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朝援朝抗日战略策略把握之得失

2014-01-11钟少异范中义

军事历史 2014年1期
关键词:明军万历日军

□ 钟少异 范中义

在19世纪初以前,东亚地区的历史进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受西方影响很小,中国的历代王朝一直发挥着核心和主导作用。日本作为一个地幅狭小、开化较迟的岛国,自汉代与中国通使以来,长期对中国抱着敬仰的态度,保持着朝贡关系,致力于从中国学习引进文化典章。元朝末年,日本的历史发展逐渐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导致中日关系发生重大转折,直接引发了明代中国与日本的冲突对抗。

一、日本的统一和对外侵略扩张

元末,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诸侯混战,武士阶层的势力和欲望日益膨胀。在各霸一方的诸侯的支持、怂恿下,一部分武士、浪人(流亡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和破产农民,纠集海上,不断寇掠中国濒海州县。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主张对外睦邻友好,于建国当年就遣使日本,希望与其建立友好关系。但倭寇连年入侵,朱元璋几次诏谕日本国王,指责其纵民为盗,贼害邻邦,均毫无效果,遂决意断绝与日本的关系,一意加强海防和海禁。洪武十四年(1381年)后,再不接受日本使者。到了明朝嘉靖时期(1522~1566年),倭寇活动更加猖獗,大肆入侵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到处烧杀劫掠,明朝动员全国的力量进行抗倭斗争。直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才基本平息东南倭患。

这时日本经过南北朝以来大小诸侯的你征我伐,出现了统一的趋势。明万历十年(1582年),诸侯织田信长统一了全国66州中的30州;到万历十九年(1591年),丰臣秀吉基本削平群雄,初步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在统一战争中,以丰臣秀吉为代表的诸侯、封建主以及为其效命的武士阶层的欲望和野心进一步膨胀,在政治上要求对外扩张,在经济上要求对外掠夺。

日本对外侵略的矛头首先指向近邻朝鲜,其最终目标则是中国。丰臣秀吉对中国和朝鲜的野心由来已久。早在万历六年(1578年),他奉织田信长之命率师出征时就说:“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素志。” 万历十五年(1587年),他在讨伐九州岛津氏回来的路上,给妻子复信中说:“高丽(朝鲜)方面也遣快船前往,使之服属日本。如不服属,则于明年加以征讨。就连唐国(明朝)也使之成为我之一国。”又在给爱妾浅野氏的信中说:“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明)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出于这一野心,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的第二年(1592年)就发兵侵略朝鲜,由此引发了与明朝的激烈冲突。

二、日本侵朝和明朝的援朝抗日战争

丰臣秀吉曾试图胁迫朝鲜臣服日本,在这一图谋难以得逞的情况下,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悍然对朝鲜发动了大规模侵略。日军从对马海狭攻占朝鲜釜山,然后渡过临津江,进逼汉城。朝鲜国王李昖沉湎酒色,朝政混乱,武备废弛,军队望风而溃,李昖一路北逃,只两个来月,朝鲜八道几乎全部沦陷。在此形势下,明朝应朝鲜之请,出兵援朝。

明朝的援朝抗日战争,前后历时7年,可分为打、谈、打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万历二十年(1592年)六月至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二月,出兵援朝,把日军驱逐至开城以南。万历二十年六月,明廷命辽东镇发兵援朝,由于兵少力弱(仅有3000人左右),不谙敌情、地理,中伏惨败。明廷得败讯后,乃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进行筹划和准备,于年底调集4万兵马赴朝。次年正月,明军进攻平壤,击败日军小西行长部,接着又复开城,进逼汉城,但在距汉城30里的碧蹄馆因轻敌中伏,损失惨重,退守开城。

第二阶段,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三月至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双方相持、和谈,日军和明军大部撤出朝鲜。万历二十一年三月,明朝继派刘綎、陈璘率军入朝。明军扼临津、宝山等处,并断敌粮道,日军遂放弃汉城,退缩至釜山等地,开始与明军谈判。明兵部尚书石星力主和议,谈判过程曲折,未能迫使日军完全撤出朝鲜,且埋下重大隐患。

