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诸葛亮稳坐于神坛

2014-03-02林鑫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神坛三国诸葛亮

林鑫

(成都公交场站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72)

让诸葛亮稳坐于神坛

林鑫

(成都公交场站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72)

当今三国文化研究中存在着一个误区,很多学者都是站在史学的角度,声称要把诸葛亮拉下神坛,力图还原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本来面目。本文介绍了历史上对真实诸葛亮的研究从未间断,并非当今才有之。在今天全民思想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的前提下,坐于神坛的诸葛亮,即文艺作品与民俗事像中的诸葛亮,不会对我们造成危害。如果对其利用得当,对我们科研、生活、工作等都有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克服以历史为本位的弊端,努力研究大“三国文化”观中的诸葛亮,并通过各种方式弘扬三国文化。

诸葛亮;神坛;三国文化;历史

“把诸葛亮拉下神坛”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对今天的人,尤其是三国文化研究者与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笔者发现个现象,当今很多从事诸葛亮与三国文化研究的人士,无论是学者还是业余爱好者,一般是站在史学角度看问题。简单地说,他们就是要通过研究而“还原历史”,力求展现诸葛亮与三国历史的本来面目,并进一步作出相关评价。从一年一度召开的全国诸葛亮学术研讨会、《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上的论文,各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及出版的著作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至于公开扬言要把诸葛亮拉下神坛者,以胡觉照、朱子彦、廖伦焰等先生为代表。我们从胡觉照的《千秋功过话诸葛》、朱子彦的《走下圣坛的诸葛亮——三国史新论》、廖伦焰的《罪魁诸葛亮评传》、梅朝荣的《梅朝荣品诸葛亮——中国最虚伪的男人》、高恩源的《恭请诸葛亮下神坛》等专著就可以看出。他们的著作,以对诸葛亮否定为主,言语十分尖锐,甚至引起诸葛亮崇拜者的极大反感。一些当代创作的文艺作品也试图将诸葛亮拉下神坛。著名剧作家魏明伦先生1992年创作的川剧《夕照祁山》,就是“将诸葛亮请下神坛,颂其美德、揭其弊病、哀其苦衷”。[1]2010年上映的电视剧《三国》也被肯定为“把英雄们拉下神坛”。[2]众多人士要把诸葛亮拉下神坛,还原历史,笔者决不会指责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哗众取宠、炒作出名。其目的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历史上诸葛亮的人品与智慧不如文艺作品中描述的那么好,他多少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灾难,被高度神化的诸葛亮增加了中国人愚忠、奴性意识,今天的人应理性认识之。另外,有些学者有个错误的认识,即认为自己是颠覆传统诸葛亮形象的第一人。比如对廖伦焰先生的介绍就是“第一个对诸葛亮重新做历史评价的学者”。

当然也有反对将诸葛亮拉下神坛的文章,如朱小琴女士撰写的《历史人物的社会价值与史学求真——对“把诸葛亮拉下‘神坛’”的思考》。[3]研究历史,还原历史无疑是正确的。不同学者的观点也不尽相同,笔者亦无能力一一作出评价。但笔者现在想要反其道行之,希望让诸葛武侯稳坐于神坛。为什么要让其稳坐于神坛,怎样让其稳坐神坛?试从以下方面论述之。

1 诸葛亮并非一直坐在神坛上

神坛,是祀神的高台。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成为后人心目中光芒四射的丰碑。在逝世之初,蜀国百姓就纷纷要求立祠纪念,刘禅以朝议礼秩而不准。于是,百姓每到武侯祭日私祭于道陌上。直到景耀六年春才获准于勉县建祠。东晋皇帝追封其为武兴王。后来有关他的故事很多被神化、演绎而披上神秘的色彩,武侯也逐渐由“人”被尊为“神”。诸葛亮无疑是历史上对中国人影响深远的一个人。

