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教学内容”确定“衔接性”的思考

2014-04-09于素梅

体育教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层次性学段体育教学

于素梅

摘 要:本文采用观察、访谈和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体育教学内容的确定为何要体现衔接性,以及如何体现等问题。研究结果显示:体育教学内容的确定体现前后衔接十分必要,主要是因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应该掌握不同难度的内容,不同或同一运动项目内容有基础与非基础之分,完善的体育学科理论需要有衔接性内容的支撑。但进一步分析发现,贯穿所有学段的体育课程内容的顶层设计由谁主导尚不够明确,课堂教学内容与体育教材仍存在一定的偏离等。为此,体育课堂教学要想体现内容的衔接,既需要依照《课标》中的内容建议确定体育教学内容范围,还要根据教材把握体育教学内容难度,更要借助体育教学经验总结“学会”的特征,便于把握多层次的内容衔接。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内容;衔接性;层次性;学段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2-0019-04

体育课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应该在哪个学段教?这是每一个一线教师都会面临的现实问题。因为,每一节课上教学内容的确定,一项技术教多长时间,一学期应教几项技术,内容的顺序如何安排,一项内容是在某一年级或学段一次性教完,还是在多个年级或多个学段都教,是多次简单重复性教,还是螺旋式上升式教等,以上这些或许大家已经有过不同程度的思考,但究竟应该如何把握这些看似简单,但又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下面谈一谈对该问题的一些思考。

一、体育教学内容衔接性释义

何谓体育教学内容衔接性,衔接性是指某一件事情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呈现出的纵向衔接、层次递进、螺旋上升的特性。而体育教学内容衔接性可以理解为体育教学内容在整个学校教育阶段全过程中的贯穿形式,尤其在学段、学年,甚至学期、单元、课时等各自内部或相互之间的内容连续性与完整性。

不过,目前体育教学内容从总体上来看,缺乏明显的衔接性。如同有人比喻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那样。不但反映出了各学段体育教学各自为战,学段之间的内容衔接缺乏明显的层次关系,如篮球内容的教学,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学习运球、传接球,到初中阶段依然从运球开始,到了高中甚至大学阶段,依然如同教初学者一样,从最基础的篮球技术,甚至从移动开始教起。不但因简单重复体现出了时间上的浪费,而且,学生在每个学段学习篮球都是“从头再来”的话,上了十几年的体育课,篮球技能依然会很有限。

二、体育教学体现内容衔接的必要性

体育教学内容是否要体现衔接性?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其缘由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应该掌握不同难度的内容

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阶段的学习,实际上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习,对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有着不同的需求,不但要体现在不同运动项目的复杂性和难易度上,而且更体现在同一运动项目的知识、技术、战术等的难度分层上。显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大、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内容的难度应该是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的。因此,在选择和确定或分配内容的时候,就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具有一定逻辑层次地逐一分项、分层进行教学。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水平一安排的大都是游戏形式的活动,随着水平段的提高,逐步增加运动技术,到了水平三、水平四,逐步扩展了项目类型和内容难度要求,并增加了战术的教学建议。由此可以看出,新课标中大致体现了不同水平段的学生对学习难度的不同分层。

2.不同或同一运动项目内容有基础与非基础之分

根据毛振明教授对体育教学内容分类方法的研究,他将运动实践类的内容划分为七大类:(1)为掌握运动项目技能的身体练习,包括田径、球类运动、武术、体育舞蹈、器具体操等;(2)发展身体素质的身体练习,包括五大素质练习;(3)提高基本活动能力的身体练习,包括攀、爬、钻、跳等练习;(4)为掌握锻炼方法的身体练习,包括各种运动处方的实践;(5)为进行安全教育的身体练习,包括救护、交通安全演练;(6)为发展学生心理素质的身体练习,包括拓展训练、野外、冒险;(7)为培养行为规范体态的身体练习,包括基本体操、队列等。从这些分类依据和具体内容来看,有的侧重于运动技能掌握、有的侧重于身体素质锻炼,还有的是注重基本运动能力提高,另有发展心理素质的身体练习等。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类型大项目群之间既有打基础的,又有学技术的,还有培养运动心理品质的等。就运动项目技能类而言,有以跑、跳、投能力为主的田径类项目,有以传、运、投、抢、扣、垫、拦等技术为主的球类项目等。前者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后者技能性较为突出。同一项目而言,如篮球运动,所包含的诸多技术,如移动、传接球、运球、投篮、抢篮板球等,其中移动、传接球、运球等与其它几项技术相比,基础性又相对明显。因此,不同或同一运动项目内容都存在有基础与非基础之分。在教学上把握这些特点,就能够相对准确地确定哪些是需要先学的,哪些是应该后学的。准确把握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便于合理统筹某一项运动在教学中出现的单元次数。

