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的监军

2014-02-26程民生

中州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宋代

程民生

摘要:两宋始终存在着监军一职,且多系统多类型。军队系统的监军有三个类型:宦官监军、官员监军、其他名目的监军如都监、走马承受、兵马都钤辖等。宦官监军以及走马承受从北宋中期兴盛,后期达到高峰,至南宋销声匿迹。南宋的监军比较随意,呈现出长官即可任命、不限文武、有更多带兵权等特点。最常见的是地方系统的监军,属于常设的地方武职,分布于南北各地州、县乃至路、镇各级地方,职能是管理驻军、带兵作战、监督地方官、向皇帝报告当地事务等,可能是兵马都监、监押的统称或别称。监军制度是宋代一项重要的军政制度、军事监察制度。宋代监军一词不同寻常,包括多种职官,或为本名,或为俗称,因而或名实相符,或有实无名,或名存实亡。

关键词:宋代;监军;都监;走马承受;兵马都钤辖

中图分类号:K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1-0127-10

监军一职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设置,以后几乎一直存在于所有朝代,如赵翼所言:“中官出使及监军,累朝皆有之。”①因此,学术界多有研究,一般认为:“监军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国君或皇帝派身边亲信监督军队及其高级将领行动的一项特殊的军事制度。”②但此认识过于笼统,具体到各代,实际情况复杂得多,学界也多有研究。③唯宋代的监军,至今未见专论,仅有间接的或局部的论文以及词语解释。诸如张其凡《宋代宦官对军队的监督与指挥概述》涉及宦官充任的监军;④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的《监军》条仅寥寥数语,除简单溯源外,至宋代就一句:“北宋初河北、河东、陕西沿边州府、川峡、广南州郡置监军”⑤;而《词源》中的“监军”条,只字不提宋代;《辞海》中的“监军”条,仅言“宋代都监、监押统称”。季德源《中国历史上的监军制度》一文,探讨了中国古代监军和监军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情况以及监军制度对加强军事集权制、对军队履行对内对外职能的历史作用,对监军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因属宏观概括,具体到宋代论述很少,而且显然是源于其错误的判断:“宋虽不设监军(见《续通典》卷三三《职官》),但宦官监军的记载仍可见之于史籍”,故只用很少的篇幅列举了宦官监军事实而已。⑥研究宋代州级属官体制、宋代监察制度者只字不及监军。⑦研究宋代地方统兵体制者,虽明确指出“唐末道以下行政机构已出现监军”,进入五代,“监军制度已普遍推行至州县两级,甚至于寨”,但论及宋代却也不提监军和都监。⑧由此可见,学界对于宋代监军的了解十分有限、片面,还谈不上研究。更奇怪的是,作为一个常设职官,《宋史·职官志》等史籍对其职掌却无专门介绍,只有零星记载。《文献通考》卷五九《职官考》虽有《监军》的专门记载,只是历数其源流,至五代结束,仍是片言不及于宋。如此扑朔迷离,大概正是后代对其不了解的主要原因——“宋虽不设监军”之说即被此误导。

从古至今所有这些记载、言论,给人的印象是:宋代有监军,但可以忽略不计。历史事实证明,宋代不但设置监军,而且始终存在,职能不止一种,地域分布广泛,更绝非仅有宦官充任。宋代监军有时也称监兵、监军使、护某地军(兵)、护戎。如名将马知节,“年十八,监彭州兵”,“又监潭州兵”,“雍熙间,

⑨所谓“监某州兵”“护兵某州”,都是监军的不同说法。宋代监军情况非常复杂,有必要做一揭示和全面探讨,以为引玉之砖。

一、军队系统的监军

学术界热议的监军,都是军队中的监军。就宋代而言,军队监军不能一概而论,至少有三个类型:宦官监军、官员监军、其他名目的监军,现分述之。

1.宦官监军

宦官监军兴盛于唐代,虽祸害无穷,至宋代仍然延续。开宝五年(972),刚统一的广南地区獠人作乱,同知广州尹崇珂率军镇压,宋太祖即“遣内臣李神祐督战”,史称“内臣督战始此”。⑩实际上,宦官李神祐前此已经参加统一割据的大军了,潘美平定广南时即负责奖赏:“王师伐广州,随军赏给。刘鋹平,先部帑藏之物赴京师。及土寇周琼等叛,又副尹崇珂讨平之。六年,随曹彬南征。”后来随曹彬南征虽不言职责,但一个皇帝亲信宦官在军中,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宋太祖大刀阔斧地割除了唐末五代的许多弊端,宦官监军却保留下来,因为符合其加强集权的原则。此后,宦官监军、管军的情况越来越多。宋太宗时,宦官窦神宝“稍迁入内高品,监并州戍兵。屡出袭贼,前后破砦三十六,斩千余级,大获铠甲、牛马、橐驼,因筑三砦。诏褒之。九年,命与尹宪屯夏州,时岌伽罗腻等十四族久叛,神宝率兵大破之,焚其庐帐,斩千余级,虏获甚众”。他不但在并州、夏州监军,而且亲自率兵作战。景德年宋辽战争期间,“契丹数侵河北,我诸将谋必败,战必走,何耶?”“夫大将在外,必有贵臣监军,贵臣见敌至,不课彼己强弱,不待便利,促其将使斗,斗而败,闭垒不敢出矣。然后敌以数万骑缀广信、安肃二军,婴保州,则定武仅能自守,敌精兵猎瀛、冀,犯深、赵,瀛,冀自不支,其穿西山而出者,绕镇右行,镇兵虽急战不能禁其入,由是蹂邢躏洺,而睥睨澶、魏矣”。澶渊之盟以前的战局节节不利,致使辽军兵临澶州城下,与监军的宦官瞎指挥密切相关。

宋仁宗康定年间的宋夏战争中,监军的宦官在三川口之战中扮演了丑角。当时元昊“举兵围延州,总管刘平遇战于北川口,监军黄德和望敌退走,平遂为贼所害。德和惧,使人绐言平实降贼,朝廷以兵围平之第,且收系其子弟,诏殿中侍御史文彦博驰往河中府案其狱,既又命公并讯之。公至,具得其状以闻。于是,朝廷要斩德和,而刘氏子弟咸拔用之”。此事引起朝野愤怒,一片要求罢去宦官监军的呼声,宋仁宗也决心改制。“议者以朝廷使宦者监军,主帅节制有不得专者,故平失利。诏诛监军黄德和。或请罢诸帅监军,仁宗以问宰臣。吕文靖公曰:‘不必罢,但择谨厚者为之。仁宗委公择之,对曰:‘臣待罪宰相,不当与中贵私交,何由知其实否。愿诏都知、押班保举,有不职,与同罪。仁宗从之。翌日,都知叩头乞罢诸监军。士大夫嘉公有谋。”宰相吕夷简用由宦官首领担保监军的计策,迫使其主动请求罢诸监军,解决了这一弊端。但只是短期内不再派宦官出任监军,换做都监、走马承受等名义,继续监军乃至管军(详见下文)。

