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拐(柺)”的语义演变及其所在两个语义场词汇的历时替换

2013-12-04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拐子拐棍合成词

刘 曼

(1.麻省大学阿默斯特分校语言文学文化系,Amherst,MA 01003,U.S.A;2.清华大学 中文系,北京100084)

“拐”本指一种简单的木制工具——拐子,后也泛化指辅助腿脚不便之人行走的工具——拐杖。“拐”还有若干常用的动词义项,如“走路不稳,跛行”义、“拐骗”义、“转弯,转过”义,均隐喻引申自“拐”的核心义素“垂直方向的弯曲,不直”。本文将讨论“拐”之“拐杖”义、“跛行”义的由来及其所在语义场词汇的历时替换。

一、“拐杖”义之“拐”

“拐”之“拐杖”义宋代开始见于韵书或字书:

“拐”之“拐杖”义系从“拐子”义泛化而来。拐子本是一种木制工具,形状像“工”字,两头横木短,中间直木长,如:

2)两人舁一条(蚺蛇)在地上,即以十数拐子从头翻其身,旋以拐子案之,不得转侧。(唐刘恂《岭表录异》)②文中引例未注明出处者,均出自《汉语大词典》。

“拐”为木制,又可手持,因此从木或扌。“工”形拐子可隐喻表示宋代的骑兵阵法或城墙建制,即“拐子马阵”和“拐子城”,《武经总要》卷七云:“东西拐子马阵,为大阵之左右翼也”[5]570;北宋东京汴河东水门有南北拐子城[6]。“拐子阵/城”为两翼,垂直于主体。“拐”还表示兵器之柄,垂直于器杆,《武经总要》所记“拐枪”、“拐突枪”、“拐刃枪”等都“有拐”,整个兵器呈“T”形。原书有图为证,如“拐枪”:

3)拐枪刃连裤,长二尺五寸,杆长四尺,有拐。(《武经总要》卷十[5]605)因此,“拐”泛化指“T”形器物,如拐杖。文献用例如:

4)又赐木柺一。(《旧五代史·汉书·高祖纪上》)

5)师唤院主:“与我做个木拐子。”(《五灯会元》卷第十一)[11]

“工”形拐子与“T”形拐杖的共性是具有杆及与之垂直的拐柄,因此,“拐”的核心义素是“垂直方向的弯曲,不直”。这是“拐”诸多引申义的源点。

二、“拐杖”义名词“杖、策、拐”(棒、棍)

(一)上古、中古:杖、策

“拐”出现前,“杖”是“手杖,柺杖”义的主导词。上古以至中古,除主导词“杖”外,也偶用“策”。

1.杖

杖,《说文·木部》:“持也”,本字为“丈”。“丈”,小篆字形为,从又从十,象手持杖形,本义当为“持”。“杖”也表示“(手中所拿的助行的)棍棒”,即“手杖,拐杖”。

上古,“杖”常与“几”(即坐几)连用作敬老之物,如:

6)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礼记·曲礼上》)

7)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礼记·曲礼上》)

上古开始,“杖”不仅是“拐杖”义常用词,还可表示“棍棒”义类名,如《说文·木部》:“棁,木杖也。”“枹,击鼓杖也。”因此,以“杖”构成的复合词很多,如《汉书》“积竹杖”、“灵寿杖”、“邛竹杖”等。

2.策

策,《说文·竹部》:“馬箠”。“箠,击马也。”本义为“竹制的马鞭子”。偶用作“手杖,拐杖”义,如:

8)(大王亶父)因杖筴(策)而去,民相连而从之。(《庄子·让王》)

成玄英疏:因拄杖而去。从表1可见,“策”仅有“杖策”1例,用于《世说新语》。如:

谢安始出西戏,失车牛,便杖策步归。(《世说新语·任诞》)

“杖策”后为“策杖”所代替,后者亦只留存于书面语中。明初《训世评话》中,文言部分用“策杖”,白话部分则用“柱者柱棒”(即“拄着拄棒”),如:9)a.遂相与策杖至通利坊。(《训世评话》第31则)

b.就和那秀才柱者柱棒,同到通利坊。(同上)①这组例句由张美兰教授提供,特此致谢!

