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跋珪军事思想与军事实践述论

2014-01-11邱剑敏

军事历史 2014年1期
关键词:魏军拓跋慕容

□ 邱剑敏

拓跋珪是北魏王朝的创建者,史称北魏道武帝,杰出的政治家、鲜卑族军事统帅。拓跋珪年少时即被众部推为代王,后改称魏王。他率部先后兼并独孤部,北击高车与柔然,东败库莫奚,南联后燕平定河套以南诸部;尔后诱敌深入,将后燕主力全歼于参合陂。拓跋珪在长期的作战指挥实践中形成了灵活实用的军事思想,在指挥参合陂之战、北魏攻后燕之战、柴壁之战中得到充分体现,丰富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宝库。

一、灵活结盟,先急后缓,逐个击灭

新兴的北魏政权,四周强邻环伺,南有独孤部,北有贺兰部,东有库莫奚部,西面河套一带有铁弗部,阴山以北有柔然部和高车部,太行山以东和以西还有慕容垂的后燕和慕容永的西燕。拓跋珪采取了灵活结盟的策略,利用后燕和西燕的矛盾,先与后燕结好,牵制西燕的侵犯;其后又与西燕联盟,遏制了后燕的扩张,从而保持了本国南部的安全。登国二年(387年)至九年(394年),在后燕慕容麟的配合下,拓跋珪采取了先急后缓,逐个击灭的作战指导方针,先后攻灭了独孤部、贺兰部,又大破高车、蠕蠕诸部,军事实力不断壮大,成为塞外唯一强国。

(一)击败拓跋窟咄和刘显,攻灭势力最大的独孤部。独孤部为匈奴人的一支,与拓跋部世代通婚,是拓跋联盟的重要成员。太元十年(385年)八月,独孤部发生内乱,刘库仁的儿子刘显继位。刘显雄心勃勃,欲称雄北方,并将矛头首先指向拓跋珪。登国元年(386年)四月,拓跋珪放弃原来的封号,改称魏王。之后,拓跋珪的首领地位遇到严重挑战。刘显拥立拓跋窟咄与拓跋珪争夺王位,以此牵制拓跋珪。对此,拓跋珪积极应对,迅即遣使后燕,向燕主慕容垂请求救援。慕容垂派其子赵王慕容麟统帅步骑6000余人援助拓跋珪。拓跋珪和慕容麟分兵合击驻扎在高柳(今山西阳高)的拓跋窟咄。拓跋窟咄大败,几乎全军覆没。拓跋珪悉收其众,并以代人库狄干为北部大人。

登国二年三月,后燕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人王敏杀太守封戢,代郡(治代县,今河北蔚县西南)人许谦也赶走太守贾闰,均宣布依附刘显。时刘显以马邑(今山西朔县)为基地,四处扩展,地广兵强,雄据北方。不久,刘显兄弟之间陷入纷争,给北魏出兵提供了良机。北魏长史张衮认为:“显志大意高,希冀非望,乃有参天贰地,笼罩宇宙之规。吴不并越,将为后患。今因其内衅,宜速乘之。若轻师独进,或恐越逸。可遣使告慕容垂,共相声援,东西俱举,势必擒之。然后总括英雄,抚怀遐迩,此千载一时,不可失也。”①《魏书…张衮传》,卷二十四。《孙子兵法…计篇》。拓跋珪采纳张衮的意见,并派使臣安同乞师于后燕。在此期间,刘显抢走了刘卫辰献给燕王慕容垂的大批良马。慕容垂遂以此为借口,遣太原王慕容楷协助赵王慕容麟进攻刘显,刘显大败,率残部撤回马邑西山。拓跋珪与慕容麟会师又破刘显于弥泽(今山西朔县南),刘显逃往西燕。慕容麟尽收其部众,获牛马羊无数。

(二)击败库莫奚,大破高车、柔然诸部。库莫奚属东胡,是两晋时期生活在今内蒙古赤峰以北的一支游牧民族。登国三年(388年)六月,拓跋珪于弱落水(今内蒙古拉木伦河)南大破东胡库莫奚。七月,库莫奚复袭魏军,拓跋珪再次将其击败。登国四年(389年)正月甲寅,拓跋珪发兵进攻高车(即敕勒部,居今蒙古乌兰巴托一带),大获全胜。二月癸巳,拓跋珪又击吐突邻部于女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西),大破之。事平之后,拓跋珪将吐突邻部落全部迁移。登国五年(390年)四月丙寅,拓跋珪联合燕赵王慕容麟在意辛山(今内蒙古二连浩特西南)共同攻击北方游牧部落贺兰、纥突邻及纥奚三部,战败的纥突邻、纥奚向魏投降。

