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阶段师生关系异化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2014-04-11李全喜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异化导师师生关系

丁 铎,李全喜

(北京邮电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876)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阶段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却出现了师生关系异化的现象。这一问题引起了学者的高度重视,并对此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本文将对近年来有关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对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这一问题进行文献综述和发展展望。

一、研究生阶段师生关系异化研究的发文概况

通过中国知网搜索主题为“师生关系异化”的文献可以获得199条搜索结果,搜索主题为“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的文献可以获得120条搜索结果,经过阅读和筛选可以获得约30篇与此主题贴切的文章。

从研究思路来看,对于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这一问题的研究思路比较统一,学者们基本上是先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描述,即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问题的出现和其表现特征,继而分析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对原因进行论述,最后提出问题的解决策略,即对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提出设想。

从研究方法来看,学者多从教育学理论或社会学理论上对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这一问题进行论述。如学者胡弼成和李姝辄认为可以运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学说分析高校师生关系异化的原因[1]11-15,姚文峰和黄甫全则从批判教育学视野对师生关系进行研究,认为批判教育学能全面审视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异化现象及其产生的问题,主张重构交往型师生关系[2]16-20。除了从理论角度进行论述外,另有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霍晓丹等人通过对北京大学研究生师生关系现状进行调查,认为解决研究生师生关系现有的问题,需要理顺学校、院系、导师三者关系,优化研究生培养机制,完善导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科研资助体系,建立导师负责制等[3]71-74。

二、研究生阶段师生关系异化的主要表征

通过对文献的总结,学者对“异化”以及“师生关系的异化”进行了解释。赵云红认为,所谓师生关系的异化,就是将师生关系的目的与手段颠倒过来,割裂了师生关系的本意,扭曲了师生关系的本质,最后使师生关系变成学生的地狱和教师的炼狱[4]56-58。多数学者认为,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异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师生关系的紧张化、功利化和冷漠化。

(一)师生关系的紧张化

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紧张化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导师与研究生情绪的冲突和对立。当今社会,“辱没师道尊严的事件接连见诸报端:教授被控“精神屠宰”博士生、课上学生当面说无聊,教授大怒引发肢体冲突、学生列罪状、教师回应冲突再起……直至近期数起令举国震惊的学生‘弑师案’的发生”[5]29-32。这些现象不得不让人思考大学的师生关系何以变得如此紧张。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对该特征进行了表述,如师生关系紧张的不同程度,师生紧张关系下引发冲突的显性表现和隐性表现等。

(二)师生关系的功利化

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功利化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导师与学生逐渐建立起雇佣关系,导师将学生作为廉价的劳动力,缺少了教师最基本的育人思想。有些导师一味地让研究生替自己的项目做一些查资料、制作表格、打字、填数据等低层次、重复性劳动,师生关系已异化成“雇佣关系”。更有甚者还侵占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此类导师被称为“剥削型导师”[6]252。另一方面,研究生抱着功利的心态读取学历,并没有做到真正的潜心研究学问,将研究生这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功利地规划为完成学分,拿到学历。

(三)师生关系的冷漠化

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冷漠化主要表现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交流的减少和关系的疏远。研究生缺乏主动与教师沟通的意识,研究生导师也缺乏对学生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指导和关心,导师与学生很少见面,更不会涉及心理上深层次的交流,学生毕业后对母校和导师不会给予感情,与导师形同陌路也时有发生。学生抱怨导师的指导水平,缺少精神和情感上的交流,有能力的导师没时间,有时间的导师没课题,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7]70-73。

三、研究生阶段师生关系异化的原因溯求

(一)教育体制的不完善

从教育体制这一角度来看,教育产业化和高校扩招对高等教育造成了一定影响。我国研究生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迅猛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比较充足的人才支撑,但大幅度的研究生扩招,也给各高校带来了超负荷的重压,尤其是扩招导致的生师比严重失衡这一问题,现已成为各高校和教育部苦苦求解的难题。一方面,教育产业化使得学校和教育愈发产品化,师生关系逐渐表现出商业化的特征。另一方面,高校扩招造成教育质量的下降,高校不仅在硬件条件上无法跟上学生数量的增加,在师资力量上也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出现了一个导师带学生数量过多等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某些高校研究生培养中的生师比已经严重超标,而生师比的严重失衡必然会引起导师对学生指导不够等相关问题的出现,师生见面少、交流少等现象也会随之产生[8]29-30。

(二) 研究生个人的问题

研究生自身的一些问题也导致了师生关系的异化。具体来说,可分为研究生素质的下降、治学态度不端正和过分注重自我等方面。研究生逐年扩招,学生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质量的下降。另外,许多学生缺少严谨的治学态度,认为攻读研究生学位仅仅是为了一纸文凭。再加上新一代研究生个性独立,不愿意主动和自己导师沟通,这些无疑都突出了研究生和导师关系的异化问题。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对于一些社会信息的获取可能还会先于教师,因此,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并不完全感兴趣[9]116-118。