表1 上古至中古“拐杖”义名词使用情况② 中古开始,“杖”开始用作行路时所携带的道具,如“锡杖”,是手杖的一种,但与拐杖有所区别,统计时仍计入。

(二)近代:拐、拐杖

近代汉语时期,出现了新词“拐”,以及以“杖”为核心语素、以“拐”为核心语素或附加语素的合成词。

1.“拐”

“拐”和“杖”是部分同义词,“杖”所指范围大于“拐”,可以兼表没有手柄的直手杖或拐杖;而“拐”不能是直的,杆首须有垂直于杆的拐柄。“拐”产生后,二者展开竞争,“拐”胜出;而“杖”则作为构词语素与“拐”构成合成词“拐杖”,最终“拐杖”成为现代汉语核心词。

如表2所示,元代以前,“杖”一直是主导词;宋元开始,“拐”与“杖”并行且逐渐占据优势。元代开始,“拐”的单用例即超过“杖”。

表2 “杖”、“拐”在宋以后文献中的使用情况

2.“拐杖”义合成词

唐代开始出现用例较多的“拐杖”义合成词,在其演变中,涉及“棍棒”义常用词“杖、棒、棍”的迭兴。

(1)以“杖”为核心语素的合成词

“拄”中古开始表示手拿拐杖的动作④如《世說新語·方正》:“韓康伯病,拄杖前庭消搖。”;唐代以后,动宾短语“拄杖”转喻引申为名词,表示“手杖,拐杖”,如:

10)四时树长书经叶,万岁岩悬拄杖藤。

(唐·钱起《题延州圣僧穴》)

“拄杖”一词在唐宋较常用,尤以《祖堂集》、《五灯会元》、《古尊宿语录》等佛教文献为多。“拐杖”一词元明才用。

(2)以“拐”为附加语素的合成词

元末明初,“拐”开始以“做拐杖的……”义或“带拐柄的……”义与“棍棒”义语素构成合成词,有“拐杖”、“拐棒”、“拐棍”,如:

11)忽见崖畔林中走出一个樵者,腰插柯斧,将扁担做个拐杖,一步步捉脚儿走上崖来。(《水浒全传》第九十七回)

12)白头老叟,尽将拐棒拄髭须。(《水浒全传》第三回)

13)铁棒当头着实凶,拐棍迎来堪喝采。(《西游记》第七十九回)

其中,“拐”均作修饰性语素。

“棒”①“棒”的早期用例如:“王子庆忌死于剑,羿死于桃棓。”高诱注:“棓,大杖。”(《淮南子·詮言訓》)(本作“棓”)汉代才见,中古以后用例渐多。但表拐杖义一般以充当合成词核心语素的形式出现。如“拄棒、拐棒”。

“棍”②“棍”的早期用例如:众人执瓦石棒棍,东西互击。(北宋《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一)[4]是那一个实丕丕将着粗棍敲,打的来痛杀杀精皮掉。(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三折)宋以后才见,明末清初用例开始超过“杖”、“棒”。与“棒”一样,表拐杖义也以充当合成词核心语素的形式出现。

(3)唐代开始,口语性文献中合成词用例或超过单音词。用例较多的有“拄杖”、“拐杖”、“拐棒”、“拐棍”等(详见表3)。宋代以后,“拄杖”用例骤减;明代开始,“拐杖、拐棒、拐棍”等用例超过“拄杖”。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LL)语料库来看,明代:拐棒>拐杖>拐棍;清代:拐杖>拐棍>拐棒;现代情况依旧,“拐杖”占绝对优势,而“手杖”跃居第二位(但多见于翻译作品),二者用例都远超其他合成词或单音词“杖”、“拐”。

