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松江区车墩镇看新形势下农村群众工作

2014-03-24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课题组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4年3期
关键词:群众工作农村

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课题组

[摘 要]

当前群众工作本身面临着新矛盾和新挑战,做好群众工作就必须充分考虑群众利益,真心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实意服务群众,从而唤起基层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并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载体,最终建立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上海市松江区车墩镇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经验给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为全面贯彻实践群众路线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松江车墩;农村;群众工作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3-0032-03

上海市松江区车墩镇属于松江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地区,有较好的群众工作创新基础,是一个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典型样本。为深入研究上海郊区较发达地区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现状,中共松江区委党校成立了课题组,在区委组织部和车墩镇党委的指导下,以车墩镇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为研究个案,先后召开座谈会8次,访谈农户30余次,并在全区范围发放抽样问卷200份(回收195份),全面总结分析了松江区农村地区党组织群众工作的经验、挑战与对策的三重逻辑。

一、经验与创新:车墩镇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做法与经验

(一)车墩镇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实践与探索。一是打造“民情工程”的党建品牌,架起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通道。2008年初,车墩镇党委在全镇着力推进以“走进农户,服务村民,致富百姓,凝聚人心,和谐一方”为主要内容的“民情工程”建设,开展“查民情、听民声、顺民意、解民困、暖民心”活动。首先,完善工作机制。镇党委建立了“二簿一表一台帐”(民情日记簿,民情恳谈记录簿,民情调查表,民情台帐),健全了定期走访机制、诉求工作机制、民情信息库机制、服务网络和评估考核机制。其次,丰富工作载体。下发“民情卡”,设立“民情告示栏”,印制“连心卡”,不断丰富工作内容,促进群众与党员干部的沟通。再次,服务责任到人。在全镇各村(居)中聘请有群众威信、熟悉农村工作的老党员、老干部担任“民情联络员”,确保人员到位,切实为党员、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开展“三讲三比”活动,激发党组织党员创先争优的活力。自2010年,镇党委开展“三讲三比”活动,从制度上确保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把创先争优活动落实在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中。首先,活动明要求。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以“讲大局,比团结;讲服务,比形象;讲素质,比效率”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三比”主题教育活动。其次,学习夯基础。镇党委确定了加强“党建、科学、法律法规、本职业务和人文素质”五个方面知识的学习,要求全镇党员干部要在学习中加强自身素质。再次,落实在一线。要求带着深厚的感情深入基层、融入群众,主动了解基层呼声和群众疾苦,调研到一线,决策到一线,帮扶到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

三是用好“组团式服务”平台,整合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资源。2011年下半年,镇党委将“组团式服务”作为“民情工程”的深化和拓展。首先,划分联系服务区域。在各村、居醒目位置制作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公示牌19个,在各责任区设置公示牌403个,设置信箱100个,便于群众及时了解工作情况,寻求帮助。其次,实施“三联系”工程。在党员干部中实施以“联企富民、联村安民、联户助困”为主要内容的“三联系”工程。以120-200户家庭为一个片区,全镇19个村居共划分责任区83个,为每个责任区组建了由机关干部、村居干部等组成的相对固定的3-5名组团式服务人员。再次,完善联系服务机制。在组团式服务中建立了“四联系”机制,通过村干部联系村民小组长、联系种养专业户、联系老党员、联系困难家庭,从而建立起关怀、慰问和联系村民的长效机制。

(二)车墩镇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经验启示。一是工作重点由“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功能。首先,体察民情民意,掌握改善干群关系的主动权。作为基层党组织干部,对于本乡、本村的社会情况、民情民意,要做到了然于胸,及时受理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用真心换民心,在为民解困中树立党员干部亲民形象。车墩镇的村(居)干部们每天带着“民情日记”本走访村民群众家庭,了解拆违进展情况和村民在拆违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协调解决群众的具体问题,用真情打动村民。

