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警惕性不高是学生考试舞弊的最大诱因

2014-04-16谢金梅曾隆满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监考舞弊作弊

谢金梅,曾隆满

(江西警察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0)

教师警惕性不高是学生考试舞弊的最大诱因

谢金梅,曾隆满

(江西警察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0)

大学生作弊专题调查显示,教师警惕性不高是大学生考试舞弊的最大诱因。教师警惕性不高是师德滑坡的道德外化,是对理想与现实身份认同差异的诉求,是教师失去坚守的物化表现。提高教师警惕性是树立良好考风的抓手,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为此,一是要改革考试方式,完善考试制度,增强教师使命感;二是要提高监考老师的考纪意识,增强监考教师的责任心;三是要加强试卷批阅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考风建设;教师警惕性;道德性风险;考试舞弊

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但近年来,高校考风建设形势越来越严峻,学生考试作弊已成为影响考风建设的重灾区,致使考试成绩丧失应有的公正和有效,严重影响高校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建设,破坏和谐校园的建构。

为防范、控制、减少考试舞弊行为的发生,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发 《关于进一步严肃考风考纪和做好考试管理工作的通知》,教育部为此重新制定和颁布了《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各高校出台相应的考试管理办法、组织万人签字仪式、宣讲考试规定等,但效果依然是差强人意。高校考试舞弊为什么会屡禁不止呢?

治病救人要对症下药。据笔者所知,目前,大多数考试舞弊的防控策略主要定位于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改革考试制度和对舞弊行为的防范和惩戒,很少涉及考风建设的主导因素——教师。有学者曾专题调查与研究引起大学生作弊的客观因素,研究显示,在考试舞弊的众多诱因中,教师警惕性不高是大学生考试舞弊的最大诱因。

一、“教师警惕性”的内涵

(一)教师警惕性不高是学生考试舞弊的罪魁祸首

传统习惯性思维,一说到舞弊,都一股脑儿地把责任往学生身上推,都认为应对舞弊学生严惩不贷。诚然,在考试舞弊事件中,学生应负很大的责任,对之不能姑息。但治病必须对症下药,才能达成治病救人的目的。

对考试舞弊的处理只见学生不见老师,殊不知这是缘木求鱼、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为了解学生考试舞弊的成因,兰迪吉L·纳鲁克斯等曾做过《作弊客观因素分析——大学生问卷研究》(以下简称“研究”),研究发现“教师警惕性不高”是“最有可能促成学生作弊的因素”。[1]这个发现并不是危言耸听,教育界已渐成共识。

(二)教师警惕性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警惕性”的解释为:警惕,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或错误倾向保持敏锐的感觉;性,人或事物的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作用等,警戒、警醒的性质或状态。因此,警惕性就是指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或错误倾向保持敏锐感觉的一种能力。而伦理学认为,警惕性是指善于预见、识别和及时预防某错误行为发生的一种道德品质。

无论是从语言学还是伦理学的角度进行诠释,对其都有一个共识:警惕性是一种警觉、敏锐的洞察力和优良道德品质。由此推知,教师警惕性是指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善于预见、识别并及时预防学生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或错误倾向的一种洞察力,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特点。

二、教师警惕性是第一道警戒线

教师的警惕性在考风建设中具有防患于未燃的作用,好比考场周围拉起的警戒线,对考场上可能出现的违规违纪的不良行为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

(一)教师警惕性不高是学生舞弊的最大诱因

国内外对学生考试舞弊的动机研究发现,诱发舞弊的因素有很多,如考试内容的难度、压力、教师人格、社会模式、对课程的兴趣、侥幸心理、从众心理和虚荣心等等,但《研究》为什么偏偏将老师的警惕性列为考试舞弊诱发因素之首,认为是最重要的直接诱因呢?

