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驱动高校发展的动力、模式与成效研究

2014-02-20朱建新

科教导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成效动力模式

朱建新

摘 要 当前,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日趋重视,将其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并整合多种资源驱动高校的发展。本文以H校为例,对其所在市H市驱动其发展的动力、模式和成效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 政府驱动 高校 动力 模式 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资源依附理论认为,资源使组织对外部环境形成依赖,组织通过与环境的交换实现自身的发展。①获得优质的办学资源,是高等教育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东部较发达地区的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日益重视,将其作为区域间竞争的关键要素之一,并整合多种资源驱动高校发展。在这种驱动力的作用下,一些高校实现了在某一阶段的快速发展。本文以H校为例,对高校迎合这种驱动,寻找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路径进行研究。

1 政府驱动地方高校发展的动力

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驱动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激励。当前,为公众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已成为地方政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优质的高等教育,具有为地方政府塑造良好形象、从而对其产生政治激励的功能。在区域高等教育大众化已初步实现阶段,原先精英教育时代所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被稀释,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公众所迫切渴望的,这种需求也逐步转化为地方政府的一种政治责任,为履行好职责,地方政府动用所拥有的资源,支持地方高等教育的需要。

其次,资源激励。教育必定要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②当前,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随着经济发展从对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资源依赖向对知识资源和高技术劳动力依赖转移,高等教育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推动力和区域人才、知识、技术、信息、平台集聚的高地,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除了经济实力的竞争之外,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正成为区域之间竞争的重要场所,作为区域文化重要标志的高校也更为人们所重视。因此,提升本地区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将地方高校融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已成为地方政府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优先考虑的途径。

第三,成效激励。政府是一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立性主体。政府在实施某项政策时,必定考虑其政策的最大成效。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驱动,必定要考虑一所大学在短时间内通过各种资源的集聚实现有效提升的可行性。而国内外一些一流大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如香港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等短时间内实现在快速崛起使地方政府看到了这种驱动效度的现实存在。H市政府也因此相信,只要加大资源投入,就有可能促使H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迅速崛起,并最终使之符合H市城市发展水平甚至引领H市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2 政府驱动高校发展的有效模式

第一,体制撬动模式。教育体制虽然是在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然而在其形成以后,对教育活动又有一定的制约作用。③经过多轮改革,当前,我国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基本确立,地方政府尤其是省一级政府较以往掌握了更多的对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权、管理权和政策制定权,同时,地方政府还可依据《高等教育法》,进一步简政放权,落实高校依法应当享有的办学自主权,从而激发高校办学活力,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H校是一所市属高校,其业务上的指导权限在省级政府,其他办学权限在市政府。近年来,在省市两级地方政府的支持下,H校的内外部体制机制得到有效理顺:一是完善了学校的拨款体制,将学校拨款体制由“市政府—教育局—学校”三级调整为“市政府—学校”两级,加大了学校争取市政府资金支持的权限;二是市政府成立H校建设一流综合性大学领导小组,建立了政校共建的新体制,三是将H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到H市经济社会整体规划之中,四是省教育厅代表省级政府赋予了H校教育改革与开放试点权,其中包括创业型大学建设试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新机制改革试点、本科院校自主招生试点等多个项目。这些工作使H校既获得了必要的政府支持,改善了外部环境,又获得了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第二,资金撬动模式。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明显增强,财政投向从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转移到教育等民生领域,同时,通过开征地方教育附加费等政府基金,也使地方政府有更多的财力投入到高等教育上。为保障H校发展所需资金,H市下发文件明确,“每年市财政安排的H校教育经费增幅要高于市财政支出增幅、高于全市教育经费增幅、高于省属高校拨付标准”;划拨12亿元内涵建设资金,加速学校内涵建设步伐;同时,H市又专门划拨3200亩土地、投资100多亿元建设H校新校区,解决学校办学空间不足的问题。这种大力度的财政资金驱动有效缓解了H校过去几年中因规模扩张带来的办学空间不足、办学资源稀释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资金保障。

第三,市场化模式。市场经济给高等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将表现为一股强有力的动力机制,驱动高等教育加快改革步伐。④市场是政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另一只手,政府可以通过运用市场化的价值和策略来自管理高等教育,提高高校的运营效率,效益和效能。近年来,地方政府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积极引导高校从被动、封闭的发展模式转向主动、开放的发展模式,引导高校主动迎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办学。台湾著名教育学者戴晓霞认为,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特征有多个方面,其中两个十分重要的是“市场主导课程”、“强调效益”。H市近年来努力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推动H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如在H校先后成立旨在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商学院、培养动漫人才的国际动漫学院、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同时,H市政府对于学校建设尤其是内涵建设进行专项审计和考核评估,如在12亿元内涵资金的投入方面,市政府对于资金投向的规划、论证和考核评估十分重视,不仅对于学校的学科规划进行了国际招标,还邀请国内外专家和市相关部门共同组成评估小组对资金投入的效益进行评估论证,确保资金投入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3 政府驱动高校发展的成效

