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去向调查与分析

2013-12-04程家福张卫红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升学英语专业民营企业

程家福, 张卫红

(1.安徽建筑大学 城市管理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2.合肥学院 基础部,安徽 合肥 220045)

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1]。因高校连年扩招,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达630万人,进一步增加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2]。就业前景一直看好的英语专业,随着近几年扩招规模加大,如今出现了供过于求现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开始凸显。据测算,2010年全国英语本科专科毕业生近40万人,其中本科毕业生约占20万[3]。这些英语专业毕业生主要去了哪些单位?近几年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有新变化吗?不同类型、层次院校的男女性毕业生就业单位有无差别?先行相关研究成果比较罕见,且多数是定性研究,本文运用定量与比较研究方法,拟对上述问题作深入探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院校分布上,论文选取了安徽省内的理工、综合、师范、农学、财经等多种类型本科院校,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和安徽财经大学八所重点大学①此八校下文依次简称为中科大、合工大、安大、安师大、安农大、安理工、安工大、安财大。。以上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统计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成为本研究对象。

在抽样年份上,论文选取了2004、2006和2009年上述八校3年英语本科毕业生数据为整群抽样样本。据统计,2004年以上八校英语本科毕业生总计为919人,2006年为1205人,2009年为1378人②文中安徽省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统计数据由安徽省教育厅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提供。。

(二)研究方法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论文重点运用数理统计法、访谈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所获取的安徽省英语专业毕业生原始统计资料,运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做数据分析处理,利用人员访谈资料予以剖析。既利用同一年份毕业生统计数据分析结论做横向比较,也尝试把不同年份统计数据分析结论做纵向(历史)比较,力求把近年来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状况从多角度呈现出来。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状况

总体来看,2004-2009年,英语专业毕业生去向较多的单位是中小学校、民营企业、高等学校、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以及升学等。其中,学校(含中小学和高校)和民营企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两个主要单位,合计占总体的半数以上。如在2004、2006和2009年,以上两单位接受的毕业生分别占总数的54.3%、71.6%和64%(见表1)。基于2009年毕业生统计数据,单样本t检验也表明毕业生就业单位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40.890,p值接近于0,小于α=0.05)。即是说,英语专业毕业生相对集中在民营企业、升学、中小学等少数单位。

表1 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统计(%)

从升降态势看,民营企业是接受毕业生人数增长最快的单位,由2004年的17.3%(159人),增长到2009年的53.2%(733人),增长了35.9%,已独占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半壁江山;其它事业单位(除学校以外)、党政机关、国家和地方项目、出国出境等单位吸纳的毕业生数量和比例也都在逐步增大。相反,原来接受学生较多的学校近年来吸纳的毕业生占总数的比例却迅速下降,从2004年的37%,下降到2009年的10.8%,尤其是高校接受学生的比例下降更快,由15.6%(2004)、8.5%(2006)直降到0.2%(2009)。与之相似,科研单位、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等单位接受的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数量也呈下降趋势。这说明,随着国家就业政策的出台,以及就业指导作用的显现,一些毕业生就业观念有所转变,不再一味追求稳定,局限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而是把民营企业作为就业的重要选择,且呈较快上升趋势。

此外,从毕业生的升学和待就业两种去向来看,升学率与前期相比略有上升,从2004年的13.9%,涨到2009年的14.8%;待业率有所起伏,最高达16.6%(2004),最低为5.2%(2006),三年均值为10.23%(见表1),与同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相比(2009为87%)[4],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待业率要略低些。

(二)男女性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状况

从专业偏好来看,女生对高校英语专业比较青睐,2004年女生占本专业毕业生总数的69.5%,2006、2009年该比例进一步提高,分别达77.3%和76.6%,男性毕业生的比例一直在总数的30%左右波动,(见表2),由此形成了高校英语专业女性化的格局,而男性毕业生资源相对稀缺。当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歧视时,女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就会增大。

表2 高校英语专业男女性毕业生占总数的比例统计

从表3可知,男女毕业生在就业单位分布上有一定差异。在教学单位(含中小学、高校),女生占其总体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的比例。以2004、2006和2009年为例,进入中小学的女生所占比例分别高于男生2.6%、9.3%、2.1%。在其它事业单位和出国出境,女生所占的比例和数量也略高于男生。在升学方面,女生的优势日益凸显,在2004、2006和2009年,女生升学的比例多于男生1%、1.6%、6.3%。以上统计结果表明,一方面女生在择业时倾向到工作环境相对稳定的教学事业单位去;另一方面女生平时学习比较刻苦、扎实,在学业成绩方面通常优于男生。

表3 高校英语专业男女毕业生的就业单位统计(%)

男生择业也有自己的偏好,乐于到企业和机关里工作。在2004、2006和2009年,进入民营企业的男生占其总体比例要高于女生1.3%、6.3%、7.7%;进入国有企业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1.8%、2%、1.4%;进入党政机关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1.9%、1.5%、1%。这些数据反映出男生择业时喜欢选择那些有一定挑战性、风险性工作。另外,从进入机关中男女生的比例来看,以2004、2006和2009年为例,男生略呈下降趋势(2.1→1.8→1.9),女生则相反(0.2→0.3→0.9),这意味着国家公务员队伍中女性比例将会有所提高,需引起有关部门关注。

尽管男女性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单位分布上有较多、明显的差异,但两独立样本t检验证明,男女性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程度(两总体方差相等,F=1.016,p=0.314;t=-0.385,p=0.700,皆大于α=0.05)。

