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心理咨询过程中移情与反移情现象的利用和规避

2014-04-11廖锦治廖志斌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移情咨询师来访者

廖锦治,廖志斌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泉州 362000)

高职院校心理咨询过程中移情与反移情现象的利用和规避

廖锦治,廖志斌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泉州 362000)

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中移情与反移情现象的存在,成为咨访双方交流的一大困扰,直接影响着咨询的效果。本文通过日常咨询中典型的案例分析,旨在解释移情与反移情的表现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揭示咨询中移情与反移情现象的利弊,对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处理移情与反移情问题提出看法和建议。

高职院校;心理咨询;移情;反移情

移情与反移情现象普遍存在心理咨询中,直接影响咨询效果。高职学生因其身心发展和成长环境的限制,在寻求心理辅导和帮助的咨询中容易出现移情现象,高职院校的咨询师大多身兼心理指导老师甚至辅导员等职,更易以教师甚至长辈的角色自居,在咨询中出现反移情现象。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严峻形势,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更应当处理好移情与反移情的关系,正确发挥移情与反移情的作用,认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1 正确认识移情与反移情

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移情就是一种投射,弗洛伊德说,人类总是把过去生活中对某些人的感知和体验投放到新近的人身上,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者往往把对待父母和兄弟姐妹,甚至配偶的依赖、关爱、甚至亲密的情感体验转移到咨询师身上,这就是移情。反移情则是咨询师对来访者移情的无意识反应,是咨询师对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的情感与行为产生的反应[1],和移情一样,反移情也是个体企图掩盖压抑和否认的潜意识现象。

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由于身心发展和成长环境的限制,来访者的移情与反移情现象的发生大都与他们对父母和对老师的情感体验有关系,表现为将咨询老师当成父母的居多,其次为老师,以及暗恋的对象。其实老师和暗恋对象很多也是其潜意识恋(父)母情结的表现。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一年级药学专业的的男生在开始咨询阶段表现为忸怩、缄默。经过一段时间接触,与咨询师渐渐熟络后,出现迟到现象,不遵守约定时间。在咨询过程中,多次中断谈话,索要奖励,或者托词喝水和吃点心。在咨询师建议结束咨询时,却反过来恳请继续话题,承诺按照咨询师的引导和指令完成咨询。此类情况,反复出现。通过交谈,深究其缘由,是该来访者儿童早期受到挫折和创伤。其父亲在早期教育上存在问题,对孩子严格要求,却常常以物质奖励做为进步的回报,不断满足其物欲上的要求。后来父亲感觉到问题严重性,在一次纠缠奖励中予以拒绝,父亲盛怒之下扇其耳光,父子从此产生隔阂。

到了小学阶段有一亲戚担任班主任,他又故伎重演,要求购买学习用具、糖果等作为礼物奖励其取得好成绩,甚至发展到其他教师身上。当咨询师对该来访者的反复纠缠十分恼怒,因而对来访者显得不太客气时。来访者却转变态度,反过来俯就咨询师。这是他曾经尝试修复与父亲的亲密关系,获得父亲的关爱和奖励的情感体验的投射,这种体验在现实中则是要修复与咨询师的关系,因为担心会得不到咨询师的帮助。来访者将过去的体验重复在咨询关系中产生了移情。

纵观诸多的移情现象,不外乎以下几种表现,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慢慢的不再关注自己的症状和问题,反倒关心咨询师感受,刻意迎合甚至讨好咨询师,卖力配合咨询师的指令,甚至关心咨询师的穿着打扮、饮食习惯、阅读兴趣、娱乐消遣、婚姻家庭等问题;也有的咨询过程中,随着交流的深入,渐渐流露出不满、拒绝、敌对情绪,甚至恶语或暴力攻击咨询师,这些表现就是移情。这些移情反应是来访者早期或既往经历的再现或衍生[2],是既往经历中“本我”的释放的反应,

