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学习贵在于“趣”

2014-05-08文/汪芸

新课程·下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激发兴趣自主学习语文教学

文/汪芸

摘 要: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渠道,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学习;激发兴趣

21世紀是信息时代,语文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变得十分庞大而纷繁。那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成为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自学能力能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与否。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意向活动,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性。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无一不是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浓厚兴趣,才获得人生的辉煌的。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学科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是后续学习中成功晋级的重要保证。

学生在启蒙教育之初,由于语文学科大多以图片、儿歌、故事的形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以感性的方式探求世界的愿望,所以学生热情很高,都想学、能学、爱学,但在逐渐加深的学习进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时,他们就怨学、厌学、不学,导致语文学科成了“博大艰深”的“空中楼阁”,使人却步。如何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和保持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自学意识,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试从下面几方面来小结若干经验,供抛砖引玉之用。

一、抓住学生的心理,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形象化、多样化的特点,可以使教学氛围变得生动活泼

1.利用教学软件,使枯燥乏味的授课变得绚丽多彩

古人云:“善始即功半。”时值初三,语文教本已经离“浅显、生动”的儿童书相去甚远了。取而代之以“艰深难懂”。那么,怎样开好每篇文章的头,让学生在“导入”中既获得视觉、听觉上的鲜明,又得到学习的动力,就成为语文学习中的契机。

以最近我刚教完的《环球城市风行绿墙》为例。我做了份课件,但这份课件却不同往常。我在分析课文部分只安排了四张幻灯片,而大量的都集中在“导入”的图片欣赏上。我在互联网上,搜集了众多品质高的“绿”和“绿墙”的精美壁纸,加上动画,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图片链。在课上,当我刚一点击放映时,就看见一屋子的眼球都停驻了,那眼神中有渴望、有赞叹、有吃惊,就连平时多动的学生也安静下来了。持续了8分钟的“导入”,让学生未学此文,便知文意;让他们未识作者,便生共鸣。所以,课堂上让学生思考“绿墙”和“砖墙”哪个好时,他们既联系书本,又感慨图片,还畅想祖国的未来。一时间议论纷纷,形成了极佳的“合作探究”氛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得以提高,这样,自学能力自然在无形中有所增长了。那么,枯燥的说明文学习又有何畏惧呢?

2.利用教学表演的形式,使单一的授课变得多样化

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涉及古今。但在教学上,长期局限于“一张嘴、几个学生”的简陋形式。只有教育方式的多样化,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这样就需要学生能调动起“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综合运用,而面对单一的教学形式,教师应该开拓新的局面。笔者有过一次深刻的经历。如,在教授《柳叶儿》时,鉴于这是篇课内自读文章,要求学生自读为主,而教学中又要求现在养尊处优的学生去“忆苦思甜”,这无疑是“揠苗助长”的行为。所以教学上,有必要引导学生在心理上去了解、接近那个时代。为此,我在网上下载了一段“回忆三年自然灾害”的视频,由历史资料向学生道出那些鲜为人知的事实,由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唤起学生内心的共鸣,这种方法比起教师纯粹的解说更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如此这般,教师再讲解课本里的结构、语言和主题等的话,学生就容易接受,而且也在思想教育上使学生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课后有学生反映,他们回家询问了他们的爷爷奶奶“自然灾害”的有关事宜,这使他们更了解长辈们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的由来。我想,这种在语文学习中贯彻到学生的思想教育的方式,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的要旨。

二、语文课本学习联系写作实际,让学生学有所“用”

语文素养真正体现在一篇作文上。学生在小学的语文基础上,已经可以清楚地写篇记叙文。但在中心明确、结构严谨、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所以,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以上几个方面有所感、有所悟、有所用。在学习到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时,我们学了《小说家谈小说》后,我也要求学生仿写一篇《我评〈百合花〉》。在授课中,我们在讲茅盾以“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为评论的角度时,特意关照学生注意作者的开头和他如何将这两大关注角度巧妙糅合——以细节描写来完成对小说评论的两个核心内容的独特感受。“故事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所以茅盾把展开故事同塑造人物联系起来分析,以传统小说评论中不关注的“细节描写”来展开独到的评论。我在指导学生写作中明确:我们是初学者,不可能有茅盾先生那样高的文学素养和不同常人的胆识,那么我们就立足在小说阅读中以“人物”为揭开“主题”的突破口这点,让学生以“人物分析”为角度,试写一篇小说评论文。其中在充分注意人物描写的若干方法中,特别留意本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此来写自己对《百合花》的见解,效果极好。学生既了解了《百合花》,又熟悉了人物塑造的方式方法。学了,用了,在“学”和“用”中有所收获,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三、师生情感和谐融洽,也是学生认真向学的手段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学习、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兴趣、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教学氛围轻松、愉快,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一个关键。教师要满腔热情地研究和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结合教材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情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谈话应和蔼可亲。学生回答问题时,答对的,教师应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感到愉快、有信心;答错或不会的,要给予启发、引导,诚恳相助,使学生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训斥、讽刺、挖苦学生,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求知欲。课后应与学生多接触、多聊天,引导他们阅读优秀的作品,多与他们讨论读后之感。亦师亦友,互相学习、切磋,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在情感日渐深入后,我们就可以真切地听到学生对你上课的感受,对你的褒贬,同时也可以取得他们的“宽大谅解”。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教知识的同时教思路、教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地、自觉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在不断的探索中遇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讲到诗歌赏析时,教师有必要创设诗歌的意境,让他们对诗歌的文字在头脑中描摹出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从而让他们对最难捉摸的“诗”“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在《一个深夜的记忆》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我化用顾城的诗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想象自己在诗人同时代的夜晚,用“心”去贴近诗人,触摸诗意。然后我提问:“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让你觉得是与当时的时代有关系的?你感受到什么?有何作用?”这样一来,学生在“想”“感”“思”中,自然会明了诗歌的意境,也了解诗歌中景物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一切景语皆情语”。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大纲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兴趣长久保持,在有效学习中增强学生自学的意识,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编辑 董慧红

猜你喜欢

激发兴趣自主学习语文教学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