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利益影响分析

2014-03-04陈炳才

债券 2014年2期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陈炳才

摘要:本文从国际上存款保险机制建立的背景以及我国银行的性质及经营管理体制入手,分析了存款保险机制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关系;通过美、日等国利率市场化的实践,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于我国利率及汇率的影响。最后,就如何理解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存款保险机制 国债收益率曲线

存款保险机制与利率市场化的关系

(一)存款保险制度产生于对商业银行缺乏监管的年代

人们通常认为,利率市场化过程伴随利率中枢走高,银行利差缩小,商业银行可能会出现破产倒闭等现象,实行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为什么会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因为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美国的很多银行破产倒闭,1933年美国颁布了有关法律,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对因银行破产倒闭导致的个人储蓄存款损失进行一定额度的保险赔偿。此后,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德国、瑞士、澳大利亚等,在20世纪60年后期就实现了存款利率自由化。德国为防止银行经营风险,不允许银行经营证券业务,其时的存款保险只保障小额储户的利益。日本在1971年成立了存款保险公司,此后,逐步实现了存款利率自由化的改革。

(二)商业银行监管制度的完善实际是建立了贷款风险保险和保障机制

随着金融产品和银行业务的发展,银行破产倒闭依然时有发生,由此催生了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对银行监管提出了资本充足率8%和核心资本充足率4%的要求。2010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宣布,各方代表就《巴塞尔协议Ⅲ》的内容达成一致,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提高到6%,并计提2.5%的防护缓冲资本和不高于2.5%的反周期准备资本,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可达到8.5%~11%。

我国银监会要求大型银行按11.5%、中小银行按10%的资本充足率计提资本,在2018年底达到11.5%的资本充足率。不仅如此,2010年10月银监会要求银行将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中所有表外资产在两年内全部转入表内,并按150%的拨备覆盖率计提拨备。这有利于控制、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减少和避免商业银行破产倒闭。

对商业银行监管制度的完善,意味着银行在信贷方面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保险制度和保险机制,相对于存款保险制度来说,可以称之为贷款保险制度。

(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同一笔资金进行两次保险

从理论上讲,银行存款和贷款是同一笔资金,如果建立了信贷保险机制或监管制度,意味着存款保险制度已经通过贷款间接建立起来了。在贷款保险机制的基础上,再建立存款保险机制,是同一笔资金,进行了两次保险,对商业银行而言,其资金成本将大大提高。如果信贷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贷款没有问题或风险很小,存款人的利益就可以得到保障。除非贷款保险——各种监管机制无效,比如银行进行投机炒作,或者创新了新的金融衍生产品,由于银行投机造成损失巨大,导致银行信用违约而破产倒闭。在正常情况下,如果承认监管有效、及时,信贷风险通过监管制度完善就有了保障,存款人的利益也就间接得到了保障。

因此,现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与20世纪50至70年代、20世纪90年代后各国建立存款保险机制的背景都不同。

(四)在国家(政府)信用保护下,存款保险制度的有效性不明显

我国国有银行是国家信用,而股份制银行中很大部分也是国有企业出资建立的,也是国家信用。地方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是地方财政或政府出资建立的,是地方政府信用。如果我国的商业银行能够破产和倒闭,就意味着国家信用已经转化为企业信用和市场信用,但我国在未来比较长的时期内,无论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难以让国有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破产倒闭,除非是那些无关大局的小银行和金融机构。既然主要银行的国有性质和国家、政府信用没有改变,这些银行就不可能,或者难以破产倒闭。这样,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只能增加商业银行经营成本和压力,减少其流动性,不会对保障存款人的利益产生明显作用。

此外,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的任用制度没有市场化,也难说银行会有市场化的破产倒闭机制。商业银行若要实行市场化的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政府对国有和地方银行的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的任命机制就要改变。在市场化机制下,商业银行的董事长对存款人和股东利益负责,行长对董事会负责,董事长和行长都是市场化机制产生的,而我国实行的是组织部门先任命党委书记或党委委员,然后将董事长、行长的位置走程序,这样的董事长和行长该对谁负责?如果经营失败或者亏损,乃至破产倒闭,到底该追究谁的责任?如果组织部门选人用人没有约束责任,商业银行的经营怎么能完全市场化?由此可见,在建立存款保险机制之前,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回答,即使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也不能说银行实行了市场化的经营机制,那么,银行资金价格机制的市场化,就不是完全意义上有硬约束的市场化。

由此可见,目前是否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商业银行体制和机制如何改革的问题,与利率市场化没有关系。如果银行的国家信用和政府任命管理人员的制度没有调整,商业银行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破产和倒闭,除非由于宏观环境变化而发生系统性风险。

