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称数法历时研究的一个坐标
——读《中古汉语称数法研究》

2014-03-21孙婉

梧州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数法中古数词

孙婉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汉语称数法历时研究的一个坐标
——读《中古汉语称数法研究》

孙婉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中古汉语称数法研究》一书分绪论、数词的句法功能、基数与序数、倍数与分数、概数与问数、称数法专题六个部分,全面描写了中古汉语称数法的类型和相关称数专题,综述全面,语料详实,方法恰当,结论可信,新见纷呈,可作为汉语称数法历时研究的一个参考坐标。

中古汉语,称数法,语法史

同印欧语言相比,汉语的称数法很复杂,也很有特点。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语言学界尚未对此做出系统的、全面的研究。《中古汉语称数法研究》一书以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汉语称数法为研究主体,上溯周秦,下至唐宋,在静态描写分析的基础上,注重动态语言现象变化消亡的特点,详细描写了中古汉语称数法的多种表现形式,反映了上古至近代汉语称数法的变化特点。书名虽为“中古汉语称数法研究”,但不管是语料选择与描写,还是对汉语基本称数方式发展的历时分析,都体现出正本清源、汪洋辟阖的特点,其结论多有新见,笔参造化。

一、论题精当,镂冰雕琼

全书分绪论、数词的句法功能、基数与序数、倍数与分数、概数与问数、称数法专题六章,基本以功能类型分章以统摄详尽的分布描写,层次清晰,条分缕析。专题部分涉及个案详史(“那由他”)、断代描写(东汉佛经)、构式分析(不定数四字格等)、词法句法(重叠与数量区间等),是中古汉语称数法共时描写的深化和拓展。

从汉语史研究的总体成果来看,中古汉语研究较之上古、近代较为薄弱,而中古语法的研究又要滞后于词汇的研究。称数法本身又是语法范畴内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语言研究中具有普遍意义。而汉语称数法表达上的丰富多彩,又表现得极为突出,这就使得此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作者选择中古语法进行研究具有弥补不足的意义。对于称数法,以往语言研究诸家虽有论及,但多偏重于上古,而对中古称数法的研究相对薄弱。此书的出现对语法学乃至语法史的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理论指导,旁稽博采

语言理论的指导无疑是具体语言研究取得进展的重要条件。作者有较好的语言学理论修养,并反映到该书的撰写中。全书体现类型学理论的特点,用语法化和类推理论等来统率称数法的描写和归纳,对若干语言现象均作了很好的解释。此外,作者还运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展示中古汉语称数法概貌的同时,也突出了时段与类型上的重点语言现象。

该书主要运用了3种研究方法。

一是归纳法。作者重视理论指导,但又不囿于一说,重视语言现象的丰富事实,但又充分利用语感,重视简朴的归纳法,但又敏于作一些“玄思”。在摸清语料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归纳,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因而所得结论可靠。作者认为在电子数据库随手可得的今天,“有些研究搞烦琐统计”,“很多穷尽性的统计缺少实用的意义”,颇有见地。作者在第一章绪论中对称数法研究现状做评述时就注重阅读国内外语言研究理论文献成果,从纵向和横向、国内和国外两个维度对前人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公允详实、鞭辟入里的综述。尤其是第三节“研究方法的一些说明”中体现了作者在研究中对其他学科研究方法借鉴的努力。例如:20世纪以来,国际性的哲学思潮——现象学的运动声势浩大。现象学声称现象学方法的第一个目标是扩大和加深我们直接经验的范围。赫伯特说过,“如果我们想要探寻现象本身的更细微结构,简单与经济的原则不论过去与现在都不是锋利的工具,想要真正认识,所需要的就是宽宏的精神,而不是经济的精神,是尊重而不是征服,是透镜而不是锤子。”

该书的第二章至第五章是全文的主题,这几章论述了多种称数法。每种称数法下又统摄若干细目,全面而详尽,从而构建了一个中古称数法的理论框架,可谓将称数法的诸多问题囊括无遗。