宋神宗朝以来的北宋后期,宦官监军重起高潮。永乐城之役时,军中即有“监军李舜举”。李宪更是佼佼者:“王韶上书请复河湟,命宪往视师,与韶进收河州,加东染院使,干当御药院。复战牛精谷,拔珂诺城,为熙河经略安抚司干当公事。”其后在西北成为开边的军事主官。至宋徽宗朝,宦官权势熏天,监军、管军达到高峰。如李宪门下的童贯最典型:蔡京任相时谋取西北的青唐,荐举宦官童贯出任监军:“因言贯尝十使陕右,审五路事宜与诸将之能否为最悉,力荐之。合兵十万,命王厚专阃寄,而贯用李宪故事监其军。”后来居然成为宋军的统帅。

大概由于北宋末的教训太沉痛,南宋一改旧制,禁绝了宦官监军现象。宋高宗即位初,针对大将刘光世等多曲意奉迎宦官蓝珪、康履的危险苗头,即“诏内侍不许与统兵官相见,违者停官编隶”。南宋中期,官员高文虎曾向皇帝提议要宦官监军:“乞置都虞侯如监军之类。”但未实行,直至南宋灭亡,宦官监军不见于记载。

2.官员监军

朝廷文武官员以监军名义在军队中任职的情况,比宦官监军更普遍,自宋朝诞生至灭亡一直存在。其中,北宋的情况比较复杂,多与都监名目混称(后文具述);南宋的情况相对单纯,取代了宦官监军,因此与北宋大不相同,其特点有以下三点。

其一,皇帝、长官均可任命。北宋时期无论哪类监军的任命都出自皇帝,南宋大不相同。史料显示有皇帝任命者,如宋理宗时,“安丰倅李华被旨监军,入闽讨贼”。淮南路安丰军通判李华“被旨监军”,是跨路调动,无疑是皇帝的任命。更多的情况是本地长官、主帅即可任命。景定年间宋蒙战争中,宰相贾似道部署抗战,“少师公策虏由信阳、光山以入,命公及幕客监军,与大将吕公文德、聂斌设伏于其来路”。宰相可以任命监军。端平入洛战役中,宋军占领了开封后,大将赵葵急于攻占洛阳,“赵葵益督趣之,遂檄范用吉、樊卒、李先、胡显等提军一万三千人,命淮西帅机徐敏子为监军,先令西上”。主帅可以任命监军。宋理宗时建州发生民变,知州袁甫调遣左翼军禁军等镇压,“而以敎授包某为监军,司礼韩楘副之”。则是知州可以任命本州教授等下级官员担任监军。北宋绝无此类现象。既然长官就可以任命部下为监军,其监督作用恐怕微乎其微了。

其二,监军官员不限文武。嘉定十四年(1221),宋军出师唐、邓州,武将赵范与弟赵葵同时担任监军:“范字武仲,少从父军中。嘉定十三年,尝与弟葵殱金人于高头。十四年,出师唐、邓,范与葵监军。”文官任监军者更多。如南宋末文天祥言:“督干架阁监军萧明哲”,“性刚毅,遇事有胆气,明于大节”。萧明哲是进士出身的文官,两任监军。上文列举的建州教授包恢、司礼韩楘担任监军也是佐证。

其三,监军有更多的带兵权。尽管监军的选任比较随意,但往往自主性比较强,经常独自统帅军队。吴泳曾指出:“今则下京师之甲,檄诸道之兵,一军自金陵,一军自淮西,一军自襄阳,一军自江池,或遣监军为之部辖,会于盗起之处矣。所忧者独未有总统之帅。”有监军无主帅,则任命的监军就是各部队的主帅。上文史实多显示监军作战立功,再如史全之监军因平蔡州受到朝廷提拔:“方城负固,我师进讨,摩垒鏖战,遂复故境。尔监厥军,计功受赏,两秩升华,勉思来効。”宋蒙战争中的白鹿几之役,监军程若川也立了大功:“白鹿几之捷与臣世忠、臣允文金山、采石之功相埒。尔于是时,能率下流援师来会,丞相谓尔征行良苦,济助孔多,朕甚壮之。晋秩一等,以观趋事赴功者。”

3.其他名目的监军

宋代历史上监督军队者,除了常用的监军一词外,还有挂羊头卖狗肉的隐蔽职官名称,如都监、走马承受、兵马都钤辖、军前宣谕使等等,比较随意。

其一,都监。唐中期后常以宦官为军队监军,由于监督多路兵马,故称“都监”。宋代设有路、州、县、寨各级都监,一般掌管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务,沿袭唐代也有专门监督军队的都监,“若都监,乃唐末监军之遗制”。曹彬自后周以来曾长期担任都监,最具源流感和代表性。周世宗即位后,曹彬就任“河中都监”,“显德三年移潼关监军”,“明年判四方馆事,出为晋州兵马都监”,“一日,廷璋率彬及宾佐游郊外,方环坐笑语,会邻道王将走单介驰书诣彬,询于左右曰:‘孰是曹监军?”“二年冬,遣将两路伐蜀,诏马军刘光义为归州行营前军副部署,以彬为都监”,“平蜀回,太祖因从容问以官吏善否,彬曰:“臣止监军旅,至于采察官吏,非所职也”。以上三次任都监,一次直接说是监军,言都监者,都俗称监军。宋初平定湖南之役,慕容延昭为主将,李处耘为都监,史称“荆湖之役,处耘以近臣护军,自以受太祖之遇,思有以报,故临事专制,不顾群议,遂至于贬”。都监就是护军,而且侍宠专制。最著名的就是在雍熙北伐中致杨业战死的王侁、刘文裕。王侁当时的职官是“并州驻泊都监,又为云、应等州兵马都监”。而在其他史料中,其身份又有两种说法:“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以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侁,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护其军。”在陈家谷口设伏接应的王侁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大将军潘美降三官;监军王侁除名,隶金州;刘文裕除名,隶登州”。可见都监又称护军、监军。概括而言,都监是职官,护军是职责,监军是实质。由此还看出当时都监的权力很大,可以直接指挥、带领军队,连开国将军、皇帝亲信潘美也“不能制”。还要指出的是,潘美军中的都监实有4人,除人们熟知的王侁、刘文裕外,还有郭超与侯莫陈利用2人。足见皇帝对军队控制之严密。另有排阵都监,如至道二年,命张崇贵为灵、环、庆州、清远军路监军,“又为排阵都监”,也是具体的监军角色。北宋宦官多有出任都监、排阵都监者。如王继恩,雍熙中,“王师克云、朔,命继恩率师屯易州,又为天雄军驻泊都监”,“及遣将北伐,又为排阵都监,屯中山”。

