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

2014-01-13冯德连

铜陵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

冯德连

(铜陵学院, 安徽 铜陵 244000)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国发[2010]32号)。“战略性”针对产业结构调整而言,“新兴”针对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而言。2013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接近7000亿元,集群化功能初步显现。2013年10月安徽合芜蚌新型显示产业和芜马合机器人产业的区域集聚发展已经成为国家试点。但是,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路径和措施尚不健全,迫切需要深化研究。

一、产业集群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呈正相关关系

理论研究显示,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平台、产业链式发展、产业联动效应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综合效益好、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三大要求有效对接[1]。一项对我国医疗设备、医药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和航空航天制造业等行业的实证研究表明,产业集聚通过创新和溢出效应,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了新兴产业成长[2]。另一项研究表明,新兴产业集聚度与产业成长指数显著正相关,表明产业集聚度的提高明显带动了产业成长能力。新兴产业的产业集聚度对产业成长指数的贡献率具有明显的差异。集聚度对产业成长指数边际贡献率最高的是医药制造业,其次是电子及计算机设备制造业,最低的是医疗设备制造业[3]。

实践经验证明,集群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美国硅谷被称为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硅谷有着美国最大的生物科技和信息技术企业群落,而这两大产业恰恰是20世纪美国的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日本筑波科学城集中日本最强大的生物科技力量;芬兰赫尔辛基地区有着世界最有发展潜力的通讯产业群。在国内,中国光谷、北京中关村的发展史体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化力量。美国硅谷和中国光谷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集群化实践的典型案例。

硅谷起先仅包含圣塔克拉拉(Santa Clara)山谷,主要在圣塔克拉拉县和圣何塞(San Jose)市境内,后逐渐扩展,也包括周边如圣马刁县(San Mateo County)。硅谷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微电子技术高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硅谷以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并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苹果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硅谷拥有大大小小电子工业公司达10000家以上,半导体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约占全美1/3和1/6。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生物、空间、海洋、通讯、能源材料等新兴技术的研究机构在该地区纷纷出现,硅谷客观上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现在硅谷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科技聚集区的代名词。

武汉·中国光谷,即东湖高新区,1991年被国务院首批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年,被国家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目前,东湖高新区注册企业达12000多家,其中经营活跃的有8000多家。拥有华工科技、武汉凡谷、烽火通信、凯迪电力、东湖高新、人福科技、长江通信、光迅科技、精伦电子、三特索道等上市公司。2010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实现企业总收入2926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全部国有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总产值2283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76亿元;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96.76亿元。东湖高新区已成为中国光电子信息技术实力最雄厚的地区,以及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及光电器件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

二、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的实证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区域经济的支撑。安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皖政[2012]17号)提出,聚焦重点行业和领域,突破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培育骨干企业,建设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总体看来,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迅速,但是,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迅速

2013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6863.4亿元,比 2011 年的 4132.1 亿元增长 66.1%,年均增长率28.9%。2014 年 1-8月产值达511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4%。2013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迅猛,高达93.1%;节能环保产业增长 34.3%,列第 2 位;电子信息产业、公共安全产业、新材料产业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均保持20%以上的增速。在262个行业小类中,214个行业增长,其中98个行业增长超30%,53个增长超50%,21个成倍增长。见表1。

表1 2011-2013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及增长率

(二)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初步形成

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是合肥、芜马铜经济带、蚌滁经济带。2013年这三个区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5055.5亿元,占全省的73.66%。其中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006.8亿元,占29.24%,芜马铜经济带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31.93%,蚌滁经济带占12.49%。见表2。

表2 2013年与2014年1-6月安徽省地级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及增长率

(三)五市三带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对优势明显

区位商分析的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是衡量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该方法假定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如果高于同一产业全省的平均水平,就可以提供更多的服务,并且大于当地的消费需求,进而能够向地区之外出口服务,且具有竞争优势。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位商为1计算,如果某区域该行业的区位商高于1,则成为专业化部门,商值愈高则专业化程度愈高,表明该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吸引力越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地区有五市,即铜陵(区位商 1.97)、芜湖(区位商1.66)、蚌埠(区位商 1.37)、淮北(区位商 1.32)、合肥(区位商1.19)。三带,即合肥、芜马铜和蚌滁经济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区位商分别为1.19、1.49 和 1.14,见表 3。

表3 2013年安徽省各个地级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区位商

(四)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大

2013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只有6863亿元。从总量看,八大产业中,产值超过千亿的有三个,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1887.4亿元,位居第1,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产业分别为1743.5亿元和1404.8 亿元,见表 4。

