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科研与地方经济共生发展研究*
——以高职为例

2014-01-20周蓼蓼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园区院校高职

周蓼蓼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地方院校科研与地方经济共生发展研究*
——以高职为例

周蓼蓼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任。然而,在地方经济发展与转型过程中,暴露出了高职院校科研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不利于高职科研自身持续健康的发展,也不利于其对人才的培养等。本文从正确认识高职科研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出发,剖析当前高职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的局限性,以此为基础,提出推进高职科研与地方经济共生发展的策略,以此来提升高职院校科研的社会服务功能。

高职科研;地方经济;共生发展

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提出了在教学、研究的基础上,高等教育还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并为其服务。由此,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便成了高等教育的三大使命。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漫长道路上,几乎所有的地方高校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大学如何承担起培养为地方所需要的大批各类人才的重任,科研如何融入地方经济的发展中,服务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高职院校,在其科研实力相对较弱的客观情况下,如何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一个现实又严峻的问题。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科研在追求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教育效益,从长远角度来讲,一定程度抑制了自身的长期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应找到自身的立足点和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实现科研与地方经济的共生发展。高职院校科研的发展才会走好,高职院校的综合发展才会更好。

一、正确认识高职科研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

高职科研与地方经济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地方院校科研只有与区域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其研究才能得到社会的支持,科研的发展才有持续的驱动力,高校才能成为企业技术进步的后盾和依托。高职的科研和地方经济应该说是互为服务和发展的关系。

(一)科研的发展服务并推动地方经济建设

从做科研来讲,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来体现的。科技成果必须通过实际实体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也就是说要通过企业或其他机构等纽带使成果市场化,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其服务与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与价值。从人才培养来讲,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本上依靠的是人才的发展,高职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性和应用性优势,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相对应的实用人才,为地方提供技术与智力支持。高职科研的发展,特别面向地方社会经济的科研,一定程度上会促进高职院校教学与地方实际相结合。教师从科学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既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高度,又能提高教学内容的宽度,更能够让学生掌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了解地方企业文化等,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经济建设为高职科研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持

第一,地方经济发展为高职科研提供经费支持和课题机会。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政策规划和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需要解决的难题和问题,客观上为地方院校科研提供了机会。这也是一种地方院校拓宽科研经费的扑到,缓解了高职院校经费不足、课题难找的问题,为科研的再投入提供支撑。第二,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地方高职院校科研提供实践能力。由于历史遗留原因,高职院校的科研相对较弱,要想提高科研实力,在实践中锻炼提升是关键。在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需要解决技术开发等难题,高职院校为其解决难题的过程,实际上是自身学习的过程,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另外,只有地方经济的发展,才能吸引各地人才汇集,这也为地方院校人才引进提供了环境支持,不至于人才流失。

二、高职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的局限性分析

高职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高等科研社会服务功能不仅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决定了高职院校自身影响力的提升。近年来,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服务功能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如服务社会的功能有限等,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因素:

(一)高职科研价值导向的局限性

第一,从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来讲,许多高职院校一味地强调科研产生的经济效益,市场需要什么,学校就做什么,实现“无缝对接”,而忽视了其所产生的教育效益资源。科研除了服务一线生产,还需服务教育教学实践,在与教育教学结合时,也有利于学校对人才的培养。

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包括为地方当前需要的服务,更包括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也就是为地方发展的未来服务。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不应该仅仅是教授技术,还需要培养人才适应企业文化的素养,从长远看,就是培养适应地方包括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人才。

第二,从高职科研管理的角度看,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弊端和局限性。大多数地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仍局限于“被动管理模式”,如课题申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奖项申报等传统模式,未能将科研管理与高校整体发展和地方创新工程的中长期规划相结合,加上高职科研基础相对较弱,科研条件较差等因素,致使高职的资源和优势未能充分得到发挥。其次,地方政府科研管理部门也缺乏对地方科研工作的调控工作。

(二)政府、学校、企业、市场等互动有限

地方院校与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合作既能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发挥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作用,又能提高地方院校为地方经济的服务功能。总之,地方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已逐步发展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但是,在新时期下,科技与经济融合的发展,传统的产学研模式虽然整合了学校、企业、科研院校等资源,却满足不了科技金融发展的现实问题,它涉及到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融资、价值评估、政策制度环境等,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静态生产,而是一个多元素互动的动态过程。其次,由于学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在社会职责、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差异,难以实现有效的互动。因此,需要政府、市场等在内的多元创新予以支持。目前,我国的科研活动还是以高校和科研院校为主,企业并未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吸收的主体,政府部门在协调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上,力度还不够,在对地方院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问题上,指导性还不够,未能有效地引导地方院校与企业、市场的互动,也缺少相关政策为企业与院校搭建长期合作平台,这些都抑制了地方院校科研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相互发展。

