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旅游名词考

2014-04-11袁培尧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逆旅辞海栈道

袁培尧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对自己现有的生存空间不满意,一直在努力地开拓着、更新着自己的生存领域,于是旅游活动随之而来。中国古代的旅游具体开始于何年,已不可考证,但至少在远古的尧舜时代,在《诗经》和古长城还没有出现之前,这种与拓展生存空间联系在一起的旅游活动就已经开始了。而到了张骞出使西域,用两脚勘察了从长安到陇西到康居到帕米尔高原的长达7000公里内的山脉、湖泊和草原,中国古代的旅游就已初具规模。

中国古代的旅游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种:帝王巡游,如秦始皇的5次出巡;皇家公派官员出游,如张骞、班超、郑和;商务出游,如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商贩们;学者的游历,如李白一生长达20年的两次壮游;求学求官之游,如杜甫十年困居长安城和许多官员的贬谪游历;宗教云游,徐福、鉴真的东渡日本、法显与玄奘出使印度;地理考察式的旅游,如郦道元、徐霞客的地理考察。

不管出于哪一种形式的旅游,都或多或少地需要一些与之相配合的旅游设施:比如舟车、道路、旅舍、资费等等。于是随着古代旅游活动的频繁,旅游设施也在设立着,增加着,改善着,提高着。本文收集了9个古代旅游名词,对之进行解释考证,以期从这些古代旅游名词的本义上看到古代旅游业的发展过程。

这9个名词分别是:盘缠、传舍、置邮、逆旅、康衢、栈道、油壁车、画舫、长亭短亭。

一、盘缠

盘缠,也叫盘川、川资。《辞海》云:“盘,回旋,游乐。如盘游,盘桓。”“缠,应付”[1]1189;川,水道。“盘缠,犹盘川,旅费”。如元杂剧《争报恩·楔子》里有:“要回那梁山去,争奈物中无盘缠。”又如《官场现行记》第27回曰:“你又不是宽裕的,谁借川资给你回杭州呢?”又如《官场现行记》第56回曰:“温钦差道:‘老弟几时动身,大约要多少川资,我这里来拿好了。”

从《辞海》的解释看来,“盘”,就是旅游的意思,而“缠”就是“应付”的意思,那么“盘缠”就是应付旅游的费用,大概古人外出多走水路,所以盘缠又称“盘川”、“川资”了,也就是行走在水路上时所花费的费用。

《隋书·列女传》及诸多史册都记载着一段隋朝的兰陵公主与其兄隋炀帝的事情:兰陵公主是隋高祖的第5个女儿,高祖死后,因炀帝想让兰陵公主另嫁他人,而兰陵公主以死相搏,执意追随被贬的丈夫柳述,而引起了手足之间的怨恨,以致于兰陵公主死后,炀帝安葬她的费用都给得很少:“川资给甚薄,朝野伤之。”

“川资”在这里已有“费用”之意,已不仅仅是行旅的费用。

在明代的《石洞集》卷四里,明确地记载着当地每三年一次科举的花费,“应试生儒61名,每名盘缠银二两,共一百二十二两。”每两年一次的贡生员考试的费用也记录在档,“岁贡生员两年一次,往京路费银60两,两院各助银三两,旗扁五钱,陪贡二名,每名盘缠二两。”

官方发放盘缠给参试的考生们,这是政府对未来官员们的一种待遇,当应试的考生还没有成为正式的官员之前,他们已经尝到了成为皇家人的甜头了。

二、传舍

传舍:传,音zhuàn,古代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如《汉书·郦食其传》曰:“沛公至高阳传舍。”颜师古注:“传舍者,人所止息,前人己去,后人复来,转相传也。”

“传舍”一词至少在秦朝就已有了,如秦末汉初刘邦和说客郦食其见面就是在一处叫“高阳传舍”的地方,楚汉战争中,高祖刘邦去夺割据势力张耳、韩信的大权,也曾住在修武的一处“传舍”里。到了战国时,地方割据势力的增大,出现了由私人开办的驿馆传舍,这些传舍既可以用来接待宾客,又可以用来养大批的门客。据《史记》记载,在战国四公子的传舍里,住着多达上千人的门客,著名的冯瑗弹长铗而歌的事,就出于孟尝君的传舍里。