第三阶段,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日军卷土重来,明朝再次发兵,最终将日军逐出朝鲜。万历二十五年,丰臣秀吉以明廷和朝鲜未能满足其撤军条件为由,又大举入侵朝鲜。万历皇帝怒将主和议的石星等下狱,匆忙调集各路兵马再次援朝。万历二十五年下半年,明军与日军连续进行了南原之战、稷山之战、蔚山之战,互有胜败。万历二十六年二月,明军兵分三路向南进击,水军从海上策应,但各路均无显著战功。八月,丰臣秀吉病死,留下撤军遗命。不久,日军开始撤退,到十一月中旬,东路加藤清正和中路岛津义弘部基本撤完;西路的小西行长部因明、朝两国水军封锁住海道,撤退受阻,于是求援于岛津义弘。明、朝水师联军判断岛津义弘会来救援小西行长,遂预先在露梁海峡设伏。岛津义弘果然率800余艘战船来援,双方在露梁海域展开鏖战。日军大败,明、朝联军共焚毁日军舰船200艘,俘获100艘,斩获500首级,生擒180余人,日军溺死者无数。明、朝联军乘胜歼灭残敌,日军被全部赶出朝鲜。

三、明朝战略策略把握的得失

综观明朝援朝抗日全过程,其战略策略成功之处,在于比较果断、坚决地出兵援朝和成功实施露梁海战。但在对日本侵朝的预先防范、战争准备、战争指导、和战把握等方面,明朝都有较严重的失误,致使战争持续7年之久。

(一)对日本侵朝缺乏战略预见,疏于防范。由于明初以来,特别是嘉靖时期断绝与日关系,明朝对日本的局势发展和动向知之甚少。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即策划侵略朝鲜和中国。琉球王曾趁入贡之机,把日本要侵略中国的消息报告明廷,为此明廷加强了沿海地区的戒备,但却没有考虑到日本会首先入侵朝鲜,所以对此没有采取任何预防措施。

(二)比较果断、坚决地出兵援朝。万历二十年四月日军侵入朝鲜后,朝鲜请求明朝出兵援助的使者络绎于途。明廷内部对要不要出兵的认识并不一致。一些朝臣认为应当守在门庭,不主张出兵。但更多的大臣认为,如果朝鲜失守,日军必然要犯我辽东,出兵援朝,乃是固我藩篱,是必然之势;万历皇帝认为,朝鲜被陷,不可迟缓,以贻边患。因此,明朝很快就做出出兵的决定,万历二十年六月即由辽东镇派出援兵,接着又调集大量兵马入朝,后陆续增兵,最终粉碎了日本侵占朝鲜、进而进攻中国的企图。

(三)战争指导屡屡失误,战争进程曲折反复。明朝的援朝抗日战争,始终受到几个因素的严重困扰。一是不知彼,由于中日关系断绝,对日本情况知之甚少;二是乏良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如谭纶、俞大猷、戚继光等已相继过世,军中乏良将;三是兵不精,自万历十年(1582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荒怠国事,朝政、军纪日趋败坏,军队缺乏训练。在此情况下,战争指导上屡屡失误,使得战争进程曲折反复。

首先,由于明朝对日本侵朝没有战略预见,对出兵援朝毫无准备。最初完全是仓促出兵,仅由辽东镇派出3000兵马。加之敌情不明,对侵朝日军的数量质量及战略战术缺乏了解,对朝鲜的地形也不熟悉,冒进平壤,结果中伏,几乎全军覆没,使战争初期形势趋于恶化。

其次,明援朝军队的兵种配备存在问题。首战失利后,明廷决定大规模出兵援朝,调集4万兵马,但其大部为骑兵,步兵仅有1/4。朝鲜乃是一多山、多水田的国家,日军又善于陆上步兵作战。骑兵在平原旷野对付步兵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山地和多水田的朝鲜则难以发挥威力。东南沿海的抗倭经验表明,对付日军必须主要依靠训练有素的步兵。援朝明军的构成,是不知彼、不知地、缺乏作战经验的突出表现。