谈到诸葛亮必然涉及三国文化,谈到三国文化必然少不了谈诸葛亮。沈伯俊先生给三国文化这一概念可以作三个层次的诠释:第一个层次是历史学的“三国文化”观(或曰狭义的“三国文化”观),认为“三国文化”就是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的精神文化。第二个层次是历史文化学的“三国文化”观(或曰扩展义的“三国文化”观),认为“三国文化”就是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第三个层次是大文化的“三国文化”观(或曰广义的“三国文化”观),认为“三国文化”并不仅仅指、并不等同于“三国时期的文化”,而是指以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为源,以三国故事的传播演变为流,以《三国演义》及其诸多衍生现象为重要内容的综合性文化。[4]本文开头提到的把诸葛亮拉下神坛、还原三国历史的研究,都局限于“三国文化”第一、二层次。神坛上的诸葛亮,则是处于第三层次之中。其实对第一、二层次的研究,从古到今一直未间断过,对诸葛亮批评的声音也未间断过,并非今天才有之。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陈寿《三国志》诞生以来,到东晋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再到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补注。这一时期搜集保存了大量的诸葛亮珍贵资料,同时紧紧围绕诸葛亮军政作为进行评价,为后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宋时期一是就诸葛亮活动中的具体问题作专门探讨,如八阵图、南征北伐;二是从理学角度研究诸葛亮军政作为,试图获得新的认识。如裴度认为,诸葛亮具备有条不紊的治国之术。孙樵、吕温和沈迥对诸葛亮的研究与裴度相比稍有不同,他们在指出诸葛亮长处同时,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认为诸葛亮以“兴汉复刘”为口号动员老百姓北伐是强人以私,不能审时度势,顺应民心,虽极尽人之智慧,但终究是阻挡历史前进的行为。孙樵在《刻武侯碑阴》指出:“赤帝子火炽四百年,天厌其热,洎献烬矣。武侯独愤激不顾,收死灰于蜀,欲嘘而再然之,艰乎为力哉!是以国称用武岐、雍间,地不尺阔,抑非智不周,天意炳炳也。”张栻则认为陈寿没有把诸葛亮“经略次第”、“治国用人”、“驭军行师之要”彰显出来,故而依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注,将与诸葛亮相关的事迹,按照时间顺序加以记载,重新为诸葛亮作传,其创新处在于从理学的角度分析说明诸葛亮辅汉之行动及军政贡献。

《三国演义》问世后,明清时期是三国文化大发展、大普及时期,诸葛亮这时才真正在神坛上坐稳。但明清时期,对历史上诸葛亮的研究同样繁荣。一方面有对诸葛亮资料的全面收集与整理,出版有多部诸葛亮传记,比如诸葛羲与诸葛倬合编的《诸葛孔明全集》、王士骐编著的《诸葛忠武侯全书》、张澍编辑的《诸葛忠武侯文集》等。同时对诸葛亮许多问题进行研究,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不少新的见解。比如有学者提出有多个八阵图遗址,运用至部队训练明显提升战斗力;诸葛亮用人有失误之处;诸葛亮劝刘备西上入川的行动是正义的;诸葛亮北伐目的是以攻为守等。[5]此外,其他一些学术著作,如梁章钜《三国志旁证》对很多史实、地理沿革作了考辨。

民国时期,在中国学术现代化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宏观背景下,学者研究逐步摆脱了以前比附经史的传统观念及以感悟式“评点”为主体的传统批评方式,尝试融合西方现代人文科学新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界对诸葛亮的兵法、南征、北伐、用人、外交等诸多问题掀起了深入研究的浪潮。当时关于诸葛亮研究的专著主要有:王缁尘著的《诸葛孔明评传》(世界书局1936年版)、王芸生等著的《诸葛亮新论》(重庆读者之友社,1945年版)、纪庸著的《诸葛亮六出祁山》(上海大中国图书局,1947年版);文章主要有曲兴诚著的《诸葛亮之实干精神与实干政治》、白眉初著的《诸葛亮出师六次路线考略》、赵大煊著的《诸葛武侯南征故道考》、霖苍著的《孔明八阵图考》、王绍曾著的《诸葛武侯南征始末》、史久光著的《关于诸葛亮“心书”之研究》、史念海著的《诸葛亮的攻守策略》、张民权著的《诸葛亮的生平及其事业》、王之容著的《诸葛亮与蜀国外交》、王墨园著的《诸葛亮之社会学的分析》等。又如现在有学者提出诸葛亮借刀杀关羽的观点,其实章太炎早在《訄书·正葛》就提出了。

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毛泽东的军事高参”郭化若同志,1940年专门撰写了长篇论文《孔明兵法之一斑》,发表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这是历史上最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研究诸葛亮的文章之一,对其作了客观公正地介绍与评价。郭在文章中并非一味地对诸葛亮军事才干褒扬。文中专门论述了诸葛亮生活的时代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情形、意识形态、军事战争经验等,特别强调了汉代生产力发展与阶级斗争。诸葛亮的所作所为都是受大的时代环境影响的。又指出有些历史学家把正统问题争得“不亦乐乎”,其实无论孔明的治国才干怎样好,政治设施如何开明,西蜀的政权同北魏东吴相比,基本上是没有差别的,都是封建贵族的政权。文章最后说决定战争成败的基本因素是物质力量,将帅能力不能超出这种物质基础而企图胜利。但高明的将帅,却可以在这种既定的物质基础上,表现出有声有色的奇迹来。郭不仅在对诸葛亮的整体认识上坚持辩证的科学观,在具体问题分析上也坚持科学的态度。比如八阵图、木牛、流马,这三个被后世神化了的发明,郭据史考证了当时生产力条件下实际功用。[6]