1958年,在贵州赫章县可乐镇,出土了一件刻有“武阳传舍”“比二”的铁炉,这件铁炉通风良好,携带方便,专供旅途炊煮用,据考证这是汉代传舍里的生活用具,“武阳”是指今四川成都以南,“比二”是说同样的铁炉有两件。四川的铁炉在贵州出土,说明这件东西原为武阳驿站所有,而当时的贵州与武阳的驿道是相通的。

汉代的传舍,虽然沿用着战国时传舍的名称,但却变成专门迎送过往官员、提供饮食场所的地方,与驿置的功能相同了,所以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传”与“驿”功能是分开的,“驿”是接待下等驿使邮差们的,而“传”是接待身负皇命的高等官宦们的,“驿”是低等场所,“传”是高等宾馆,所以,“驿”和“传”有时就合在一起称之为“驿传”相当于“驿置”了。

三、置邮

《辞海》:“置,古时交通传递的站头,以供行人休息或替换马匹之用,因亦指此等站头所备的车马。”“置邮,亦作邮置、置传”。置邮就是古代驿站的起源,周朝之前古人建立驿站的用意,是为了传递边陲情报,所以《说文》上解释“邮”字说:“邮,境上行书舍,从边垂,垂,边也。”

置邮是用来传递边垂情报之用。当情报紧急时,置邮的驿马就在大道上往来飞驰不断,“络绎不绝”一词就是这样来的。而到了盛唐时期,随着邮政的发展和信息传递量的增加,置邮就更加繁忙起来,有人用两句诗来形容置邮的繁忙:“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自周秦建立置邮以来,置邮的名称就在不断地变化着,或者说置邮的功能在增加着,它从单纯的传递邮件增加到接待过往官员,名称也从“邮”到“置”再到“驿”。“驿”,《说文》曰:驿,置骑也,从马,指传递官方文书的马车。大概此时笨重的邮车已由轻便的邮马来代替,这样邮政传递的开支会更小一些。置邮在汉代已称之为“驿传”或“驿置”。驿与驿之间的距离一般是15公里,在驿与驿之间奔波的人称之为“驿使”,驿使们穿着醒目的服装,拿着证明他们身份的木制或帛制的符信,在各个关卡处和驿站进进出出,奔走不止。所以《辞海》解释说:“驿”、“传”、“邮”、“置”意思相同。

除了接待驿使们之外,过往的官员、专使和宾客也归驿置接待,因此,驿置的客房也就有了上中下三等,驿置的工作人员对所到来的官员们态度也就因人而异,所以史书上也就有了官员们争驿舍而起纠纷的记载,比如著名的甘露之变的主角仇士良就曾与身为监察御史的元稹在客舍里争上厅的客房,元稹被仇士良的手下打伤了面部,后元稹告状到宰相那里,朝廷才制定了台官与中使谁先到驿馆,谁先住上厅的制度。

驿置里还接待过大量的文人,他们住在这里时,往往会在驿置的墙壁上留下诗句,来表达他们的漂泊思乡之情,这也就成了驿置的一道风景或者说是驿置里的一笔极可夸耀的财富,常常是诗人已过世多年,他的墨宝还留在驿置的墙壁上,让后人瞻仰。比较著名的如许浑的《行次潼关题驿后轩》、后蜀花蕊夫人《题驿壁》词、陆游《梦题驿壁》、元代王沂《题白海驿》等。

四、逆旅

《辞海》:“逆,接。逆旅,客舍,迎止宾客之处,犹后来的旅馆”[1]1051。《后汉书。黄宪传》曰:“颍川荀淑至慎阳,遇宪于逆旅。”[2]183

逆旅就是私人旅店,这样的私人旅店是对官办驿站的补充。因为官办的驿置不接待普通的非公务往来的人员,而普通的百姓、僧旅、商贾们大量地往来于旅途中,他们对旅舍的需要量也是极大的。

