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中医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因素分析

2014-02-05张志国王慧生邓晓妍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青年教师院校

张志国,王慧生,邓晓妍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经过50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医高等教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校园规模、招生人数、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化。成绩令人欢欣鼓舞,但是,我们要清楚的看到功劳簿的下面所隐藏的人才培养质量下滑的问题,随着医疗模式的改革,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中医事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医高等教育到了应该反思的时候,我们应明晰阻碍中医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基础性问题,才能避免中医高等教育质量的继续下滑。

一、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每况愈下

教师是中医人才的直接培养者,教学过程中指导的主体,中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中医专业任课教师教学能力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比如课堂组织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知识传播能力等教学普适能力;另一个方面是指中医理论水平、临床实践能力等专属能力。

当前,各中医院校在专业青年教师的选聘和使用上,存在着几个共同的现象。第一是重教学过程的普适能力,忽视中医专业教师的专属能力,缺少对应聘者中医临床能力的考核,《礼记?曲礼》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尚不能当合格中医大夫的人,也不应该具有资格胜任老师;第二是在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缺乏健全的中医临床专属能力培养机制,使得广大的青年教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只能是照本宣科,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第三是在职称评审制度、学校发展定位等多方面表现出来的功利思想引导小,青年教师重科研能力培养,轻教学、临床能力发展的现象得到进一步强化,使得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问题愈加突出,教学水平愈加下降。有统计结果表明,截止到2008年,40岁以下教师占到了64.1%,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中医高等教育亦如此,青年教师教学质量问题急待引起我们的重视[1]。

二、管理机构舍本逐末

中医高等教育存在着以行政领导为中心的管理与评价体制,管理手段单一、粗糙。管理机构不能做到分类管理,长期违背医学教育规律,忽视中医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人才培养质量,而以标志性成果的数量来考核中医院校的教育质量。诸如“本科教学评优”“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专业综合试点改革”等,各类项目如走马灯一样,令人目不暇接。在“望闻问切”之后,经过辨证分析,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些项目和学生培养质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从侧面说明舍掉了评价中医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根本,即培养的学生质量。

管理机构采用该种方式在于两方面原因。首先,对中医高等教育认识不充分,注重中医教育所具有的高等教育共同属性,而忽略了医学教育的特殊属性,即医学教育是民生事业,医学教育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都密切相关,人们对医学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具有较高的期望值;其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很难评价的,仅仅考核在校生的表现是远远不够的,至少需要经过5-10年以上的周期,由社会、用人单位、毕业生自身等多方面评价信息综合得出,由于工作之难、周期之长,在“官本位”思想的作祟下,高校主管部门只能是舍本逐末,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用可量化的指标作为衡量标准,用标志性成果的数量直接体现中医高等院校教育的质量。重表面轻内涵的管理方式,如同指挥棒一样,不断强化高校,忽视内涵建设,而追求标志性的成果,错误地引导着中医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式,制约着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学校发展追名逐利

科研和教学都是高校教师应该完成的工作,需要协调发展,但是在管理机构指挥棒的作用下,中医院校纷纷将学校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竞相追求科研课题立项数目和金额、论文发表的级别和篇数,各校实验室条件愈来愈好、成百上千万的仪器设备愈来愈多,但是这些做法,正在一点一点地打乱中医高等教育的质量体系,将“科研能力”至于“教学能力”之上,学校工作重心逐渐偏向科研,导致教师无心教书,而去搞些追名逐利的事,忙于申报各级课题、开展科学研究上,应付教学。

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管理机构指挥棒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医高等教育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重功利,轻长远的倾向,由于中医药现代研究得到成果快,在名利等方面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中医人才质量需要经过很长的周期验证,为了争取管理机构支持、争取生源、争取学科地位,中医院校逐渐的将“研究”放在首要的位置,原本教学是学校主线性工作,现在只能退居二线,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四、医学生选拔条件过于宽松

选拔什么样的人学习医学,是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历代统治者在兴办医学教育时都很重视的问题,在遵循一般的教育规律的同时,特别重视医学教育的特殊性,不能像普通教育那样“有教无类”。《内经》将适合的人统称为“其人”,即在智力、毅力、品德各方面都适合的人,在智力上有良好的先天禀赋和悟性,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昔在皇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循齐,长而敦敏……”;在毅力上应有强烈的志愿志向,有恒心;在品德上能够恪守“立功、立德、立言”的人生价值目标,《灵枢?官能》有云:“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2]。

目前,各中医院校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严格遵守一般的教育规律、忽视医学教育的特殊性的现象,执行宽松的医学生选拔制度。在招生环节,大部分院校没有录取学生的自主权,完全按照国家录取分数线,遵照国家的招生政策,无法发现和选拔优秀的能够学医的学生;在培养环节,没有选拔淘汰机制,在社会压力下,无奈的降低培养标准,以保证学生能够顺利毕业。由于不能选拔出达到“其人”标准的学生,势必使提高中医高等教育质量的成为一句空话。

五、传统文化底蕴所剩寥寥

国民经济发展依赖于“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消费是指内部需求,即就是本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它是经济的主要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发展也需要“三驾马车”,即知识、能力、底蕴,底蕴即就是学生个人的传统文化素质,是学生发展的内部动力。《内经》提出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即所谓“不通天地人,不可以为医”。后世医家更是进一步发挥,认为学医者要广泛学习经史百家、天文历算、老庄之说乃至佛家经典等等,拥有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是作为医生的必要条件。上述观念显示着中医人才培养与传统文化之间密切联系,借助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这一丰腴的母体,源源不断地吸收其营养,并将生物、社会、心理、环境紧密结合,不断积淀学生自身深厚的内涵与功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全面发展。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交往日益频繁,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需要、共求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不同类型文化的交融。文化交融蚕食着中医高等教育学生成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现在,好莱坞大片、洋快餐、巴黎时装、洋品牌在中国已获得了青年一代的追求与崇尚,时尚消费文化成为人们的追崇,压缩了传统文化的份额和影响力;同时中医院校学生以理工科的考生为主,他们此前所受的教育是以数、理、化为主导的科学体系,建立的是因果联系、可量化的、分析还原的思维方式,与中医理论的随机辨证、抽象化的、宏观整体的思维模式有相对明显的区别,影响了学生对中医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综上所述,中医高等教育已经发展到十字路口,我们需要对50多年历程进行反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返璞归真,以医学生培养质量为惟一标准,以培养出能够担负起中医事业的壮大任务的中流砥柱。

[1]孙 诚,王占军.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师资队伍结构现状分析[J].大学(学术版),2010(8):69-77.

[2]王振国.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M].山东:齐鲁书社,2006:65-70.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青年教师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用人文关怀激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