以某高校为例,近三年期末考试共查处考试作弊学生105人次,违纪情节主要有抄袭、夹带、使用通信工具、试卷雷同、违反考试纪律、撕毁试卷、代考等,其中抄袭24人,夹带者47人,使用手机作弊9人,违反考场纪律11人,代考1人,试卷雷同4人,撕毁试卷1人,将考试内容写在课桌上1人,多拿试卷1人,交换试卷2人,传递纸条4人。以上数据显示,这些作弊学生无论是有意作弊还是无意作弊,如果“监考教师警惕性高”,绝大多数作弊还是可以防止或避免出现的。如抄袭、夹带、使用手机作弊、试卷雷同、交换试卷、传递纸条等90人次占总数85.7%的舞弊行为是完全可以防止或避免的,但却因监考教师玩忽职守缺乏责任心诱发学生舞弊,或者因为监考厚此薄彼的不公正行为导致学生舞弊。换句话说,如果监考教师能以爱护和关心学生为目的,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地监考,可以说至少有90%的舞弊行为可以防患于未然或扼杀于萌芽之中。

因老师监考时“警惕性不高”而诱发学生考试舞弊的案例屡见不鲜,如山西专升本考场监考者监考时睡觉导致大面积考生作弊,这是一起典型的因教师警惕性不高诱导学生考试舞弊的行为。有人曾调侃说“遇上道行高深的监考老师,看还敢不敢抄”。由此可见,学生舞弊因监考老师的不同而异,看菩萨配颜料。

(二)教师警惕性不高是学生作弊的源头

我们知道,考试是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的大会操。教师在考试过程中扮演着导向组织者的角色,既是组织者、管理员,又是服务员。其时,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再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通过言谈、举止、情感等人格特征影响学生,其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关系到考场纪律。

但有些教师在监考过程中不负责任,从而忽视了身为教师的主导作用,缺失了“身正为范”的人格魅力,有的教师无意中给力学生有机可乘的暗示,甚至有的还故意诱导学生舞弊。如有的老师监考时,不认真负责放松了应有的警惕性;有的直接参与考试舞弊;有的监考时厚此薄彼;有的老师监考时前松后紧;有的老师以抓学生舞弊为乐趣,甚至故意制造机会诱导学生舞弊,很有钓鱼执法之嫌。还有的老师陷入一种误区,出于“尽量减少不及格学生的比例和人数,以免影响学生获得毕业证、学位证,进而影响学校的就业率”的错误初衷.在监考过程中松懈、怠惰,只要抄袭不太过分便不加阻止,认为在监考时放松考场纪律是放学生一码,是为学生好。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纵容了那些惯于投机取巧的学生。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平时学习认真的学生,考试时希望监考教师严格监考,以体现考试的公平性;而平时不太爱学习的学生,抱着侥幸心理到考场上浑水摸鱼。由此可见,学生考试舞弊其实质就是一种典型的投机主义,甚至有学生视监考老师是谁来确定是否作弊。

教师警惕性高,学生舞弊就少;教师警惕性不高,学生舞弊概率就大。据不完全统计,在所查处的105人次学生舞弊案件中,有63%的舞弊集中发生在某些教师监考的考场中。之所以出现这种相对集中的现象,据内部了解,舞弊概率大的考场,监考老师监考时,有的看书,有的睡觉,有的聊天说话,有的玩手机,有的在教室外游走。

综上观之,教师对学生作弊的行为、态度的影响比家庭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要更为严重,家庭影响的只是自己的孩子,而教师影响的是一个班甚至一个学校;社会的影响是间接的,教师的影响是直接的。因此可以说,教师的松卸、放任是学生作弊成风的主要根源。

三、教师的道德性风险

教师警惕性不高对学生考试舞弊的影响排在所有影响因素之首,而造成教师警惕性不高的原因又是什么?导致教师警惕性不高的原因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教师无意而为;一种是教师有意而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所为,都是现代社会风气折射在教学上的不确定性,理想的教师形象与现实的教师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教师职业道德的坚守的不可复制性,致使教师处于道德性风险之中。