表3 元以后“手杖,拐杖”义合成词使用情况③ 此外《初刻拍案惊奇》有“拄拐”3例。不见于他书。

以上合成词的出现次序与“棍棒”义常用词的产生先后基本相应。如表4所示,“杖”上古已有,元以前一直是主导词;“棒”(本作“棓”)汉代才见,中古以后用例渐多;“棍”宋以后才见,明末清初用例开始超过“杖”、“棒”。即:杖>棒>棍(“>”指早于,下同)。合成词出现次序与之平行:拄杖>柱(拄)棒>拄棍、拐杖/拐棒>拐棍。这说明在词汇系统中,常用词的演变与有组合关系的语义场的演变密切相关。

“拐杖”最终胜出的原因有二:一是语素“拐”的多义性:“作拐杖的”、“有拐柄的”、“拐形的”,使“拐”组合成词比“拄”组具有更强的指称性;二是语素“杖”作为上古旧词,赋予“拐杖”一定的书面语色彩,语体适用范围比口语色彩强的“拐棒”、“拐棍”广⑥如表3所示,“拐棒”、“拐杖”、“拐棍”两两并用的《水浒传》、《金瓶梅词话》、《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中,“拐杖”只有1例用于人物对话,其余均用于叙述语言;“拐棒”有2例用于人物对话,“拐棍”则有3例。对话用例与叙述语言用例之比(可视为口语用例与书面语用例之比)分别为:拐杖1/7、拐棒2/6、拐棍3/5。。

表4 “棍棒”义名词历时使用情况

(三)小结

“手杖,拐杖”义名词的历时演变可概括为:杖>拐>拐杖。“杖”之所以被“拐(杖)”取代,是由于信息量和指示性不及后者:

杖:[+棍棒]([+助行])

拐(杖):[+棍棒][+手柄][+助行]

因此,“杖”指称拐杖这种特殊棍棒的显著性较低。出于省力原则,唐以后人们将它与动词“拄”结合。明代以后,“杖”与新词“拐”结合构成“拐杖”,最终成为现代汉语主导词,借助新词的活力延续了旧词的生命力。“拐杖”的胜出体现了汉语复音化的趋势。

三、“跛行,瘸”义之“拐”

明代开始,“拐”可表示“走路不稳,跛行”义,如:

14)那山上都是些洼踏不平之路;况他又是个圈盘腿,拐呀拐的走着。(《西游记》第三十五回)

15)那狗死过去了半日,蹬歪蹬歪的渐渐的还性过来,趴起一拐一跌的走了。(《醒世姻缘传》第五十八回)

例14-15中,孙悟空是“圈盘腿”(即罗圈腿),狗被炮仗震了头,所以行走时出现了“拐”的动作。可见“拐”的原因可能是两边腿脚的问题,也可能是其他身体部位的问题。

“拐”多作动词,作形容词用例较少,也晚出,如:

16)机跛,号江拐子。(清邵廷采《东南纪事》卷十二)[11]

宋代开始,“拐”从核心义素“垂直方向的弯曲,不直”隐喻表示人的腿脚动作,如:

17)耆卿踢个左拐。(丑)当职踢个右拐。(宋无名氏《张协状元》)

18)打着对合扇拐全不斜偏,踢着对鸳鸯扣且是轻便。(元薩都剌《一枝花·妓女蹴踘》)

以上“拐”都是踢球动作名,指用外脚踝踢球(详见何春环2010[7]、李金梅、丛振2010[8])。这样势必要将小腿向上折起,与大腿/躯干形成夹角,接近垂直,呈“|—”形,与“拐”的核心义素相符,因此用“拐”表示。并由此转喻引申表示“跛行,瘸”义,基于三种可能:一是小腿或脚有伤病,走路时小腿不能直立承重,与大腿形成夹角。二是脚有伤病,向内或向外翻转,与原本的位置形成夹角。三是腿脚伤病的人,走路不稳,身体摇动,所行路线弯曲不直。