在《国语》里,就已记载着商贾们开设的私人逆旅。《国语·晋语》记载着:晋国太傅阳处父出使卫国,中途曾住在一个叫宁赢氏开的“逆旅”里,这位宁赢父本想追随阳处父而去,但因觉得阳处父爱说大话而最终没有去。还有著名的纵横家张仪都曾在逆旅住过。

大概这种私营的旅店弊端太多,多有藏污纳垢之事,秦国一贯主张抑制商贾的变法家商鞅甚至下达了《废逆旅令》。可是随着汉魏以后商业活动的发达,人们对逆旅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在《汉武故事》里,甚至有了汉武帝微服私访时也住在逆旅里的记载。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里也有“逆旅整设,以通贾商”的句子,说明当时的逆旅有多么盛行。

到了唐代,逆旅更加发达,这样的旅店都开设在沿驿路的村镇之中,兼营酒馆,有风味小吃供行人消费,客人来到这里,可以吃美食品美酒,再休息上一夜,重新上路。唐代的逆旅已成了人们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唐代的笔记小说和传奇故事,有很多都是发生在逆旅之中的。

大概这种私人逆旅也有高低档次之别,挡次高的逆旅也会看人下菜碟,《梦溪笔谈》卷九记有这样一件事:一位叫赵阅道的人为成都转运使,出行时只带有一琴一鹤,行李很简单,随从也简单。当他过青城山时遇雪舍于逆旅,逆旅之人不知其使者身份,对待他的随从态度十分傲慢无礼,而高官赵阅道面对这一切似乎很不在意,只管弹琴舞鹤,问都不问。

五、康衢

《辞海》:“康,广大之意,康衢,四通八达的道路。”[1]858《尔雅·释宫》:“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列子·仲尼》:“尧乃微服游于康衢。”

“康衢”这个名词起源于尧舜时代,远古的尧帝就很注意道路的修建,也很注重到各处巡视自己的疆土和子民。为了使自己出游的道路通畅,他在都城平阳(今山西临汾一带)修了一条大道,称之为“康衢”,后来此地就叫做“康庄”了。现在的成语“康庄大道”就是这样产生的。这条康衢修通之后,道路宽广,行车方便多了,舜帝就开始出行“辟四门,达四聪”,走了许多地方。

六、栈道

《辞海》:“栈道,又名阁道、复道、栈阁”[1]1279。我国古代在高楼间或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木、铺板而成的架空的通道。《淮南子·本经训》:“延楼栈道。”高诱注:“延楼,高楼也;栈道,飞阁复道相通。”

战国时期,随着经济文化、军事政治和外交活动人员的出行增多,各国的道路建设也在加快着,当时秦国修筑的褒斜栈道是一条很著名的栈道。秦惠王时,为了克服秦岭的阻隔,打通陕西至四川的道路,开始修筑这条起自秦岭北麓眉县西南15公里的斜水谷,抵达秦岭南麓褒城县北5公里的褒水河谷,故称褒斜栈道。这条全长200公里的栈道是古代栈道的代表,它是在峭岩陡壁上先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然后再在崖壁上凿出上中下三排孔洞,插进木桩,上排木桩上搭木板遮风雨,中排木桩上铺板成路,下层木桩当支架,远远看去,这些架设在峭壁上的栈道就像壮观的空中楼阁。《史记货殖列传》云:“关中南则巴蜀,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道绾毂其口。”这是说褒斜栈道是军事上的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就是发生在褒斜栈道上的。当年初进长安的李白惊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时,就是感叹的这种栈道,安史之乱的唐玄宗逃亡入蜀地时走的也是这种栈道,而随后杜甫避关中大旱与战乱进入四川时,走的也是这种栈道。天寒风急路险,也许饥饿疲劳的杜甫发出的哭号声至今还激荡在陡峻的山谷之间。

七、油壁车

《辞海》:“古代的一种车子,车壁用油涂饰,故名。”[1]915古乐府《苏小小歌》:“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

苏小小,钱塘名妓,南齐人。也就是说,南齐时就有了油壁车,而且人们已把油壁车当做市内观光游览所用的车子了,钱塘名妓苏小小再配上这辆漂亮的油壁车,美人香车,一定是当时的一景吧!