当然,这些来访者的情感表达并不都是移情现象,只有来访者对咨询师超出咨访双方关系,把自己以往的情感反应转移到咨询师身上,把咨询师当作过去情感对象的替身,才是移情的表现。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对应来访者的移情表现有三种态度,即咨询师对来访者过分热情和关切,或者是产生厌恶和敌对,或者是和来访者一样紧张,这些反应是咨询师反移情的表现。在本质上,这些表现形式均表示咨询师对来访者思想、行为的一定的自我防御,从理论上讲是需要根本排除的。上述案例中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恼怒和不客气,就是咨询师的反移情表现。咨询师无意识地担当起来访者父亲或者是老师的角色,表现出对任性的孩子的恼怒和厌恶。这种反移情对来访者是非常不公平的。但是如果不允许反移情的出现是违背科学态度的,也是做不到的。任何人,包括咨询师本人也有潜意识的、持续存在的、来自于他幼时的伤痛、爱好的经历在咨询过程中应境而激发情感体验。

据国外心理咨询观察统计:在咨询中,大约有42%的来访者出现移情。而反移情现象,在心理咨询师中也达16%左右。这说明,心理咨询师也不都是十全十美的人格完整和心理健康的人。这也说明了正确处理移情和反移情的重要性。

2 正确利用移情,注意防范不当的反移情

移情在咨询中多半作为双刃剑出现,既是咨询顺利进行的主要障碍,也是咨询师“对症下药”最有力的援助。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与来访者有感情的交流的。来访者与咨询师共同创建了一种特殊人际关系,超越了一般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来访者可以感受到安全,感受到爱,可以减少原本过度的心理防御,让自己退回到过去,再现了来访者以前生活,甚至体验到儿童时期生活的某种情感,于是咨询师可能成为他(她)爱或恨的替身,借以宣泄情感,释放压抑,解开“情结”,达到心理平衡。上述案例中,为使来访者消除其与父亲不正确的情绪体验,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自我暴露予以鼓励和包容,以帮助来访者重新体验其儿童时的感情经历。来访者对咨询师越感到无所顾忌,就越有助于他敞开心扉,重新体验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种种本能的感觉和意向,通过正确疏导,使其意识到这些心理冲突对其行为的影响,并积极地加以克服。移情的产生,恰好给咨询师造成一个因势利导的机会,有经验的咨询师,不仅利用移情来疏导来访者心理郁结,而且还能妥善地采取再转移形式,把来访者的偏离情绪推上正常轨道,以取得心理咨询和辅导的进一步成效。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投入感情,对来访者保持必要的兴趣,是适当的、正常的情绪反应,这样能使咨询师更快更深入了解来访者内心世界,通过感情上理解来访者,使来访者产生共情,便于更好地进行心理咨询。相反,不当的反移情却是应该注意规避和防范,由于反移情表现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自我防御,是咨询师对来访者活动和咨询环境的情绪的、生理的和认知的反应,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不可测性,在许多时候反移情是不可避免的、普遍存在的,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由于网络和其他媒体的影响,高职学生的心理世界更加五彩缤纷,千姿百态,无奇不有[3-4]。因此,在不能很好地理解来访者的前提下,面对来访者的移情,有些咨询师在觉得自己也难以把握的情况下,可能断然拒绝继续友好地与来访者对话,简单粗暴地结束相互关系;或者在来访者心理问题无法得到改善,问题重新加重时,咨询师表现出深深的失望甚至为愤怒的攻击性反应,如作出终止咨询的决定。这些反移情的表现,在很多时候,是因为咨询师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来访者对自己的信任和依赖,在咨询中遭遇触动扳机情绪的情境,激发幼年时代的伤痛、爱好受挫等情感体验,为解决自己过往不良体验带来的伤害而做出的反应[5],无意间往往给来访者造成二次伤害,这不仅有悖于咨询的宗旨,也极大地伤害来访者的感情。

同样要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咨询师以反向形成的方式来对待来访者,他们会对来访者比任何时候都好,如增加约会次数、允许来访者破坏设置、随时满足他们的一些要求,咨询师感到一种责任,即便是做得非常周到,也会时常受到内疚感的折磨,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咨询师的“好”以这种方式出现时,就失去了对来访者心理问题背后动机的洞察力,完全失去了咨询的意义,它将导致咨询目的最终的“彻底”失败,所谓“彻底”即指咨访双方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越过界限、见诸行动[6],如咨访双方超越师生情感甚至产生恋情。

