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人才培养的现实基础与实现途径

2014-05-30刘梦雨

中国市场 2014年51期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人才培养

刘梦雨

[摘要]促进京津冀都市圈的协同快速发展,有助于环渤海经济区各个领域的优化。但是,由于各个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地理区位因素及优劣势产业,长久以来形成不同产业中人才结构失衡的状态,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本文通过分析京津冀地区的优劣势产业并且以1990—2000年间的人口密度变化为例,把握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且在分析《京津冀三地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前提下了解了京津冀地区目前各产业的人才需求,从而分别在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人才培养与自由流动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人才培养;自由流动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1-0084-03

1京津冀产业结构与人才现状分析

京津冀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具有绝对优势,特别是在环渤海地区的发展中起领先作用。但是在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先天区位因素及后天发展的影响,导致现阶段存在不同方面的差异,因此要使京津冀都市圈成为真正的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经济增长极[1],就必须协调好贯穿各个产业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因素。所以,我们要在了解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人才分布的现状。

我们对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

京津冀三地主要优劣势产业地区优势劣势北京交通运输业、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现代制造业天津交通运输业、制造加工业电子信息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河北交通运输业、农业工业资料来源:驻穗机构报送信息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第一,北京的优势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保险业和商业服务业发展非常迅速,工业上是高新技术产业占优势。第二,天津的制造加工业与北京相比则具有优势,在工业上也承接了北京地区的部分项目,而且京津两地可以在工业和技术产业方面相互补给。第三,河北省的第一产业较优,可工业发展相对缓慢,与京、津两地相比处于劣势地位,优势是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总体来说,第一,从地理区位角度来看,三地交会贯通,依托首都主要呈放射状的交通结构,并且京津冀地区的空间结构已逐渐演化为网络化模式[2],加上北京的首都功能以及河北省和天津市具有临海和港口的优势,使得京津冀区域的交通辐射范围更加广泛,因此三个地区的交通运输业都比较发达。

第二,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之前一直以重工业为主,通过 199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天津市的轻重工比重大于1,河北省为0.94,北京的比重为0.7[3],之后随着北京首都功能不断强化,更加重视通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原有的工业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而逐渐弱化。此外,河北省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

第三,从人才的数量分布来看,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分布在第一产业为66.7万人,第二产业为781.5万人,第三产业为2408.6万人[4]。可见,人才数量过多集中在第三产业,第一、第二产业的人才数量与第三产业相比差距悬殊。这不但反映了产业发展不平衡,也体现了我国现阶段人才发展的局限性,尽管近几年国家鼓励培养人才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是人才的分布不均却没有得到真正缓解。

因此,产业之间之所以有优劣势之分,除天然地理资源条件外,后天人为因素也起到重要作用,即产业相关技术人才的补给与提高。我们以优势产业为例,优势产业发展迅速,更加注重培养和招揽高技能人才,而该产业人才数量的增加,使得该产业发展更加迅速,但也会由此产生产业发展与人才侧重产生失衡的状况,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协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大局。所以,这个形势也反映出我国发展时期的人才现状: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并且缺乏高等专业技术人才。要想合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各个地区及产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了解。

2人才资源的需求

2.1人才的数量性

提高人才的总体基数与规模。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人才的数量提出了较高要求,只有达到各个专业人才数量的提升,才能保证人才在不同产业当中的分配并且选拔出优质人才。但现阶段则是缺乏培养人才的渠道。例如河北省,全国96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河北省只有16个,全国15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河北省只有1个,全国“211”工程重点院校仅有一所,高水平的科研机构更是少之又少,科研成果的应用率较低,转化率产出指标仅排全国第25位[1],与京津两地相比相差悬殊。而北京、天津则具有多所全国知名的高水平综合性高校。因此,在高等人才的供给上,河北省显然落后太多。因此必须要保证京津冀地区的人才培养渠道,改善河北省人才落后的状态,才能达到人才总数的提升。

2.2人才的技术性

培养各个专业的高水平技术人才。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各个领域技术水平的提升,这就需要在不同的领域中都具有优质的专业性人才,目前河北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京、津两地相比相差甚远,而京津两地科研机构虽然实力强,但研究领域各有侧重,只有提高高等院校的培养成果,提高人才资源的技术性,才能不断地创新研发,从而推动产业经济的发展。

2.3人才的均衡性

人才在产业与地域的分布大体达到均衡。现阶段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在地域及产业中分配的不均。我们也在前面的产业结构中也了解到,天津在加工制造业,河北在原料工业,北京在金融服务业、教育文化产业[5]等方面的人才比重较大,所以要加快人才在产业与地区之间的流动。“人才流动是有效解决人才供求矛盾、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使用社会化的根本途径。”[6]可见,人才的流动是有效缓解市场矛盾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我国目前的人才开放政策并不完善,因此我们要在人才技术与数量达到要求的基础上,实现人才的地域和产业上的互补,保证在发展过程中产业与人才的整体协调性。

总之,三个地区人才资源的结构与产业结构并不相适应,这会影响到整体的人才结构平衡。因此必须制定出正确的人才培养与发展战略。我们首先要了解京津冀都市圈在发展过程中的人才侧重需求。

下面是京津冀三地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的人才需求(节选):