反之,那种认为由于我国缺乏存款保险机制,所以存款利率市场化不能推进的认识也不可靠。应在政策制订方面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预防银行破产和倒闭上,而银行破产倒闭的根源在于银行过度发展超越监管要求的创新业务。因此,要把防范风险贯穿金融创新的全过程。当前,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在于影子银行,这个问题解决好了,银行风险就可以大大降低。

考虑到贷款保险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可能没有那么紧迫,与存款利率市场化关系也不密切。即使要建立存款保险机制,可能通过存款保险基金的形式更有效,更符合中国国情,而不是建立存款保险公司。考虑到贷款保险制度的有效性,存款保险交纳的比例应比国际低,否则,商业银行流动性减少,成本和负担增加。真正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应该是中小银行和小微银行,尤其是地市县的城市商业银行、县以下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存款保险制度应更多着力于这些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基金。

利率市场化对利率、汇率的影响

(一)对利差的影响

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年均利差有所波动,但总体说来基本稳定,利率市场化完成以后,利差有所扩大。日本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平均存贷利差一直相对稳定1,而韩国则相对降低(见表1)。总体来说,在利率市场化没有完成之前,存贷款利差在早期可能会保持管制利差水平,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利差将有所缩小,但基本稳定。

(二)各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率趋势

美国1973年放开大额可转让存单利率,1980年放松存款利率管制,1986年利率完全自由化。在放松管制的1976年至1982年,利率上升幅度较大,1976年的名义年均存、贷款利率分别为5.26%和6.84%,1981年分别为 15.91%和18.87%,1986年以后利率趋向下降(见表1)。

日本1977年至1994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利率水平一直相对平稳,早期略高,后期趋向下降。

韩国1976年至1981年存款利率持续不断攀高,在1981年至1987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期间,利率水平开始下降。1988年后,韩国的存款和贷款利率总体保持在10%。期间,部分阶段利率波动较大。

1975年,巴西除对某些特定部门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外,存、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利率水平持续飙升。以年均国库券利率为例,从1973年至1974年的13.8%~15.8%升至1975年的18.3%,以后持续上升,1982年及1983年则分别达到110%和168.6%。智利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1976至1982年实际平均存款利率达32%。

表1 美国、日本及韩国利率市场化后的存贷款年均利率及利差(单位:%)

年份 美国存贷款及利差 日本存贷款及利差 韩国存贷款及利差

1973 8.02 4.0 7.19 3.19

1976 5.26 6.84 1.58 4.5 8.26 3.76

1977 5.58 6.82 1.24 3.83 7.56 3.73 14.4

1978 8.2 9.06 0.86 2.69 6.42 3.73 18.6

1979 11.22 12.67 1.45 3.31 6.37 3.06 18.0

1980 13.07 15.27 2.20 5.50 8.35 2.85 19.5 18.0 -1.5

1981 15.91 18.87 2.96 4.44 7.86 3.42 16.2 17.38 1.18

1982 12.35 14.86 2.51 3.75 7.31 3.56 8.0 11.79 3.79

1983 9.09 10.79 1.7 3.75 7.13 3.38 8.0 10.0 2.0

1984 10.37 12.04 1.67 3.50 6.75 3.24 9.17 10.0 0.83

1987 6.68 8.21 1.53 1.76 5.21 3.45 10.0 10.0 0

1988 7.73 9.32 1.59 1.76 5.03 3.27 10.0 10.13 0.13

1989 9.09 10.92 1.83 1.97 5.29 3.32 10.0 11.25 1.25

1990 8.16 10.01 1.85 3.56 6.95 3.35 10.0 10.0 0

1991 5.84 8.46 2.62 3.83 7.53 3.70 10.0 10.0 0

1992 3.68 6.25 2.57 2.76 6.15 3.39 10.0 10.0 0

1993 3.17 6.0 2.83 2.14 4.41 2.27 8.58 8.58 0

注:横栏中数据由左至右分别为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利差。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1995年》

(三)各国利率市场化对本币汇率的影响

从数据来看(见表2),在利率市场化期间,日本的汇率持续升值。韩国在第一次利率市场化改革的1981年至1988年间,韩元兑美元汇率贬值,之后开始升值,但1988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汇率开始贬值。

巴西、阿根廷在利率市场化期间,本币汇率大幅升值,以后又大幅贬值,引发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

由此可见,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中和之后,各国货币汇率升贬不一,二者的关系更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表2 日韩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期间的汇率变化

