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体育文化动员的作用、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

2013-12-06隋志宇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动员体育文化

隋志宇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

动员一词原是军事术语,现推广到其他各个领域,借鉴动员的军事内涵,定义体育文化动员为:把体育部门、政府或全社会的力量在特定时期,互相配合、指挥、管理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为这一时期体育任务、工作服务的过程。

体育的历史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体育文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从文化结构层次来定义体育文化,它包括:“体育物资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精神文化、体育行为”[1],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

“全球化”一词最初是在电影界提出的,其本意是在电影领域内寻找不同文化的共同点,为打造不同界面的音乐,要在全球范围内吸纳不同文化的曲风。如今“全球化”已经成为学术界在世界范围内的高频词,并日益引申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国家间文化的交流日趋密切,体育文化成为越来越活跃的社会因素,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北京奥运会、伦敦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增强体育文化软实力成为各国提升国际形象的重要战略选择。鉴于体育文化的重要作用,体育文化动员本应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我国体育文化动员却陷入困境,“面临着动员主体、客体、环体和介体等诸多方面的制约”[2]。所以,阐述在全球化背景下体育文化的作用,探索体育文化动员的发展路径势在必行。

1 体育文化动员的作用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征在其体育文化方面得到一定的体现,而且,体育文化规范着人们的体育行为,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要充分体现一个国家体育文化的作用,就需要发挥体育文化动员的功能,进而推动民族文化自觉。

1.1 体育文化动员对人们体育行为的规范作用

体育价值观念是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对体育文化的动员,我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弘扬什么、鼓励什么,可以引导民众趋向政府所倡导的、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所反映的价值取向,促使体育文化动员的各个要素按照既定的程序和规则来运转。“随着现代社会呈现多元结构、社会的异质性增强、分化程度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样性”,[3]在人们参与体育活动或日常生活方式中就更需要体育文化氛围的熏陶,使持不同价值观的人达成大体一致的观念,把体育规范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促使体育界一些诸如,黑哨、假球、消极比赛、金牌至上、年龄造假等不良行为和错误观念回归至正常、公正、规范、有序的轨道上来,从而为体育文化动员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1.2 体育文化动员能够促进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播

一个国家是否发达、进步、一个民族是否文明、开放,其国民体质的健康程度是重要的参考标准之一。普及体育知识、推进形式多样全民健身活动是提高民众体育知识、促进其体质健康的有效方式。体育文化是我国整体文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体育文化动员通过整合社会、团体和国家的资源,能够促进体育知识的传播,从而满足民众全面发展的需要。

从全民健身的角度而言,体育知识的传播可以通过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体育)、体育文化事业和体育产业的繁荣、群众体育或社区体育的深入等方面同时进行。做好上述几方面的工作,不仅能促进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播,而且民众的健身意识也会相应提高,这样民众对体育知识的追求就会转化为自觉行为,从而形成动态的良性循环。

1.3 体育文化动员能够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形象的提高,不仅需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还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支撑。首先,通过有力的组织和宣传,体育文化动员将民族精神融入于体育教育事业中,融合于体育文化事业和体育产业内,植根于群众体育的发展,把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等优秀民族性格化作建设国家的强大动力。其次,体育文化动员能够为时代精神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一次次国际赛场上国歌的奏响彻底宣告被称为“东亚病夫”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拼搏、团结奋进、从挫折中奋起的“女排精神”激励了几代人,所以体育文化动员能够通过培育和弘扬时代精神,促使民众立足时代前沿,把握时代所赋予的任务,与时俱进、精神饱满的投入到现实的工作中。

1.4 体育文化动员能够在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地位

毋庸置疑,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不仅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实力,还需要有价值体系、文化内涵等软实力的支撑。民族传统文化起到“心理水泥”的强力黏合作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的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民主、开放、和谐的中国”。[4]似乎一夜之间,世界改变了对中国的印象—浪漫、从容、开放、友善的中国气质,取代了世界对中国的迷茫和偏见,让世界重新审视中国,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中华民族也在这一刻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团结、和谐和自豪。