四、“跛行,瘸”义词:跛、蹇、躄、瘸、拐

(一)上古和中古:跛、蹇、躄

上古汉语时期,该语义场成员有:跛、蹇、躄,方言中还用其他词,如《方言》第六:“逴、骚、尢卓,蹇也。吴楚偏蹇曰骚,齐楚晋曰逴。”其中,“跛”最常用,“蹇”次之。“跛、蹇、躄”都表示腿脚伤病行动不便,但三者语义特征和指涉对象有所不同。

跛,《说文·足部》“行不正也”;亦作“”,《说文·尢部》“蹇也”。段玉裁注:“,俗作跛。”又《说文·尢部》:“尢,,曲胫也。从大,象偏曲之形。”曲胫则两腿长短不齐,所以《六书故·人九》说:“跛,足长短偏也”(此为曾昭聪教授提供),《朱子语类》也说“跛是脚一长一短”,因此走路时身体会上下起伏和偏向一边。文献用例如:

19)跛能履,不足以與行也。(《易经·履卦》)

2.蹇

蹇,《说文·足部》:“跛也。”《素问·骨空论》:“蹇膝伸不屈,治其楗。”王冰注:“蹇膝谓膝痛,屈伸蹇难也。”杨上善《太素》注:“伸不得屈,骨病。”(此为曾昭聪教授提供)“蹇”可以是一只或两只腿脚的毛病,行走时身体前后摇动。

20)“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王冰注:“躄,谓挛躄,足不得伸以行也。”(《素问痿论》)

《素问》中“躄”共出现4次,3次都与“痿”连用。4.三者异同

“跛”一般用于人(如上例19),偶尔用于其他动物;“蹇”主要用于其他动物,也用于人[9]801-802。“跛”多是长期的、终生的残疾,而“蹇”或是暂时的、可以治愈的。如:

21)(安国)奉引堕车,蹇。……安国病免数月,蹇愈,上复以安国为中尉。(《史记》卷一百八)

现用义素分析法将三者分析如表5:

表5 “跛、蹇、躄”的语义特征分析

上古以至中古,“跛、蹇、躄”均只作形容词,作定语或表语。

表6 上古至近代前期“跛行,瘸”义词使用情况

(二)近代:跛、瘸、拐

近代汉语时期,除了“拐”以外,还出现了几个新词:“瘸”、“踮(点)”、“跏”、“跷(蹻)”。除“瘸”外,用例皆极少,不予详述。

1.瘸

“瘸”是后起字,本指手或脚偏废的病,病因或为中风导致的半身不遂,《广韵·戈韵》:“瘸,脚手病。”《类篇·疒部》:“瘸,手足病。”如:

22)眼似瞎,手如瘸,轻拈掇,慢拿捻。(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三折)

用例极少。清代(如《说岳全传》)以至现当代作品(如陈世旭《将军镇》)仍偶见。

“瘸”多偏指一侧腿脚有病,行步不平衡,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杂录》:“谚谓跛为瘸。”文献用例如:

23)我这里鬅松短发身奄危,刬地着我拄着一条粗拐瘸着一条腿!(《岳孔目借铁拐李还魂》第三折)

24)一箇瞎,一箇跛,……一箇熟蹶/瘸④后出的《老乞大新释》和《重刊老乞大》中将“跛”改为新词“蹶(瘸)”。。(《旧本/翻译老乞大》第六十一)

瘸子的步态是病腿僵直或无知觉,走路时要以好腿拖动,导致上半身微向前倾。如下面这首曲词的描写:

25)我只道腰偏胯扭,原来是骨挫觔抽,要平不能勾,越拿捻越丑,先一只脚儿丢。(明陳大聲《滿庭芳·嘲瘸子》)