(三)研究生导师的问题

导师队伍的某些因素也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异化。有很多导师不再只潜心于治学和教书育人,而是更加关心如何晋升、如何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并将学生作为廉价的劳动力,从而使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形成了雇佣关系,致使师生关系异化问题日益严重。导师是掌握着可以随时转化为巨大财富的知识的所有者,这些老师在学生眼里不再是“老师”,而变成了“老板”。一些高校的职称评定制度和考评体系过于量化,诱使一些老师热衷于搞科研,轻视对学生的培养,丧失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这种考评体系让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教师为了晋升职称把时间都用于自己的科研项目,甚至利用研究生来搞自己的科研,致使在教学方面未免有些不足,使得师生关系过于功利化[10]40-41。

四、研究生阶段师生关系异化的矫正举措

第一,从教育体制改革角度来看,研究生扩招使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但相应的导师队伍并没有同比增加。这必然会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减少了每个学生与自己导师的沟通时间。因此,高校在研究生扩招的同时,更要注重完善导师与研究生的师生比例。另外,在研究生培养方面,高校应优化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建立师生平等的教学机制,促进导师和研究生的良性沟通。高校应营造学术氛围,弘扬大学精神,在当今各种急功近利不良风气的侵蚀中保持大学独立的精神面貌。关注师生的切实利益,树立人本理念,为教师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11]3-4。

第二,研究生自我意识的提高是指提高研究生的个人素质和学习能力,激发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研究生主动和导师交流感兴趣的学术问题。研究生要重新定位研究生阶段在人生发展中的地位,真正弄清楚攻读研究生不是为了一纸文凭,否则,失去了攻读研究生学位的真正意义。学者卢秀平提出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加强学风建设,新生是否接受了科学的学习观念,势必关系他们的学业,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学校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学风建设的导向和约束机制,从制度措施方面加强管理、防范、奖惩,使学生乐学、勤学、好学、会学,达到加强学风建设的目的[12]240-242。

第三,导师队伍的建设包括导师的选拔制度、聘用制度以及风气建设等方面。现有文献强调导师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指出导师的选拔和聘用制度应该得到完善,同时增加淘汰机制,取消导师终身制度。在风气建设方面,应注意到导师队伍出现的问题,提倡教书育人和严谨治学的观念,戒除浮躁和功利的思想。学校应当规范教师的职业责任,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应当既要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又要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关心研究生的心理健康[13]166-167。

五、今后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研究值得注意的方面

(一)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研究视角的多维化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这一问题的理论视角多从交往行为理论展开。这一理论强调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观念差异以及交往目的功利化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但是,这一问题不仅仅是师生交往的问题,它还涉及了教育制度、社会观念以及人性本身等诸多深层方面的问题。因此,未来对研究生阶段师生关系异化的研究可以进行多学科、多视野的研究,拓展学界研究这一问题的视域,促进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化。

(二)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应对举措的实践化

通过对现有文献和研究的分析,解决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这一问题的方式比较单一。在当今网络时代下,可将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同时代背景相结合,如建立有效的网络沟通机制和网络监督机制,在师生关系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利用沟通机制加以沟通,及时化解误会,解决矛盾,并通过监督机制提供反映和处理师生关系异化问题的途径。

(三)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以往学界对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这一问题的研究偏重于定性研究,重在讨论这一现象的本质,揭露这一问题的内在规律并对其进行评估,进而提出常规性的应对举措。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加强对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问题的定量分析,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式获得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进一步检验和分析数据,增强研究的实证性。这不仅能够发现当前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的新问题,而且还能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

(四)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研究理论支撑的深度化

黑格尔、马克思等哲学家对异化问题都有深入探讨,特别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更是对异化问题深入解读。从本质上看,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这一问题反应了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劳动异化关系。如何来认识这种新型的“劳动异化”,现有的研究很少从这一角度入手,今后的研究者可以深入挖掘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内涵,指明该问题的劳动者和劳动产品、劳动行为为何异化,分析师生关系冲突化的内在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 胡弼成,李姝辄.交往行为理论观照下的高校师生关系异化及其回归[J].教育与现代化,2010(2).

[2] 姚文峰,黄甫全.异化与重构——批判教育学视野下的师生关系[J].现代大学教育,2012(6).

[3] 霍晓丹,魏培徵,万里鹏.北京大学研究生师生关系现状调查[J].首都医科大学,2012(10).

[4] 赵云红.师生关系异化与回归浅析——教师身份在知识转型下的思考[J].教育科学,2003(1).

[5] 唐美玲.论高校师生关系的异化倾向及重构路径[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2).

[6] 张水波.我国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的异化和重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6) .

[7] 王方艳.和谐的研究生师生关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2(9).

[8] 周琨武,黄 敏.试析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异化与重建[J].教书育人,2007(36).

[9] 陈树湘.论新媒体时代高校师生关系的转变[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6).

[10] 高源蔚.新时期研究生教育阶段师生关系异化的探讨[J].传承,2012(12).

[11] 周 敏.高校师生关系异化的矫治——基于高校管理的视角[J].中国电子教育,2012(3).

[12] 卢秀平.以“杨帆门”事件论高校师生关系异化与构建路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0).

[13] 焦 丽,刘谊军.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探讨[J].科技创业,2006(7).

猜你喜欢

异化导师师生关系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V eraW an g
导师榜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