表4 2011-2013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及增长率

从产业集聚地的空间分布来看,江苏、山东、广东、浙江和上海等省市是我国绝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地,安徽省差距不小[4]。从江苏看,2013年江苏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海洋工程等新兴产业全年销售收入达47271亿元[5]。从广东看,2013年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仅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2667.40亿元。实现工业销售产值较高的产业有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半导体照明产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5321.51亿元、2495.40亿元、1432.38 亿元、1324.77 亿元和 1236.73 亿元,分别占总产值的42%、20%、11%、10%和10%[6]。

(五)各地级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雷同

安徽省各个地级市分别确定了“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类别,见表5。

表5 安徽省各个地级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别

从表中可以看出,各个地级市计划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雷同。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出现在各个地级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

三、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的主攻产业分析

波士顿矩阵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波士顿咨询公司创始人布鲁斯·亨德森于1970年首创,用于分析和规划企业产品组合。本文借助波士顿矩阵分析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组合。表6中第三列表示2011-2013年年均增长率%,第二列表示2013年产值与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的比率(%)。利用Excel软件可以作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气泡图,再简化为矩阵图,见图1、图2。

表6 2011-2013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率

图1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气泡图

图2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矩阵图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的主攻产业是明星产业和现金牛产业,即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属于明星产业,处于高规模、高增长率象限内的产品群,需要加大投资以支持其迅速发展。采用的发展战略是:积极扩大经济规模和市场机会,以长远利益为目标,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竞争地位。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属于现金牛产业,是厚利产业,指处于高规模、低增长率象限内的产品群。采用的发展策略是:加大营销力度,积极开展市场空间。

对于问号产业和瘦狗产业,采取选择性投资战略。高新能源产业、公共安全产业和新能源汽车属于问号产业,处于低规模、高增长率象限内的产品群。市场机会大,前景好,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引进期。对问题产业应采取选择性投资战略。确定对该象限中那些经过改进可能会成为明星的产品进行重点投资,提高市场占有率,使之转变成“明星产业”;对其它将来有希望成为明星的产品则在一段时期内采取扶持的对策。生物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属于瘦狗产业,是处在低规模、低增长率象限内的产品群。市场机会大,但前景不明。

四、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对策

(一)发力三大主攻产业

出台《安徽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促进办法》、《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促进办法》、《安徽省新材料产业促进办法》,确保三大产业预期增长率。到2017年安徽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7250.6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5791.0亿元,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 4666.1 亿元,见表 7。

表7 2017年安徽三大主攻战略性新兴产业预期产值

(二)加强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带

合肥、芜马铜、蚌滁三个经济带是安徽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三个增长级,促进这三个增长极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地区的进步。三个增长级在安徽省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凸显。三个经济带(6个地级市)占全省人口32.1%,创造了60.3%的工业增加值、55.5%的财政收入、80.3%的对外贸易额、73.7%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见表8。

表8 合肥、芜马铜、蚌滁三个经济带的经济与社会地位

(三)明确政府功能定位

1.营造优质企业和优质生产要素净流入的创新创业环境。扮演好规划者与服务者角色。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下,政府应更多扮演规划者和服务者的角色,而非主导者的角色。营造有利于创新火花竞相迸发、创新思想不断涌流、创新成果有效转化的环境,让科技工作者更加自由地讨论、更加专心地钻研、更加自主地探索。政府在产业集群创新中的作用可以表述为网络的促进器、动态比较优势的催化剂和公共机构的建立者,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消除创新系统的无效。加大优质生产要素(资本、人才、企业家和优质企业)集聚的力度。政府服务到位、政治生态优美、官员职业定位准确、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创新创业文化优美。

2.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核心技术攻关专项基金、银企合作专项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放大作用。

3.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促进作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税收补贴、税收减免等激励政策,适当降低营业税税率,返还一定比例的增值税抵扣研发支出。

4.实施重大产业应用示范工程。政策支点由企业向最终用户转变。按照“新技术创造新应用、新应用催生新需求、新需求带动新产业”的思路,通过政府采购、补贴最终用户等手段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