柔然,又称芮芮或蠕蠕,是蒙古东胡苗裔鲜卑族的一支,原臣服于拓跋氏的代国。前秦灭代,改附于铁弗匈奴部刘卫辰。铁弗部落源于匈奴,位于拓跋部的西方,剽悍凶猛,主要活动于黄河以西的朔方一带。铁弗部落频繁骚扰拓跋部,是拓跋部的宿敌。拓跋硅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后,陆续征伐四方,唯有柔然仍依附于刘卫辰,与北魏相抗衡。拓跋硅率军攻之,大破柔然,并迁徙柔然部众于云中郡(今内蒙和林格尔一带)。

(三)平定河套以南诸部。刘卫辰之子直力鞮率军八九万人攻魏南部。拓跋珪率兵五六千设伏于铁岐山(今内蒙古阴山之北)南,大破之,获其器械辎重及牛羊20余万,直力鞮弃军单骑遁逃。魏军乘胜追击,自五原郡金津(今内蒙古包头西)强渡黄河,插入刘卫辰境,直逼其都城代来城(今内蒙古东胜县西)。匈奴部众骇乱,刘卫辰、直力鞮父子弃城逃走。拓跋珪遣大将伊谓率轻骑穷追不舍,至木根山(今内蒙古五原西),俘直力鞮,刘卫辰被部下所杀。魏军于盐池(今陕西定边北)诛刘卫辰宗党5000余人,皆投尸于黄河,刘卫辰少子刘勃勃亡奔薛干部。此战,刘卫辰恃强自傲,终致国破人亡,而拓跋珪则乘其所骄,以少胜多,穷追不舍,大获全胜。从此,河套以南胡族诸部皆降,魏缴获战马30余万匹,牛羊400余万头,实力大增。

二、先计后战,避敌锋锐,后发制人,攻心为上

拓跋珪在指挥作战中重视掌握敌情,并能正确判断敌我态势,长于谋划,先计后战,采取符合战场态势的后发制人策略,示弱远避,诱敌深入,待疲而击,终获大胜。

拓跋珪势力初起之时,慕容垂出于自身利益及当时形势考虑,积极支持拓跋珪征服独孤部及贺兰部,统一内部,复国建魏,以作为其控扼塞北诸部的附属之国。随着魏国势力的日渐雄厚,魏国欲谋独立,并屡犯臣服于后燕的塞外诸部族,双方的矛盾开始逐渐激化,终因索马之事而绝交。之后,后燕集中兵力巩固后方,先后击灭翟魏、西燕,挟连胜之势,欲以武力征服北魏,遂于登国十年(395年)五月,慕容垂以太子慕容宝为伐魏主帅,与慕容农、慕容麟等领兵8万远征北魏,另遣慕容德、慕容绍率步骑1.8万为后援。

孙子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②《孙子兵法…谋攻篇》。,认为战争的胜利是建立在事先对敌我双方情况的充分了解基础之上,全面掌握敌情我情是制胜的前提条件。就战争双方的指导者而言,拓跋珪远胜于慕容宝。早在战争爆发之前,拓跋珪就已全面掌握了敌情。登国三年,拓跋珪击败库莫奚之后,已有图燕之志,便于八月派九原公元仪至中山(今河北定州),一则向燕主致谢,二则洞察燕国虚实。元仪还魏后,对拓跋珪说:“燕主衰老,太子暗弱,范阳王自负材气,非少主臣也。燕主既没,内难必作,于时乃可图也,今则未可。”③《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太元十三年八月。反观慕容宝,身为后燕军统帅,短于治军,骄傲轻敌,既不知彼又不知己,在指挥作战、临阵应变方面远逊于拓跋珪。

尽管如此,战争双方在战前仍呈现出燕强魏弱的总体态势。综合比较双方的军事实力,后燕军队以重装骑兵和重装步兵为主,作战经验丰富,且人多势众,总体实力居于优势;北魏军队以轻装骑兵为主,兵少将寡,实力显弱,不足以与后燕军队抗衡。大战在前,庙算为先。“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①《魏书…张衮传》,卷二十四。《孙子兵法…计篇》。。拓跋珪召集谋臣将帅们商议对敌之策,不少将领对强大的后燕心存畏惧。北魏长史张衮洞察时势,认为“宝乘滑台之功,因长子之捷,倾资竭力,难与争锋”②《魏书…张衮传》,卷二十四。,建议拓跋珪“宜羸师卷甲,以侈其心”③《魏书…张衮传》,卷二十四。,魏军示弱退兵,让对方产生骄傲轻敌之心,尔后待机破敌。拓跋珪接受其建议,采取了避敌锋锐,后发制人的作战指导思想,把部落国人全部向西迁移,率20万大军西渡黄河千余里,以避燕军兵锋。燕军自五月出兵至十月,未能与魏军决战,师老兵疲,士气低落。慕容宝无计可施,被迫撤军。

