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风格理论回顾与新进展

2014-02-13于晓宇王艳郑海英赵阳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年3期
关键词:回顾新进展

于晓宇 王艳 郑海英 赵阳

[提要] 本文系统回顾了从上世纪初到现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认知风格理论的研究从百花齐放到逐步整合统一的现状,展望未来认知风格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认知风格;回顾;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10日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不同的心理学者都对认知风格这一领域的出现有所贡献。Allport在1937年提出“生活风格”概念,他可能是第一个正式将“风格”结构和认知联系起来的研究者。从20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人们围绕着认知风格展开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很多经验。一般将认知风格理解为个体组织和表征信息的一种偏好性、习惯化的方式。

一、认知风格的早期理论

在认知方式的早期研究中,研究者倾向于以认知的某一具体过程或维度为基点去探讨认知方式问题。从研究方法上看,侧重应用分析的方法,几乎认知的每一具体过程:知觉、记忆、思维、问题解决等都有学者研究过其方式问题。这些研究为后期的认知方式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1、根据认知的知觉方式,将认知风格分为场依存型—场独立型、拘泥型—变通型。美国心理学家Witkin和Asch在垂直视知觉的研究认为场独立性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而场依存性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1954年克雷恩提出拘泥型—变通型认知方式。它是指个体在外在刺激干扰下因注意力是否集中而产生的个别差异。拘泥型个体容易因外物的变化而分心;而变通型个体则能较好地控制自己,不易受到外界因素变化的干扰。

2、根据认知的记忆方式将认知风格分为平稳型—敏锐型、复杂认知型—简约认知型。霍兹曼和克雷恩指出,平稳型者会简化他们感知过的东西,倾向于在旧经验的基础上吸收新知识,惯于遵循类化原则。敏锐型者则惯于遵循辨别原则,倾向于强调当前感知的任务并把它们单独处理,以区别于旧经验。凯利等人依靠段落完成法等测量方法,对复杂认知型—简约认知型认知方式维度进行了研究,复杂认知型个体在知觉过程中能考虑到各种不同线索,并能尝试综合运用它们,简约认知型个体则不善于处理复杂的问题情境,惯于按简约法则行事,不能全面照顾各种线索。

3、根据认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将认知风格分为冲动型—沉思型、概念型—知觉型。冲动型—沉思型维度最初被卡根及其同事用于描述个体对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问题的反应速度的差异。沉思型者总是谨慎地检查完各种假设,确定没有其他情况时才给出答案。冲动型者则对问题未予以通盘考虑时便匆忙给出了问题的答案。因而前者表现为反应较慢而错误较少,后者则是反应迅速而错误较多。1960年,布罗弗门研究指出,概念型的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能面对众多的条件,把握住问题的关键,形成一定的概念性认识;知觉型的个体只能凭知觉看到问题的表面,对问题的理解仅限于知觉水平。

4、根据认知的逻辑推理方式将认知风格分为跳跃型—渐进型、扫描型—聚焦型、广式分类型—狭式分类型。跳跃型—渐进型维度最早是帕斯克等人于1972年在随意学习状态下对学习者解决问题的实验中确定下来的。渐进型者注意探索具体明确的材料,倾向于查看较少的资料,用一种逐步推进的方法来肯定或否定他们的假设;跳跃型者则喜欢浏览大量资料来寻找某些范式或关系,倾向于检验大量预测的或相关的假设。

5、根据认知的思维方式将认知风格分为聚合思维型—发散思维型、分析考量型—非分析考量型。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是由吉尔福特于1959年在介绍其“智力模型”时提出的。聚合思维型者面临认知任务时会从所有相关信息中提出唯一明确固定的解决办法。发散思维型者面对不止一个答案的问题时,思路开阔,能提出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麦西克1963年在研究个体概念的形成时,把认知方式分为分析考量型—非分析考量型。分析考量型个体的思维倾向于从问题任务的显著特征着眼,而非分析考量型个体的思维倾向于从与构成主题有关的因素着眼。

二、认知风格的整合

1、“洋葱”模型。Curry根据研究提出,人格、认知风格和行为风格是相互作用、有机结合的。他把这三者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一个“洋葱”。人格处于最深层的人格类型,是人最稳定、最不易改变的特征。中层是信息加工风格或认知风格,它受人格因素的制约,受环境影响可以改变,该层比最外层稳定,但仍能被学习策略加以修改。它处在基本人格水平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环境的交叉上,是个体处理信息的加工方式的特征。

2、认知风格研究的三种取向。20世纪下半叶,能力和智力研究在解释个体差异上遭受挫折,认知心理学家对认知风格的兴趣逐渐增强。Sternberg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1997年,Grigorenko和Sternberg对诸多认知风格理论进行了分类,认为它们可以纳入三个类别,即:认知中心取向、人格中心取向、活动中心取向。

认知中心取向:认知风格的认知中心取向关注基本认知过程的风格特点,研究者们在知觉、思维等领域所做的工作即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反映。认知中心取向的研究主要涉及3个方面:问题解决、学习和知觉。在这类研究取向中值得一提的是Sternberg的思维风格理论。

人格中心取向:研究者们不仅把认知风格看作是认知的,同时也包括情绪、动机和情感成分。Jung的心理类型理论和Gregorc的能量理论是人格中心取向的代表。

活动中心取向:以活动为中心的方法是心理学中以风格为基础的研究的典型传统。活动性的认知风格以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为指征。学习风格是学生形成的适应于教学活动的各种方式,可分为4类:聚合型、发散型、顺应型和同化型。

3、认知风格系统模型。英国心理学家Riding等人回顾了以往提出的30多种认知风格类型理论,通过分析每一种认知风格理论的基本描述、评价方法、对行为的影响以及模型间的相关,认为过去提出的众多认知风格理论是某些潜在的相同维度的不同名称或标签。他们通过因素分析法实证了这一推断的合理性。他们认为已有的认知风格类型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的认知风格维度:整体—分析维度和言语—表象维度。整体分析维度认知风格包括场独立—场依存性,粗放型—敏锐型,冲动型—反思型,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整体思维—序列思维,具体的顺序性—具体的随机性—抽象的顺序性—抽象的随机性,同化者—探索者,适应者—革新者,推理型—知觉主动型—周密思考型。言语表象维度认知风格包括抽象思维者与具体思维者,言语型—视觉型。

主要参考文献:

[1]陆小英,方格.认知风格的系统模型及测评方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8.11.

[2]沃建中,闻莉,周少贤.认知风格理论研究的进展.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4.

[3]杨治良,郭海燕.认知风格的研究进展.心理科学,2001.3.

猜你喜欢

回顾新进展
科研新进展
大学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材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蒙中西医防治脑卒中(萨病)新进展
2014医改攻坚新进展
无人机电池研发新进展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GRP78研究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