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刻《水浒传》插图对梁山受招安事件的诠释

2014-03-20陆敏张祝平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2期
关键词:招安诠释插图

陆敏+张祝平

摘 要:对于小说中梁山好汉接受招安一事,《水浒传》明刊本的插图者均是持以肯定态度的,这主要体现在刊刻过程中利用图像弱化梁山中的反招安斗争、突出受招安场景的恢弘与壮阔、淡化英雄结局的悲剧色彩这三个方面。究其原因,一是出自插图者自身的忠义价值判断,认为接受朝廷招安乃是梁山好汉忠义思想的具体表现,亦是众人实现“保国安民”目标的既定选择。甚至将其视为“此正是一百单八人幸处”“死于王事为死所”,进一步坚定对受招安的肯定态度。二是如刘兴我本、钟惺批本与二刻英雄谱本插图者皆处于明代末世背景下,对统一有力的朝廷以及救世英雄的热切期盼,亦是造成肯定态度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水浒传》插图 招安 诠释

诠释学关注读者对文本的意义,认为作品不是作者的私有物品,读者的鉴赏参与才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作品的完成,因而作品的内涵可能富有多层次性,其思想艺术有多种外延,从而构成了文本的多重接受。明代小说插图绘刻者是读者,但同时又是作品的参与者,插图的内容、形式、色彩、笔调、风格等都从不同方面体现了绘图者对文本的接受,又传达和宣扬了绘图者思想倾向。插图本小说打破由作者到文本、读者的三步模式,创造了“作者─文本─绘图者—读者”四步走的新模式。在小说传播过程中,插图亦成为读者接受的对象之一。小说插图的根本目的和作用就是通过图像对文本进行诠释,使故事家喻户晓,对于明代广大文盲读者而言,更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插图使文本有更多的读者,传播更广泛。因此,研究插图对文本的诠释尤为重要。研究明代《水浒传》各版本的插图,可以从这一特殊的角度研究其在当时的解读情况。本文截取明代《水浒传》插图对梁山受招安这一事件的阐释,来管窥插图者的思想倾向和态度。

《水浒传》中,当写到梁山英雄两赢童贯、三败高俅之际,作者忽然笔锋一转,通过“梁山泊分金大买市 宋公明全伙受招安”一回将众人彻底送上“辅国安民”的忠义正道,由此也揭开了梁山事业由盛转衰的序幕:接受招安后,梁山众人相继代表朝廷征辽征方腊(简本还包括征田虎、王庆),然不仅未能得到朝廷的真正赏识,自身力量反倒损失惨重,待至征方腊结束后,原先的108位好汉仅剩下27人安全返回(除去此前留在京都的安道全等5人),之后又由于蔡京等人的谋害,宋江、卢俊义、李逵被毒死,吴用、花荣自缢,柴进、阮小二等辞官归乡,梁山事业终以水浒英雄的身死人散凄惨落幕。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招安带来了英雄命运的大逆转,是造成水浒悲剧结局的直接原因。历来学者对《水浒》中的受招安一事便颇有争议,有赞之者,如大涤余人序本前《刻<忠义水浒传>缘起》云 :“……亦知《水浒》惟以招安为心,而名始传,其人忠义也。”将梁山英雄的受招安视为众人忠义的具体表现;有恨之者,如清初金圣叹批小说后50回乃罗贯中续写的“狗尾”,甚至自行删去,只保留前70回的情节。纵观《水浒传》明刊插图本可以发现,尽管是出自不同年代、不同书坊,但在梁山英雄受招安一事上各本插图者均是持以肯定态度的。

一、弱化梁山中的反招安斗争

尽管归顺朝廷是梁山众人的最终选择,然其中仍不乏以鲁智深、武松、李逵三人为代表的招安反对者,各自的反招安言行甚是突出,如容与堂本第71回,当听到宋江《满江红》词的末句“望天王降诏早招安”时,武松叫道“冷了弟兄们的心”,黑旋风睁圆怪眼大叫“招甚鸟安”,并把桌子攧做粉碎,鲁智深道“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此处是梁山内部招安与反招安矛盾的首次出现。观各本对此段的阐释:评林本有插图“宋江命斩李逵”,是对宋江忠君思想的强调;刘兴我本有“宋江会众宴菊花会”与“宋江斩逵众人劝免”插图两幅,用以突显梁山兄弟的深情厚意;袁无涯本有插图“赏菊集群英”,图像中人物形象众多,重现了宴席上“笑语喧哗,觥筹交错”的欢乐场景,其他如容与堂本、钟惺批本与二刻英雄谱本均无相应的插图表现。显然,此是插图过程中对武松等反招安言行的有意忽略,这样一来,即使是在建阳每页一图的刊本中,插图者也仅是通过对宋江命斩李逵一幕的刻画将阐释重点转移到对小说“忠”或“义”思想的表现上来,以此掩饰文本中的反招安斗争。

