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途径

2014-04-14杨胜立

广西教育·A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活动

杨胜立

【关键词】习作兴趣?摇生活 活动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54-02

心理学告诉我们:“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而不是当作负担。”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潜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可见,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要想使作文教学有成效,教师就应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将学生被动的写作转变为主动的内需,使学生把写作当作乐事、趣事。几年来,在帮助学生提高习作水平方面,笔者从培养他们对习作的兴趣入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观察生活,激发兴趣

鲁迅曾说过:“对于任何事物,都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不要看到一点就写。”观察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扩大知识领域、发展思维和语言的重要途径。学生需要通过有意观察,培养习作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实物,再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作文。

如一位教师让二年级学生观察大西瓜练习作文时,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说话:1.这个大西瓜是什么样的?(形状、大小、颜色)2.切开西瓜后里面是什么样的?3.你喜欢吃西瓜吗?学生对西瓜比较熟悉,又都喜欢吃,所以在教师引导下能有顺序、有条理地表达出来。一位学生说:“这个西瓜是椭圆形的,又大又绿,瓜皮上布满了墨绿色的花纹,真好看。我看见老师切开的一瓣瓣西瓜,粉红色的瓤里嵌着一粒粒黑色的瓜子,吃起来一定会很甜,我真想吃上几口啊!”大家一致认为这会是一篇很好的作文,这个同学听后竟乐得跳起来说:“原来作文并不难,关键在于多观察啊!”教师因势利导,让每个学生品尝一块西瓜,并互相说出西瓜的味道。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系统性,还发展了语言能力。

二、读赏仿创,诱导兴趣

著名作家峻青说过:“模仿是创作的萌芽。”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我们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仿写能力,教他们在阅读文章时,能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语言养分,学习各种写作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技巧,笔者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欣赏,指导学生认真理解文章的生动内容,仔细品味作者的匠心功力,使学生在吸取知识、增进技能的同时不断增强对作文的兴趣,然后仿效范文写作,使学生的习作水平不断提高。如学习了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爱故乡的杨梅》之后,通过教师的阅读指导,学生了解了文章以总起分述的表现形式,从杨梅树的可爱,杨梅果的形、色、味的诱人,赞美了故乡的杨梅,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笔者要求学生依照范文结构和语言特点写一篇《我爱家乡的珍珠李》,一名学生的文章如下。

我的家乡在天峨,我爱家乡的珍珠李。细雨如丝,一棵棵珍珠李树贪婪地吸吮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碧绿的枝条,一片片椭圆形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清明节前后,一棵棵珍珠李树上挂满了珍珠李。

珍珠李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全身长着一层薄薄的皮。等珍珠李渐渐长熟,皮也渐渐软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它那鲜嫩的果肉,使人感到滑滑的。珍珠李先是淡青色的,随后变成粉红色的,再变成紫红,最后几乎变成黑色的。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紫了,所以像黑的。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到那粉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沾满了甜甜的汁水。没有熟透的珍珠李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让人越吃越想吃。有一次我去摘珍珠李的时候吃得太多,感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我这才知道,虽然珍珠李熟透了,酸味还是有的,珍珠李吃多了再吃别的东西,能感觉到牙齿都被它酸倒了。

这次习作学生都写得比较成功,学生习作进一步实现由“怕写”到“乐写”的转化。

三、活动实践,增强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爱表现,形式多样的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研究表明:儿童最初多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以后才逐渐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因此,引导学生在形式活泼多样的活动中作文,能有效地触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比如,让学生参加学校大队部举行的主题系列活动,如争章夺旗活动,外出参观、交流活动,年级、班级举行的小型活动,包括竞赛、模仿、表演、辩论、做哑剧等。教师在每次活动前告诉学生要留意活动的过程,注意同学的言行和表情;活动后,再组织学生说过程,学生玩得兴高采烈,自然说得兴致勃勃。有了实践体验和说话交流,佳作便层出不穷。这些活动不但调节了习作氛围,激发了学生“我要写”的兴趣,还大幅度地提高了习作的质量。

四、巧用成功,激励兴趣

心理学家盖茨说:“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获求成功的能力。”著名教育家林格说:“孩子不爱学,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学习中没有尝到甜头。而让孩子尝到甜头的‘道就是降低难度、减少知识量,使孩子不断获得小成功,这样才能一次次受到激励,一步步走向成功。在学生学习问题上,失败并非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复成功培养天才,反复失败培养庸才。”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适当降低要求,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力求使学生有所获。如笔者尝试让学生写三句话日记,要求学生每天简要地写下自己当天的新发现与感受,不要求字数多,只要留心观察和记录。学生慢慢地感觉到,作文其实很简单,就像我们抬起脚来走路,张开口说话一样,把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写下来,就是作文。由于写作门槛低,教师评价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他们反复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个个兴趣盎然,三句话日记已成为学生主动要求写的作业。另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让学生把作文发表出来与他人分享。发表是言语学习的“成功教育”,它会影响人的一生。一旦习作成为指向发表的写作,学生就能源源不断地获得写作的动力和能源,写作将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内在机制。如笔者对学生中每次写得较好的习作及时在班级中宣读评赏或张贴,或向各级刊物推荐投稿,笔者先后推荐我班学生习作到《学习周报》《学习方法报》《河池日报》《小博士报》等报刊上发表,短短两年时间就发表了30多篇习作。这种发表习作的意识让写作的行为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大脑。作文发表有力地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促进他们的习作水平不断提高。

总之,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要以学生的活动、生活为依据,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感悟,把写作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长此以往,学生喜欢习作,习作水平就会逐渐提高。

猜你喜欢

活动
大型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演出活动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牛年到,节日活动可以这么“牛”
“拍手歌”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活动掠影
活动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