3.完善的体育学科理论需要有衔接性内容的支撑

目前,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等)相比,在教学内容的规定性上存在明显的区别。其中,在教材的有无上,体育学科小学尚无规定教材,只有教师用书。而语文、数学等多个学科各个学段,甚至各个年级都有相对固定的教材。教学上,其他学科中小学教学几乎都是按照教材上编写的内容分章节、按单元逐步落实,且难度上层次性非常清晰。而体育学科小学教学在内容的确定上存在较大的自主性,有的或许是按照《课标》中所建议的内容,而有的是依照过去的教学经验确定的内容,还有的是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以及学生的情况安排的,因此,体育学科小学教什么缺乏明确的规定性,衔接性也难以显现。

初中与小学、高中上下学段之间,甚至是高中与大学之间,体育教学内容的衔接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从一个完整的体育学科而言,更需要科学化、规范化的内容体系,其基础性、层次性、逻辑性等体现都至关重要。哪个学段、哪个学年,甚至哪个学期主教材需要教哪些内容,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哪些多教哪些少教等都需要有相对的规定性。教学内容有明确的规定和有效的衔接,既完善了学科理论,又减少了教师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中的困惑。当然,规定性并非是将内容完全固定,依然可以有灵活掌握的主动性,如根据地方特色所做的校本教材的开发等都是提倡的。体育课程实施三级管理,实际上,已经明确了这一点。但是,需要把握和处理好规定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在体育课程总目标的统领下,合理选择和确定最适宜且前后衔接的教学内容。

三、体育教学内容体现衔接性的难题

当我们谈到体育教学内容要具有衔接性这样一个已被很多人关注的话题时,实际上,目前要想达到理想化的衔接是有一定难度的,其关键点在于衔接性的内容由谁来设计?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一线教师能否做到所教内容相互衔接?教学与教材是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一致性?等等。

1.体育课程内容由谁主导顶层设计尚不够明确

体育学科要顺利达成课程目标,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对体育课程内容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整体性把握。需要具有大、中、小学上下贯通的教学内容的全局性视野,然而,谁将是主导者?是课程《标准》设计者,还是各学段的教材编写者?是致力于体育课程研究的专家、学者,还是体育教学实践者?或者聚集体智慧于一体,共同参与体育课程内容的顶层设计?通过对部分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的访谈,对该问题的回答尚不十分明确。只是看到有几家出版社与部分知名专家,各自组成团队分别编写单个或多个学段的教材和教师用书。在教材内容的确定上,体现出的也是各版本自主支配的方式,难免会出现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内容广度和深度的确定上,有时会存在一定的不一致现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性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需要有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共同做出整体设计和规划,这一过程和形式,从体育课程改革或体育学科的发展来讲都十分必要和迫切。

2.体育教材与课堂教学内容曾存在有偏离现象

体育新课改以后,通过国家审定的体育教材有多个版本,每个省通过一定的方式选择确定了其中的某一版本。另外,还有个别省份,部分地区采用的是以省为单位编写的体育教材。然而,从体育课堂教学情况来看不难发现,有些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未能按照教材来上,只是将其作为一项参考,由任课教师自行确定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另外,教师对学生也缺乏积极的引导,结果很多学生都很少翻开体育教材。这种教学与教材脱离的现象,不但不利于具有前后衔接性的内容体系的建立,更不利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反,目前已经有一些学校,在体育组长的带领下,组织本校各年级体育教师,以选用的体育教材和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为重要依据,共同研究各年级内容如何呈现层次的递进,即从实际出发探讨年级之间的内容衔接性。据了解,北京市海淀区群英小学在体育组蔡松梅组长的带领下、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在体育组任海江组长的带领下都分别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工作。这将为有效促进具有衔接性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借鉴。

四、体育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内容的相对衔接

体育课堂教什么?在目前大、中、小学缺乏明显的具有衔接性的内容体系的前提下,对于承担某一学段或某一年级的体育教学任务的教师,仍然需要考虑所教内容衔接性问题,但究竟应该如何做才能有所体现呢?