此外,拓跋珪在军事实践中注重运用心战,通过怀柔之策感化燕军俘虏,通过传播虚假消息扰乱敌心,最终收到了涣散对手军心、瓦解其士气的效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杀了燕军的战斗力。

登国十年七月,后燕军至魏地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收降北魏别部3万余家,掠取粮食百余万斛,放置黑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慕容宝在获得粮食之后,因为粮草丰足,不再疏通塞上通往燕国的粮道,率领后燕军进至河水(黄河)边,赶造船只,准备南渡河水与魏军主力决战。拓跋珪下令陈留公拓跋虔率部驻扎在河东,东平公拓跋仪率部驻扎在河北,略阳公拓跋遵率军绕到黄河南岸。以上三路大军分别包抄后燕军队的侧翼和后方,切断了他们回国的道路,断绝了燕军与国内的通信联络。

慕容宝列阵于河北岸准备渡河进攻魏军,突起暴风,数十艘船漂至南岸。魏军俘获燕军300余人,全部赐给衣服遣还,以分化瓦解燕军。拓跋珪派兵截获来往于五原至燕都中山(今河北定州)的燕国信使,得知燕王慕容垂已得重病的消息,而燕军却数月不知慕容垂的消息。拓跋珪遂令所俘燕使隔河向燕军假传“若父已死,何不早归”④《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太元二十年九月。,谎称慕容垂已死,结果“(慕容)宝等忧恐,士卒骇动”⑤《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太元二十年九月。。燕军军心动荡,不敢南渡与魏军作战。慕容麟部将慕舆嵩等以为慕容垂真死,阴谋奉慕容麟为燕主,事泄被杀。慕容宝与慕容麟互相怀疑,后燕军心益乱。拓跋珪对燕军实施的心战收到成效。

三、千里奔袭,穷追猛打,歼敌务尽

孙子主张在作战中要做到“并敌一向,千里杀将”⑥《孙子兵法…九地篇》。,奔袭千里,擒杀敌将。拓跋珪继承了孙子的军事思想,在灭柔然之战、参合陂之战中都很好地贯彻了穷追猛打、歼敌务尽的作战指导思想,适时把握战机,最大程度地扩大了战果。

拓跋珪重建代国(改国号为魏)后,陆续征伐四方,唯有柔然仍依附于刘卫辰,与北魏相抗衡。拓跋珪率军攻之,柔然举部向西逃遁,魏军追奔600里。时魏军军粮不继,诸将请求还师,拓跋珪认为“柔然驱畜产奔走数日,至水必留;我以轻骑追之,计其道里,不过三日及之矣”,于是询问诸将:“若杀副马,为三日食,足乎?”诸将皆曰:“足。”⑦《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太元十六年十月。拓跋珪遂命尽杀副马以供三日兵食,终于追及并大破柔然,俘虏其半部。柔然首领率领余众逃遁。拓跋珪不失时机地派遣部将长孙嵩、长孙肥率轻骑继续穷追,于平望川(今蒙古哈尔和林西)击斩柔然首领之一屋击,于涿邪山(今新疆阿尔泰山东脉)追降其东部大人匹候跋,俘西部大人组纥提之子曷多汗以下数百人,组纥提率余众降。

在参合陂之战中,燕军在内外交困中被迫撤军。拓跋珪得到燕军撤退的消息后,立即命令各部做好出击准备。但因黄河没有封冻,渡河船只又少,魏军一时无法渡河。登国十年(395年)十一月初三,气温骤降,天气骤然变冷,河面冻结。拓跋珪抛下辎重,指挥2万魏军精锐轻骑迅速渡河,急追燕军。因为风大,加之统军不力,燕军行军速度很慢。燕军行至参合陂,大风骤起,尘埃蔽天。沙门支昙猛向慕容宝建议“宜遣兵御之”⑧《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太元二十年十一月。。慕容宝遂派慕容麟率骑兵3万殿后掩护,以备非常。慕容麟不信支昙猛之言,纵骑游猎,不加戒备。魏军昼夜兼程,十一月初九日黄昏抵达参合陂西。拓跋珪连夜部署,令士卒口衔枚,束马口,暗中前进。十日清晨,燕军正准备东归,忽见魏军,顿时惊乱。拓跋珪纵兵攻击,燕军争相涉水逃命,弃械投降者四五万人,仅慕容宝等数千骑逃走。