年份 日本 韩国

1975

1976 292.8 484

1977 240 484

1978 194.6 484

1979 239.7 484

1980 203 659.9

1981 219 700.5

1982 235 748.8

1983 232.2 795.5

1984 251.1 827.4

1985 200 890.2

1986 159.1 861.4

1987 123.5 792.3

1988 125.85 684.1

1989 143.45 679.6

1990 134.4 716.4

1991 125.2 760.8

1992 124.75 788.4

1993 114.85 808.1

1994 99.74 788.7

注:汇率以本币兑换1美元为计。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1995年》

(四)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利率、汇率变化趋势分析

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引起利率走高的因素很复杂。美国、韩国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的利率走高,与两次石油价格危机阶段的全球通货膨胀严重关系密切。美国1981年消费物价比1976年上涨59.42%,年均增幅达9.78%,1980年生产者物价和消费物价分别达到16.2%和13.5%,1981年两种物价分别为10.7%和10.3%,因此,央行持续提高利率以及市场化利率走高是必然的。1980年至1981年美国官方利率分别为13%和12%,市场化的最低利率分别为21.5%和15.75%2。

韩国1981年物价比1976年增长132.69%,年均物价上涨18.40%。1976年至1981年,存款利率持续走高。1981年至1987年利率市场化改革期间,物价增幅下降,利率水平也开始下降。1988年至1991年间,消费物价进入上涨周期,利率也随之提高。

日本虽然也曾受到两次石油价格危机的冲击,但处理通货膨胀问题比较成功,其通货膨胀率远低于同期的美国和韩国,得益于日本批发物价的大幅降低,其利率相对平稳。而阿根廷、巴西在利率市场化后,利率走高与物价飞涨关系密切。因此,不能简单认为利率高企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结果,放松利率管制不必然导致利率高企。

汇率与利率市场化的关系也较复杂。当本国利率远高于国际利率时,国外资本大量进入,必然引起货币升值。韩国在第一阶段的利率市场化中,采取了幅度较大的货币贬值,而到第一阶段后期,尤其是1985年以后,汇率开始升值,在第二阶段汇率改革之后,汇率有所升值,主要是因为其利率比国际高。而日本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没有超过美国,甚至远低于美国,日元升值是因为日本经济高速成长、贸易长期顺差、美国压迫日元升值以及日元国际化所导致,与利率市场化无关。而拉美国家的汇率升值主要是利率过高所致,后来的贬值是因为资本流出。

(五)中国利率市场化后的利率和汇率趋势分析

1.利率市场化过程伴随利率走高,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利率降低

我国价格改革、汇率改革和股票价格改革的经验表明,在双轨制、多轨制下,市场价格高于管制价格,当管制部分完全市场化后,整体商品价格下降,汇率升值,股价下跌。我国利率目前是双轨制。管制的存款利率相对于市场化的存款利率来说,是低估的,在管制与自由并存的阶段,管制利率及其对应的资金走向市场,会使利率中枢走高。但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全部资金都市场化了,市场化的存款资金增加,资金价格——中枢利率必然会均衡、下降,利率将围绕物价和社会平均利润率曲线波动,不会偏离很大。

2.中央银行的资金供求未必影响资金价格,市场依然能起决定性作用

资金市场与商品市场的不同在于商品供给、需求有竞争,竞争会降低价格,而资金市场虽然有竞争,但资金的总闸门在央行,因此,中央银行是否提供充足的流动性与利率趋势关系密切。应该说,这种看法有道理,但事实远非如此。当今社会,各种准货币(股票、债券、票据、各种衍生工具、抵押担保物等)的创造和发展,使得货币的发行已经从中央银行的独家垄断转变为多主体发行和创造,电子技术、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货币已经成为符号及其搬运,也再次体现了货币的本质是社会劳动、信用、媒介,不能把货币简单地理解为流通中的现金了。因此,即使中央银行提供的流动性有限,发展本身也会生成资金,影响资金的供求和价格,关键在于信用支付体系和制度的完善。

3.人民币汇率可能继续升值

我国人民币利率长期高于国际利率,贷款利率放开以后,市场利率持续走高,对境外资金吸引力增加。由于境外资金利率很低,无风险套利资金的回报很高,间接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增加,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目前,已经市场化的利率不是均衡利率,存款利率没有完全放开,信贷资金利率是不对称的市场价格,利率不下降,汇率升值预期也不会结束,而一旦完全放开存款利率或者说大部分存款利率市场化了,利率趋向均衡,整体利率水平将下降。只有进入那个阶段,汇率升值预期才会消失。目前阶段,由于预期利率高企,人民币汇率也将继续升值。

对于利率市场化的若干理解

(一)利率市场化如何定义?如何认识我国的存款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就是取消对利率及其变动的管制或行政审批,让决定利率的市场机制——资金供求及其变化发挥决定性作用。我国的利率管制已经放开了很多,目前只有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未市场化,央行对市场的干预手段也未完全市场化。但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另外一个重要标志也在于商业银行的资金供求没有数量控制或行政管制,如果放开了了利率,对信贷依然有管制,这个市场的利率就不完全是市场化的利率。央行利率在市场上不具有敏感性,即使存款利率没有管制了,利率也不完全是市场化的利率,不是市场均衡利率,而是有限的市场化利率。

(二)目前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时机是否成熟

有人担心,国际上除少数国家外,推行利率自由化的国家都曾经出现过金融动荡,我国目前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时机是否成熟?