其二,走马承受。走马承受是宋代特设的差遣官名,全称为都总管司走马承受公事,始设于宋初,以宦官和低级武官充任。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的定性是:“为皇帝特派、身份公开的特务,负有监察本路将帅、人事、物情、边防动息、州郡不法事。”可谓确切。如宋仁宗末,宦官李舜举“出为秦凤路走马承受”,“承受公事,以察守将不法为职”。正所谓:“虽名承受,其实监军也。”宋英宗时吕诲上书言:“自唐以来,举兵不利,未有不自监军者。今走马承受官品至卑,一路已不胜其害。”宋徽宗朝改为廉访使者,不仅换汤不换药,“其权与监司均敌,朝廷每有所为,辄为廉访所雌黄”,更加肆意妄为。靖康初复旧,如余应求奏道:“臣访闻河东、河北制置使司承受卢公裔,自二月间受命,至四月半尚留京师。拥兵卒,置吏属,添俸给,居私第,功成则被上赏,征战则不履行陈,于公裔私计诚便矣。又官司文移皆称监军,审如此,既无承受奏报文字之实,而坐窃监军之名,增重权势,深为未便。”这些情况都说明其职能、危害性与监军相同。到了南渡后的绍兴三年(1133),广西经略司走马承受公事俞似被劾而罢,“自是走马承受遂不复除”。

其三,兵马都钤辖。此职原是临时委派的统兵官,后来成为固定的差遣,有时也用于宦官出任边防监军的掩护职务。如康定元年(1040),宦官王守忠任陕西都钤辖,知谏院富弼反对道:“唐代之衰,始疑将帅,遂以内臣监军,取败非一。今守忠为都钤辖,与监军何异?”“愿罢守忠勿遣。”不听。显然,这个陕西都钤辖就是陕西监军的外衣。

其四,军前宣谕使。靖康年间京师危机,朝廷欲召熙河帅姚古与秦凤帅种师道勤王,宋钦宗对宇文虚中说:“卿与姚古、师道如兄弟,宜以一使名护其军。”遂以宇文虚中为资政殿大学士、军前宣谕使。“虚中檄趣姚古、师道兵马,令直赴汴京应援。”军前宣谕使的职责就是两支部队的监军。

二、地方系统的监军

宋代最常见、最普遍的监军,属于地方官系列的武职。首先请看一条史料:“全照字继明,以荫补殿直,雍熙中,授京南廵检,俄隶幽州部署曹彬麾下,迁供奉官、閤门祗侯,历静戎、威虏二军监军。从田重进击贼有功,就加西京作坊使,兼知威虏军。连为广韶、鄜延二路都廵检使。淳化五年,率兵与李继隆克绥州,因与张崇贵等同戍守之。俄护屯兵于夏州,兼知州事。召还,为登莱路都廵检使,迁左藏库使、延州监军兼阿都关卢关路都廵检事。”宋太宗时,孙全照先后出任静戎军监军、威虏军监军、夏州监军(护屯兵于夏州)、延州监军,凡四任监军。其中,两次兼任当地行政长官:任威虏军监军时曾因战功兼知威虏军,任夏州监军时曾兼知州事;任延州监军时还兼任过阿都关卢关路都廵检事。由此得到两个信息,一是州郡监军是常设职官;二是作为武官,孙全照始终在地方上而不是在军队中担任监军等武职。

1.属于地方官

作为地方官的监军,服从地方军政长官。端拱年间,契丹侵略河北沿边,军方机构北面部署向皇帝投诉言:“文安、大城二县监军段重诲等弃城遁,请论以军法。”宋太宗“遣中使就斩之。既行,谓曰:‘此得非所管州军召之耶?往讯之乃决。使至,果讯得乾宁牒令部送民入居城,非擅离所部,遽释之”。文安县、大城县当时属于乾宁军管辖,两县的监军听从其命令,护送居民到乾宁军避难,但负责河北边防的军方并不了解这一情况,以为是擅离职守,影响了防御要求处死。这一案例说明,尽管是武职,监军并不听命于军队,甚至也没有与军队通报行动的义务。宋仁宗天圣年间,程琳出知益州时,“军士见监军,告其军有变,监军入白,公笑遣之,惶恐不敢去,公曰:‘军中动静吾自知之,苟有谋者,不待告也,可使告者来。监军去,而告者卒不敢来,公亦不问,遂止”。地方驻军情况,监军必须向知州禀报,听其处置。又如柳开知润州时,“有监兵钱供奉者,亦忠懿之近属也。乃父方奉朝请在京师,开乘间来谒,造其书阁,见壁有绘妇人像甚美,诘以谁氏,监兵对曰:‘某之女弟也,既笄矣。柳喜曰:‘开丧偶已踰期,愿取为继室。钱曰:‘俟白家君。敢议姻事!柳曰:‘以开之才学,不辱于钱氏之门。遂强委禽焉。不旬日,遂成礼。钱不敢拒,走介白其父。遂乞上殿面诉柳开劫取臣女。太宗问曰:‘卿识柳开否?对曰:‘不识。谓曰:‘真奇杰之士也,卿家可谓得佳婿矣,吾为卿媒,可乎?钱父不敢再言,但拜谢而退”。知州强娶监军之妹,而监军竟不敢拒绝。当时另一事例更为典型:一个“州监军病悲思”,医生对其子说:“法当甚悸即愈”,即让监军受到惊吓便可以痊愈。“时通守李宋卿御史严甚,监军内所惮也,翁(医生)与其子请于宋卿。一造问,因责其过失,监军皇怖汗出,病乃已。”足见知州作为长官在下级监军面前的威严。

宋真宗初,知代州柳开上书道:“天下州县官吏不均,或冗长至多,或岁年久阙。欲望县四千户已上选朝官知,三千户已上选京官知。省去主簿,令县尉兼领其事。自余通判、监军、廵检、监临使臣并酌量省减,免虚费于利禄,仍均济于职官。”精简地方官的建议中,将监军与通判等地方官并列。同一时期,宋真宗“以黎、雅、维、茂四州颇有瘴毒,令自今知州、监军厘务使臣并二年与替”。也是将监军与知州并列。皇祐二年(1050)下诏举官为县令,规定各级地方官荐举数额,其中“开封府、诸州监军各一人,仍止举所部官”。所举也是地方官。这都进一步证明监军属于地方官。既然如此,监军自是常设职官,有独立的官衙。如太平兴国八年(983),“金州监军廨生芝三本”;淳化元年(990),“永州监军廨芝草生”,“至道元年十一月,潭州监军廨生竹一本”。至道元年(995),“舒州监军吴光谦廨粟畦两本,岐分十穗”。史料表明,地方监军有廨舍,有的还有院落。

2.地域与时代分布

前引学者认为:“北宋初河北、河东、陕西沿边州府、川峡、广南州郡置监军。”所指即是地方监军。由此引发两个问题:一是北宋初其他地方有无监军?二是宋初以后是否仍设置?

