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疑、探索、创新”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2014-03-26关雪飞

中国教师 2014年4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情境思维

关雪飞

创新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化更新的本质要求,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中认真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小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在创新与发展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重要因素的时代背景下,数学教学对培养创新人才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我们有理由让创新意识“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新一轮课堂改革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了要求,教师该如何组织教学才能让“创新”成为数学课堂的主旋律呢?首先,必须尊重自主创新,数学课堂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其次,围绕创新,数学课堂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再次,帮助学生掌握创新的方法,数学课堂要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概括、敢于猜想、善于总结,并懂得对规律作相应的验证。只有这样,独立探究和合作讨论的实践才能得以有效组织,数学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本文围绕创新基础、创新核心和创新方法,深入分析新课改中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理念,让学生从质疑中求知,在探索中创新,意在建构一个具有“质疑、探索、创新”精神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旨在通过探寻帮助学生收获成长。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有学者提出“知识问题化”和“问题知识化”概念,“知识问题化”是指将数学知识转化为问题的形式,把知识的形式过程和结论隐含在问题中,而不是将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关键是要呈现出相应的数学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中找到答案;“问题知识化”是知识的内化过程,是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出发,对问题进行再加工,展开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学习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优化原有知识结构。

基于对上述观点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中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学习活动置于问题情境中,把解决问题贯穿于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数学水平。因此,在数学课堂中主动建构求知模式,创设问题情境,以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巧借主题图——设疑

教师应根据教材或结合教学实际设计数学主题情境图,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情境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圆的面积》主题图呈现了关于“圆”这个知识点的情境图,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从而转入数学知识的学习。在情境图中,除了蕴涵相关知识以外,还设置了以小组实验的方式探索圆的面积的例子,这个例子富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又围绕一定的主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操作,在达到预期目的的同时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再如在教学《折扣》一课时,可以先利用课件展示商店的打折信息,然后进行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广告的信息量做多维思考,以“猜”调动学生热情,以“想”引导学生参与,在积极的思考中解决诸如“何谓打折?”“打了几折?”“折后便宜多少?”等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分析,并在小组合作中积极探讨。设疑,让学生在本质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体。

2.学生参与创设情境——质疑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惊奇是兴趣之母,惊奇让质疑成为探索与创新的原动力。因此,教案设计环节需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努力做到以趣生疑、由疑启思,使问题在好奇中不断得到解决。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可以拿一个装满大米的圆柱形透明杯子,把杯中的大米倒出,慢慢形成一个圆锥的形状,然后提问:“从这堆大米,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会就此发出自己的疑问:“这堆大米的体积有多大?计算的依据、公式是什么?”“能用什么最简捷的方法称出它的重量?”“可以根据它的几何形状推测它的重量吗?用什么办法可以目测出它的高度?”由趣生疑,教师将循着学生的好奇引入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是否能够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创造力,显得至关重要。

二、激活自主精神,优化教学渠道

伴随着学生学会自主解决问题,数学的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学生自觉探索的过程。主动探索是创新型教学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扮演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空间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去“发现”一些已有的数学结论,并将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数学体验上升为科学的结论,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最终目标。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起到指导和点拨的作用,鼓励学生在“自学尝试——发现问题——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模式中主动学习,通过思维和操作的有力结合,在具体活动中获取知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将操作、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操作的目的。”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正是思维过程的体现,因此,动手操作对学生掌握知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发展潜能的“金桥”,更是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的有效载体。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围棋中的数学问题》一课时,笔者用棋子摆一个正方形,并提问如果每边摆5个,最外层一共需要多少个?然后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独立思考,学生们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由此看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他们能够自主地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够不断地被激发出来而得到发展。只要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必会还给课堂无限的精彩!

三、开放课堂教学,加强思维训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机会,也就是创设开放的课堂,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要以它为课堂教学的生长点和支撑点,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联系学过的知识并通过亲身体验来挖掘数学的奥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有力促进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的生成与发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之重叠问题》时,笔者在课前设计“数中指”和“脑筋急转弯”两个小游戏,围绕本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尝试解决两个简单的重叠问题,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接下来,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让学生自主设计,在分析比较中建立韦恩图的“雏形”,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感知集合图各部分元素不重复的思想。这样的设计安排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主观察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适时地引导和变换方式,在不断地修改和比较中逐渐呈现出韦恩图的“雏形”,这样的探究过程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著名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的确,如果知识是由学生把要学习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只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学生在探索和再创造中会对学习产生浓郁的兴趣,也会乐于享受学习的过程。

沿着课改之路一路走来,从知识的教育,到过程的教育,再到智慧的教育,课堂一直是教学的主渠道,任何好的理念如果不能物化为课堂教学行为注定是空谈的。所以,卓越的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智慧,有效的学习常常始于质疑,从解决问题到发现问题,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探索中发展,创新思维在质疑中提高。数学教学循着“质疑——探索——创新”的模式步步展开,事实证明,走不同的路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课堂精彩,今天我们想探寻的路,就是希望学生能看到更多的风景,有更多的收获。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山南小学)

(责任编辑:徐晓卿)endprint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情境思维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两只想打架的熊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