二是工作方式由“单向引导”向“双向互动”转变,注重基层党组织矛盾化解功能。首先,健全联系、走访制度,认真倾听民意诉求。为了深入了解社情民意,镇党政班子成员分工联系各村(居)党支部,村(居)“两委”干部分工联系各村(居)民小组。每个干部每月走访村(居)民家庭数不少于20户。其次,切实解决群众困难,及时化解干群矛盾。对于群众提出的困难,车墩镇党委要求基层干部不加任何条件,尽最大努力予以帮助和解决,力求实效,真正做到维护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是工作效果由“领导认可”为主向“群众满意”为主转变,完善基层党组织考核评估功能。首先,构建服务反馈机制。保证把收集到的社情民意落实到实处,村(居)班子每周召开一次民情会议,对汇总的情况进行梳理,根据轻重缓急,明确办理责任人及办理时限,并在一周内给予答复。其次,完善考核评估机制。严格的考核评估是最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手段。镇党委制定了民情工作考核细则,进行了刚性规定和指标量化,并把民情工作考核情况与先进评选及年度工作考核相挂钩,从组织上保证此项工作的扎实推进。

二、问题与挑战: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地区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困境分析

一是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与农村地区群众日趋多元的利益诉求不相适应。首先,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造血功能不足。农村经济发展缺乏有效产业支撑,农民收入主要是土地返补、租房收入、打工收入等,60岁以上老人则主要依靠镇保(农保)。当前,农村发展面临三重困扰:第一,人才不足。农村人口以老年人为主,并有不断减少的趋势,年轻人不愿回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后继乏人。第二,项目不足。缺乏特色产业项目作为支撑,农村经济发展难以寻找到新的增长点,村级经济发展面临困境。第三,活力不足。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衍生出了本地村民的“房东经济”,面对产业结构升级和梯度转移的趋势,未来农村地区适龄劳动人群的就业竞争力令人担忧。

其次,人口倒挂导致基层社会管理任务不断增大。调研中发现,经济发达地区的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员越来越多,人口倒挂给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服务管理增加巨大负担。第一,无证经营多。农村地区导入人口的增多,产生了与外来人员生活需求相联系的产业链,比如黑车、乱摆摊、无证行医、群租等。第二,外来人员多。外来导入人口的流动性强,比如计划生育的管理问题,与其户籍所在地或者用工单位联系都很困难,难以管理。第三,治安隐患多。农村地区导入人口增多引发农村社会治安问题,改变了农村地区熟人社会的结构。农村地区存在的小偷小摸现象,也影响到本地村民与外来导入人口之间的关系。

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队伍建设与基层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首先,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瓶颈。第一,人才培养难。当前基层村干部的待遇不低,对青年人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村官需要一个组织培养和自我磨练的长期过程。第二,人才流入少。农村地区吸引大学生进入村干部队伍的渠道狭窄,并且村干部队伍不太稳定。第三,管理能力弱。部分村干部缺乏破解农村社会管理难题的能力,有畏难情绪和不作为心态,对一些棘手难题缺乏有效的解决办法,也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

其次,管理教育党员和服务村民的有效性不够。第一,农村党员的趋利性、流动性增强,难以教育管理服务。农村党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年轻党员大多进城务工或在城居住,成为候鸟式党员,并且不愿意按属地化原则参加居住地党组织,而是考虑福利待遇选择参加组织生活地党组织。第二,农村党组织全覆盖存在盲点,导入人口中存在隐性党员。基层党组织目前覆盖的对象主要是具有本地户籍的农村党员,流动党员因为身份差异和就业工作的压力,无法纳入到居住地的党组织活动中。第三,“能人党员”的缺乏,制约着联系服务群众的实效。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人中党员缺乏,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内容单一,单单解决一些政策保障等问题,难以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三是党组织凝聚引领功能与村民价值诉求多元不相适应。首先,农村地区“人户分离”现象严重,村级党组织的工作难度增大。第一,人口倒挂现象普遍。工业发展较快地区的农村,租房导入人口超过本地户籍农村人口,目前居住在农村大部分人员为导入人口,而基层党组织很难对大量的导入人口提供服务。第二,本地村民人户分离严重。农村中本地村民主要是老人,年轻人和小孩都进了城,但是户籍还在农村,农村出现日趋严重的空壳化。第三,村级党组织呈现边缘化倾向。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缺乏必要的主体依托,服务好农村老人和管理好外地人员成了基层组织的主要任务,发展农村经济的功能则日趋弱化。