可以说,体育文化动员既表达了我国对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回应一种积极态度,也部分承担了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角色。

2 现阶段开展体育文化动员的制约因素分析

体育文化动员的重要作用毋庸赘言,但动员活动的开展过程却面临着众多的现实困难,各种负面的主客观因素制约着动员活动的顺利展开,也就影响到体育文化动员作用的发挥。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下面对限制动员进程的因素进行分析。

2.1 体育文化动员主体懈怠

主体是指对客体和客观环境有意识并具有指导实践能力的人,在这里包括政府与教育部门或社会组织,体育文化动员的主体负责对动员活动的决策和引导,在动员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动员主体的素质和结构状况影响着其制定策略的优劣以及动员的效果与成败。

改革开放后,为了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曾出现一切以夺得冠军为最高目标,甚至唯金牌马首是瞻的局面,即使在目前在各层次的比赛中获得冠军也是一些体育官员满足私欲、捞取政绩的不二法门,甚至以此来衡量体育项目和相关人员的存在价值。

另外,在以成败论英雄的狭隘观念下,政府过于倾向对“能为国争光”的竞技体育项目的投入,忽视了群众体育的发展,淡化了学校体育的地位。学生体质连续多年下降、群众体育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就是体育文化动员主体懈怠所带来的直接后果。

毫无疑问,体育文化动员主体的懈怠必然造成对动员的组织和引导不力,致使我国体育文化动员组织化程度低。

2.2 体育文化动员客体限制

客体是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指向对象,这里主要指从事或参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三个方面相关活动的人群。体育文化动员客体的素质与对主体的配合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动员功能的发挥。

首先,民众对体育健康意识的认识不足,群众体育健身知识匮乏。这其中包括大部分体力劳动者,他们甚至认为单纯的体力劳动就完全等同于体育锻炼;甚至一部分被誉“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和社会精英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只停留在强身健体层面,他们忽略或漠视了体育健身的娱乐、人际交往、自我超越、社会适应等重要延伸功能。

其次,专业运动员缺乏文化教育熏陶,出路受限,在现行的专业队体制下,运动员最大的牺牲,就是失去同龄人应有的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和权力,一些成名的运动员可以以小学、初中的实际文化程度保送上大学,成为“运动员大学生”,但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修养仍然是不高的。另外,举国体制决定了进入体育圈的门槛相对较高,业余爱好者几乎难有机会进入职业的行列,而受到中国千年儒家思想的影响,普通的运动员社会地位并不高,并且作为职业运动员,他们几乎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交给了这项运动,因为他们的生存技能有限,在退役后往往面临尴尬的境遇。

再次,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升学率压力面前,学生缺乏锻炼时间、缺少陪同伙伴、缺失体育观念等客观现实,造成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多年呈下降趋势。广大青少年及家长虽然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但只能遵循现行的教育体制而无奈忽视孩子的身体健康。

显而易见,运动员缺乏人文修养与教育背景、民众缺乏体育文化知识与学生体育意识淡漠等情况,制约着体育文化动员作用的发挥,导致动员过程阻力重重,缺乏应有的实效性。

2.3 体育文化动员介体的困扰

介体是连接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间环节,在这里指体育文化动员的主体对客体进行动员时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正确的策略能转化客体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促进动员活动的顺利开展。

全球化拓宽了民众的视野,也带来不少问题和困惑。当前,以网络、手机、广播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被广泛运用于动员的过程中,但新媒体只是外在的技术手段,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为民众带来了及时、快捷的资讯,促进体育文化动员的高效开展,推动民众由社会发展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与此同时,虚拟的新媒体环境导致的价值观念冲突、认同危机等又能带来不确定的、甚至是负面的东西,对体育文化动员的进程和环境带来隐患。

