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授,引导,激发

2014-03-21刘宏民

教学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传授学习能力激发

刘宏民

[摘 要] 时代赋予了高等教育新的使命,高等学校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提出了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三个不同层次:首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促使其掌握专业本领;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智慧思考,从而掌握创新思维方法;最后,激发学生的理想与激情,使他们胸怀创新动力。

[关键词] 传授;引导;激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1-0007-02

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了主题为“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大会提出,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是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的培养。2006年8月,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上海召开,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在会上强调指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会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大学教师的主要工作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要使大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当前,高等学校又面临着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宏伟任务。这些都要求高等学校及时、深刻地转变教育观念,更加注重促进学生知识和思想的全面发展,着力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它要求广大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变革,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创新,把落脚点真正放到学生成长上来,从过去只是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思想和方法的引导者、创新热情的激发者。下面笔者结合学生培养的需要、教师的角色定位及燕山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谈几点体会。

1 传授知识技能,掌握专业本领

亚里士多德曾说,求知是人的本能,这个“知”指的就是知识和技能,它们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下来的财富,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把这些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是教育的基本功能。而现代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入和拓广,使得掌握专业知识和本领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和强烈。传道授业解惑,向学生传授已有的各类知识和技能,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和任务。没有知识的系统传授,人类文明就不可能被传承,也就谈不上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作为高级知识传授者的大学教师,其职业价值无疑是极其重大的。

与传统社会不同,当今社会的发展节奏越来越快,知识更新令人目不暇接。因此必须高效地完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学生们在有限的学生生涯,既要学习已有的,又要学会如何探究未知领域,这些都需要高效率;而这既取决于学生自己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更离不开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早在古希腊苏格拉底就已经懂得使用“启发式”教学传授知识和开启智慧,今天的大学课堂更应该彻底改变过去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转而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他们潜在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2 引导智慧思考,掌握思维方法

以往的教育主要是一种知识型教育,教师往往以知识的占有者和宣导者形象出现,学生的主要任务则是理解、记忆、背诵、复制老师传授的或教科书上的东西。这种教育模式在信息爆炸和知识爆炸的网络时代会遭遇到严重挑战。对受教育者来说,现在的关键不是所知信息的多少,而是所知信息的质量,是对信息的鉴别与筛选,即如何识别虚假信息,抛开冗余信息,抓住关键信息,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技术,以便在这个社会获得有利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不断提高职业竞争力。

“学而不思则罔”,在新的时代,教师们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智慧和思考能力的开发,注重学生自我学习、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鼓励学生对知识形成自我理解和升华。教师要用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去开发和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们学会如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充满创新活力的教育教学氛围,学生才不至于被教育成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工匠”。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是有效开启心智的必要手段。传统意义上的逻辑思维方法和形象思维方法,是所有专业学习中都要运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自觉训练学生们的这两种思维方法,使学生既能进行有条理的推导,同时又能适时地实现思维的跳跃和升华。如今又有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计算思维。这种思维试图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的行为,通过约简、嵌入、转化和模拟仿真等方法,把看起来困难的问题阐释成一个我们知道怎样解决的问题。这种思维方法已经在很多学科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的大学教育在发扬传统思维方法之长的同时,还应该与时俱进,自觉引导学生去掌握这些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思维方法。

3 激发理想激情,胸怀创新动力

自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成就令举世瞩目。就高等教育而言,无论普及率还是教育质量,相较于以往更是有了显著提高,基本实现了大众化。然而,如今的大学生也经常被指责为“理想缺失的一代”,“天之骄子”似乎也已经严重褪色。钱学森的问题更是直接:我们的高等院校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真正有影响力的人才?在这个问题上,大学教育的精神维度是不能不考虑的。

我国文化传统对大学之功能的界定——“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过于强调了对道德的追求,而不重求真。尽管求善肯定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但过于强调必然失之偏颇。罗素访问北大作讲演时曾提问“1加1等于几”,竟没有得到直截了当的回答,对于科学真理确定性的迟疑促使罗素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结论是缺乏那种“对真理沉思之至上的内在价值的感觉”。我们国家如今并不缺少大学,但却明显缺少“大师”,症结之一,在于大学教育中对于大学生理想激情的激发不足,导致大学生缺乏创新的动力。

大学是人生观、价值观即将定型的阶段,缺少了正确的精神指引,知识技能的传授、智慧思考的引导极可能失去动力之源。作为一校之长,我经常在思考:一个好的大学教育,在学生毕业离开的时候,应该让他们带走些什么?复旦大学前校长杨福家曾在《教授的职责》一文中讲到,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把”,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和如何学习。我完全赞同这种看法。我认为,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外,让学生获得充满智慧的心智,新时代的大学教育应自觉地把学生求真激情和创新动力的激发提到更加显著的地位。实际上,大学生已经具备自我学习的生理能力,一旦他们能够发自内心地爱上学习,充满追求,那么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创新就不再是什么困难的事了;而反过来,如果没有了理想和激情,没有了不断创新的动力,纵然在学期间积累了学识、掌握了方法,当他们离开校园,却不再渴望继续求知和进步,那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坚持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这里所说的“能力”应该是广义的,既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思维方法,还应该包括胸怀理想和动力的人格。如果教师们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去点燃学生的理想和激情,唤醒学生心中对于创新的追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大学教育的目标就可以顺利实现了。

燕山大学始终把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全校上下深知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尤其是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此提供保障。比如,完善了《本科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对各个教学和管理环节进行系统的质量监控,力求实现“优教优酬”;修订了教授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的规定,启动了课程教学改革,要求理工科课程推行“项目式教学改革”,文科课程明显加大实践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进行自主学习,在“做中学”;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提升教师整体水平;出台了《本科生学科竞赛组织与管理办法》,通过让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如此等等。

但客观地说,整个大学教育教学仍存在很多亟待突破的瓶颈。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相长,让老师的“教”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助,真正让位给学生的“学”,还要继续摸索。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必须迎头赶上,这或许正是我们大学学习科学教指委的历史责任。

猜你喜欢

传授学习能力激发
传授技艺
小学数学教学浅析(二)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激发中职学校旅游酒店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探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谈初中生英语授课方法
我的十年教学之路
干花手作达人亲自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