1.依照《课标》确定体育教学内容范围

体育教学不能脱离《课标》,否则就失去了方向。认真研读过《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老师都不难发现,在课程内容部分,各水平段都有相对应的内容建议,只是未细分到各年级而已。体育教师在确定内容的时候,需要首先参考《课标》中与任教水平段对应的内容建议,而且,关键要能够充分理解每项内容在不同水平段提出的具体要求,下面以球类为例看一看《课标》中的具体建议(表1)。

从这四个水平段对球类运动的具体内容建议可以看出,从能够在游戏中有所表现,到初步掌握基本方法,再到基本掌握技术动作组合,最后是基本掌握技术和简单战术。难易度上是从易到难安排的,如从游戏到技术,再到技、战术的教学。而从球类运动所涉及到的具体项目上,从小足球、小篮球、乒乓球三项运动,到增加羽毛球和其他新兴球类活动的基本方法,再到增加软式排球、短拍网球,最后到基本掌握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毽球、珍珠球和三门球等球类运动项目。可以看出,项目范围逐渐扩大,项目难度逐渐增加。因此,认真把握好这些特征,体育教学将有利于体现出内容的衔接性。

2.根据教材把握体育教学内容难度的设置

除了课程《标准》,国家审定通过的教材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依据,而且,通过审定的教材在编写的时候会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此,体育教学首先要能够吃透教材,全面把握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同一学段不同年级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掌握教材中的内容难度。有时,根据学校和学生的情况,有的教材或许难以完整地体现在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工处理即教学化过程,使其更加贴近教学实际。如初中教材中的单、双杠器械体操内容,有些学校在权衡安全问题的前提下,已经将这些器械撤回并闲置在器材室,也就是说,一些学校,单、双杠教学很难开展。这样一来,体育教材上的内容就不能完整的体现。操场上依然有单、双杠的学校,上这些内容的时候,也许会降低技术难度,如有的体育课上只是让学生手扶双杠支撑行走以代替双杠技术学习;还有些学校可能会选择加大体操技巧项目教学单元的长度等形式,来弥补体操器械教学的不足。无论如何,教材难度需要准确把握,有的根据需要降低了内容难度,但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客观的分析和判断。

3.借助教学经验总结“学会”的特征

要力求教学内容具有衔接性,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关于学生学到什么程度算“学会”了的问题。教学内容与内容之间如何承接,换句话说,一项内容学到什么程度可以转入下一项内容的学习。其中,一个重要的观测点就是要看学生是否已经“学会”了。但如何确定是否“学会”呢?我们先回到单元计划上,任何一节体育课,实际上它是一个单元中的某一个课时,而单元的长度又是如何确定的呢?一个单元长度是不是以学生“学会”为分界线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一线教师应该比其他人更有经验或体会。实际上,大多数有一定经验的教师都能够在某一单元学习以后了解到学生的掌握程度,是达到了熟练掌握,还是基本掌握或是没有掌握。一项内容单元的设置,假如是一次性的,后续没有该单元内容的重复,需要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假如后续还有难度逐渐增加的多次相对重复性的单元学习,或许到“基本掌握”就可以作为单元目标的完成。“基本掌握”和“熟练掌握”度的准确把握,对一个单元的长度和某项内容出现的单元次数的分配十分关键。为此,对“学会”的度的把握也应该具有灵活性,“基本掌握”以上都可看作是“学会”的标志,达到了“熟练掌握”,意味着“学会”程度的加深,即反映出“学会”的程度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安排一个单元的一次性学习,还是多个单元的重复性学习,体育教学最终是要让学生达到“熟练掌握”,只有这样才算真正地学会了需要学习的内容。否则,容易出现教学上的“蜻蜓点水”现象。因此,要想达到内容的衔接,需要把握衔接的节点是否“学会”了。也就是说,当学生达到“学会”这样一个目标时,方可过渡到下一项目或技术的学习。当然,这里的“学会”主要是某一运动项目或运动技术的学习而言。具体到某一技术学到什么程度算是“学会”了,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同的技术都有各自的具体表现,有待进一步做理论研究和实践上的归纳总结。