第三,战役战斗指挥失当。万历二十年底,明军大部队入朝后,决定集中兵力进攻平壤。当时明、朝联军有4万多人,而日军在平壤的小西行长部只有1万多人,明、朝联军在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小西行长部如被全歼,将会极大地震慑侵朝日军,甚至可能不再经过大的战斗,就能把日军赶出朝鲜。然而,当明军攻入平壤,遇到日军顽强抵抗之后,稍有损失,就退师还营。之后在敌军撤退时,李如松又撤回伏兵,让敌人没有受到多大损失就撤到了汉城。接着,又不察汉城日军兵力多寡冒然南进,结果在碧蹄馆中伏受挫。

万历二十五年明朝第二次出兵援朝,以主力攻打蔚山的加藤清正部,该部是侵朝日军的三大主力之一,打败了它,就能赢得全局的主动。战役开始还算顺利,明军迅速将日军压迫到岛山营,而后采取围困战法,使其处于极为困难的境地,如果再坚持一下,就能使1万多日军彻底被歼。但在其援军到来和天气恶劣的情况下,指挥者既没有实施围城打援,也没有咬牙坚持,而是命令撤兵,且在撤兵时毫无组织,一盘散沙。日军乘明军无序后撤之机,纵兵追杀。明军损失惨重,功败垂成。平壤之战和蔚山之战,因明军将领指挥无方,一次又一次失去歼敌之机,致使战局不断反复。

(四)和、战把握失当。万历二十一年三月以后,明、朝联军和日军形成相持状态,日军提出和谈。当时侵朝日军并未受到决定性的打击,和谈只是日军暂时休战的缓兵之计。在这种情况下,明朝寄希望于通过谈判使日军撤出朝鲜,是完全不现实的。在谈判过程中,明朝的又一失误是用人不当。明廷派出的谈判代表沈惟敬本是市井无赖,因其了解一点日本情况,与日军将领打过交道,就委他为谈判代表。日方为撤军提出了占有朝鲜八道中的四道、朝鲜送一王子和大臣到日本为质、递交永不背叛日本的誓约、明朝把公主嫁给天皇、册封丰臣秀吉、恢复两国贸易等一系列狂妄要求。沈惟敬未有如实报告朝廷,而只是说日本已答应撤出朝鲜、请求封贡。明朝便以册封为抚绥日本的手段,对其卷土重来没有足够的警惕和战略制约,直到日军大部队再次踏上朝鲜国土,才重新调兵援朝,再次处于被动境地。

(五)在相持中赢得转机,成功策划和实施露梁海战。援朝抗日战争前后持续7年,明军和日军在战场上互有胜负,最终以侵略者撤兵回国而告结束。这一战争结局表面上看是因为发动战争的丰臣秀吉突然死去并留下撤军的遗命,实际上却是中日两国力量对比的必然结果。当时的日本只是个小岛国,刚刚结束多年战乱,没有与中国进行长期军事对抗的国力,特别是粮食补给难以持久。当时的明朝虽然已开始走下坡路,但仍是东亚地区经济、军事实力首屈一指的大国强国,只要明朝下决心援朝抗日,日本的侵略野心就不可能得逞。所以,尽管明军在战役、战斗上不乏败绩,但明朝陆续增兵入朝,控制住了战局,在相持中具有总体上的优势,迫使侵略者不得不放弃其霸占朝鲜的图谋。最后,明、朝联军较好地把握住了机会,在日军撤退时截住其主力一部,巧妙设伏,予以大败,给侵略者以应有的惩罚,为援朝抗日战争画上了句号。

猜你喜欢

明军万历日军
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明中后期对后金之情报活探析
壬辰倭乱时期移居明朝的朝鲜流民考
被抹黑的明朝中日惨战
在日军南京大屠杀中拯救生命的“华小姐”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景德镇瓷器胎体与青花发色特征研究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张明堂救“仇敌”战日军
明代万历年间“矿监税使”研究的现状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