(一)教师警惕性不高是师德滑坡的道德外化

任何行业都存在着风险,教师工作也不例外,而教师的道德性风险往往被忽视,美国哲学家麦金太尔曾在《德性之后》中指出,[2]当代人类的道德实践处于深刻危机中,而“教师的道德性风险通常体现在师德上”,[3]如教师考前泄题、监考时有意无意地放松警惕、甚至直接参与学生舞弊等。针对师德问题,2009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网开展在线调查,[4]6516人参与了调查,有56.8%的人认为,鉴于整个社会的道德沦丧,教师也无法幸免;40.7%的人赞成重塑师德,让学校回归净土,让家长可以放心地把孩子托付给教师。尽管教师警惕性不高引发的师德问题大多处于道德层面上,但也有少数师德问题触及法律,如“史上最大”考试舞弊考官门口放哨、广州财校监考老师配合考生作弊等等,此类问题需要司法介入。

教师监考警惕性高与不高、管与不管的矛盾性陷入于道德性危险之中,其原因有:

1.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考风考纪不重视,监考松散。他们之所以这样,或是错误地认为这是随和、平易近人,或以此拉拢学生,换取学生对其的好感,或出于对考试的逆反心理。学生作弊放任不管甚至纵容,导致作弊现象很大程度的扩散。

2.教师对重大考试的考风考纪抓得较严,但对平时测验的作弊现象没有或很少作出处理;对夹带、传抄的给予处罚,对扭头偷看、打暗号的大多没有有效的制止和合理的处罚,导致多人采用后种方式作弊,积少成多,积小成大,养成恶习。

3.有些科任老师认为处理作弊学生是教务处的事,只是埋怨学生考风不好,却不教育,使对学生的考试教育时紧时松。

4.少数教师出于自身的经济私益或其他利益的驱使,对学生作弊睁一眼闭一眼,放任不管甚至纵容,帮助学生作弊,以期取得“好成绩”。

(二)教师警惕性不高是对理想与现实身份的认同差异的诉求

教师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教师的角色从圣贤者、劳动者演变到现代意义的“专业者”,教师的理想形象与现实身份的认同存在巨大差异,迫使教师在“财富分配”与“权利均衡”中寻求一种安慰。在并不久远的一段历史时期“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物质财富的创造与谋取”,教育产业化,高校教育开始走向营利化,曾经甘受清贫的民众的“先生”“苦行僧”,如何置身在现代社会的洪流之中?

传统文化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蜡烛”的圣贤者是人们的理想形象,他们是无私奉献、不讲待遇报酬,他们是高尚的群体代表。进入工业社会教师又定性为“园丁、工程师”的劳动者身份,进而否定了过去不讲究实际报酬的奉献性圣职观,开始关注教师工作的社会作用及其回报价值,这样一来,与传统意义的圣贤者形象出现了对立与矛盾。现代社会进入理性时代,视教师为“专业者”,教师的身份角色、社会形象与社会地位走上中庸之道,未能解决教师形象的理想化与教师身份认同的现实性的矛盾。集“专业”“职业”“自然”三重角色于一身的教师,面对丰满的理想形象和骨干的现实身份认同,他们矛盾、徘徊,在教学大会操的考试时无意中放松了自己的警惕性,无奈中丧失了责任感,从而无法确认 “我是谁”?

(三)教师警惕性不高是教师失去坚守的物化表现

当商品和服务业全球化波及教育时,教育开始了产业化,教师开始了职业化,当其职业身份、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得不到保障时,面对拜金主义的抬头,面对玩世不恭和游戏人生的态度,作为专业的劳动者,为了生存和养家糊口,不得不出让自己的职业权利,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在个人利益选择中缺失了公共理性。尽可能以牺牲道德最大化来获取利益最大化,教师警惕性不高具体表现是为教师有意而为,在监考时故意放松警惕性或诱惑学生舞弊或协助学生舞弊。还有教师因学校教学测评的压力,不敢严格要求学生,以为放松监考是讨好学生,学生也会给自己一个好评。扭曲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再也无法找寻到自己的阵地在哪?教师失去了尊严、理性的坚守。

四、提高教师警惕性的措施与策略

教师警惕性不高诱发高校学生考试舞弊,主要发生在考前复习、考场监考和试卷评阅等三个环节上。为促进教师警惕性的提高,要对症下药,加强以下三个环节的监管:改革考试方式完善考试制度,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加强监考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增强监考老师责任心;加强试卷批阅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一)改革考试方式,完善考试制度,增强教师的使命感