第一,理念的嬗变。当前,我国高校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给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政府驱动高校发展,最大的成效是实现了高校办学理念的嬗变。在政府驱动下,高校已不再满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充足生源和规模扩张,逐渐将重心转向办学质量的提升,竞争带来的危机感使高校不断通过制定战略规划来寻找自己发展的空间,人才培养也不仅仅是大多数高校唯一的责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在大学日益凸显,“按部就班”的传统管理模式也逐渐为面向社会、服务师生的管理模式所取代,关爱师生、以人为本成为高校吸引优秀人才来校任教和优秀生源来校学习的主要宣传口号,在服务中求发展成为地方高校办学的重要思路。通过政府连续多年高强度的支持,H校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思路等方面都发展了重大变化。在H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中,学校实事求是地根据所处的客观环境、社会需要状况和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提出了实现学校从普通大学向一流大学转型、从师范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转型、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战略目标和“以质量树品牌、以转型促发展、以特色创优势、以服务求发展”的办学思路,在这些目标和理念的引领下,H校“只争朝夕”推进发展的校园文化逐渐形成,服务区域发展、国家建设的信心和能力也不断增强,学校发展成效明显。

第二,特色的彰显。特色办学是高校实现快速发展的捷径,学科是高校发展的龙头,地方高校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打造具有一流水平的特色学科,形成学科竞争的优势和比较优势,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和品牌化的发展。近年来,H校根据H市建设以信息和服务产业等知识产业为中心、以旅游服务业为特色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生态圈”、“创新型”、“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需要,主动调整学科结构,积极扶植和培育具有区域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新兴学科和特色学科。目前,H校已拥有省级重点学科1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创新团队4个。同时,在做大做强基础学科的基础上,一批应用类学科群,如高新技术学科群、文化创意学科群、商业与管理学群、医药卫生学科群和教育学科群已初步形成,较好地适应了区域内教育与培训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物医药卫生产业和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产业的需求。

第三,实力的提升。高校办学实力提升是政府实施驱动的重要目标。H校经过几年的建设,各项办学指标已实现大幅度提升。学校的本科教学业绩考核从2009年的位列省内高校第11位上升至2012年的第7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从2008年的12.5%上升到45%,列省内高校第3位;外来科研经费从2008年的2041.55万元增至2012年的1.3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从2008年的11项增至2012年的93项,省内高校排名从第9位上升至第2位;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从2008年的4项增至2012年的18项,列省内高校第1位。学校的社会声誉度不断好转,一本生源录取率从2008年的23%上升至2012年的40%,研究生一志愿报考率从23%上升到2012年96%。

第四,校地的融合。实现校地融合,是检验“威斯康星”思想能否在中国落地生根的重要标志,也是政府驱动高校发展的最终目的。H校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学科、多功能、“接地气”的综合优势,整合校内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关键要素,结合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面向区域内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依托与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学科,与区域内骨干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有组织创新,支撑和引领行业、产业技术进步,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以该校有机硅化学及材料技术实验室为例,近年来,该实验室通过整合省内乃至国内从事有机氟硅产业的科技力量,建立了一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其中包括省氟硅化学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国家新材料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有机氟硅材料分中心平台等,2010年,实验室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成功转让给地方企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数十亿元。学校充分发挥人才与研究优势,积极开展社会合作,五年中与当地政府、企业、社区等开展合作项目达数1500余项,横向项目经费超1.2亿元。学校已真正成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子系统。

基金项目: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度“城市学研究”专项课题(2012csx23)

注释

① 王菊.资源依附与高校发展定位的类型选择——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我国高校发展定位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3).

② 潘懋元.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理论思考——在第二次全国大学教育研讨会上的发言[J].教育评论,1989(1).

③ 孙绵涛,康翠萍.教育机制理论的新诠释[J].教育研究,2006(12).

④ 邬大光.办学体制:深化高教体制改革的关键[J].高等教育研究,1998(2).

参考文献

[1] 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4.

[2] 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别敦荣,译.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3] 郭丽君,地方高校发展的困境与战略选择——基于政策博弈的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09(5).

[4] 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 林莉君,中国地方高校受多种因素制约发展滞后[N].科技日报,2012-12-25.

[6] 张应强,彭红玉,地方高校发展与高等教育政策调整[J].高等教育研究,2008(9).

猜你喜欢

成效动力模式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阳光动力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动力船
把美好的想像转化为动力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