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头翁汤治疗湿热蕴结证经验

2014-02-05王永刚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苦寒舌体肝经

王永刚

(河南省太康县人民医院急诊ICU,太康 461400)

白头翁汤治疗湿热蕴结证经验

王永刚

(河南省太康县人民医院急诊ICU,太康 461400)

白头翁汤;湿热蕴结;经方

白头翁汤本是《伤寒论·厥阴篇》用于治疗热利下重的方药,本人通过加减治疗湿热蕴结证,扩大了白头翁汤的使用范围,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应用经验做以下总结。

1 方药来源与方证分析

白头翁汤始见于《伤寒论·厥阴》篇[1]。 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3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2]“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热利下重,说明了疾病的症状与病因病机。“热利”二字说明白头翁汤所治疗的痢疾的病邪性质是热邪。白头翁汤主治肝经湿热下迫大肠,热邪损伤肠膜,引起大肠传导失司所致的热利。肝风夹热下迫大肠,故会出现腹痛。肝郁化火生风,风火相煽,往往挟有毒邪。热淤血壅,损失肠道脉络,故出现便血,粘液便,肛门有下坠、坠胀之感,下利不畅、滞涩难出、里急后重等下重的症状。

2 方药运用背景

2.1 基于今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体质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作劳作方式以及生存环境的变化,今人的体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人终日处于急躁、焦虑、抑郁等状态,肝气郁结,化火生风等情况在普通人群中普遍存在;加上很多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肥甘厚味不离于口,饮食不规律,饮食劳倦,脾胃内伤,肠道湿热蕴结,积滞不下。肝经郁热与胃肠湿热相互交结,虽然未必形成热利下重之病,但腹痛腹胀,大便粘不畅,排便不尽,大便次数增多等一系列症状蜂拥而至。正如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讲》[3]:“下重者,厥阴经邪热下入于大肠之间,肝性急速,邪热甚则气滞壅塞,其恶浊之物欲出而不得,故下重也”。

2.2 基于临床辨证论治思路 笔者认为,有邪应先祛邪,邪去正自安。《素问·汤液醪醴论》[2]所谓“去宛陈莝”者是也。湿热壅结,不管体质的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等,都应该先以燥湿化滞为主,以其它治法为辅,俾湿净热除,方应用益气、温中、收涩等治法。如果置湿热证而不顾,见寒而温,见虚而补,或者用药偏于滋腻,这样徒增湿热,加重瘀滞,于病情无益,且临床上往往寒热真假错杂,譬如湿热蕴积肠胃,气机不通,患者自觉症状可能是胃肠怕凉,怕风,食凉则胃脘胀满不适,腹部畏寒等症状,经过仔细辩证,选用白头翁汤加减治疗,结果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3 应用指征

白头翁汤证病位在肝与大肠,病机为湿热蕴结,以肝郁生风化火和湿热壅滞大肠为主。主要涉及脏腑为肝、大肠、脾胃,舌乃胃气之所熏蒸,故在辨证过程中应重视舌质、舌苔的检查。白头翁汤证为肝经郁热,肠道湿热蕴积所致,在舌质上可表现为舌两侧红,或者暗红,或者舌体两侧色泽不鲜明,比舌体其他部位颜色发暗,明显有郁热之象,这些都是肝经有瘀滞的表现。在舌苔上,苔多黄厚,并且多以舌根部舌根苔白厚、白腻或黄厚或黄腻为主。这是因为舌体根部主下焦病变,肠道积热,湿热蕴积,舌体根部会出现厚腻苔。脉象多弦或者弦数。临床常见胃肠炎,胆系感染,少腹痛,口腔溃疡,咽炎等皆可应用白头翁汤加减治疗。但凡脾虚湿滞,大便溏泄,完谷不化或寒湿泄泻,热毒不重者,不宜使用。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56岁。左下腹痛伴有腹泻5年,便前腹痛,大便急,排便不畅,日7~8次,大便偏细,肛门下坠感,无脓血便。患者平时脾气比较急躁,易发怒,饮食不节,肥甘厚味,食欲尚可,睡眠一般。舌质暗红,舌根部苔白厚腻。脉弦细。肠镜示:结肠多发息肉。

白头翁10g,黄连6g,黄柏10g,秦皮10g,煨木香6g,乌药6g,土白术15g,土白芍15g,茯苓15g,吴茱萸3g,山药20g,槟榔10g,补骨脂6g,肉豆蔻 6g,生甘草6g。上方7付,病人服药后腹痛消失,大便次数减为日2~3次,上方加升麻3g,丹皮炭10g,山药量增至20g。后又经过两次调理后,并嘱其饮食清淡,生活规律,节制饮酒以及肥甘厚味,患者症状基本消失,临床痊愈。

按:左下腹痛中医诊为少腹痛,少腹乃肝经循行的部位。该患者病缘于湿热蕴结肠道,肝脾不和。治以燥湿化滞,理气缓肝。方中以白头翁汤燥湿化滞,白头翁苦寒,善于清肠热,刮肠垢,治毒利。并且还具有升散的作用,它在清热、凉血的同时兼有清散的作用、散热的作用,能凉血舒肝。肝为厥阴风木,风动则木摇而火旺,白头翁临风偏静,长于驱风。黄连、黄柏寒以清热、苦以燥湿,厚肠止利。秦皮苦寒,能清肝胆及大肠湿热,并可凉血坚阴而止利。木香、乌药温中理气,白术、赤芍调和肝脾,山药、补骨脂、肉豆蔻固涩健脾肾,槟榔理气除胀导滞,佐吴茱萸辛以理气,温以散结,苦以固涩,制黄连诸药之苦寒,以成佐金之势,并防苦寒滞气。肺气得以正常宣降,可制肝气之横逆。肝气得制,而不克伐脾土,肝脾和,大便得以改善。诸药合用,共奏去湿热,通气机,和肝脾之效。

[1]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3.

[2]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8,27.

[3]陈修园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1073.

10.3969/j.issn.1672-2779.2014.12.004

1672-2779(2014)-12-0007-01

张文娟 本文校对:张文娟

2014-02-10)

猜你喜欢

苦寒舌体肝经
基于一种局部图像增强和改进分水岭的舌体分割算法
抗病毒药物联合火针与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的疗效分析
身体出现这些不适,疏通一下肝经
观菊赏鹦有怀
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舌体胖瘦精细分类
舌体大小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发病的相关性
侧卧养肝气 仰卧和五脏
咏棕树
望舌可预测中风
苦寒伤阴与坚阴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