二是比较法,该书研究对象的重点是中古时段,但不局限于此。事实上作者是把中古汉语的称数法放入整个汉语史的背景中考察的,也就是习称的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的结合。唯有如此,才能在更深层次上揭示中古汉语称数法的本质特点,以及在汉语史中的地位。作者以中古称数法作为基点,通过纵向比较,上溯下连,勾勒出称数法演变发展的轨迹,尤见功力。

三是点面相结合法。中古汉语称数法这个面是由中古文献这些点组合而成的,该书在选取文献点时十分关注它的代表性。书中既有麻雀的解剖,又有面的拼装。例如,第六章第一节“论佛经数名‘那由他’”引用汉文佛典以及梵文、英文等资料讨论了佛经中万以上的大数名,认为其数值介于确定和不确定之间,对“那由他”代表数值的各种说法进行了讨论,还统计了词典和字典中对“那由他”的解释。

三、例证宏富,广征博引

在第一章绪论的撰写中,作者全面掌握了汉语称数法的已有研究成果,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的推进。作者对特殊用例的分析极为严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例如:平荡之日,上表献金五婆罗。(《南齐书·东南夷传》)以上两例用衡制单位。“婆罗”是梵语Palārdhaa的音译,或译为波罗、波赖他。《戒本疏》三下“钵罗,多论云波罗,此云四两”,《解脱道论》七“一颇赖他,梁言四两”。刘世儒怀疑“四两”太少,可能有误。

作者不仅全面掌握了汉语称数法的已有研究成果,还广泛涉猎了与之相关的学科研究成果。这为作者展开研究拓展了更广阔的的空间。例如,作者在第二章“数词的句法功能”中从历时的角度观察数词的句法功能,兼从音韵、语义角度分析了中古“数词+‘之’+中心语”结构中“之”字结构常有“仿古色彩或凑足音节的意味”。

作者在书稿的撰写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理论著作与汉语史典籍。并广泛搜集了历代大量的例证。就该书所用语料而言,自上古的秦简、汉简等,至中古的史书类、佛经类、散文类、诗歌类文献等,直到近代的《元曲选》、《红楼梦》等,总计几十种,大致包括了各个朝代的一些代表性著作,这种做法提高了结论的科学性与可信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出土文献的使用频率较高。还用到了相关的电子数据库,例如:我们以三字组的数名进行抽样调查,在CBET A(2008)电子大藏经中搜索的结果是:阿僧祇9780个(另,异文形式“阿僧祗”445个,阿僧企耶212个),那由他4989个(那庾多1160个),其他数名数量很少。

在广泛接受前人成果的同时,作者还有厚实的古籍阅读积累,这是该书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书中作为调查对象的上古至近代的古籍多达数十种,这是一般专题研究很难做到的。例如作者在论述第三章“基数与序数”中,上古序数“数前加缀”情况的“第”时所用的语料。

(1)赵,容四斗,重十七斤一两,第武八十一。(《汉金文录》“鄂邑家钫”)这种特殊的“‘第’+名+数”的格式,徐正考(1999:18)认为是表示两级的序号:“第武”是第一级序号,“八十一”是第二级序号,“第武八十一”表示此器属于“武”类第八十一器。

(2)在上中门第二里三门东。(居延汉简287.13)

(3)右第二亭六月食簿。(居延汉简273.23)

(4)第二隧卒江潭以四月六日病苦服(腹)丈(胀)满,第卅一队率王章以四月一日病苦伤寒。(居延汉简4.4A)

(5)当与第一辈兵俱去。(敦煌汉简41)

(6)九月辛亥步昌侯长持第七符过田。(敦煌汉简1579)

(7)第一桩;第二桩;第五桩;第三桩;第四桩。(敦煌汉简1394、1395、1397、1397、1398)

以上情况表明在汉代“第”表词缀性质的用法已相当成熟。

调查面的宽广,无疑使该书的观点和结论更加坚实可信。

四、结论可信,新见纷呈

该书有4新:由新观点而产生新方法,由新方法研究新材料,从而又发现新问题,做出新解释,走出一条崭新的研究道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该书往往深入考察,不同流俗,独立钻研,故而时有新见。

