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学习十八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

2013-12-04孙显元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特色价值发展

孙显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230026)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并由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广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所信仰。党的十八大报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全面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1]1。“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我们党建立9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总结。我们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精辟概括

十八大报告指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12这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最精辟概括。

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毛泽东最早做了表述。在民主革命胜利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当中国人民作出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选择时,曾出现过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争论。后来,毛泽东在总结这一争论的历史时说:“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有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是不清楚的。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点,甚至连国外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了”[2]214。在这里,不仅明确地作出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价值判断,而且已经包含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价值内涵,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就是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价值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在近代,中国最大的需要是要根本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新中国。这就是“救中国”的需要。而社会主义能够满足这种需要,因而,社会主义也就成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这正是这种价值关系的表达。历史已经证明,社会主义具有“能够救中国”的价值。邓小平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五四运动到现在六十年来的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3]166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变迁,中国社会的需要也发生了变化,从“救中国”发展到了“发展中国”。因此,邓小平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价值观,明确地提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价值内涵。他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就没有前途。”[4]311

这些话表明,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的价值关系是,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需要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能够满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解决“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社会问题。这就是在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对中国的价值,故称之为社会主义价值。

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价值判断,被后继的中共领导者们所继承和发展。1989年9月29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结了新中国四十年的历史经验,指出:“正如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5]67-682001年4月2日,江泽民在《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再一次指出:“二十多年前,面对十年内乱中‘四人帮’严重破坏造成的后果,面对严峻的政治局面,社会上和我们党内有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了怀疑,也出现了一些反对社会主义的势力。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他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不能搞资本主义,如果搞资本主义就会天下大乱,中国就会变成西方大国的附庸”[6]216。

在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后,我们党就逐步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概念取代“社会主义”概念,社会主义价值命题也因而随之变化。2003年3月18日,胡锦涛在《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价值判断。他说:“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欣欣向荣,发展前景无比美好。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向世界昭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7]225在往后的一系列中共中央文件和中共领导人讲话中,都坚持了这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充分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的价值,指出:“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1]9-10。“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1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总目标

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总目标。报告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自然是多方面的,而它的价值总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8]实现这个价值总目标是中国人民庄严的历史使命。

十五大报告总结了近代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使命,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9]2。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根本任务,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社会主义道路,完成“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国人民的庄严使命,也是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价值。

在古代,中国一直走在世界民族的前列,而西方一直落后于中国的发展。后来,尤其在欧美主要国家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后,继而兴起了工业革命的浪潮,一跃而成为先进国家,把中国抛到了落后国家的行列中。通过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侵略中国的门户,造成了经济、军事、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对华侵略。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资本的输入,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变成半封建社会;外国势力在中国的军事、政治和文化的侵略,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共同统治中国,使中国由独立的国家转变成一个半殖民地的国家。帝国主义的侵入,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基础,形成了新的社会矛盾,使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构成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此,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成为近代中国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使中国陷入了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在这种危机面前,中华民族所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彻底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面对这个被外国列强分割,面临亡国灭种危机的社会,为了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发动了多次革命斗争。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兴起,演义了一幕又一幕的壮烈悲歌。但是,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一切斗争都失败了。且不说洋务运动,就是农民起义也归于失败。因为农民固然是一支强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但它并不代表新的生产方式,提不出科学的斗争纲领,也不可能开辟正确的革命道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也行不通,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就是一个明证。辛亥革命没有根本解决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它的最终失败同样说明,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发展中国资本主义,仍然是一条死胡同。因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帝国主义所要做的正是“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0]628。

总结中国近代社会反帝反封建斗争失败的基本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尚未登上政治历史舞台,资产阶级是反封建的领导阶级,农民和工人阶级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但是,当中华民族走上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征途时,世界历史时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已经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由资产阶级领导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国家发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必然要发展资本主义,必遭帝国主义所不容,革命只能失败而不可能有其他的前途。十月革命后,世界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历史时期。毛泽东说:“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10]667在这个时期,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发生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都属于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因而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才能取得革命的彻底顺利。

在不屈不饶的斗争中,在屡遭失败的经验教训中,中国人民终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人民的这种历史抉择,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毛泽东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11]1471