我们再来分析现实社会上的神坛,即各地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诸葛亮是一位拥有多重籍贯,在中国多个地区活动过的人士。封建社会中名人祠堂数量排在前三位的是关帝庙、孔庙、武侯祠,但武侯祠与关帝庙、孔庙不同。中国中西部地区武侯祠较多,建有武侯祠的地区一般是诸葛亮活动过的地区。大多武侯祠展示的内容,包括塑像、碑刻、楹联主要是以历史为依据。笔者曾研究各地武侯祠楹联就发现,楹联家们往往是以史作联。各祠楹联的用典及思想内容不约而同地符合传统文论“切”的标准,所述之语一般切合历史上诸葛亮在当地经历的某些事件,不会涉及草船借箭、空城计之类的典故。[7]又如成都武侯祠保存的清道光年间成书的《昭烈忠武陵庙志》,就收入关于“论”武侯的文章近47篇,“考”、“辩”文章13篇。作者包括晋代袁宏、宋代朱熹、元代吴澄、明代李东阳、清代吴省钦等,内容涉及对历史上诸葛亮军政行为及创造发明的介绍与评价。

由此可见,历史上其实存在着两个诸葛亮:一个是有54年人生经历的诸葛亮,古今一直有人,特别在知识分子阶层中把诸葛亮当作人来看待研究,并非一味褒扬,并且研究逐渐走向深入。另一个是千百年来被逐渐神化,一步步走向神坛的诸葛亮。

大家还应该注意,有些关于诸葛亮的事件之真实性是可以轻易判定的。比如草船借箭,直接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照即可。当然长期以来有些研究也是重复性劳动,没有实质上的突破。但不可否认,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不同时期不同人士作出不同理解是正常的。三国时期的特点,拿刘文传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字——乱。三国之乱,乱得奇特,乱得变幻,乱得惊心动魄,乱得精彩无比。[8]计谋诡诈中藏慈惠宽严,刀光剑影下辩忠义仁孝。正由于“乱”,不仅使很多人迷恋上三国文化,也使后世的解读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乱象”。比如《三国志》中记载的三顾茅庐一事被大多数人确信,而质疑者引《魏略》记载,诸葛亮是厚着脸皮向刘备自我推荐的。又有人反驳称《魏略》是蜀之敌国曹魏人鱼豢所著,由于特定的政治气候,他对诸葛亮多有不实之辞。又如对诸葛亮与曹操屯田制度的比较评价也大相径庭。杨剑虹教授认为:曹魏实行的屯田制削弱了郡县乡里制度,并非是历史的进步。而蜀汉军民共同进行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全面发展,乡里组织、郡县制度也得到巩固。[9]而范文琼教授认为:曹魏的屯田制度站在“定国之术”的高度,分为军屯与民屯两种,民屯采取自愿原则。意义在于促进了社会安定,促进农业发展,解决了军粮供应,为中国重新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而蜀汉的屯田,主要集中在汉中一带,不过是为了解决军粮困难而采取的权宜之计,也表明了诸葛亮目光短浅。[10]

笔者还认识两位著名三国文化专家(姓名隐去)。一位长期以来力主罗贯中的籍贯是山东东原,而非山西太原。当说笔者私下同他谈起罗贯籍贯时,他却说“不敢肯定”。另一位专家针对有人提出“貂蝉是虚构人物”的观点,马上写文章宣称“貂蝉是历史人物的依据”。但他单独同我交流时却说“这些千年前的事,哪个说得清楚哦”。有时笔者都感觉这些学术研讨是一群“事后诸葛亮”在玩“文字游戏”!