(三)高职科研创新力弱,成果转化难

当今,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的发展来实现,科技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也越来越显著。我国高职科研起点低,水平较弱,科研学术氛围不够浓厚,科研经费投入又少。这些因素都制约着高职科研的发展,致使科研成果质量低,转化难,利用率小的现状。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的意识主要由敷衍、完成任务、评职称需要等构成,忽视成果转化,忽视经济社会效益。高职科研成果创新性与实用性不够,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其次,企业或企业集团追求的利润和效益最大化,对于科研创新力不强、成果孵化能力较弱的高职院校,他们不愿意与其合作,或者选择科研能力较强的重点、本科院校进行合作,从而制约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高职院校科研实力的提高,更抑制了其社会服务功能。

三、推进高职科研与地方经济共生发展的对策

高职院校科研的发展,要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和科技的要求出发,结合学校资源,在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和提供科技服务的立足点上,将科研工作和学校、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提高自身科研水平。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实现科研和地方经济的共生发展。

(一)树立理性的高职科研价值观

高职教育的自身属性决定它的双重性,既属于高等教育,又有职业教育的个性。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社会服务和育人服务的两大功能,地方高职教育的发展是如何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从而形成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并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独有的特色。高职科研工作的实必须符合和发扬这一特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科研除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外,还有反馈教学、指导教学的功能。通过借助研究过程与科研成果,对教学进行反馈,指导教学实践,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产生一定的教育效益,并服务于社会发展。“高职院校通过技术研发、技术转让、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直接服务产业经济,并借由“五技服务”成果融合于教学,促进教师服务产业能力与专业水平的提高,通过职教科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深化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1]科研为经济社会服务和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功能可以通过图1关系链展示。

图1 科研的服务功能

由图1可以看出,高职科研不管从转化生产力角度还是从指导教育教学角度,最终的目标都是为社会服务。其次,这的关系链也是一个循环过程,它的延伸含义在于教师可以从社会服务中获取新的知识、经验、社会资源等转化为教学资源,再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更加符合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的需要,从而服务社会,贡献于地方经济建设。再则,地方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院校对科研的投入,提升科研的发展,开展更深层次的科研活动。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树立理性的科研价值观,把科研转化生产力和科研促教看作是一个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这也是高职院校科研与地方经济互为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二)加强政产学研市“五位一体”的互动服务功能

这里的“政”指政府,“产”指行业企业,“学”指高职院校,“研”指科研机构,“市”指市场。政产学研市的运行机理是“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引导,学校为主体,科研为支撑,市场调节与检测,每个主体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特征。”[2]政产学研市的突出特征之一是突出以政府为主导,传统的产学研模式往往难以找到结合点和立足点,这就需要有政府这一支点对其进行组织、协调、激励、引导等,促使产学研合作深入有效的开展。“高职教育的区域性定位,决定了它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也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必须把握地方发展实情,根据地方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政产学研市”的有机融合,通过培养适应区域发展的人才,提升地方自主创新能力,在驱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创新力、发展力和竞争力。”[3]

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工贸学院)为例,学院针对温州发达的民营经济和企业知识产权维护意识淡薄的状况,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与温州市科技局合作创办了温州市知识产权服务园,该园已成为温州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重点支撑项目。“学校的主动作为,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政府的青睐,温州市政府近四年来对知识产权服务园特别投入专项资金900余万元,对园区的平台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2013年9月,服务园又与温州科技局、高新区及上海大学合作建立全国高职院校首所温州知识产权学院,为各行各业培养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型人才。”[3]温州市知识产权服务园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了社会服务功能,并且从服务平台成功孵化温州知识产权学院,这在全国高职类开设知识产权学院是首例,今年9月份将正式对外招生。此外,工贸学院教师2013年度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项,实用新型授权248项,学生外观设计授权72项,专利补助共达9.78万元,与往年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高职科研的发展必须与地方经济密切结合,融入政府的政策规划中,并主动争取政府的主导和引导,才能实现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产学研的作用,实现为社会服务的重任。

