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活化教学追寻数学原味的三种策略

2014-04-14黄可斌

广西教育·A版 2014年1期

黄可斌

【关键词】数学原味?摇生活化?摇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17-02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数学教师在结合生活进行教学时“变了味”:有些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失去了探究的价值;有些离生活太远,学生无法借助“生活”获得启发,相反被所谓的生活化情境所困扰。数学教学如何有效回归生活本色,追寻数学原味?2013年5月,我校成立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为主题的课题组,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课堂实践、教后反思、课后拓展再实践对生活化教学进行新的探索。以下是笔者在课题研究中的一些思考。

一、依托数学教材,巧用“生活素材”

纵观人教版数学教材,课本改变了传统的以文字为主的呈现形式,设计了很多图文并茂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大部分与学生的生活相关,通过情境再现数学条件和要探究的问题,它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近生活,发现蕴含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重要载体。课题组对人教版数学教材进行了梳理,发现以生活化为情境的主题占有很大比例,并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能有效地依托教材,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就能让学生在发现、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数》这一单元,教材先安排了相关百分数知识的学习,然后在本单元的最后部分安排了存款利息的学习。教材首先介绍了纳税知识,通过四幅图让学生感受纳税的意义,从小树立纳税意识;接下来,教师通过一幅老奶奶和银行工作人员的对话以及一个存款利率表将学生带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将存款与利息的知识安排在六年级是有一定道理的,六年级的学生对钱的观念已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他们已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并且经常能在生活中看到家长和银行打交道的情景,完全有能力学会理财知识。所以,本情境图容易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思考:在银行看到的利率表有什么作用呢?教师可趁机结合情境图让学生体会本课内容的生活实际意义。如在情境图中,老奶奶说了一句话:“我存入1000元,一年后我可以取回多少钱呢?”学生结合对话展开探究。有的学生会回想起家长平时在家如何求本金和利息的方法,进而自主尝试,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方法。学生能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体会什么是理财。第五单元百分数学习完之后,第六单元统计知识的后面就出现了一个“合理存款”的数学活动。教材通过呈现银行调查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去银行深入了解有关存款和利息的知识,如课本111页的定期储蓄存款方案就是学生和家长深入银行

调查后,和家长、同学一起设计的方案,通过对各类储蓄进行比较,就能在探究过程逐步体会理财的意义。可以说,人教版数学教材中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主题图还有很多,如果教师能深入挖掘、精心引导,学生就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验证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

二、优化教学模式,巧设“生活模拟”

新课标理念强调数学学习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背景,立足儿童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倡导“设置生活情境—建构数学模型—对所建数学模型的验证与应用”的课堂模式。如果教师能抓住学习中的难点,精心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模拟中发现数学、验证数学、应用数学,学生的兴趣必然大大提高,同时,生活模拟的情境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进而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数学知识。

如,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都出现了解决问题的内容,它们构成了分数应用题。而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难点,特别是百分数应用题,多数学生容易被题目中的关系所混淆,得出错误的解题方法。为此,课题组对这些内容进行优化,精心设计了生活模拟情境,将分数应用题变为学生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学习完百分数应用题后,教师设计了如下生活模拟情境:有一家超市由于经营不善,导致很多商品卖不出去,现在,他们想要高薪聘请几个营销主管来设计促销方案,于是出了两组应聘题,全部算对就能被应用。

第一组:

1.篮球原价120元,降价了20%,现价卖多少元?

2.羽毛球拍原价45元,比现价高30%,现价卖多少元?

3.象棋原价36元,现打七折出售,现价卖多少元?

4.溜冰鞋原价卖140元,比原价减少40%卖出,现价卖多少元?

第一组全部算对的学生就可以进入第二组进行进货模拟。

第二组:

1.牙膏每支3元,如果一次批发30支,每支2元;如果一次批发10支,打7折。你打算怎样进货,并说明理由。

2.排球批发价120元,原价180元,优惠了百分之几?

3.足球优惠了30%后的批发价为80元,原价是多少元?

这两组题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全部呈现了,它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打折是商场常用的营销手段,而这两组问题呈现给学生的也是多元的思考。由于小学生都有好胜心理,生活模拟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每个学生都想应聘上。教师并没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而是允许学生课后去思考,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巧妙的生活模拟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在课堂反馈上,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这些题目有着清晰的理解。真正难倒学生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学生研究问题的激情,如果能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许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三、回归教学本色,巧借“生活问题”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将来走入社会后能用上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只有将数学学习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相结合,才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在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时,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应用数学知识时,学生在收集、整理、处理和加工生活中的数学时,就能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应用中的魅力,进而提升数学能力。

如,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教学,比例是小学六年级的重点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学生学完“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比例的应用”等知识后,笔者结合校园内的一棵几十年树龄的大树设计了一个生活实践情境:学校操场一角有着一棵几十年树龄的大树,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见证了学校的发展。现在,你们动手去量一量、算一算,求出这棵树的高度。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简单地说一说计算大树高度的方案:有的学生说爬上树放下一条绳子,然后再测量绳子的长度,但马上有学生质疑,树这么高,树枝又多,难于爬到顶端;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把梯子,然后爬上去测量,但顶端的树枝太细,不牢固;学生还设计了一些方案,但都不能让其他同学信服,因为这些方案操作难度大,甚至有的要砍下大树。这时,教师对学生说:“能不能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去思考测量出大树的高度?”笔者安排学生课后一起想办法。课后,学生认真地研究了本单元的内容,找到课本61页的一题:小兰的身高1.5m,她的影长是2.4m。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一棵树的影子长4m,这棵树有多高?有学生受到此题的启发,就和其他同学找来一根1米长的竹竿,然后固定在离大树不远的空地上,然后用米尺量出了大树影子的长度和竹竿影子的长度并记录下来,最后利用比例的知识算出大树的高度。在课堂反馈上,笔者问学生为什么要用1米长的竹竿,学生说这样比较好计算,看着他们课后的认真劲,笔者才觉得将数学知识搬到生活中,是锻炼学生的最好时机。生活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大舞台,如果教师能尽可能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中的数学,学生就能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总之,要让数学教学“生活化”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需要教师把握数学学科的特点,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生活化因素,为学生和教材搭起“生活化”沟通的桥梁,从而让学生在有效的生活化情境中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验证数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