业。另一方面,2009年全市 R&D经费 6.0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 (GDP)的0.76%,按活动类型,基础研究经费0.01亿元,占0.2%;应用研究经费0.61亿元,占10.0%;试验发展经费5.46亿元,占89.8%。按国民经济行业分,制造业R&D经费5.69亿元,占93.7%;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0.06亿元,占1.0%;教育0.06亿元,占0.9%,[10]如下表格所示:

数据来源于三明市统计局(http://tjj.sm.gov.cn/tjgb/)整理所得。

以上表格反应出两个问题,第一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即R&D经费的投入占区域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大;第二在国民经济行业,投入的R&D经费利用分配比率上不太合理,2009年制造业所用R&D比重达到93.7%,而教育科学研究只有不到2%的比重,便民设施如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上总和仅仅只有0.1%。区域创新体系里的主体要素高等学府、科研机构,不能因为其需投入时间长、见效慢就不给予重视,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要重视科学的基础作用和长远价值,稳定支撑和超前部署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争取在未来科技教育竞争中赢得主动权。[11]据此,在科技人力资源建设方面,不能只走高端路线,还要完善人力资源培训和储备的整体布局,为进一步激发区域创新潜能,建设建成创新型科技人力固有资源,一方面通过优质优待政策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应加大政府培训资金投入、扩大教育市场准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可以借鉴日本政府由劳动省社建立职业训练局或是加拿大政府建立劳动力开发委员会,确保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截止2012年三明区域共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个,累计达 10个;新增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累计达18个。三明区域拥有大中型企业50多家,福建省最大的钢铁、化肥、水泥、煤炭等企业都在,“饶山”和“明健盛”,双轮牌轮胎硫化机、永林蓝豹牌中密度纤维板,建宁白莲和尤溪金柑等本地品牌效益,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中的功能物质产品和效益,要充分发挥三明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分类发展策略中的产业带动型、自然资源导向型相结合战略思路,稳步的、系统的、全面的落实和贯彻其符合三明区域固有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战略思路。

五、总结

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转变,由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即不能满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求,也不能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12]在构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道路上,孕育而出的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有其国情的可行性、系统性,又有时代的必然性,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各地区寻求创新空间和特色优势的过程。

(注:本文系三明市社科规划立项课题,课题编号:Y13020)

[1]罗伊·F·哈罗德.英国经济学家《动态经济学导论》[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1).

[2]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4-62.

[3]郭日生.《中国21世纪议程》的制定与实施进展.中国人口[J].资源与环境,2007,(5):1-5.

[4]王华玲,蔡少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0,(28).

[5]陈丹宇.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

[6]王子龙,谭清美.区域创新体系(RIS)的网络结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

[7]张炜.技术创新过程模式中的发展演变及战略集成[J].科学学研究,2004,(1):62-67.

[8]李春艳,肖国东,刘海波.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高的途径——基于组织理论的解释[J]税务与经济,2008,(2):1-4.

[9]中国三明市统计局统计资料.统计分析.2012年三明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http://tjj.sm.gov.cn/tjzl/tjfx/201302/t20130206_187252.htm.

[10]中国三明市统计局.统计公报.专项公报.三明市第二次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一号)http://tjj.sm.gov.cn/tjgb/zxgb/ 201012/t20101214_122899.htm.

[11]方勇.高等教育与创新型国家建设[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2]陈劲,柳卸林.自主创新与国家强盛——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三明思路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不同思路解答
战略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战略
换个思路巧填数
“三明联盟”能走远吗
“三明联盟”不是梦
思路一变 轻松赚钱
三明医改应避免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