其次,村民的诉求以自身利益为主,村级党组织缺乏有效教育引导。第一,民主观念强。群众维护自身利益观念不断提升,权利意识和监督意识增强,部分村民对基层民主选举和干部承诺兑现不太满意。第二,公平需求高。部分村民对城保、镇保、医保之间的差异感到不理解,不考虑客观原因,简单追求待遇的一致性,存在着“会哭的孩子多吃奶”的心态。第三,维权意识浓。主要表现为部分党员群众对自身利益关注多,而对村级事务不太关注,缺乏大局意识,一旦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受损,容易采取极端维权行为。

三、对策与思考: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创新与发展

(一)对接村民诉求,加大对农村地区政策、人才和财力的投入。一是加大农村政策出台协调力度。可在区层面建立农委等主管部门牵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救助等“一站式”协调机制,基层党组织要主动把村民的意愿反映给相关部门,各种政策、规定、文件精神出台之前应由相关部门组织听取基层群众意见。二是加大对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可建立覆盖解决导入人口不断增长所需的公共服务配置体系,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出台基层农村公共设施配套指南,财政部门应纳入预算并安排专项资金,加快改善基层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与配置不足问题,填补农村地区无证经营得以存在的公共服务领域。三是加大村官选拔、储备、培养力度。从农村地区长远发展看,大学生村官培养计划应有制度创新,对本地农村户籍的大学生进行培养考察,对部分优秀的外地户籍大学生可以通过考核等方式给予解决,有计划地选拔、储备、培养一批村后备干部。

(二)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构建基层政权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一是“联户管理”,建立“群防联保、百姓参与”的社会安全保障网络。借助车墩镇“联户管理”有效模式,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专群结合、群防群控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健全社区巷道、楼栋、单位联防和农村“十户”联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基层基础管理和服务工作体系。二是“以房管人”,实现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的信息化。建议建立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实行“以房管人”的流动人口登记管理制度,统一信息采集标准,加快流动人口和出租住房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做到“一户一档案”,建立流动人口跨地域联动管理机制。三是“协同治理”,建立“政府相关部门主导、外来人员参与”的社会管理服务新机制。基于外来人员在本地就业生活的现状,可立足实际逐步建立“政府相关部门主导,外来人员参与”的基层社会管理组织机构,担负起维护农村地区社会秩序的重任。

(三)强化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切实解决农民关注的问题。一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发挥党组织的价值引领功能。要创新群众文化载体,强化基层党组织引领社会风尚的凝聚功能。要大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培育村镇特色文化项目。二是培养农村党员能人,防止农村基层党组织经济职能的虚化与弱化。要借助家庭农场的有效模式,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培育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点。要下大力气吸收农村地区符合条件的致富带头人入党,培育农村经济发展的党员能人。三是加强农村经济资产管理,建立保障村民收入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要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制度,清产核资,统一规划,分类对待,从法律上对产权进行界定,保障农民收入的增加。要完善村级理财小组制度,建立独立的村集体资产第三方审核监督体系,完善村级财务民主管理制度,接受群众监督。

本课题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承担的2012年中共上海市委重大决策课题子课题

课题组成员: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副校长章高林;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副校长陈超;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教研室主任徐文震;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张大伟;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教研室副主任满媛媛;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副教授郑迎;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科研室主任李鸿渊(执笔)

责任编辑:姚 东

猜你喜欢

群众工作农村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群众工作的形式与方法
互联网环境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时代怎样做好群众工作
用法治思维创新群众工作
做好群众工作 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农村群众工作需巧用新媒体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