4.准确把握多层次的体育教学内容衔接

我们谈起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一些人或许会马上想到不同学段体育教学内容的衔接。实际上,要想充分把握内容的衔接,除了学段之间以外,还要从学年、学期,以及单元的角度,甚至是课时的角度全面考虑衔接问题。

首先,学段之间的内容衔接至关重要,如果学段之间缺乏内容的前后衔接,即层次缺乏递进性,下一个学段的初始年级就很难安排内容,因为,当学生从一个学段进入到下一个学段学习的时候,往往就读的学校就会发生变化,来自于不同学校的学生,由于尚未统一教学内容,因此,新学段一年级在安排内容方面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如小学阶段,不同的学校可能安排的内容范围和难度有一定的区分,当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时候,同一个班级里,有的学生学过并已经学会了某一内容,而另一些学校的学生可能尚未接触到这一内容,任课教师在安排本学段内容的时候,就会感到困惑,不知要教些什么,甚至不知道要从哪儿开始教。这种困惑主要源于学生学习基础有一定差别,与教学内容缺乏规定性更有关联。这样的情况会导致,下一学段难以与上一个学段做到内容上的有效衔接,也就不免会出现“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现象。

其次,学年、学期的内容衔接不容忽视。除了上述谈到的关于学段的衔接问题以外,实际上,同一个学段不同年级之间的内容安排,除了考虑季节分配学期内容的适宜性以外,也应该考虑不同学年内容的衔接性。一方面是不同年龄的学生兴趣爱好、生理心理发育和发展水平有所不同;另一方面是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有着对应的敏感期;还有就是不同年龄的学生对运动技、战术的理解和掌握有所不同。因此,在难易度即技术的复杂性上需要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提高难度。为此,同一学段不同年级甚至是不同学期的内容安排,需要考虑敏感期、兴趣点、需求等综合确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以及教到什么程度等。另外,基于学段之间内容衔接不够明显的现象,对于中学和大学的起始年级内容的确定与难度的把握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否则,就会影响整个学段的教学效果。

最后,需要谈一谈单元、课时的内容衔接问题。体育学科课时是最小单位,多个课时组成了一个单元,为此,课时内容的安排实际上是站在单元的角度进行的合理分配。一项完整技术的学习,不但要体现出目标设置的递进性,考虑解决重难点的递进性,还要考虑教学手段的递进性。这些方面的递进性都能落实了,内容的递进性也将会最终有所呈现。例如,篮球运动从小学到大学都有不同的内容安排,自然应该算是若干单元组合而成,而且,技、战术的学习需要是螺旋上升式的递进,即单元与单元之间应该按照“学会”的标准把握其递进性,而同一个单元的多个课时,也同样需要课时与课时之间的内容衔接性,如就运球而言,不同的课时可能会安排不同难度的运球技术的学习,且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学习向改进、巩固和提高的逐步递进。

结束语:体育教学内容的衔接性具有多个层次,除了从宏观上看上下学段之间应具有衔接性这一重要特征以外,同一学段各年级之间,同一运动项目各单元之间,同一单元各课时之间的内容衔接性都不容忽视。体育教学内容只有具有了衔接性,其学科发展才能够更加趋于完善,教师对内容的选择和确定才能减少困惑,从而有利于把握有效的体育课堂,才能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如何提高教学的质量上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毛振明.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方法[J].体育学刊,2002(11).

猜你喜欢

层次性学段体育教学
多元表征:促进儿童数学思维发展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练习”
浅谈新时期群文辅导工作的特征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