第75回,在御史大夫崔靖的奏议下,太尉陈宗善奉诏赴梁山招安,吴用、林冲知晓后率先反对:“论吴某的意,这番必然招安不成;纵使招安,也看得俺们如草芥。……”,“朝廷中贵官来时,有多少装幺,中间未必是好事。”;之后,萧让等四人奉命在半路迎接,期间张干办、李虞候的嚣张跋扈更是让吕方、郭盛二人顿生怒意:“是何言语?只如此轻看人!”;阮小七船接太尉上梁山,此前却早已根据吴用的安排“分拨二十余个军健棹船,一家带一口腰刀”,随后又上演了水手唱歌、小七倒船、太尉换船、偷换御酒等一系列精彩画面;忠义堂上,萧让招安诏书方才读罢,“宋江已下皆有怒色”,李逵更是“从梁上跳将下来,就萧让手里夺过诏书,扯的粉碎,便来揪住陈太尉,拽拳便打”,甚至肆无忌惮地大骂徽宗;待众人发现御酒仅是普通白酒后,“鲁智深提着铁禅杖,高声叫骂:‘入娘撮鸟,忒杀是欺负人!把水酒做御酒来哄俺们吃!赤发鬼刘唐也挺着朴刀杀上来,行者武松掣出双戒刀,没遮拦穆弘、九纹龙史进一齐发作。六个水军头领都骂下关去了。”此处算是小说中反招安斗争的集中表现。评林本与刘兴我本此处的插图情况如图1所示,第64回“小七倒船偷御酒 李逵扯诏谤朝廷”,评林本有插图6幅,刘兴我本有4幅,且观各自插图内容,明显是为了突出众人对朝廷招安的热切渴望——除李逵扯诏一幕外,原先的种种冲突尽被忽略,如评林本利用“阮小七迎接太尉”一图掩盖水船上发生的真实情景,从其图像中分明可见梁山众人对朝廷的赤诚忠心,而即便在对李逵扯诏的刻画中亦可察觉出插图者的弱化之意,试看各自的插图表现:

图1评林本

图2刘兴我本

两张插图均停留在扯诏动作的完成时:评林本中,李逵与太尉交错相立,李逵一手指向太尉,被扯破的诏书悄然坠地;刘兴我本中,李逵侧对着太尉,从双手的动作来看应是表现其撕破诏书后习惯性地拍打双手。插图者共同回避了对扯诏一举的直接表现,通过对刊刻时间点的推迟来缓和画面的紧张感与冲突力度,不仅如此,图像中人物动作、神态中规中矩,黑旋风的暴怒之意丝毫不见,尤其是刘兴我本,不仅未能体现出标题中的“叱骂”二字,李逵手部的动作更是极易使读者判断其淡然、无谓的心境,这与文本描写截然相反。

再看单页大图本,容与堂本与袁无涯本分别有插图“活阎罗倒船偷御酒”、“黑旋风扯诏谤徽宗”与插图“阎罗尝御酒”对应此情节,尽管李逵的反招安举动在插图“黑旋风扯诏谤徽宗”中得到了一定的还原,然而,小七船接太尉后的一系列冲突在两种刊本中均被消融,既无李虞候倚官仗势的咄咄逼人,亦不见小七等众毫无畏惧的争锋相对,画面中展现更多的则是平静、规矩之意。

第80回,在两败高俅之际,宋江率众前赴济州接受招安,不想天使早与高俅串通,故意将诏书中“除宋江、卢俊义等大小人众所犯过恶,并与赦免”一句宣读为“除宋江,卢俊义等大小人众所犯过恶,并与赦免”,由此激怒了梁山众人:花荣当即射死天使,随后众好汉齐声大叫“反”,东西两面又有李逵、扈三娘引领着马步两军杀来,原先的招安计划因此彻底毁灭。观刘兴我本,仅有“宋江等赴济州听诏”插图一张强调梁山众人接受招安的意愿,文本中梁山好汉与官军混战的描写则被彻底忽略。

此外,文本中对众人劝说宋江重回梁山泊的描写在各本插图中同样难寻其迹,或是真实情况被掩盖,如评林本与刘兴我本利用标题中的“议事”二字遮掩水军头领邀请吴用商议的真实意图,或是被直接忽略,如李逵先后两次力劝宋江之举在各本插图中均未有任何表现。可见各本插图者对众人反招安斗争的有意弱化。