2.三者异同

“跛、瘸、拐”的使用情况如表7所示。“跛”、“瘸”的作品使用范围广于“拐”。“瘸”自元代开始与“跛”平分秋色⑤《花月痕》中“跛”有92例用于人名“跛脚”,故数目陡增。;而“拐”除《歧路灯》外用例均少,而《歧路灯》中有一半为人名“苏拐子”。

表7 近代汉语中“跛、瘸、拐”的使用情况

(1)共性

三者均可作动词,但都比较受限,多用于“一A一A/B”式(A、B指“跛、瘸、拐”),“一 A 一 A”中,“一拐一拐”较多;“一 A一B”中,“一瘸一拐”较多。如:

26)他一拐一拐的在前面走,我只得在后面跟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回)

27)惟有包兴一瘸一拐,见了包公,将孙荣蛮打的情节述了一遍。(《七侠五义》第四十八回)[11]

“跛”是上古旧词,近代时期才开始作动词,虽然也能用于新结构“一V一V”,但不如新词“瘸”、“拐”活跃。“瘸”、“拐”还用于“V呀/那 V”式,“跛”则不能,如:

28)我见他瘸那瘸的,已是走不动了。(《醒世姻缘传》第六十九回)

29)猴王纵身跳起,拐呀拐的走了两遍。(《西游记》第一回)(2)差异

①其余2例为“跛蹇”,意为“庸劣无才的人”,不计。《朱子语类》未见“瘸”。从语义上看,“跛、瘸、拐”的病因不同,“拐”可以是两边腿脚的永久性或暂时性毛病(如例14孙悟空的“圈盘腿”,《花月痕》痴珠“两脚酸痛”),也可以是其他身体部位的毛病(如例15);“跛”、“瘸”多是一边腿脚的永久性残疾(如例23、24)。症状也不同,行走时身体移动方向不同。“跛”伴有上下起伏,“瘸”上半身微向前倾,“拐”则可能伴有左右摇动。“拐”只能表腿脚毛病,而“跛”、“瘸”还能表手臂毛病⑥原因可能是“跛”与“瘸”相因生义,也可能是互文修辞格。,“跛”的用例如:

30)一十五人都打坏,脚瘸手跛奔梁山。(《水浒全传》第七十回)

②从功能上看,“跛”、“瘸”都是主导词,义项单一,“跛”从古沿用至今,“瘸”后来居上;二者兼表病因和症状,兼作形容词或动词。“拐”则是从其他语义引申而来,只表示症状,典型性和显著性有所不及,功能较为受限,多作动词。形容词“跛”、“瘸”可以加词缀“~子”表示“跛/瘸的人”,“拐子”很少表示“跛/瘸的人”。但“拐”由于表义的特殊性,亦沿用至今。

③从地域上看,“瘸”在北方话作品中更为活跃,“跛”、“拐”则南北通用。山东方言作品《醒世姻缘传》中“瘸”表现突出,北方话背景的满汉双语教材《清文指要》、北京官话教材《语言自迩集》、汉语官话教材《官话类编》均只用“瘸”。而《红楼梦》前80回及南方话作品《花月痕》、《海上花列传》均不用“瘸”,都用“拐”,前二者也用“跛”。

[1]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Z].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晁瑞.《醒世姻缘传》方言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汉语大字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1990.

[4]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M/CD].

[5]曾公亮,丁度.武经总要前集[M]//郑振铎.中国古代版画丛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491-771.

[6]李合群.北宋东京汴河东水门考[J].华夏考古,2005,(3).

[7]何春环.论宋代民间词的城市文化意蕴[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8]李金梅,丛振.元曲中的女子蹴鞠小考[J].运动,2010,(7).

[9]王凤阳.古辞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10]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11]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DB/OL].

猜你喜欢

拐子拐棍合成词
三音节合成词中合成词素的判定
Matching单词连一连
拐子湖凹陷中生代构造样式特征
老人如何挑选拐棍
树拐棍和拐棍树
拐棍
罗拐子
词语小超市
拐棍最好选四脚的
拐子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