第一个问题,北宋初,监军分布并不限于西北、西南边防地区。前文各地监军廨舍资料,都是宋太祖、宋太宗两朝事例,属于宋初。按《太平寰宇记》,金州监军廨属于山南西道(后属京西路),永州监军廨、潭州监军廨均属于江南西道(后均属湖南路),舒州监军廨属于淮南道(后属淮南西路)。太平兴国三年乔维岳任福建泉州通判时,逢农民起义部队攻城,“监军何承矩、王文宝欲尽屠其民、燔府库而遁,维岳挺然抗议”。则泉州有监军。范雍的父亲在宋太宗时“为供奉官,终于合肥郡之监军”。合肥即淮南路庐州的郡名。仅此可见,宋初监军分布广泛,东南各州郡同样设置。内地如“春卿刘侯监兵于兖”即京东路兖州,以及下引开封府县镇等,均有监军。

第二个问题,北宋中后期各地仍有监军。前引宋仁宗天圣年间程琳在益州应对监军的史料、同时代的知州责备监军致使其惊恐而痊愈的史料,足以说明北宋中期的情况。北宋中后期,某官在即将任满时托人请求高官荐举为东南地区监军:“将受代而去,家贫族重,患弗能任。伏望执事就举庐、寿暨舒一监兵以处某,使得从容养病,而又食口百指获圭田以自赡,则生成之赐,尽出门下矣。”可见当时淮南路庐、寿、舒等州有监军的编制。元祐七年苏轼任扬州知州,曾有“洪府监兵过广陵,为东坡公出所获西夏刀剑”。则是洪州监军的踪迹。靖康时,金兵进攻京师经过阳武县,知县蒋兴祖坚守不避,“监兵与贼通,斩以狥”。处决了叛变通敌的阳武县监军。至南宋仅见路级监军,州军、县、镇监军无记载。就《宋元方志丛刊》中的宋代地方志而言,苏州、建康、镇江、常州、临安、严州、湖州、秀州、明州、越州、台州、徽州、福州等南宋时期的东南州郡,均无监军的记载。大体判断是:就资料而言,西北多、东南少,北宋前期多,后期少,南宋罕见。

3.地方区划分布

宋代州级监军最普遍,前文所言的监军,多是州军一级的监军,也即许多州郡都设置监军,有“诸州监军”的提法,此处不须再加论证。需要特别指出的有两点。一是有的州郡设两个监军。如太平兴国三年泉州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攻打州城,“监军何承矩、王文宝欲尽屠其民,燔府库而遁”。泉州原属陈洪进割据之地,此时刚纳土归朝,宋政府格外重视其局势的稳定,所以派任何承矩、王文宝两位监军,也在情理之中。宋太宗时,定州行营都部署王荣因粗陋荒唐被罢免,“寄班供奉官张明护定州兵,睹荣不法,间尝规正。荣护短,每疾其攻己。庄宅使王斌亦监军是州,素与荣善,意明构荣之罪,因摭明以报怨。下枢密院问状,皆不实”。则是北方军事重地定州有张明、王斌两位监军。二是有的监军管理两个州郡。如宋初,“陇蜀初平,冦盗犹梗,命公为果、阆州监军,兼廵检”。李继隆身兼相邻的两州监军和巡检。大概因驻军和军政事务多少而定。

在其他各级地方行政区划中同样有监军一职。

县级监军。常延信于咸平中,“历太康、巩县二监军,景德二年卒,年六十四”。咸平六年,张思钧“起为左司御率府率,考城监军”。太康、考城县都是开封府畿县,巩县则是西京河南府畿县。大中祥符三年(1010),由于四川边界地区戎、泸州夷人经常骚扰,朝廷曾“诏江安县监军量分兵廵警之”。江安县监军负责本地边防。在县官俸禄制度中,“京朝官及三班知县者,亦许给县令奉。本官奉多者,以从多给。(兼监兵者,止请本奉添给)”。则是知县兼任本县监军有补贴。

镇级监军。开宝五年(972)八月,广西亷州“海门镇监军赵令镕大破亷、白州贼”;十月,“海门监盐户庞崇等叛,监军赵令镕击败之,斩首三百级”。常延信于开宝中曾“监通许镇兵”,是通许镇监军的另一种说法。

路级监军。绍兴五年岳飞在湖南时,“湖南宪马居中、湖北监军董补之以言章汰去,无不称快”。北宋西北有军区路,因而也有监军。如至道二年,“诏李继隆大发师进讨。贼围灵州急,太宗将弃之,廷议未决,命崇贵与冯讷乘传往议其事,乃益兵固守,就命为灵、环、庆州、清远军路监军”。似属战时临时职务。

以上可见,宋代路、州军、县、镇四级地方区划中,都有监军存在,说明监军广泛设置于宋代各地。既然县、镇也有监军,那么一州数县、一县数镇,一州的监军可能会有多位。

4.监军的职责

作为地方常设军事职官,监军的职责是什么呢?宋代史籍无专门记载,根据零散的史料归纳,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管理驻军。宋代通常由文官担任地方军政长官,如一州的知州同时又是驻军的统帅。但具体管理一般交由武将监军执行。乾德中,兴州多戍兵,“监军敖很,纵其下为暴,居人苦之”。这是监军放纵部下扰民的例子。宋太宗时,定远军“部民入保避冦,卒有盗妇女首饰者,护军止笞遣之”。知定远军马知节斥责道:“民避外患而来,反罹内冦,此而可恕,何以肃下?”即命斩之。监军因惩处偷盗妇女首饰的士兵不力而受到责怪。宋仁宗时孙昭述任湖南路转运使,“虎翼戍卒长沙,监军遇之酷,一军愤欲搆乱。或指公廨舍曰:‘奈李公何?我不可以负长者。事遂寝。公闻,然犹未信,因戒监军,不复敢暴”。驻守长沙的军队由潭州监军管理,因过于严酷引起士兵愤怒,几乎酿成兵变。另一例是监军处治军队的低级军官。景德元年,凤州“监军李朗以细故笞本城武定军小校梁福,福聚徒六人夜入朗廨,杀朗而遁”。大中祥符二年,朝廷派遣使者分别到升、洪、桂州,“集诸州军监杂犯配军人,与长吏、监军同料简之,徙配淮南路。其少壮堪擐带者,部送赴阙,分隶上军。如不愿量移及赴阙者,亦听之”。对犯罪军兵的审理、处置,由监军协助知州裁决。通过监军对驻军官兵的处罚权,可知其直接具体管理着军队。