应该说,目前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时机相对有利。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担忧就是利率高企,这有利率市场化本身的问题,也有物价上涨的问题,目前的物价环境相对有力。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环境有利。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由于我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增速下行,需求相对稳定或下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进入下跌、震荡、波动阶段,这种状态预计将持续到2015年,大宗商品价格因供求等因素影响难以再创历史新高。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说明美国经济、就业好转,美元将升值,大宗商品价格可能继续下跌。因此,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起我国原材料价格上涨,进而推动我国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相对较弱,这有利于利率市场化改革。二是国内物价相对稳定。就国内来说,虽然我国存在消费物价上涨的压力,如货币供应量增长相对高,环境成本和劳工成本上升,汇率升值,资源价格、公共服务(如城市公交车、地铁)价格、土地和住房价格以及生活成本等面临上涨压力,但由于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和压缩产能的周期相对比较长,总体消费物价上涨基本不会超过4%-5%。物价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利率维持在相对合理的水平。三是我国的利率市场化风险没有那么大。我国已经有了生产资料价格、汇率改革的经验,从管制走向双轨制,从双轨制走向市场化,获得了成功。我国也有股票价格多轨制的改革经验,并从多轨制基本走向了市场化,这三大价格改革应该说冲击力很大,但我国适应了,说明我国经济和社会对价格改革的承受力和适应能力大大提高。今天,进行资金价格改革,其冲击力和影响力不会超过前面价格改革的冲击,故不必担心其出现金融动荡。我国金融价格改革,放在了其他价格改革和经济改革之后,整个改革过程积累的调控经验,完全可以应对金融价格改革可能产生的问题。因此,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风险没有那么可怕。四是从经验来说,结果好于预期。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就有很多担心。极端的说法是花期银行一年的全部利润可以买下中国银行业的全部资产;金融开放后,中国的银行业将不堪一击。而事实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贸易增长超预期,银行业地位不断提高,乃至走到了世界大银行前列。要相信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和竞争水平,多少年来,我国习惯于管制和控制,担心种种风险,压抑了活力和动力,发展反而缓慢;而放开了,发展会更快、更好。我国需要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但不能因此停步不前。事实上,贷款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在很大程度通过理财、信托等也已经实现了市场化,总体来说,放开存款利率的风险可控。

(三)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央行利率与国债利率的关系

利率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央行利率能够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市场对央行利率反应敏感,而这需要相对科学、合理、协调地确定央行利率。

央行利率确定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有些观点认为,要形成相对合理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央行基准利率就有了参照系,就可以发挥作用了。其实,看央行基准利率的历史应该清楚,央行基准利率首先对应的是物价,而不是国债收益率曲线。但是,欧洲、美国等国债规模巨大,交易频繁,国债交易占比较高,国债收益率曲线与央行基准利率变化关系密切。

央行的利率政策服从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目标的需要,国债利率影响政府的债务负担,也影响国家的财政开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政策的两个主要工具,这两个政策的协调非常重要。当国债利率达到了一定水平,央行货币政策和基准利率不能简单根据单一目标调整,而要考虑国债利率变动,确保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也正因为如此,在欧洲债务危机期间,欧洲央行由开始不降低利率,后来变为降低利率;从不提供流动性和不购买债券,变为向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和购买债券,目的就是保障危机国家的国债发行利率降低而不是高企,保障危机国家的国债发行顺利。如果国债利率抬高,政府负担加重,赤字比率则难以下降。美国金融危机以来持续保持零利率,也是为保持美国国债利率相对合理,否则,长期利率上升到5%以上乃至7%,政府债务负担就大了。

从我国来看,由于国债数量相对小,交易占比有限,国债利率对央行基准利率的影响有限,国债利率主要看物价、市场化的存款和贷款利率。今后需要进一步健全反映市场基准的国债收益率曲线,使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注:

1.另一个数据是日本在利率自由化的1978至1983年,存贷款利差在0.08~0.71之间。见铃木淑夫《日本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政策》77页,夏斌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87年。

2.数据来源:宫山义一 《日元的崛起》141页,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安邦富译。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

责任编辑:印颖 夏宇宁

猜你喜欢

利率市场化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盈利状况分析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盈利状况分析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研究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及对策研究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探讨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当前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转型分析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