2 诸葛亮坐在神坛上有益无害

在封建社会,不同阶层人士崇拜诸葛亮,有着不同目的。尽管神坛上的诸葛亮形象不能与三国历史划等号,但却寄托了历代人民对三国史事和三国人物的追慕和缅怀,表现了人们普遍的爱憎和愿望。帝王将相希望有更多诸葛亮那样忠贞智慧的人臣来辅佐自己,以实现国泰民安的政治宏图。文人学士学习诸葛亮历史使命感和积极的入世精神,希望构筑自己立德、立功、立言的功名大厦。广大普通百姓希望有更多像诸葛亮那样亲民、爱民的好官,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也是这部分人“神”的意识最强

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民主与法制逐渐健全,人民文化素质普通提高的情况下,肯定没有多少人会将诸葛亮作为神来顶礼膜拜。笔者曾作了个调查,随机选了80人作为调查对象,年龄以20—40岁为主(他们人生观与价值观已定型),也非专业三国文化研究者。调查问题及结果如下:

调查表中提出的问题虽有些模糊,但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对诸葛亮的评价既延续着传统观点,也知道历史上诸葛亮与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有区别。表中专门加了一个有关曹操的问题。自从郭沫若同志1959年发表《替曹操翻案》一文以来,为曹操翻案与正名的文章不断。“替曹操翻案”与“把诸葛亮拉下神坛”可以说是相对应的话题。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只有25%人还认为曹操是奸雄。笔者相信其他人作类似的调查,调查结果也会与此大致相同。所以,我们不必担心今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有失公允问题。此外,《三国演义》还先后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世界多个国家流传。诸葛亮等英雄人物受到韩国、日本等国人民的喜爱。如果诸葛亮有危害,为什么在这些国家中没有造成危害呢?

现在笔者希望让诸葛亮稳坐于神坛之上。但让他坐在神坛上有个前提,就是刚刚我们讲到的历史上的诸葛亮曾经是一位活生生的人,有优点有缺点,不能与文艺作品、民俗事象中的诸葛亮相混淆。神坛上的诸葛亮主要是大“三国文化”观中的诸葛亮,具体又可分为两方面。一是意识形态上,即人们心中的诸葛亮。神坛不过是社会大众的一块精神园地。社会大众为了表达普世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诉求,往往为自己喜爱的人物增添五彩光环,将其推崇拥戴至精神层面,这便是将英雄人物推上神坛。一是社会上存在的涉及诸葛亮的各类三国文化遗产。包括三国时期及后来留存下来的古遗址、祠庙这种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传统礼仪、节庆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历来受人们喜爱。由于今人崇拜意识与古人大不相同,故笔者所说的神坛,其实主要是三国文化遗产这个神坛,这也是笔者即将论述的内容。人们对诸葛亮的崇拜产生了一系列三国文化作品,同时这些作品又使人们加深了对诸葛亮的热爱,这两方面相辅相成。换句话说,如果诸葛亮真要被拉下神坛,那这些丰富多彩的三国文化遗产都应该被消灭了。

无论是三国历史上,还是各类三国文艺作品、民俗活动中,诸葛亮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主角。所以我们谈三国文化,肯定是要树立诸葛亮的正面形象,也就是让他坐在神坛上。如果我们对他持有的负面认识太多,肯定不会有兴趣参与到大“三国文化”的研究、弘扬、体验之中。让其坐在神坛上,具有很大的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

2.1 学术研究需要

历史上从学术角度对神坛上的诸葛亮进行专题研究,是比较薄弱的。当今很多人只知道还原诸葛亮历史,而不主动涉及更广的方面,这是认识上一个误区。因此要让诸葛亮稳坐于神坛,首先要从思想上纠正这个误区。我们要加大力度对诸葛亮文化形象、艺术形象进行研究,力争多出成果。要努力突破以历史为本位的弊端,回归文学艺术的自身理念和操作思路。不能完全以史家眼光之深邃性,来代替文家眼光之审美性。各级文史刊物可以多刊登一些这方面论文,各地召开的诸葛亮学术研讨会、三国文化学术研讨会应该收录更多这方面的论文。我们对神坛上诸葛亮研究,对学者知识功底、学术视野、占有资料的要求,不比研究原始的诸葛亮形象低,研究成果的价值也不会低。比如研究川剧中的三国戏及戏中诸葛亮形象,不仅需要有三国史、《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还需要有川剧文化,包括川剧流派、唱腔、道具等很多方面知识。研究成果也可以指导今天我们的川剧创作和表演。还应当注意,有关诸葛亮的文艺、民俗的形成、演变本身,也已成为历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研究神坛上的诸葛亮,也是在研究历史,并且可以看到历史中更细小的场景。金克木和杨绛两位曾说:“文学除了人名以外都是真的,历史除了人名以外都是假的。”[11]我们研究清代川剧中的三国戏,就可以看出清代巴蜀地区文学、艺术、民俗等状况。