其二,带兵执行作战任务。遇有战事,监军奉命率领军队出战。分为协助长官、与长官分别率军和单独率军三种形式。先看协助长官作战的情况。开宝年间,莫州监军杜守元因“契丹入边,与州将固守城壁,出兵邀击,获生口羊马,以功加崇仪副使”。监军协助知州共同守城有功,应该说监军协助知州作战是常态。与长官分别作战的例子如: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命知府州闲廐使折御卿,监军供奉官晋阳尹宪分兵攻岚州”。再看监军单独带兵出战情况。乾德三年(965),契丹侵犯易州,“略居民,上令监军李谦升率兵入其境,俘生口如所略之数,俟契丹放还易州之民,然后纵之”。直接接受皇帝的命令出境掠夺。乾德四年,“契丹又侵易州,监军任德义击走之”。开宝四年,“契丹侵易州,监军任德义击走之”。从乾德四年到开宝四年的6年间,位于河北边防最前沿的易州一直由同一位监军负责防卫。太平兴国三年,秦州清水监军田仁朗“击破西羌,斩获甚众”。同年,戎人侵扰秦州边寨,“监军任德明率戍兵击走之,枭戎首数十级以狥”。淳化五年,李顺的农民起义军攻打开州,开州监军秦传序“督士卒,昼夜拒战,。婴城既久,危蹙日甚,长吏皆奔窜投贼,传序谓士卒曰:‘吾为监军,尽死节以守郡城,吾之职也,安可苟免乎!城中乏食,传序尽出囊橐服玩,市酒肉,犒士卒而慰勉之,众皆感泣力战。既而贼势日盛,传序度力屈,终不能拒贼,乃为蜡丸帛书,遣人间道上言:‘臣尽死力战,誓不降贼矣。城既坏,传序投火死”。组织抗战原本是监军的职责,在长官叛逃的情况下,他更将守城职责与生命联系在一起,与城市共存亡。

其三,监督地方官。在宋初藩镇势力还比较强盛时,这一职能尤为突出。宋太祖即位不久,“凶悍”的陕州军阀袁彦任用小人、修治甲兵,宋太祖担忧他作乱,派亲信潘美“监其军以图之。美单骑往谕,以天命既归,宜修臣职,彦遂入朝。上喜曰:‘潘美不杀袁彦,能令来觐,成我志矣”。此时的监军潘美,显然握有皇帝赋予的生杀予夺权力。同时的真定军政长官郭崇,自赵宋建立后,时常怀念后周皇室的恩典,乃至流泪。这一敏感动向被监军上报:“监军陈思诲密奏其状,因言:‘常山近边,崇有异心,宜谨备之。”宋太祖虽不相信他会叛乱,仍派宦官前往侦查,“视崇无他意,还奏,上大喜,归罪于思诲”。归顺的西羌首领赵保忠,景德元年病危中上言请求皇帝:“有子永奇,凶恶不遵教训,乞配隶春、梅州。”宋真宗“恐所奏不实”,“令监军察其事以闻”。交代永州监军密切观察此人,相机行事。

其四,向皇帝报告当地事务。除了地方官政治动向外,监军还报告地方其他事务。开宝年间,雄州长官侯仁矩的儿子侯延广,在数千契丹骑兵白昼入州城的紧急情况下,“引亲信数骑驰出衙门,射杀其酋长一人,斩首数级,悉擒其余党,持首级以献。仁矩喜,拊其背曰:‘兴吾门者必汝也。监军李汉超以其事闻,诏书褒美,赐锦袍、银带”。地方事务无论好坏都要报告。

其五,其他事务。乾德三年,“诏西川管内监军、廵检毋预州县事”。规定刚收复的四川地区的监军只负责军事,不准干扰州县行政事务。那么,这就意味着前此四川地区和全国、此后四川以外的其他各地监军,实际上是有行政职责的。宋制:“外官则有亲民、厘务二等,而监军、巡警亦比亲民。”作为地方官,职责不可能脱离民事,监军即使不直接管理百姓,性质也相当于亲民官。百姓有时会直接向监军情愿,如端拱初,王承衍知天雄军时深得民心,“吏民千余诣监军,请为本道节帅,诏褒之”。因是为知州求情,只有通过二号长官监军向皇帝转达。

综上所述,除了宋初特殊时期外,地方监军并无监督军队和地方长官的职能。尽管都是军官,与军队监军不仅系统不同,性质也不同,前者主要职责是监督,后者主要职责是管理。

5.监军与知州的关系

监军作为武官地方官,受文官长官的管辖,这就使两者的关系微妙,矛盾也就不可避免了。有双方互斗者:宋仁宗时,知州田某“刚明少合,尝以吏事劾其监军,及公为沧州监军,乃为本道按察使者。公既薨,使者径至郡,鞭其吏卒,求公所短,而竟不得一毫,人益知公清白矣”。知州因公事弹劾监军,后知州改任监军并去世,原监军任本道按察使者,竟千方百计地收集其罪证。有监军嫉妒诬陷知州者:宋太宗时,知灵州侯延广“部下严整,戎人悦服,李继迁素避其锋。监军康赞元害其功,诬奏延广得虏情,恐后倔强难制。遽诏还,以慕容德丰代之,部内甚不治”。宋太宗听信谗言撤换干练的知州,导致灵州混乱。更有甚者,知州因与监军矛盾而自杀:宋太宗时,祕书丞冯汝士知石州,“为政严急,军民苦之,且与监军不协,一夕于公署中剚刄在腹而毙,遂以自尽奏之”。这个上奏者应当就是监军。有人怀疑不是自杀,“秘书丞是陛下五品朝官,今死既不明,宿卫者亦不加罪,臣恐今后书生不能治边郡”。“宿卫者”似是指监军。皇帝虽然很重视并派员调查,最终竟不了了之。有知州逮捕阴谋叛乱的监军者:开宝年间,周渭知棣州,“殿直傅延翰为监军,谋作乱走契丹,为部下所告,渭擒之以闻;命械至阙下,鞫得实,斩于西市”。这些事例虽多因人、因事而异,根本原因还是体制造成的。