5.坚持产学研结合。加强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创新体系。

(四)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应以重大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集聚区创新体系建设为目标,并在集聚区规划、市场体系、财政创新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7]。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力度。2013年10月,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实施方案获得国家发改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批复,这表明安徽省合芜蚌新型显示产业和芜马合机器人产业的区域集聚发展已经成为国家试点。安徽省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重点突破OLED、3D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新型显示产业链和技术创新体系,到2015年培育3家至5家产值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形成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重点突破精密减速机、伺服电机及驱动器等核心技术,形成机器人技术创新体系,到2015年培育3家至5家产值超50亿元的领军企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中央财政将对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方案采取滚动方式予以支持,实施时间为2013年至2015年。2013年拨付3亿元启动资金,以后年度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将根据安徽省提出的年度实施进展总体情况和下一年度的实施重点任务对试点情况进行全面考核,明确中央财政下一步支持方案。财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视考核情况确定下一年度支持额度。

(五)大力扶持战略性创新型产业集群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是技术创新活动新的组织形式。由核心企业主导下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所形成的核心企业创新网络。核心企业的知识控制力对创新网络治理起着决定性作用[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创新网络治理机制是对各创新主体行为进行制约和协调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规范与准则的总称,具有信任、声誉、权力和制度四个维度,其中信任是润滑剂,声誉是强化剂,权力和制度是保障[9]。新兴产业主导设计的六大要素是系统技术优越性、可升级性、联盟治理能力、初始用户基数、金融资本的催化以及国家的作用[10]。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指产业链相关联企业、研发和服务机构在特定区域集聚,通过分工合作和协同创新,形成具有跨行业跨区域带动作用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组织形态。2011年,科技部从74家申报单位中遴选出首批41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单位。2013年6月,科技部发布《关于认定第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的通知》,认定北京中关村移动互联网等10个产业集群为第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11月发布了2013年度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名单,29家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单位见表9。

(六)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的开发区路径

近年来,我省部分开发区招商引资“饥不择食”,导致产业特色不够突出,园区之间过度无序竞争。如17家国家级开发区中,有10家将汽车产业列为主导产业。因此,在规划制定上要围绕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科学定位开发区功能,实行相对集中的开发建设,统筹规划产业集群布局。

表9 安徽入选的“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名单

开发区必须从国际竞争和国家战略的高度,从规划引导、政府主导、市场诱导、信息疏导等不同层面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成长的环境体系。国家级开发区、江南江北集中区路径,明确各个区的具体产业导向[11]。

(七)健全资本市场体系

改变当前过于依赖行政扶持的发展方式,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和资源配置机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做大做强。推动更多的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由资本市场首先对其进行筛选和培育,在市场选择的基础上,再由政府对具备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企业进行扶持,将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科技创新、资本孵化和政府扶持相联动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模式。充分利用新三板市场平台,促进省内企业规范发展、做大做强,促进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协调发展。

(八)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实施安徽“百人计划”、“高端外国专家引智工程”等,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加强产教合作,培育一批产业创新团队和优秀企业家、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首选主导产业集聚区建立省级创新创业基地和产学研实体,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完善制度体系,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提升人才效能。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实施股权、期权激励,推进企业上市,激发企业活力。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安排省属企业转型发展专项资金,推动省属企业向新兴领域、高端领域转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善法人治理模式;深化企业劳动用工、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搞活经营机制,吸引人才集聚。建立政府资金引导、民间资本为主的产业创新风险投资制度,完善资本筹集和运作模式,创新资金监管、风险补偿和政府资金退出机制。

注:

①截至2014年3月,全国新三板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企业已达到649家,安徽有15家企业登陆新三板。

[1]王欢芳,何燕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的路径探讨[J].经济纵横, 2012,(10).

[2]尹中升,等.产业集聚与新兴产业成长关系研究[J].经济纵横,2011 ,(5).

[3]王秀婷.产业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关系研究[J].企业导报,2013,(12).

[4]刘艳.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变动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3,(2).

[5]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2012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jssb.gov.cn,2014-11-01.

[6]李奕思.2013年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分析[EB/OL].http://www.gdstats.gov.cn,2014-11-02.

[7]涂文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的发展路径与实践模式[J].现代经济探讨,2012,(9).

[8]欧坚强,等.核心企业主导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研究[J].商业时代,2013,(25).

[9]牛绍波.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创新网络及其治理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1).

[10]刘志阳,程海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培育与网络特征[J].改革, 2010,(5).

[11]王晓阳.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成为开发区发展的主旋律[J].改革与开放,2011,(6)上.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
6口塘出虾43000斤!产值超100万元,“万亩虾塘”的成功密匙你了解了吗?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2020年阿根廷大豆产值将达205亿美元
“一米菜园”有颜值更有产值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我国循环经济产值已达2万亿元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
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