网络媒体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是这方面的集中体现,对于一些体育现象、事件,诸如伦敦奥运会羽毛球消极比赛事件、刘翔退赛、国外媒体质疑叶诗文服用兴奋剂事件,费德勒上海大师赛遭遇“刺杀恐吓”事件……在网络上被传的沸沸扬扬、谣言四起,让人难辨真假,甚至一些别有用心者借此攻击我国的政治制度。如果体育事件和现象得不到权威方面及时的发布和澄清,相关体育法律、政策得不到准确、全面的阐述、传播,一定会带来消极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文化动员的开展。

由此看来,一方面,体育文化动员介体能够促进文化动员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其介体也会使其面临巨大的安全隐患,体育文化动员介体的困扰致使其动员过程缺乏稳定性。

2.4 体育文化动员环境和条件的局限

体育文化动员的过程所依附的环境和条件,是对动员活动产生影响的综合的内外部因素。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压力来自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内部环境的压力,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5]目前,我国在体育文化领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首先,我国的经济总量和国民的身体素质不成正比,也就是说,我国国民体质并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刘鹏局长指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社会体育资源的供给相对不足,是制约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最大矛盾”[6]。体育文化服务滞后依然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制约因素。可以说,目前我国无论是从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配套,还是群众的健身意识、体育人文素质的培养,抑或是各级政府部门的发展体育文化的指导措施都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衬。

其次,我国现阶段体育制度不健全。这涉及到运动员职业生涯权益、退役后保障、地方体育官员的价值观与其政绩考核标准、体育专项资金使用与监督、竞技体育奖金分配与审计等诸多方面。赛场上大家看到的是运动员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真正体现的是其背后的培养体制和机制。所有的这些不足都会间接或直接的体现到赛场上、群众参与健身活动中、国民对体育的认识上,造成我国国内体育文化动员环境的恶化。

第三,当前,在我国有影响力的、前瞻性的体育精品力作还不够多,这就很难利用优秀作品的感染,激励作用为民众提供精神动力的支持。这说明体育文化产品创作引导力度需要加强。另外,国家在体育文化事业上的投入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从事相关体育文化事业、产业的从业人员的积极性,这就难免会让从业人员产生功利思想,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这对于体育文化动员的功效显然是明显的消弱。

另外一个方面是外部环境压力,体育文化密切交流与融合的全球化背景下,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不仅存在着如何传承和发展的考验,也面临着西方现代竞技体育文化的压制与冲击。

综上所述,体育文化动员的主体、客体、环境和条件介体等现实存在的不利状况,决定了我国体育文化动员过程的长期性、复杂性,表明了开展动员的艰巨性。解决问题是发现问题的目标和根本目的,探寻体育文化动员相应的发展路径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3 体育文化动员的路径选择

3.1 转变主体的价值观念,加强对体育文化动员的组织引导

主体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决定着其态度以及所运用的策略实效,所以,政府和相关教育、体育部门必须改变金牌至上的价值观,深刻认识到青少年体质的提高、群众体育的良好开展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三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

首先,相关主体要加强组织和引导力度,把提高国民体质健康置于优先位置。一手抓体育教育事业,充分保障民众享受体育教育的权利;一手抓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民间资本的灵活性,满足民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以体育教育事业为基础来促进体育文化事业和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以体育文化事业和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来巩固体育教育事业的基础地位,达到体育教育事业与体育文化事业和体育文化产业的结合与协调发展。

其次,政府要转变固有的思维与工作方式,从宏观上把握政策调节、市场作用和社会组织的资源配置程度。非营利性质的的体育教育事业、体育公共服务机构的根本任务是提供基本的体育教育和体育公共服务,诸如,普及体育知识、监测国民体质、提供健身场所等,应以政府为主导;经营性的体育文化产业,要坚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来提供体育文化产品。在此基础上形成体育文化动员运转协调、高效的领导核心。