2.2 百姓文化生活需要

三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持续最久的文化之一。诸葛亮及三国文化的研究主要面对学者,而三国文化在生活中的运用与普及则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甚至包括外国人。南朝宋时期刘义庆作《世说新语》,就记载魏晋名公士族的言谈轶事。唐朝李商隐的《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可见当时已用三国人物作为笑谑的材料。罗贯中在史书、杂记和平话、戏曲的基础上写成了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它对丰富百姓日常生活起了重要作用。又以川剧中三国戏来谈。经过历代川剧艺人和文人学者的再创作,被改编成一大批与《三国演义》内容基本一致的川剧三国戏,其剧目之多,流布之广,素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清的三列国”之说。四川绵阳三国演义学会编辑的《川剧三国戏汇编》一书就收录剧目142个。旧时川剧艺人都非常重视三国戏,群众非常喜爱观看三国戏。今天我们可以在三国文化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三国文化,以丰富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针对不同的诸葛亮形象、文化内容,弘扬方式也不同。谈弘扬三国文化的文章已有一些,笔者在此不专门论述。

2.3 适用性

诸葛亮之精神智慧及三国文化的各方面,与红学、敦煌学、甲骨学等相比,有个很大不同之处就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与刚才讲到的第二点意义也有共同之处。三国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政治学、军事学、管理学、人才学、艺术学等知识,长期以来可以作为治国治兵、企业管理、人际交往的教材和典范。还是以《三国演义》为例,它不仅是百姓日常休闲时读物,也是一部“兵书”。毛泽东同志一贯乐于从《三国演义》中采纳各类策略的思想精华,学以致用。他在多年的革命斗争生涯中,几次导演了真正的“空城计”。如1948年10月,党中央驻西柏坡。傅作义准备出动近10万大军突袭中共机关。当时党中央的卫戍部队仅一万多人,形势十分危急。而淡定的毛泽东拿起笔,以新华社记者名义写了一篇评论《动员一切力量,歼灭可能向石家庄进扰之敌》。评论中把傅作义侵犯石家庄的种种计划予以揭露,号召解放军和民兵在3天内,做好歼敌的准备。这篇文章马上由电台广播后,傅作义见我方对他们的计划十分清楚,深恐埋伏,只好取消原计划。又如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打造的以三国文化为内涵的锦里民俗区,长期举办民乐、戏剧、民间服装秀等民俗表演,充分展现了三国文化和四川民俗的独特魅力。从2004年建成以来,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还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如此看来,神坛上诸葛亮的存在,实在是长时期社会文化的需要。如果利用得当,可以对凝聚民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让诸葛亮稳坐于神坛!

[1]王琼.川剧《夕照祁山》今晚上演[N].重庆晚报,2011-10-26.(36).

[2]魏家文.《三国》把英雄们拉下神坛[J].写作,2011,(3):30.

[3]朱小琴.历史人物的社会价值与史学求真——对“把诸葛亮拉下‘神坛’”的思考[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1-73.

[4]沈伯俊.“三国文化”概念初探[J].中华文化论坛,1994,(3):98-99.

[5]张应二.诸葛亮军事活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41.

[6]林鑫.郭化若论诸葛亮军事思想浅析——读《孔明兵法之一斑》札记[C].∥谢辉,罗开玉,梅铮铮.诸葛亮与三国文化(五).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12.237-238.

[7]林鑫.切——武侯祠楹联之重要特征[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4-68.

[8]刘文传.昭烈皇帝创业曲——正说刘备[C].∥四川省绵阳市三国演义学会,绵阳市富乐山风景区管理处.纪念刘备入川涪城相会1800周年专辑(内刊).绵阳:2011.146 -147.

[9]杨剑虹.魏蜀吴三国的郡县制和诸葛亮治蜀[C].∥谢辉,罗开玉,梅铮铮.诸葛亮与三国文化(四).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11.128,143.

[10]范文琼.重评诸葛亮的历史功过[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20-21.

[11]宁宗一,李修生,赵义山.中国文学史编写问题三人谈[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1):20.

责任编辑:周哲良

36.2

A

1672-2094(2014)03-0025-05

2014-03-23

林 鑫(1985-),男,四川金堂人,成都公交场站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助理馆员(档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四川省青少年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楹联学会会员。研究方向:档案管理、对联文化、三国文化。

猜你喜欢

神坛三国诸葛亮
走向神坛的祭侄文稿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转型直销 两面针能否重回神坛
三国乱谈(1)
植保机何时走下“神坛”
走下神坛还是加固神坛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