参合陂之战以魏军大获全胜宣告结束。性格果敢的拓跋珪善于把握战机,当燕军烧船夜遁之时,率军尾随燕军千里奔袭,穷追猛打,歼敌务尽,致使后燕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一举扭转了燕强魏弱的战略态势,对于之后北魏攻灭后燕、统一北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因机制胜,乘势展开战略决战,始终掌控战争主动权

《六韬》指出:“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移。”①《六韬…龙韬…军势第二十六》。《将苑》指出:“善将者,必因机而立胜。”②《将苑…机形》。拓跋珪在指挥作战中善择战机,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中分析并顺应形势,把握战机,从而克敌制胜。

登国十一年(396年)八月,拓跋珪挟参合陂战胜之势,率步骑40余万大举攻燕,对后燕发动战略决战,冀图一举克之。拓跋珪率领魏军南出马邑(今山西朔州),越句注山,遣左将军李栗率5万骑兵为前驱,派将军封真等从东道出军都关(今北京居庸关),袭燕幽州(治今北京市)。南进魏军在晋阳城外大败后燕名将、并州牧慕容农,攻克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魏出军都之步骑亦攻克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拓跋珪取并州后,继续率军东进,直指后燕国都中山(今河北定州)。燕王慕容宝修城贮粮坚守中山,派慕容农出兵安喜(今河北定州东南)作为警戒,一切军务皆委于赵王慕容麟。

魏军很快攻取常山(今河北正定南),常山以东各郡县守宰或逃或降,只有中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信都(今河北冀县)三城为燕军所守。拓跋珪命东平公拓跋仪率5万骑兵攻邺,冠军将军王建、左将军李栗攻信都,自率大军进攻中山。拓跋珪急攻,镇守中山城的燕军坚守不出,魏军死伤数千人。拓跋珪认为“急攻则伤士,久守则费粮,不如先平鄴、信都,然后还取中山,于计为便。若移军远去,宝必散众求食民间,如此则人心离阻,攻之易克”③《魏书…太祖纪》,卷二。,遂率军南向。

皇始二年(397年)正月下旬,拓跋珪集中力量进攻信都,燕守将慕容凤弃城奔走,信都遂降。因城中缺粮,中山守将慕容麟率2万骑兵进驻新市(今河北新乐西南)。拓跋珪与慕容麟在义台坞会战,魏军大获全胜,斩杀9000余人,慕容麟率数十骑逃奔邺城,后被慕容德杀死。拓跋珪乘势攻入中山,随后派骑兵3万增援拓跋仪进攻邺城。皇始三年(398年)正月,后燕范阳王慕容德从邺城率户4万南徙滑台(今河南滑县东)。拓跋仪率军进入邺城,随即追慕容德至黄河而归。北魏伐后燕之战结束。

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连续作战,北魏充分利用参合陂之战后的有利态势,调集大军展开战略决战。拓跋珪在作战中紧紧抓住各种有利机会,努力掌握战争主动权,最终彻底击败了强大的后燕,原属后燕的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遂归魏有,北魏由此成为北方势力最强大的国家。

五、结语

在群雄割据且纷争不已的严峻态势下,拓跋珪冷静地分析了敌情、我情和友情,采取了以军事、外交为主的一系列正确的策略,区分轻重缓急,灵活结盟,在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在具体的战争实践中,拓跋珪善谋全局,富有战略眼光,能够事先对战争局势的发展作出一个较为符合客观实际的基本判断,因而在指挥作战行动时做到了进退自如,当攻则攻,该守则守;在筹划战争、制定作战策略时,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建议,集思广益,尤其是重用汉人张衮,吸纳了诸如后发制人、攻心为上等大量中原兵学思想,并成功运用于战争实践之中。拓跋珪性格果敢,在复杂形势和关键时刻善于决断,在指挥作战行动中能够做到因机制胜,不论是战役战斗中的千里奔袭、穷追猛打,还是战略决战中的顺势而为、连续作战、一举克之,都充分体现了一名优秀统帅的气魄与远见卓识。正是在其领导下,北魏由一支在夹缝中生存的地方势力,最终发展成为基本统一北方的强国。在此过程中,拓跋珪军事思想逐步形成并走向成熟,形成了注重实战、灵活多变、崇谋与尚武并用的鲜明特色,在中国军事思想史赢得应有地位。

猜你喜欢

魏军拓跋慕容
什么是《清明上河图》,现在就带你研究
复制还这么了不起
“屎壳郎”大王
不!这不可能
拓跋珪的“天赐”时代
鞠躬尽瘁(上)
勇于试错是进步的开始
关于拓跋鲜卑迁徙过程中的文化转变
三国漫——真假魏军
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