6.监军的选任、待遇与管理

州郡监军的选任,就史料可知的有两点。一是通常按与知州相近或减一等的业绩、资格。如大中祥符三年,朝廷对提点刑狱的迁官:“以尝活寃狱者为第二等,皆迁秩,朝臣为转运使,使臣知州。余为第三等,授近地知州、监军。”业绩考核为第三等者,任命为内地的知州或监军。大中祥符五年,恭孝太子夫人田氏因其兄田承说自安、复州廵检任满求知州军,宋真宗予以拒绝:“亲民之官,岂可虚授!承说素无干声,可授近地监军。”其才干不足任州郡长官,退而求其次任内地监军。这两例都是任“近地监军”,所谓近地,是相对沿边而言的,沿边州军负有保卫国防重任,驻军多事务繁重,必须挑选才干之士。而近地即远离边防的内地,驻军少事务清闲,可任命经验少或平庸者。二是有的监军并不限年龄和民族、政治身份。有刚成人就担任的高官儿子:乾德中平蜀后,李处耘之子李继隆被朝廷“选为果、阆监军,年方弱冠,母忧其未更事,将辅以处耘左右。继隆曰:‘是行儿自有立,岂须此辈,愿不以为虑。母慰而遣之”。当有荫补特权在起作用。有辽国逃亡贵族担任者:咸平时知虢州谢泌在上疏中提到:“臣本州监军室种者,燕人也,尝言彼中所嗜者禽兽,所贪者财利,此外无他智计。”有五代十国君主之子担任者:南唐皇帝李煜之子李从善,雍熙初即“再迁右千牛卫上将军,出为通许监军”。

在待遇方面,一般也是按与知州相近的规格。如景德四年(1007),制定管理京城内外水运仓的监官薪俸,即“如知州、监军之数,专、副给飧钱”。推知州监军的薪俸大致与知州相同。当然,更多的是有特别规定。如西北、西南沿边州军的监军由于事涉国防,在请求皇帝接见方面有特殊照顾。景德三年诏令:“閤门祗侯以上任西北缘边、川峡、广南监军者听上殿,自余有公事,令实封以闻。”级别较高的监军可以上殿面见皇帝,其他只能投递文字。另一特殊制度是,至少在宋初,监军不准带家属赴任。太平兴国初,王宾“补东头供奉官、亳州监军。宾妻妬悍,宾不能制,时监军不许挈家至任所,妻擅至亳,宾具白上。太宗召其妻,俾卫士捽之,杖百,以妻忠靖卒,一夕死”。处罚之严,骇人听闻。从“时监军不许挈家至任所”的文意推测,强调“时”即“当时”,意味着后来可能取消了这一规定。

一般而言,地方监军并无不良形象。宋祁《送天雄监兵李中吉》诗有言:“督府监军重,清时握节荣。”认可其身负重任、使命光荣。

7.疑问及试解

虽然同样名为监军,地方监军的情况与军队大不相同,基本职能是管理驻军。地方监军既然是常设职官,为何《宋史·职官志》等史籍对其职掌却无专门介绍?是否像《辞海》“监军”条所定义的是“宋代都监、监押统称”的呢?

宋代有名目繁多的都监,至少有十余差遣官简称都监,前文已论述在军队系统中,都监多以监军为俗称。又如康定元年监军黄德和被处斩,另一种记载则言:“鄜延路兵马都监黄德和坐弃军要斩。”其正式差遣名为鄜延路兵马都监,属于军队系统的监军。在地方系统中,兵马都监、监押是身份等级不同的同一职务,在事权上并无差别:“诸州、府、军、监皆有之。领本城及屯驻兵,掌屯戍、边防、训练之令,以肃清所部。有至二员者,或为同监押。禁兵驻泊则增(至)(置)一员,不领本城兵。边州有至三员者,亦有一路两路三路者,其关、城、县、镇、寨、津、堡亦有置者。县或知县兼充。朝官为都监,京官幕职为监押,畿县则云签书兵马司公事。国初以诸州都监或杂用文臣为之,其后遂罢,止以武臣为之。”在这一职官资料中,列举有乾德三年“诏西川管内监军、巡检使不得(御)(与)州县公事”。表明兵马都监也可称作监军,其在各级地方的分布及管军职能也与前述监军相同。咸平六年,长乐郡主高氏为弟殿直高处约求任亳州兵马监押职事,宋真宗拒绝道:“护戎之任,实司军旅,处约未历事,不可从也。”则是兵马监押职在护戎即护军、监军。高承《事物纪原·都监》条指出:“《唐书白居易传》曰:王承宗叛,帝以吐突承璀率师出讨,居易谏日:‘唐家制度,每征伐专委将率。比年始以中人为都监,韩全义讨淮西,贾良国监之,高承文讨蜀,刘正亮监之。此疑其初也。《宋朝会要》曰:国初,诸州都监,或杂文臣,其后遂罢,止以武臣为之。乾德三年五月勅,差起居舍人刘兼通判泗州,兼兵马都监是也。太平兴国三年五月,以客省使翟守素为两浙诸州兵马都监。此又国家命官之始也。”将宋朝地方的兵马都监与唐朝宦官担任的军队都监联系一起,仿佛兵马都监是唐朝宦官监军的余绪。都监、监押分布于各级地方区划,“县或知县兼充”,即知县一般兼任地方兵官,而在县官俸禄制度中,“京朝官及三班知县者,亦许给县令奉。本官奉多者,以从多给。(兼监兵者,止请本奉添给)”。二者又有一致之处。李昌宪的研究似乎解释了这一问题:在路州县三级由都部署至都监、监押组成的一个新的完全不同于唐代的地方统兵体制就完全确立后,“在这一体制中,都监、监押自其出现于历史舞台之始,就充当着监临节度使、刺史及其兵马的使命,以后又逐渐取而代之,夺取了统兵权”。如果地方监军就是兵马都监、监押的统称或别称,那就解除了一系列问题。

其一,为何《宋史·职官志》等史籍对地方监军职掌无专门介绍呢?因为其职掌就是都监、监押的职掌,已有明确记载;其二,为何地方监军自宋初之后便不再具有监督地方官的职能呢?因为路州县三级由都部署至都监、监押组成的新的地方统兵体制确立了,逐渐夺取了统兵权,职能改变;其三,为何南宋不再出现地方监军的行踪呢?因为南宋地方统兵体制变化很大,都监地位下降,不再是地方军事主官。但是仍有疑问:一,如果监军仅是别称,为何频繁出现于官方正式文件中呢?二,淳化五年李顺的农民军攻打剑州时,“都监、西京作坊副使上官正,成都监军、供奉官宿翰合击大破之,斩馘殆尽”。又:上官正“淳化中转作坊副使,剑门都监。李顺之乱,分其党趋剑门,时疲兵数百人,正奋励士气以御之。会成都监军宿翰领兵投剑门,与正兵合,因迎击,大破贼数千众,斩馘殆尽”。在两处同一记载中,均一个明确说是(剑门)都监,另一个明确说是(成都)监军,可见至少在有些情况下二者不能等同,并非一个职务。

