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好小学语文课应重视三个方面

2014-03-13陈莉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文情境

陈莉

美国教育家杜威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教育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下面,我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课堂上必须有情感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该给孩子怎样的情感体验呢?

1.立足教材,提倡在读中感悟

语文具备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怎样来体现这两大特征呢?在读中感悟是一个好法子。以《鸟的天堂》为例,我让学生先读读赞美大榕树的段落,然后问:“你是如何体会到的?”让学生画出认为美的句子,并注上旁批。接着全班进行交流,边读边品:“卧”字好在哪儿? “近看” “远看”都写出了榕树的什么?“不可计数”指什么……大家一起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只有读透了才悟得出,而悟出后才能有感情地读出来。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切忌一味灌输。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在课堂学习中,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自然就不用说了。

二、重视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法很早就被提出,实施起来效果的确不错。现在有了多媒体的帮助,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形、有色的情境世界已不是难事。关键是看教师创设的时机对不对,能不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否则就是“热闹的空架子”。那么该如何做呢?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凡卡》时,书中有一幅插图:凡卡跪在地上写信。于是我请孩子们自己思考补充。大家的描述很是生动:“凡卡正赤着双脚,跪在冰冷的地上,向爷爷诉说自己的种种不幸,求爷爷尽快带他离开这个火坑。”在学习之后,孩子们又想象出不同的结尾,并进行比较。所以,我们不必去告诉学生一切,有时他们自己会知道得更多。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收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

3.在生活中学语文

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我们非常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

三、重视学生的体验,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我教学《掌声》一课时,让学生读“英子给同学鞠了一躬”一段话,说说体会。有个学生这样答道:“她用这种最质朴的方式感谢同学们对她的鼓励。”我微笑道:“他说得多好啊!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把掌声送给他?”一时间,大家亲身感受到了文内文外的情境交融,报之以热烈的掌声。这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情境教学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李吉林曾总结出这样的情感推进发展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当然,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有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才能找到最合适的方法。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课文情境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