3.2 培养客体文化素质、体育健身观念

首先,对运动员进行必要的文化教育,提高其文化素质,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回归于依靠提高人才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强体育与教育的有机结合,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组建了高水平运动队,依托学校的教育资源培养运动员文化水平,而高校借此活跃了校园内的体育氛围、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虽然体育与教育结合的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方向是正确的,之所以会出现问题,主要是因为没有很好考虑到我国的现实国情和体制。体育与教育结合的方式培养运动员,在西方很多国家已经是成熟的模式,也取得了公认的效果,我国在借鉴其模式的同时,应充分结合本国的实情,经过长期的实践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次,以提高青少年体质为基础,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健康观念在西方国家早已深入人心,要改变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下降的现实,就要从培养学生的体育观入手。完善学校体育制度体系,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精神、终身体育观,在养成良好体育习惯的基础上,促进其体质健康。学校体育工作的良好开展,最后一定助益群众体育的繁荣,在相应政策的保障下,体育文化动员的客体会很好地配合主体所组织的各项活动,发挥客体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积极性,从而形成主客体相互促进与配合的体育文化动员。

3.3 建立并完善体育信息权威发布平台

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资讯、信息的来源非常广泛,传播非常快捷,相关体育事件如果得不到权威的发布和澄清,国家的体育方针、政策如果得不到及时的传播,势必造成不良影响。体育文化动员介体的稳定关系到动员的方向,直接影响到动员的效果。

一方面要积极运用新媒体演变的逻辑,鼓励和支持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民众在体育文化动员领域有效参与和发展提供支持;同时,社会应构建起一套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运作特点的行为规范,促进体育文化动员的介体更好的服务于动员过程。

首先,建立体育新闻、事件的权威发布平台,相关事件通过正规渠道发布的越及时,流言的副作用就越小。针对网络与社会上针对体育方面的各种流言,要尽早地发现并予以澄清,并建立相应的预警、监督和奖励机制,充分发挥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体舆论导向作用。

其次,通过体育课和校园广播的宣传作用,及时地发布国家的相关的体育法规、政策,传播正能量,让广大师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体育权益,行使自己的体育权力。

3.4 加强体育文化资源的整合,优化体育文化制度,减少体育文化动员的环境压力

要减少环体的压力,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动员的作用,就必须结合实际开展体育文化资源的整合工作。随着各级体育文化传播机构和体育文化产业集团与国际合作的增多,可以通过对这些机构和集团的动员,以合作的方式引进一些国外的先进体育文化,通过这些先进体育文化传递先进体育理念、修正价值取向、完善体育素养。通过国际体育文化的愉悦情感、娱乐身心、自我完善等附加功能,满足民众对体育的多层次需求。

首先,要着手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在全面认识它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7]”,挖掘其时代价值,赋予其时代内涵,通过创造性的开发,实现其内在价值和实际效益,才能使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值得高兴的是中国武术已经成为了奥运会正式比赛的备选项目,最快将在2020年进入奥运大家庭,这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打造了很好的展示平台。

其次,要实现外来体育资源的本土转化,丰富体育文化的内容。“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超越自己的传统获得自我更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整合异质文化使之符合自己的目的的过程。”[8]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间体育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这给世界上优秀的体育文化提供展示平台。我国也应该利用这样的机会,结合本国实际,引进和改造一些外来的体育项目,丰富民众的生活,满足不同人群多层次的体育需要。在这一点上应该借鉴引入跆拳道运动的经验,在“请进来”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其进行完善和发展,真正做到“洋为中用”。

另外,对现行的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相关制度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进一步加强体育文化动员的保障体系建设,只有在公平、公正的制度体系的保障下,才能解决相关人群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助益体育文化动员的顺利开展。

[1]何群.奥运会,从体育文化到文化产业[J].文化月刊,2012(08)

[2]胡刚.系统论视域下的文化动员探析[J].唯实,2012(06):56-60

[3]孙笑侠,郭春镇.法律父爱主义在中国的适用[J].中国社会科学,2006(01):47-58

[4]袁书营,孙葆丽.2012年伦敦奥运会遗产计划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07):21-25

[5]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01)

[6]刘鹏.体育界共谋“十二五”发展大计着力解决需求增长与资源不足矛盾[N].人民日报,2011-01-12

[7]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8]邢云文.时代精神:历史解读与当代阐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动员体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音乐迪斯尼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我们的“体育梦”
“缺少衣物难过冬,动员亲朋送春风”等十二则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