三、尾语

综上所述,监军制度是宋代一项重要的军政制度。体系上分为军队监军、地方监军;人员上分为宦官监军、武将监军、文官监军,性质也大不相同。

就军队监军而言,既然身负监督主将的使命,往往直接从皇帝那里领受主将不知道的密旨。如宋神宗时,林广率军讨伐泸蛮乞弟,“进次归徕州,穷探巢穴,发故酋甫望箇恕塜。天寒,士多堕指,而乞弟意不可得。监军先受密诏,听引兵还,遂班师”。尽管朝廷对其在军政的危害心知肚明,但源于内心深处对军官的不信任,仍坚持推行以巩固皇权。宦官监军以及走马承受从北宋中期兴盛,后期达到高峰,至南宋销声匿迹。南宋的朝廷官员监军比较随意,宦官不再监军后,呈现出长官即可任命、不限文武、有更多的带兵权等特点。

监军是皇权的延伸,是强加于军队的制度。但出于自身安全等原因,也有官员主动提出派遣监军来监督自己。如煕宁七年,知煕州王韶任资政殿学士,兼制置泾原秦凤路军马粮草,负责经营熙河地区,“先是,韶自煕州入觐,与二府议夏国事于资政殿,韶请一中人在军中往来奏事。王珪曰:‘中人监军非善事,若陛下于韶无疑,则不须如此””。宋神宗仍派宦官李宪“往视师”。元丰四年,权鄜延路马军副都总管兼第一将种谔向朝廷报告,西夏发生政变,“宜乘此时大兴王师,以问其罪。仍愿陛下假臣鄜延九将汉、蕃人马之外,量益正兵,选陛下左右亲信中贵人为监军同行,文武将佐,许臣自辟置”,发起进攻可一举消灭西夏。都是率领大军攻打敌国,担心皇帝疑心而采取的策略。派遣监军是皇帝的不自信,请求监军是大臣的不自信,两种不自信导致监军的泛滥。这样的事例似也说明,至少当时派遣监军并非制度性的或并非每次战役、每支军队都一定会派监军,否则主将就不会主动请求了。

仍然是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原则,宋代皇帝也不允许监军过分出格以危害皇权和国防。景德元年颁布的《临军赏罚令》规定:“若尅日会战不齐者,夜喧众者,不俟贼稍前而乱射者,阵成列而监军诸校使臣擅简一卒一骑者”,“并斩”。主将有权处死阵前违令的监军。在“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治国理念下,士大夫政治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监军。一些忠勇果敢的官员不畏其权威,甚至训斥监军的宦官,威胁以军法处置。如康定元年杨偕为枢密直学士、知并州时,“有中官预军事,素横,前帅优遇之。偕至,一绳以法,命率所部从副部署赴河外,戒曰:‘遇贼将战,一禀副部署节度。中官不服,捧檄诉,偕叱曰:‘汝知违主帅命即斩乎!监军怖汗,不觉堕笏,翌日告疾,未几遂卒,于是军政肃然”。宋仁宗处死导致三川口之役失败的监军黄德和,也是皇权对监军制度的校正。

地方监军的情况扑朔迷离,主要不在于其神秘,而是可能就是都监、监押的别称。宋初不久就失去了监军的本意,成为地方军事主要官员。宋仁宗之后地方连监军一词也消失了,只有“监兵”之说。至南宋,州县级监军、监兵彻底消亡。

宋代监军一词不同寻常,包括多种职官,或为本名,或为俗称,因而或名实相符,或有实无名,或名存实亡,是宋代官制庞杂、虚实结合特点的据体体现。本文只是从词语角度予以概述和提示。

以上对宋代监军的研究仅是初步的复原,不少具体问题如南宋监军的性质如何判断,边防地区的地方监军和军队监军、军队中官员监军和宦官监军、都监和监军难以区分等等,还有待更多的研究和明晰。尽管如此,本研究仍具有学术意义。宋代监察制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都未涉及军事监察,本研究换个角度即是宋代的军事监察体系,可弥补其缺憾。同时,对于地方官制、地方统兵体制、军事制度等领域,也有补充、拓展、完善的意义。是耶非耶?唯多加研究方知。

