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格障碍的研究进展

2014-03-06李宝珠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年4期
关键词:边缘型依赖型人格障碍

李宝珠

天津市安定医院 300074

人格亦称个性,是指整个个体心理特征包括性格、气质、才能、兴趣、爱好以及智能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标志,它主要反映在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意志行为的方式和情绪反应状态等方面,它由遗传决定的个人先天素质以及后天发育与习得性有机结合形成,从早年开始形成逐渐趋于稳定。人格障碍是指从早年开始,逐渐形成的恒定、持久、顽固且不易纠正的显著偏离常态的人格,这使患者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采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从而影响其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患者也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大量的研究资料和临床实践表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都会对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目前认为它是异源性的集合体,在大脑先天缺陷的基础上,遭受环境有害因素的影响形成的。目前,对人格障碍做出科学的分类是不可能的,现实生活中,多种人格障碍合并的情况也很常见。以下简单综述几种人格障碍的研究进展。

1 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一种普遍流行的人格障碍,以情绪不稳定、易怒、频繁的自杀企图以及自伤行为为主要特征,且常常与其他一些心理或精神疾病共存。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经常有极端思维,他们常常以极端负面的语句来评价自己、他人和环境。并且这种固执的内在信念很难改变[1]。这种信念会使他们产生暴怒的情绪或冲动的行为,也会使他们突然表现出焦虑和抑郁的症状。早期的研究就发现强烈的自杀愿望,以及反复的蓄意自伤行为,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特有的表现,新近的研究也表明,有91%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出现自伤行为[2]。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占普通人群的1%~4%,占精神病门诊患者的10%~15%,精神科住院患者中也有20%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3],其10%的高自杀率已经引起治疗界的广泛重视。但是医学模式在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很多困难。患者常常缺席治疗或拒绝药物治疗,不服从医生提出的治疗方案,以至相当一部分患者中途退出治疗。心理治疗的效果也优于药物治疗。Silvio Bellino和Monica Zizza的研究中进行了针对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人际关系心理治疗以及单纯药物治疗的对比[4]。结果表明人际关系心理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均好于单纯药物治疗。

国外学者Pretzer提出,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世界观中具有三个核心信念:世界是危险而邪恶的、自己是无力而脆弱的及自己生来就是不受欢迎的。Linehan的生物社会理论提出,边缘性人格障碍主要是情绪系统的一种功能失调,情绪不稳定性不仅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情绪反应特征和症状,也是边缘性人格障碍其他症状产生、持续和发展的重要原因。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特点为:情绪多变性,情绪易感性,易出现负性情绪及情绪力度强[5]。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治疗主要有认知心理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及支持性心理治疗,其中认知心理治疗包括贝克等认知心理治疗及辩证行为疗法,精神动力学治疗移情焦点治疗[6]。

2 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多见于女性,缺乏自信,不能独立活动,感到自己孤独无助和笨拙,情愿把自己置于从属的地位,一切悉听他人决定。依赖型人格的依赖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治疗首先必须破除这种不良习惯[7]。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的哪些是习惯性地依赖别人去做,哪些是自作决定的。对自主意识强的事件,以后遇到同类情况应坚持自己做。对自主意识中等的事件,应提出改进的方法,并在以后的行动中逐步实施。对自主意识较差的事件,可以采取控制技术逐步强化、提高自主意识,控制法是指在别人要求的行为之下增加自我创造的色彩。依赖型人格障碍的重要特征是,依赖行为并不是轻易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习惯,你会发现要自己决定每件事毕竟很难,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回到老路上去,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简单的方法是找一个监督者,最好是找自己最依赖的那个人[8]。

3 反社会人格障碍

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具有易激惹、危害别人时无内疚感、行为无计划等特点。人格障碍发生于童年期,并且呈持续发展,影响个人生活的所有方面,因此家庭环境作为贯穿个体童年至成年的环境因素之一其影响不容忽视。MAO-A基因启动子序列VNTR多态性以3R和4R最常见,其多态性可以影响MAOA基因编码的酶活性变化,VNTR重复次数低的基因编码相应的酶活性低,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能力低,个体表现出高攻击性行为[9]具有低情感表达、低道德宗教观或高成功性的家庭环境中的个体出现反社会人格障碍的风险增加,而且个体携带3R基因型时可能进一步加重环境因素对个体的不利影响,个体发生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易感性更高。其中,低情感表达指家庭成员间不鼓励公开活动和直接表达其情感,低道德宗教观指对伦理、宗教和价值的重视程度低、漠视家庭成员情感交流,高成功性指积极将一般性活动上升为成就性甚至竞争性活动[10]。