区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的人才需求北京聚集一大批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世界级大师天津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现代农业等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在教育卫生、文化艺术、宣传思想、防灾减灾、政法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培养和引进一批专业人才河北大力加强钢铁、装备制造等工业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加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有力推动物流、金融、旅游、信息服务等主要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资料来源:京津冀三地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由上图可知,京津冀三地所需人才各有侧重,且主要是由当地的产业现状所决定的,北京市作为发展核心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天津市目前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对商业、工业方面的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长较快,而河北省作为发展较弱的地区,对工农业以及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更为迫切,三地的共同点是都需要专攻型的专业人才,因此要结合三地的人才现状与所需,加强人才流动与培养,提高人才资源的素质和实践技能,通过促进人才的协同发展来促进经济的协同发展。

3人才培养与流动的实现途径

3.1人才培养——人数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

现阶段,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的短缺已经严重阻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步伐,而人才的培养工作是整个人才工程的基础。与京津两地相比,河北省同样是人口大省,人力资源丰富,如果培养出更多优质的专业人才,则会在根本上实现由人力资源到人才资源的转变,因此,人才的培养过程可以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角度入手:

(1)从微观上说,一是要注重人才的培训、引进和管理。如在高校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的理论教学平衡,各个高校之间多进行学术方面的交流。在入职前,要重视理论和技能培训,其中要着重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现“术业有专攻”。此外,也要通过举办人才招聘会等方式主动引进其他行业、地区的优秀人才,要提高人才的利用效率,并且制定出严格合理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团队的专业化程度。二是注重职业技术训练。首先,要明确目标。无论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具有积极工作并且有责任感的工作人员,因此要使入职者明确自己的本职工作与责任,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其次,重视理论和实践。基础理论知识是专业的基础,在重视理论输入的同时,也要重视实践的过程,高校要严格落实毕业生的实习任务,企事业单位也要完善入职前后的实践训练。三是竞争上岗制度。竞争上岗制度使得选拔人才具有公平性,制定严格的竞聘上岗机制,有利于选拔适合对应职位的专业优秀人才,通过考试等多种形式进行选拔竞争优胜劣汰,从而引进更为优秀、综合能力更强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各个单位要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可能,同时也要注重企业文化,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前来工作和深造。

(2)从宏观上说,一是要注重教育公平,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作为整个社会运行系统中的关键环节,应该革新观念,积极发挥政府的调控功能,提高政府对各环节的统筹作用。如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教育政策,增加政府对教育领域的各方面投入,合理进行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合理的环境,进而锻炼出具备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技术人才。二是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及时了解该地区和专业领域中紧缺的人才,以需求为导向,制定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基础性作用的政策及措施;保障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减少和规范人才流动环节过程中的行政审批以及收费项目等[6]。开展紧缺人才的培训项目,发挥政府的功能,加强人才的培养工作,从而缓解人才紧缺的现状。

3.2人才流动与互补——弥补人口分布不均的劣势由于先天区位因素与后天发展对人口性质的影响,京津冀都市圈内的人口分布逐渐呈现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状态,如图1,图2所示[7]:

图11990年京津冀人口密度分布图

图21990年京津冀人口密度分布图

由图1,图2可以看出,代表人口密度的阴影部分逐年扩大,说明京津冀都市圈的人口增长较快,但是人口分布不均非常明显,再加上经济发展的作用,人口虽有区域流动的趋势,但总体仍是严重不均的状态。为了缓解人口本身分布不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我们更加要由产业技术的发展来带动人口的流动,更重要的也是人才的地域补充。

在这个方面,京津冀三地都需要不同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来对产业的发展进行补充。对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坚持“统筹兼顾”原则。人才资源不论是在地区还是产业之间的交流都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要兼顾各个地区与行业人才的总体平衡性。同时也要在微观上制定相关政策加以协调,在充分把握各地区和领域的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区域的优势与特色,提高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京津冀地区现有人才的流动,各个地区和领域要从整体出发,提高人才的流动性。

(2)制定推动人才交流与合作的相关制度,给予政策法律和机制上的保障。第一,法律与政策的完善可以进一步破除人才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提高人才流动的合理性,优化配置人才资源。第二,在人才入职方面,适当的财税优惠政策可以激发企业接受入职人员的积极性,也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第三,通过对知识产权保护、明确奖惩力度等方式,维护人才市场的根本利益。第四,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以及统一的人才评价标准,切实打破体制机制的障碍,通过具体落实提高人才的引进效率,保障人才流动权利的实现。

(3)完善企业的人才培训与管理体系。一方面,对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才能使得人才体系可以有力地配合企业的战略性发展。另一方面,还要进行系统有效的招聘、培训、薪酬、绩效以及劳动关系建设。无论是战略层面还是工作的实际运营层面,人力资源体系都应当与企业文化的建设紧密融合,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可以帮助企业留住人才,在微观上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

总之,地区的发展的不仅要体现在速度上,更要注重协调与均衡,只有均衡健康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尽管京津冀都市圈目前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协同发展与人才一体化的趋势已非常明显,而人才的一体化将会成为协同发展的巨大支撑。我们所要达到的经济协作,不仅仅是资金方面的流通与合作,而是要通过京津冀地区各个领域的整合提升,来促进和带动经济领域及各领域的发展。只有京津冀都市圈的各个领域健康地发展,才能对首都的发展起到支撑的作用,才能对局部区域的发展起到带动的作用,才能对其他地区的发展起到模范的作用。所以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职能,通过宏观调控尽可能地降低人才流动的成本,提高人才的利用效率,才能实现人才在产业中与地区间的自由流动,推动京津冀各个领域的协同快速发展,并使之走向实质阶段。

参考文献:

[1]李金辉,王亮,张冰.京津冀人才开发合作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人才,2009:16-19.

[2]李国平,王志宝.中国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态势研究[A].北京大学学报,2013,50(3):148-157.

猜你喜欢

京津冀协同发展人才培养
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