在《南齐书》卷三十五里,南齐高祖萧道成的第7个儿子鄱阳王萧锵的传记里说道,大臣谢粲曾劝这位王爷入宫发兵叛乱,谢粲说,让鄱阳王萧锵乘坐油壁车入宫。这条记载至少说明:一是油壁车在南齐时已有了;二是油壁车不是正式的办公用车,所以坐此车入宫目标小,不太被人注意。这与古乐府诗里记载的钱塘名妓苏小小乘油壁车兜风的记载是一致的。

到了唐宋时期,油壁车渐渐发展成为一种在市区内观光的车子,作用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公共汽车。李商隐有《朱槿花二首》云:“不卷锦步障,未登油壁车。”温庭筠《春晓曲》诗中也有“油壁车轻金犊肥,流苏帐晓春鸡早”的句子。可见当时的油壁车是观赏景色用的。到了南宋,这种油壁车有了改进,车身加长,上有车厢,厢壁有窗,窗有挂帘,车厢内铺有绸缎褥垫,外面漆刷得油光可鉴,可供6人坐乘观光,这种华美的油壁车就在南宋的京城杭州来往穿梭,坐在车里的人可以舒适地观赏杭州城里的美景,真的把杭州当成汴州了。

八、画舫

《辞海》:“装饰优美的游船。”[1]402白居易《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诗:“春池八九曲,画舫两三舟。”

《会稽志》十三卷云:三月五日这一天,传说是大禹的生日,当地的风俗就是城里不论贫富贵贱的人家都倾城出动到禹庙里去,大家都乘坐画舫游乐,画舫上摆着丰盛的酒菜,还有歌舞观赏。《会稽志》十三卷里还记有“六月观荷花,亦乘画舫,多集于梅山。”可见这画舫不是用于摆渡,而是专用于集会游玩的,其作用相当于油壁车。只不过油壁车是用于城区里观光的,而到了河水上游玩,就得用画舫了。

九、长亭短亭

《辞海》:“古时设在路旁的亭舍,常用做饯别处。”[1]353这种叫做“亭”的设施一开始也是和古代邮政连在一起的,汉朝时除了以马匹传递快信之外,又出现了短途步行传递书信的机构,叫做“邮亭”。亭,就是这种步行的信使们休息的场所。《汉旧仪》里记载着“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人居间,相去二里半。”[3]129这是说步行的信使们是以接力的方式传递信息的,邮与邮之间的距离是五里,亭与亭之间的距离是十里,两邮之间的二里半处是步行的信使们的交接处,所以至今还留下了一些叫“二里半”的地名。

十里之亭,不仅是交换长途邮件的地方,而且还相当于一级行政区域,所以就有了“亭长”一职,汉高祖刘邦就曾任泗上亭长,负责捕盗治安盘查过往行人。渐渐地修建在路边的亭舍有了新的功能,供过往游人休息之用,临近城边的亭,就是出行的人们折柳而别黯然神伤之处,于是“长亭短亭”一词就进到诗人的诗里去了,李白诗云“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就是其中最知名的一句了。

通过上面的考证,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的旅游行业的发展是很全面的,不但有舍馆,还有路与车船的配合,所以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成为可能的事情了。

参考文献: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2] 范 晔.后汉书[M]. 李 贤 注. 北京:中华书局, 1965.

[3] 卫 宏.汉旧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猜你喜欢

逆旅辞海栈道
《辞海》的历史回顾及经验总结
赵国春与《辞海》的故事
登鸡公山抒怀
我敢
中国玻璃栈道
《辞海》的创新之路
生命的“逆旅”:当父母老成我们的孩子
玻璃栈道,玩的就是心跳
我的时间“逆旅”,带着爸妈去上班
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