二、突出受招安场景的恢弘壮阔

全面彰显受招安场面的恢弘是插图者肯定态度的另一表现。“梁山泊分金大买市 宋公明全伙受招安”一回中,作者用洋洋洒洒数千字热情渲染了招安场面的宏伟盛大,这在评林本、刘兴我本、容与堂本以及袁无涯本中均有相应的插图表现,对比之下发现,两种插图本在表现招安盛况上是有所区别的:由于建安版画的简约古朴,再加上狭长型画幅的限制,评林本与刘兴我本难以在单页图像中全然展现梁山好汉入城朝见天子的浩荡之势,然每页一图的插图方式却为招安过程的细节化表现提供了可能,而插图者正是利用4或5幅插图一步步展现出招安全过程,以此彰显招安的庄严与隆重。

与二者形成对比的是容与堂本和袁无涯本,由于插图数量有限,插图者不得不将文本中数千字的铺陈集中于同一幅图像中,而更为广阔的插图表现与愈发精湛的版刻技术则为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观袁无涯本“承恩赐御宴”(图3)一图,画面层次分明,人物形象繁多,场面的盛大、隆重一览无余;以云雾为界,可将容与堂本插图“宋公明全伙受招安”(图4)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图像上部分表现的是徽宗引百官在宣德楼观看,下部分则刻画了不同装扮、不同姿态、不同神情的梁山好汉共9位,以此突显英雄进城的飒爽英姿与磅礴气势:

图3袁无涯本 图4容与堂本

三、淡化英雄结局的悲剧色彩

在代表朝廷征讨方腊过程中,梁山队伍损失惨重,阵亡将佐多达59人,其中正将14人,偏将45人,在返回途中又有10人病故、1人坐化、1人出家、1人还乡、4人辞别,而即便是成功获得加赏的宋江等27人亦未能避免身死人散的悲惨下场,这着实令读者唏嘘不已,也是小说中“受招安”情节引发诸多争议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这种悲剧色彩在《水浒传》明刊插图本中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弱化,插图者在全力表现梁山好汉“保国安民”的英勇行径时,有意回避了对多数英雄最终命运的交代,最为突出的即是钟惺批本与二刻英雄谱本,全部插图中未曾有一幅直接表现英雄的被害或被迫分离,读者仅能从各自“张顺魂杀方天定”一图中了解到浪里白跳已逝的不幸,如此一来,小说中浓重的悲剧色彩几乎被彻底掩盖,插图中只留下梁山英雄意气风发的勃勃身姿。

观评林本、刘兴我本、容与堂本以及袁无涯本,各有相应的插图表现,然若单是从插图数量上来看,后两本插图对英雄最终命运的阐释明显不够全面,108位好汉中仅3或2人的结局有所表现,难以恢复文本中的悲剧情调,不仅如此,即便是在相关的插图刻画中亦不难体会此番淡化之意,如两种刊本分别以“归神”与“神归”一词指称张顺被害一事,英雄被乱箭射死的悲惨意味明显削弱不少。除此之外,又如各自对智深圆寂的刻画,容与堂本插图中,智深身披袈裟、盘腿坐于禅椅上,双目紧密,神色安宁,前方有两人双膝跪地、拱手相拜,而身旁站着的四人不仅全无悲痛之感,甚至面露笑意,可见此幅插图重在强调智深参悟一切后回归本我的安然,包含了插图者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莫大肯定与无限敬意;袁无涯本中,尽管插图标题为“六和寺坐化”,观其图像却并非是对智深圆寂一幕的直接表现,相反,对钱塘江潮信的景物刻画占据了画面的3/4,仅是在图像右下角露出智深询问僧人一景,英雄辞世的无限惋惜全然不见。