其实,在十月革命之前,早已有人通过各种渠道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介绍到中国。特别在五四运动以后,各种社会思潮都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是,面对这么多的“主义”,到底哪个“主义”适用于中国?能够解决“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问题?能完成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这是“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所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正是这个缘故,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很快就发生了“问题”与“主义”的争论,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开端。这场争论表明:一方面,选择何种“主义”,要看这种“主义”是否能够解决中国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中国问题的不同方式,是革命,还是改良,同样决定着人们选择何种“主义”。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经验证明,任何改良的方法,都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只有走革命的道路,才能真正地“救中国”。在这场争论中,李大钊主张对中国问题要有一个“根本解决”,必须采取革命的方法。他说:“恐怕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12]6如果以革命的方法解决中国问题,那么,我们应该选择何种“主义”呢?李大钊的选择是布尔甚维主义,他说:“我是喜欢谈谈布尔甚维主义的”[12]4。“我总觉得布尔甚维主义的流行,实在是世界文化上的一大变动。”[12]5李大钊的选择代表了中国人民历史选择的方向。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求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们党又领导了中国人民进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斗争,求得国家的富强繁荣,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总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完成中国近代史上两大历史任务的完整事业的组成部分。这个总任务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完成的,其间必须完成不同阶段性的历史任务。为此,在过去的历史成就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了21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报告指出:“我们党必须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7]1-2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9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总结,充分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价值总目标。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的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我们信仰这个思想体系,是合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具体国情的选择。但是,只限于信仰,就能给我们带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吗?其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信仰中掏出来的,而是在以这种信仰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的创造,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的享用,作了全面的阐述。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满足发展中国的需要,即能够以创造、创新来实现中国的发展。所谓发展中国,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都是一种创造活动。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表达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需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所说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当前,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报告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我们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就是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客体的实践活动。根据价值论的原理,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把中国社会建设成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使人民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民,都是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即价值对象性,是中国发展的伟大成果。在发展和建设的实践中,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中国人民才能创造出来这些伟大成果,使中国社会从“不够格”的社会主义逐渐地走向够格的社会主义,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就在于满足中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全面需要,让他们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成果。这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所说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体地说,就是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安定有序的社会生活;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方面的价值,就是共享发展成果,即占有和享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对象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具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是价值成果的创造和发展;另一方面是价值成果的实现与享用。这就是十七大报告中所说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3]15。“发展为了人民”,这是发展的目的,表达了人民的需要;“发展依靠人民”,这是发展成果的创造,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于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中去;“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发展目的的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人民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这是一个概念推论的基本公式:

在这个公式中,第一项“为了人民”,是指人民的需要,即主体需要的价值目标;第二项“依靠人民”,是指在实践中创造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客体属性,是价值的创造活动;第三项“人民共享”,是指价值创造者,中国人民共同享用由自己创造的价值成果,是价值的实现活动。这里包含着两个过程:“依靠人民”是价值创造的过程,“人民共享”是价值实现的过程。这三项都离不开人民。在第一项中,人民是需要主体;在第二项中,人民是实践主体;在第三项中,人民是享用主体。到了第三项,终点又回到了开端,但这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更高的基础上的回归,即把主观的需要变成了客观的满足,从而使价值得到实现。

在以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讨论中,人们更加看重的是“人民共享”,而看轻了“依靠人民”的价值创造。这种忽视价值创造,而片面强调价值享用,是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误导。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价值的创造,拿什么来共享?不错,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这是我们一切行动的目的和出发点。但是,目的还只是观念形态,在人们的工作开始之前,它“已经观念地存在着”。对于实践主体来说,“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14]202。我们必须切记,只有通过实践创造活动,才能把这个目的转化为结果。创造出了结果,人民才能共享这个结果。所以,价值创造是价值享用的前提,没有创造价值的实践来源,一切需要的满足,都将成为“乌须有”的梦。

四、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成果的保障

十八大报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1]11。这个“三位一体”的成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理应归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的范畴。但它已经不是全面所说的价值,而是更高层次的价值,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的最高价值成果。

关于这个根本成就的内在关系,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1]12“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蕴涵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创造和享用的全部内涵,而且为社会主义价值的创造和享用,提供了实现途径、行动指南和制度保障。

毛泽东曾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的发展”的价值内涵,它保证了中国人民能够创造发展成果。同样,中国人民能够享用发展成果,也必须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保障,实现价值的创造者和实现者的统一。在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的条件下,价值的创造者和实现者是分离的。马克思说:“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致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致工人被剥夺了最必要的对象——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人只有通过最大的努力和极不规则的中断才能加以占有的对象。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15]41工人创造了价值对象性,自己却不能占有和享用,而被资本家所占有所享用。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种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分离必将日益被消除。自然,这种消除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它必然是一个过程。例如,在社会财富增长的条件下,收入差距的拉大是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矛盾的一个具体表现。但是,我们是不会让这种差距日益扩大下去的,而必然用各种政策缩小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我们充满着自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8]。

[1]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M]//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8]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DB/OL].新华网,2013-01-05.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李大钊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特色价值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医的特色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一粒米的价值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给”的价值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