(三)立足市场,打造“学园城”一体化模式

高职院校由于自身条件的制约,决定了其科研不能照抄本科院校的发展模式。就地方高职而言,立足地方,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是促进科技创新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工贸学院秉着这一指导思想,结合自身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高职特色的科技创新发展道路。自2009年以来,先后创办了温州市知识产权服务园、浙江创意园、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多年来,三大园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主要表现在:

温州市知识产权服务园。至2013年底已有15家入住企业,2013年度,入驻园区的各中介代理机构共完成专利申请6 500多件,专利授权5 700多件,商标代理4 374件。由中介机构促成的专利转让许可276件,商标转让许可316枚,交易额近500万元;代理维权的专利、商标案件126件;知识产权评估项目7个,涉及7家企业55件专利,总评估价值11 622万元,其中用于增资项目1个,增资额3 000万元,质押融资项目6个,促成质押贷款2 620万元;“知识产权温州讲堂”举办18期培训,培训4 200余人次,组织专利管理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考试考前培训180多人,通过考试145人,其中工程师56人,助理工程师57人,技术员32人。

浙江创意园。至2013年底,共有48家企业入驻,2013年园区总产值达1.2亿元,对学生进行培训达600人次,实现“园区化”育人。“在园区化的平台上,骨干教师兼任企业负责人、企业技术专家兼任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或专业实习指导教师都已成常态化。其次,学院各二级院系在园区都创建了自己的创业就业实验中心,并实现产学进园区、理论课程教学进园区、教师进园区、学生进园区。正是这种不拘一格的开放办学形式,使园区内诸如专利工程师班、思珀广告人班、葡萄酒班等专业方向的订单班不断涌现,为学生的创业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3]

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2013年初,园区完成2012年度浙江省促进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和园区专项支持经费申报相关工作。工贸学院园区服务外包云平台被省商务厅立项,获得20万的资助资金。其次,园区在对政策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温州服务外包实用指南册子以及温州市服务外包企业培训方案的制订,并与温州市商务局于3月份成功合办了温州服务外包企业培训会议。园区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商务局及企业的肯定。2013年,为校外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开发和服务15项,服务企业13家,比上一年同期增长160%。社会服务合同金额88.16万元,实际到账金额30.9万元,到账金额比上一年度同期增长12.5%。为校外的企事业单位研发了智慧教室教学平台、视功能检查仪等市场化的产品。园区充分发挥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

“学院立足于育人维度、着眼于服务维度、创新于机制维度,通过多年实践,搭建了“学园城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式。三大园区是教育创新实践有效载体,目前已经发挥园区化人才培养、园区化创业平台、园区化创新驱动社会服务等核心功能。”[4]

综上所述,工贸学院的办学模式和服务理念体现了高职立足市场,主动以政府为主导,将产学研贯通于学院教育教学实践和社会服务中去。高职院校科研要做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首先要树立正确理性的科研价值观,其次,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以政府为主导、以教育服务为理念,实现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的共同转型发展。

[1]刘松林.高职院校科研的内涵与定位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5(9):62.

[2]麻小珍.教育服务视角下的政产学研市互动机制探讨[M]//何向荣.高职教育创新创业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118-119.

[3]邱开金.产教如何才能水乳交融[N].中国教育报,2014-03-03(007).

[4]何向荣.构建高职“学园城一体化”模式[N].光明日报,2013-12-21(010).

[5]孙毅颖.对高职院校科研问题争论引发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

(责任编辑:邱开金)

Research on the Intergrowth Development between Scientific Research in Local Colleges and Local Economy--Tak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an Example

ZHOU Liao-liao
(Zhejiang Industry&Trade Vocational College,Wenzhou,Zhejiang,325003,Chin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talents,serv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However,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of local economy,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xposed some limitations in serving for 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which had disadvantages of talents cultivating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limitations of higher voc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 serving for local economy by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tific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is,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beneficial for the intergrowth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local economy,and from which to promote the fun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erving for the society.

scientific research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local economy;development of intergrowth

G717

A

1672-0105(2014)01-0014-05

10.3969/j.issn.1672-0105.2014.01.003

2014-02-17

温州市科技局软科学课题“地方院校科研与地方经济建设共生发展的机制研究—以温州为例(R20130073);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科技创新项目“实现科研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的策略研究-以温州高职院校为例”(S130207)

周蓼蓼(1983—),女,浙江瑞安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科研管理。

猜你喜欢

园区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