3 正确处理移情和反移情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心理咨询师,由于自身职业和咨询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咨询师能够很好地、理智地处理好移情与反移情的问题。

面对敌对而拒绝配合咨询师,因为憎恨而羞辱咨询师,对咨询师进行谩骂甚至人身攻击[7]的移情现象,在咨询过程中要适时地消除咨询者隐藏的负面的情结,要坚持平等、中立、热情,利用良好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抵御咨询者的移情。

同样,对于有喜欢、依赖成分的对咨询师的恋母(父)情结甚至是爱恋的倾向的移情的产生,究其原因是来访者害怕失去心理咨询师的支持,是来访者对咨询师的依赖,是来访者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咨询师对他(她)如父母长辈一般重要。这样的“依赖型人格”,从某一方面说明了他(她)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爱的严重缺少或匮乏。因此首先要给予更多的安慰,更多的理解,但同时要把移情在咨询和辅导中的作用及时地挑明,并且向来访者表明自己并不喜欢的态度,以防范“依赖”向深度发展。在抑郁症的来访者中这种移情的发生可能性最大,并且是相当危险的[8]。这时就应该发动辅导员及团学干部去共同关注,给予更多帮助和友爱,让他(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再塑其健康的人格。

如果其爱恋的产生是基于恋母(父)情结基础上产生的,或者不排除真正喜欢心理咨询师的“人格魅力”而造成了爱的倾向。这种基于欣赏崇拜的情感,与正常情感很相似,只是发生在心理咨询师身上,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心理咨询师身上,显得不同一般。喜欢,往往是信任的开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过分伤害对方的情感,轻易破坏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咨询关系。基于尊重和不伤害学生来访者情感的原则,咨询师首先要表示理解与感谢,然后要指出这种感情不现实,消除来访者的不切实际的爱的幻想。爱恋,使人心灵“不设防”,也许这类人更能敞开心扉,直面问题与症结,与咨询师共同寻根溯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心理咨询师还是要一如既往地冷静地处理对方的热情,保持中立地位,不可涉入太深的情感。既保持咨询双方良好关系,便于咨询的深入开展,又要约束“热情”的程度,不可放任发展,干扰正常咨询的进行,甚至带来麻烦。当然若是别有用心地利用来访者不健康心态下的感情,以图达到某种目的,则是一种严重违反心理咨询职业道德的行为,是应遭受谴责和否定的。

弗洛伊德曾建议,咨询师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做一次自我精神分析[9],以清醒地认识其反移情发生的条件与基础。咨询师如能及时察觉认真分析和处理反移情发生的潜在因素,对咨询工作是有帮助的,它将使得咨询师的表现更趋于人性化,从而更有说服力。如果咨询师无法完成自我认知,这时候督导工作的介入就很重要了。

[1]李英.心理咨询应掌握的技巧[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05,(04).

[2]王慧.心理咨询中的移情探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3]王立明.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探[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7,(03).

[4]赵殿英,夏爱军.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教育对策[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0,(04).

[5]吕伟红.运用反移情评估来访者的反思[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2012,(20):1596-1597.

[6](美)乌桑诺.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简明指南:短程、间断和长程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的原则和技术[M].林涛,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9-111.

[7]孙群博.青少年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移情与关系攻击行为的关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5):114-115.

[8]陶君,杨蓓蓓.青少年热线咨询中反移情现象和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912-1913.

[9]张鹏鹏,胡金辉.心理咨询中的移情概述[J].科教文汇,2014,(4):195-196.

责任编辑:张隆辉

G912.6

A

1672-2094(2014)05-0121-03

2014-08-04

廖锦治(1971-),女,福建泉州人,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社科公共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学。

廖志斌(1972-),男,福建泉州人,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副教授。

猜你喜欢

移情咨询师来访者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浅谈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让生殖健康咨询师走近你我身边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