再看评林本与刘兴我本,虽然每页一图的插图方式降低了插图者对相关情节的回避率,使得各本中此类插图分别多达20幅与14幅,尤其是评林本,共有12幅插图是对英雄惨遭杀害一幕的直接刻画,但却全是借表现英雄为国捐躯来突显小说的忠义主题(插图“卢俊义受毒坠河而亡”除外),亦从另一角度反映出插图者对梁山受招安的肯定,这在其余几幅中又得到了进一步证明——观图像内容,全无文本中英雄辞世、兄弟分离的悲戚之感,相反,或是对梁山兄弟之义的突显,如以“受毒”与“误饮药酒”解释宋、卢二人的死因,更有甚者直接忽视文本的悲剧描写,如插图“武松辞宋江在寺修行”:根据文本,之前在乌龙岭与邓彪混战时,武松被包道乙掣下的玄天混元剑砍断左臂,尽管插图表现有误,然武松断臂的事实却明确反映在评林本“邓彪飞剑斩断武松手臂”一图中。再看此图,是对征方腊结束后武松拜辞宋江一幕的刻画,图像中武松拱手跪地,与文本中断臂后的废人形象完全不符,不仅如此,宋江脸上亦是神色平和,兄弟分离时的不舍与痛心不见丝毫。笔者认为,尽管不排除因建本错漏百出的惯有诟病带来图像与文本不符的可能性,然此处更似插图者的有意作为,以此掩盖英雄残废的不幸结局,淡化小说的悲剧色彩,这番用意在图像上方“武松等效其修行,何等清闲快活”的评语中得到了进一步证明与强化。

相比评林本,刘兴我本对英雄辞世的回避之意更为明显。据笔者统计,该本中表现梁山英雄悲剧结局的插图共14幅,其中直接表现英雄惨死一幕的插图仅10幅,其他如徐宁、张清、董平、刘唐等人的悲惨结局皆被忽略。

不仅如此,即便是在对梁山英雄惨遭杀害的刻画中,相比评林本,刘兴我本的表现更委婉含蓄,对比对张顺之死的刻画:

图5评林本

图6刘兴我本

文本中,张顺在涌金门边等至四更,眼看着天色将明,决定顺着城门爬进,不想正中敌军埋伏,可怜昔日的浪里白跳被硬弓、苦竹枪等活活射死。评林本插图还原了张顺被乱箭射死的真实场景,很好地保留了文本中的惨烈意味;刘兴我本中,张顺只是头部中箭一支,惨烈之意削弱不少,不仅如此,图像中张顺穿戴整齐,虽是有悖于文本描写,从中却得以体会出插图者极力维护英雄最后一丝尊严的真实愿望,相比之下,悲剧色彩明显不及评林本。相似的例子还有插图“解珍解宝乱箭射死乌龙岭”(评林本)对应“解珍解宝越岭遭伤”(刘兴我本)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刘兴我本插图对梁山英雄悲惨结局的回避是毋庸置疑的,这与其特殊的刊刻背景密切相关。明末时期,社会危机四伏,百姓日日在动乱与疾苦中挣扎,他们渴望救世英雄的出现,而《水浒》中塑造的梁山好汉便是众人心中英雄的最佳代表,为此,他们不愿看到小说对众人悲惨下场的描写。刘兴我本插图对英雄辞世的回避即是这一社会心理的产物,反映了末世之下广大民众对英雄的深切渴望。

由此可见,对于梁山好汉接受招安一事,《水浒传》明刊本的插图者均是持以肯定态度的,这主要体现在刊刻过程中利用图像弱化梁山中的反招安斗争、突出受招安场景的恢弘与壮阔、淡化英雄结局的悲剧色彩这三个方面。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出自插图者自身的忠义价值判断,认为接受朝廷招安乃是梁山好汉忠义思想的具体表现(大涤余人序本《刻<忠义水浒传>缘起》),亦是众人实现“保国安民”目标的既定选择(余象斗《题<水浒传>叙》中“尽心于为国之谓忠,事宜在济民之谓义”)。正因如此,插图者毅然切断了梁山力量在征讨过程中的损折与受招安的直接联系,更甚至将其视为“此正是一百单八人幸处”“死于王事为死所”,进一步坚定对受招安的肯定态度。另一方面,如刘兴我本、钟惺批本与二刻英雄谱本,朝代末世背景下对统一有力的朝廷以及救世英雄的热切期盼亦是造成插图者此番肯定态度的重要原因。

(本文为2011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苏教研函【2011】1号][项目号:CXLX11_0640号]、2011年度南通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项目号:YKC1106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马蹄疾.水浒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余象斗.题《水浒传》叙[A].马蹄疾.水浒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李贽.容与堂刻《忠义水浒传》一百回总评》第91回评[A].马蹄疾.水浒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

(陆敏,张祝平 江苏省南通大学文学院 226019)

猜你喜欢

招安诠释插图
《水浒传》中招安的历史意义及结局的必然性
当代纤维艺术材料语言发展研究
论舞蹈演员在舞蹈表演中的形象塑造
“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论的近代诠释及其意蕴
谈对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有效利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水浒传》中武松性格发展变化分析
明末招安误抚与金圣叹腰斩《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