1.作者能发现新的用例,从而更正某些旧统,如旧说“数+大+名”格式产生于汉代对佛教文化吸收的梵汉对译中,而该书却找到甲金文中同类的用法,从而认定“这种用法也是汉语语法自身发展的结果”。

2.该书解释了中古数词句法功能的发展,如数量词非定语用法的丰富等。该书对中古汉语的数词句法功能和构造作了比较广泛的探讨,而对中古汉语不定数的表达形式都作了比较专深的研讨,有的甚至是专题或者“小史”性质的。例如作者选取了东汉29部佛经,“对比已有的上古汉语称数法的研究成果,探讨东汉佛经(以下简称‘佛经’)中称数法的若干新特点。”

2.作者分析描写了中古复合数词的内部构造,提出了中古汉语复合词的构造有新面貌、特殊系数词“二”、“两”、“双”、“再”等用法有新发展等观点。作者功底深厚,具有对宏富语料敏锐的洞察能力和严谨的思辨能力,因而能从繁复的语料中提炼出一些新的观点。作者认为“二”和“两”于先秦就已混用,“多少”或义偏于“多”,或义偏于“少”,并非专表疑问,系数词“一”的省略涉及到多种因素等等。这些论述言之凿凿,既有深度又有力度,令人信服。

3.作者还能根据语料的普遍特征,提出中古重要数词兴衰的新看法,给人以新的启发。如中古复合数词或量词前的“一”的省略,语料事实是这种省略已是一种常态,既然省略是“常态”,就有理由怀疑省略是否合适,究其原因,“后世省略说中有一部分是人们基于新的语法体系作再分析的结果”。对于通常认为的系数“一”省略的表数法,作者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认为早期的这种表述法不宜视为省略,而应是常式。作者的分析和论证都很有说服力。作者指出“系数词‘一’的省略问题涉及到语体风格,结构制约的语用强调,韵律节奏等多种因素”,“汉译佛经中称数法丰富的羡余形式是一个显著的特点”,“中古‘三三两两’、‘十十五五’等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约’由约定引申虚化而来,凡约定必含心理揣测过程,用之于数则为不定数”;这些结论令人信服。

4.作者尝试以一个重点数目作为参照点,分析中古表不定数量形式的特点。作者对中古不定数表达式——“表不定数量的词”、“数字并用”、“二数连用”,以及“不定数的羡余形式”做了细致的分析,得出了“中古表不定数的词语有新增的、有替换的、形式更加丰富了”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代汉语数词AA BB式不能产生的历史根源,指出了节律对汉语语法发展的影响。

5.作者对“事物数量表达的主导方式‘数量名’的形成”的论述颇具新意。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语料的详尽调查,又进一步对汉语几种事物的数量表述方式历时发展的情况作全盘比照,然后得出“数量名”主导表述式形成的四条原因。这一成果对以往的成说多有补正。

综上所述,《中古汉语称数法研究》一书是汉语语法史研究的力作,可作为汉语称数法历时研究的一个坐标,对推动汉语史总和研究、汉语方言学研究、语言类型学研究都有参考价值。白璧微瑕,该书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1.称数法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复杂的语言问题,作者具备从交叉学科进行讨论的能力,但是没有充分展开。

2.论著涉及不少认知语言学角度的分析,若能一个总结性讨论则更佳。

3.“研究方法的一些说明”一节可以通过添加方法使用小案例使之更加丰满,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

总体来说,该书充分表现了作者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驾驭复杂材料的学术能力,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I206

A

1673-8535(2014)01-0078-05

孙婉(1990-),女,武汉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语法史、历史语言学。

(责任编辑:高坚)

2013-11-26

猜你喜欢

数法中古数词
《数花生》教学实录及课堂评析
《数花生》教学实录及课堂评析
一种新的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姿态四元数方程求解方法
论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编纂
趣味数独
新出文献与中古文学史的书写和建构
西南官话中古泥来母的今读类型与演变层次
对联中数词的艺术运用(下)
对联中数词的艺术运用(上)
英语数词顺口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