当前高校普遍采用的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和定向思维测试,而这种单一的、格式化的考试形式为少数教师牟利提供了便利,成为教师丢失警惕性的一大原因之一。

针对在传统的考试方式中,少数任课教师因无法抵御各种诱惑而放松警惕性,在考前向学生划定特殊的复习范围或泄露考试内容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改革传统考试方式,实行教考分离,建设系统、全面的试题库,从试题库中抽取题目随机组合,减少任课教师命题的主观性、随意性,保证考试的质量,实现教学和考试内容及衡量教学质量方法上的统一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客观化,从而减少或避免人为因素对考试工作的影响。这样不仅能够使教师能够更加认真地从事教学工作,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同时亦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利于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二)提高监考教师的考纪意识,增强监考教师责任心

监考教师是考场纪律的组织者,又是各项考试规定的实施者,监考教师对考场纪律规定的认识将直接影响教师监考的警惕性,因此对监考教师要事先进行培训。组织监考教师学习《监考须知》、《学生考试行为规范》以及《考试违规处罚条例》等,要让广大教职工充分认识到考风考纪教育不仅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也是一项需要广大教职工共同来做的工作,要让每一个监考教师都能明确监考职责并认真履行,认真做好学生的考前教育工作,使企图考试作弊的学生放弃作弊的想法,对于不接受教育并违反考纪的学生,要求监考教师严格执行各项有关规章制度,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加强监考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增强监考老师高度的责任心。为防止监考教师在监考过程中放松警惕性,在加强监考巡视的同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个考场至少派两人监考,或采取各院系交叉安排监考老师,不同班级不同课程混合编排考场等方式。要求监考教师把好入场关,做好身份验证、清场、强调考试纪律等考前组织工作,监考过程中认真履行监考职责,严格执行考场纪律,如学生间隔对号就座,凭考试证参考,杜绝考场漏洞,使企图作弊的学生无从下手,不给学生以可乘之机。

提高监考教师的违纪成本。往往有少数不负责的监考教师抱着不会受到处罚的侥幸心理以身试法。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监考违纪教师的处罚规定,高校制定符合校情的 《监考教师违纪处理办法》,对缺乏职业道德、弄虚作假的监考教师,对包庇、纵容任何考试作弊的行为从严处理,与评优、晋升、分配等挂钩,以杜绝帮助和纵容学生作弊的行为。增加违纪成本,表面上看缺少人情味,实质上是要监考教师绷紧考试纪律的玄,促进提高监考警惕性。

(三)加强试卷批阅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教师警惕性不高诱发学生舞弊另一环节是试卷的评阅,如有的大学生为了得到一个满意的分数,托人向任课教师求情,有的甚至使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警惕性不高的教师碍于师生情分,有时会做出违背原则的事情。为减少或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提高教师警惕性,学校可以实行统一阅卷评分标准,推行流水作业,保证学生考试成绩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杜绝印象分、人情分,还公正于学生;对以身试法判假分的教师,一经认定,按规定从快严肃处理,避免说情风,决不姑息迁就。

结语

高校教师警惕性不高是大学生考试舞弊的最大诱因,而学生舞弊又是影响考风建设的重要因素,考风建设的成败直接关系着和谐校园的建构。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加强监考教师考纪意识,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增强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促进教师警惕性提高的有效途径。

[1]兰迪L·吉纳鲁克斯,波沃利A·麦克里尔德.作弊客观因素分析——大学生问卷研究[J].李宗玲,译.农垦师专学报,1996,(4).

[2][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龚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陈永明.教师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李颖,庄庆鸿,肖舒楠.塑师尊严[N].中国青年报,2009.

责任编辑:黄晓玲

G424.74

A

2095-2031(2014)06-0119-04

2014-09-18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和谐校园的构建为视角,论高职高专考风建设”(SZ0735)

谢金梅(1970-),女,江西信丰人,江西警察学院副教授,从事教育教学管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曾隆满(1965-),男,江西上犹人,江西警察学院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监考舞弊作弊
基于Excel VBA的考试管理系统设计
作弊
监考时……
浅谈财务舞弊与防范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舞弊的应对策略
有人要你帮忙作弊怎么办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模型初探
没作弊
监考老师
在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原因及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