4 分裂型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是以奇特思维或行为、无明显幻觉和妄想为特征,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一类人格障碍。由于分裂型人格障碍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出现频度很高,因此也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遗传谱的一部分。无论是在精神生理学、神经生化、认知功能还是神经影像学方面,分裂型人格障碍都与精神分裂症具有紧密的联系。同时,由于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严重程度不够重型精神病标准,一般不需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以及住院治疗,其脑结构改变基本属于自然状态下的病理变化,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的研究方面是一个理想的研究群体。根据脑结构影像研究发现分裂型人格障碍的脑结构成像与精神分裂症具有谱系相似性,两者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左侧颞叶、扣带前回以及部分顶叶结构等。但是分裂型人格障碍同时也存在不同于分裂症的脑结构特征,这包括侧脑室和前额叶结构的相对完好、纹状体及丘脑神经核团的形态差异等。然而目前在如何将两者的脑结构异同点整合到分裂症谱系障碍发病机制的研究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完善和细化[11]。

5 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被定义为一种专注于追求细节、完美以及精神和人际关系的控制,不惜牺牲灵活性、开放性和效率的行为模式,它作为与回避型和依赖型人格障碍一起同为以持续和广泛的恐惧和焦虑为特质的C族人格障碍。而强迫障碍常常使患者被迫陷入某种想法,或被迫进行某种行为,以至于引起强烈的焦虑。强迫型人格障碍的遗传度与强迫障碍相似。Irle等回顾性地评估了16例难治性强迫障碍的预后,这16例患者曾进行过包括腹内侧前额脑白质切断术在内的神经外科的治疗。其中3名共病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改善较不明显,提示强迫型人格障碍可能与强迫障碍有不同的潜在的神经通路。有报道发现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对芬氟拉明激发的催乳素分泌反应迟钝,芬氟拉明反应迟钝也在强迫障碍患者中发现,提示存在类似的血清素能性的作用,但这方面研究在强迫障碍患者中的结果不是很一致,也有报告发现强迫障碍反应是增强的。研究发现强迫障碍患者伴强迫型人格障碍在神经认知功能上的损害比单纯的强迫障碍要大,这些结果提示了两者可能在临床上的固执表现和实验认知功能测试中的表现之间存在一种功能上的关联[12]。

6 总结

人格的异常主要表现在情感和意志活动的障碍,其思想和智力活动无异常,病态人格在正常人群中并不少见,但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引起周围人和家属的重视。他们的所作所为不被认为是精神失常,使这些有病态人格的人失去及时矫正、教育和治疗的机会[13]。病态人格一旦形成不易矫正,短时间内无特殊治疗方法,关键措施是预防病态人格的形成。病态人格的形成有遗传因素、脑发育因子、环境因子,特别是童年的精神创伤、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不合理的教养以及环境中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在病态人格的形成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4]。所以儿童时期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的相互协调对病态人格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1]Veen G,Arntz A.Multidimensional dichotomous thinking characterizes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J〕.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2000,24:23-45.

[2]Lenzenweger MF,Loranger AW,Korfine L,et al.Detecting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a nonclinical population:Application of a twostage procedure for case identification〔J〕.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1997,54:345-351.

[3]Zimmerman M,Rothschild L,Chelminski I.The prevalence of DSM-IV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psychiatric outpatients〔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5,162:1911-1918.

[4]Silvio Bellino MD,Monica Zizza,Ph D.Combined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A Comparis-on With Pharmacotherapy〔J〕.Can J Psychiatry,2006,51:453-460.

[5]谢莉,陶嵘.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反应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1):70-72.

[6]童俊.人格障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28-228 .

[7]吕淑云.如何矫正依赖型人格〔J〕.医药保健杂志,2009,11(3):11.

[8]郭念锋,虞积生.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281.

[9]余微微,李树民,梅宏伟,等.反社会人格障碍单胺氧化酶A基因VNTR多态性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36(1):51-52.

[10]郭建雄,刘恩益,林振强,等.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色氨酸羟化酶、单胺氧化酶A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2):84-87.

[11]郭茜,王继军.分裂型人格障碍脑结构影像的研究进展〔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1,6(3):235-237.

[12]陆茜,肖泽萍,张天宏.强迫型人格障碍与强迫障碍的谱性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4):489-491.

[13]卡伦· 霍妮,著.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M〕.冯川,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14]翟书涛,杨德森,主编.人格形成与人格障碍〔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边缘型依赖型人格障碍
儿童心理虐待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成人依恋的中介作用
木薯UDP依赖型糖基转移酶14基因在木薯抗病性中的功能研究
Fe/α-酮戊二酸依赖型卤化酶在绿色卤化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三不稳”“一冲动”
DSM和ICD诊断体系人格障碍诊断的最新进展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自杀意念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Effect of in ovo zinc injection on the embryonic development,tissue zinc contents, antioxidation, and related gene expressions of broiler breeder eggs
内心满是空洞的“边缘人”
向边缘型人格说不!
大学生人格障碍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