注释

①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十《中官出使及监军之弊》,中国书店,1987年,第264页。②季德源:《中国历史上的监军制度》,《军事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③诸如史建群《秦汉监军制度简论》,《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陶新华《北朝的军事监察官——监军、军司》,《殷都学刊》2005年第1期;张学军、张生三《略述唐代宦官监军之弊》,《南都学坛》1989年第3期;李渡《明代监军制度述论》,《文史哲》2010年第2期。④张其凡:《宋代宦官对军队的监督与指挥概述》,《中州学刊》1992年第3期。⑤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第445—446、444页。⑥季德源:《中国历史上的监军制度》,《军事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⑦苗书梅:《宋代州级属官体制初探》,《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3期;贾玉英《宋代监察制度》,河南大学出版,1996年。⑧李昌宪:《试论宋代地方统兵体制的形成及其意义》,《史学月刊》1996年第2期。认为中唐以来以节度使、镇将为地方统兵系统的体制为宋朝部署、钤辖、都监、监押统辖所取代。⑨《宋史》,卷二七八,《马全义传附子马知节传》;卷四六六,《李神福传附弟李神佑传》;卷四六六,《窦神宝传》;卷四六七,《李宪传》;卷四六八,《童贯传》;卷四六九,《蓝珪、康履传》;卷四一七,《赵葵传附兄赵范传》;卷二五七,《李处耘传》;卷二七四,《王侁传》;卷二七二,《杨业传》;卷四六六,《张崇贵传》;卷四六六,《王继恩传》;卷四六七,《李舜举传》;卷三二一,《吕诲传》;卷三七一,《宇文虚中传》;卷二五三,《孙行友传附子全照传》;卷二〇〇,《刑法二》;卷四四〇,《柳开传》;卷六三,《五行二上》;卷六四,《五行二下》;卷三〇七,《乔维岳传》;卷四五二,《蒋兴祖传》;卷三〇七,《乔维岳传》;卷二八〇,《王荣传》;卷三〇九,《常延信传》;卷二八〇,《张思钧传》;卷一七一,《职官志一一》;卷三〇九,《常延信传》;卷四六六,《张崇贵传》;卷三〇四,《周渭传》;卷二七八,《马全义传附子马知节传》;卷四六三,《杜审琦传附孙守元传》;卷四,《太宗纪一》;卷二五八,《潘美传》;卷二五五,《郭崇传》;卷二六六,《辛仲甫传》;卷二,《太祖纪二》;卷一六一,《职官志一》;卷二五〇,《王审琦传附子承衍传》;卷二五四,《侯益传附孙延广传》;卷三〇四,《周渭传》;卷二五七,《李处耘传附子继隆传》;卷四七八,《南唐李氏世家》;卷二七六,《王宾传》,卷十,《仁宗纪二》;卷一七一,《职官志一一》;卷五,《太宗纪二》;卷三〇八,《上官正传》;卷三三四,《林广传》;卷四六七,《李宪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9450、13606、13600、13638、13658、13668、12504—12505、8961—8963、9364、9304—9305、13618、13602、13644、10428、11527、8873、4987、13027、1387—1388、1400、10117、13288、10117、9500、10155、9509、4109、10154、13618、10056、9451、13539、59、8991、8902、9179、23、3769、8817、8885、10056、8963、13862、9409—9410、208、、4109、93、10137、10738—10739、13638页。⑩吕中:《宋大事记讲义》卷三《平盗贼》,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86册,第221页。宋祁:《景文集》,卷四四《御戎论·篇之三》、卷十二《送天雄监兵李中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88册,第389、103页。王珪:《华阳集》卷四八《推诚保德翊戴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太保致仕上柱国颍国公食邑八千四百户食实封二千一百户赠司空兼侍中龎公神道碑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3册,第355页。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二《名臣》,中华书局,1981年,第15页。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十,中华书局,1983年,第102页。黄榦:《与晦菴朱先生书》(七),《全宋文》卷六五三六,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01—502页。张其凡:《宋代宦官对军队的监督与指挥概述》,《中州学刊》1992年第3期。戴复古:《石屏诗集》卷五《安丰倅李华被旨监军入闽讨贼华身督诸将先破贼巢穴所向辄胜招捕使之成功监军之力居多守汀州四年民赖以安有应变压难之才仆游汀邵间实知其详为赋二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65册,第673页。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三《制置杜大卿》、卷六四《沿江制参程若川为监军应白鹿几之急转一官》,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176、1694页。《宋季三朝政要笺证》卷一,宝庆元年七月,中华书局,2010年,第23页。包恢:《敝帚稿略》卷六《冯抚属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78册,第766页。文天祥:《文天祥全集》卷十六《萧架阁第一百二十四》,中国书店,1985年,第426页。吴泳:《鹤林集》卷十八《论天命人心国势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76册,第175页。洪咨夔:《平斋集》卷二二《史全之监军平蔡州转两官制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75册,第264页。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三〇《自煕宁至靖康人物》,中华书局,1986年,第3102页。杜大珪编《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四三,李宗谔:《曹武惠王彬行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50册,第531、532、536页。张其凡:《杨业之死发覆》,《史学月刊》2008年第5期。赵汝愚编《宋名臣奏议》卷六三,余应求:《上钦宗论中人预军政之渐》《上钦宗乞罢随军承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705、706页。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一,建炎元年十二月丁卯;卷七十,绍兴三年十一月丙辰,中华书局,1988年,第252、1178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六,康定元年二月己丑;卷六八,大中祥符元年正月戊辰;卷七三,大中祥符三年四月丁丑;卷十三,开宝五年八月癸卯;卷十三,开宝五年十月乙卯;卷五八,景德元年十月壬午;卷七一,大中祥符二年四月丙戌;卷二十,太平兴国四年三月乙未;卷六,乾德三年十一月乙未;卷七,乾德四年正月末;卷十二,开宝四年二月癸亥;卷十九,太平兴国三年二月己卯;卷三六,淳化五年五月庚午;卷五六,景德元年六月癸酉;卷十一,开宝三年二月已卯;卷七八,大中祥符五年六月辛丑;卷四四,咸平二年四月丙子;卷六三,景德三年五月辛亥;卷五五,咸平六年十月丙戌;卷二五〇,煕宁七年二月己巳;卷三一二,元丰四年四月壬申;卷一二九,康定元年十一月丙子;中华书局,1986年,第2973、1520、1668、288、290、1273、1599、447、160、166、259、423、789、1240、241—242、1769、943、1401、1216、6080、7566、3058页。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三一《镇安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中书令谥文简程公墓志铭》,中华书局,2001年,第463页。彭乘:《墨客挥犀》卷四《柳如京取钱氏女》,中华书局,2002年,第320页。邵博:《闻见后录》卷二九,中华书局,1983年,第226页。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二九《官制沿革上·仁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08册,第765页。范仲淹:《范仲淹全集》卷十四,《资政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赠太子太师谥忠献范公墓志铭》,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48页。刘敞:《公是集》卷三六《待月亭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5册,第710页。强至:《祠部集》卷二五《代友人上张刑部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1册,第256—257页。晁补之:《鸡肋集》卷十《赠戴嗣良歌时罢洪府监兵过广陵为东坡公出所获西夏刀剑东坡公命作》,四部丛刊初编本,第5页。杨亿:《武夷新集》卷十《宋故推诚翊戴同德功臣山南东道节度管内观察处置桥道等使特进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使持节襄州诸军事行襄州刺史判许州军州事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食邑一万四百户食实封三千二百户赠中书令谥曰忠武李公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86册,第473页。胡寅:《裴然集》卷十八《寄张相》,中华书局,1993年,第380页。胡宿:《文恭集》卷三八《宋翰林侍读学士朝请大夫尚书右丞提举万寿观公事勾当三班院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五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礼部尚书谥恪李公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88册,第950页。郑獬:《郧溪集》卷十九《右谏议大夫充天章阁待制知沧州兼驻泊马歩军部署田公行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7册,第290页。王禹偁:《小畜集》卷二八《谏议大夫臧公墓志铭》,万有文库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298页;参见《宋史》卷二七六,《臧丙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9358—9359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五,大中祥符三年五月己亥,中华书局,2001年,第1723页。原标点为“余为第三等,授近地知州、监、军。”误。孙逢吉《职官分纪》卷四七《诸路提点刑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23册第850页)作:“第三等监兵,并免远任”,可为佐证。《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二之三,中华书局,1957年,第5950页。《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九之一,中华书局,1957年,第3530页。高承:《事物纪原》卷六《都监》,中华书局,1989年,第313页。李昌宪:《试论宋代地方统兵体制的形成及其意义》,《史学月刊》1996年第2期。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五二《兵考四》,中华书局,2011年,第4554页。

责任编辑:王轲

猜你喜欢

宋代
生熟无界:羁縻政策视域下的族群互融
浅谈宋代哥窑“金丝铁线”之美
宋代女子缠足的特点及其成因探析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宋代官员履历造假缘何屡禁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