(三)不同类型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按照文理学科来划分,前文中的8所院校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文科院校,包括安大、安师大和安财大;二是理科院校,包括中科大、合工大、安农大、安理工和安工大。研究表明,高校的学科专业优势不同,对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也有较大影响。以2009年统计数据为例(见表4),同样是英语专业毕业生,文理科院校学生就业去向则有所不同。文科院校毕业生去向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私营企业、升学和中小学,三者合计占总量的85.8%;理科院校居前三位的私营企业、升学和待业,占总量的71%。具体来说,理科院校学生去私营企业的明显多于文科院校(多23.2%)。文科院校学生在去中小学和升学方面占明显优势,分别比理科院校多10.1%和7.4%;在去其它事业单位和机关等单位,文科院校毕业生也占据优势。

表4 院校类型与就业单位的交叉列联表

在对上面交叉列联表的卡方(x2)检验中,p值接近于0,小于α=0.05,此说明院校类型与就业单位之间高度相关性。即不同类型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有显著性差异。

另通过方差分析可知(见表5),F=36.169,对应的概率p值近似于0,小于α=0.05,故亦可证明不同院校类型对学生的就业单位去向会产生显著性影响。

表5 院校类型对就业单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从院校与就业单位具体关系来看(见表6),安大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民营企业和升学,合计占总数的65.7%,其中,升学率占25%,在八校中最高,这个数据能反映出该校英语专业的学科优势和学生相对扎实的基本功。安师大学生在中小学和民营企业较多,合计占总数62.1%,其中,去中小学占32.9%,居八校之冠,这表明该校在中小学校英语学科师资力量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①2004年安徽师范大学英语本科毕业生有143人进入中小学校;2006年有300人;2009年有116人。。安财大毕业生主要流向民营企业和升学两个渠道,合计占总数的84.6%,去民营企业的占72.2%,在八校中位居第二。这说明该校毕业生比较受企业单位欢迎。合工大和安理工的两个主要就业渠道都是民营企业和升学,分别占总数的74.8%、82.3%,其中,安工大去民营企业的比例占总数的73.9%,位居八校第一。安理工的毕业生主要去向是民营企业、中小学和三资企业,合计占总数的82.5%,其中,去中小学占10%,这说明该校也成为本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安农大学生主要分布在民营企业和待业两个渠道,合计占总数的78.5%,其中,待业率为12.5%,居八校最高,这种状况应当引起该校对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完善。

表6 2009年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单位分布统计(%)

(四)不同层次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按院校层次来划分,文中将其分成全国重点院校(含中科大、合工大、安大)、省级重点院校(含安农大、安财大、安理工和安工大)和独立学院(含安大江淮学院、安农大经济技术学院和安师大皖江学院)三大类。统计分析表明(见表7),院校层次对其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有较大影响。省级重点院校毕业生在各单位分布的比例总体居于全国重点院校和独立学院中间值。全国重点院校总体上就业层次比较高,升学率最高,达25.4%;去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比例最高,分别为6.3%、4.2%;去民营企业的比例最低(44.3%)。而独立学院的就业层次相对较低,表现为升学率最低,仅为10.5%;待业率最高,达14.2%;去国有企业比例最低(1.5%),去民营企业的比例则比较高(54.2%)。造成上述不同层次院校毕业生就业单位状况的差异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重点院校的品牌效应及其学科优势使然;二是与独立学院的办学劣势及其毕业生学业成就不佳有关。

表7 院校层次与就业单位的交叉列联表

在表7的卡方(x2)检验中,p值近似于0,小于α=0.05(见表8),此说明院校层次与就业单位之间高度相关性。即不同层次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有显著性差异。

表8 院校层次与就业单位关系的卡方检验结果

另通过方差分析可知(见表9),F=4.115,对应的概率p=0.016,小于α=0.05,故亦可证明不同层次院校对学生的就业单位去向会产生显著性影响。

表9 院校层次对就业单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就业单位

三、讨论

前文借助统计分析与比较研究法,阐明了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状况的基本特点,下面对形成这种状况的相关因素加以讨论。

(1)企业取代教育事业单位,成为吸纳毕业生的主要渠道

表2显示,2004年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中有35%进入教育事业单位(含中小学、高校和科研单位),29.9%进入企业单位(含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到2009年,就业单位分布状况发生了变化,有占总数57.7%的学生到企业就业,只有10.9%学生就职于教育事业单位。造成这种变化与我国教育事业单位和企业的人才市场需求密切相关。在过去5年里,安徽省中小学师资队伍短缺状况有了很大改观,高校引进本科毕业生指标锐减,如此导致教育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逐年减少。相反,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企业单位数量在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活力逐步增强,用人需求比以前更加旺盛。另从人员招聘录用制度来看,企业单位的制度简化、易行,员工进出单位比较方便;而教育事业单位的招聘制度比较复杂,逢进必考,且录用指标比较少。

(2)性别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状况

当前高校英语专业女性毕业生约占总数的70%左右,此表明人才市场每年都有更多的女性毕业生去求职,而男性人才供给量相对不足。尽管女性有自己的就业单位偏好,但在存在性别歧视的一些就业单位应聘时,往往很难成功应聘。

(3)院校类型与层次会影响到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分布状况

院校类型的差异表征其学科专业的优势与办学特色,对毕业生就业单位有直接影响,通常师范院校毕业生去学校、事业单位人数较多;财经、工科类院校的毕业生比较受企业青睐。此外,院校层次也会对毕业生就业单位层次产生显著影响,表现为985学校或211学校的同专业毕业生要比普通本科院校的选择机会更多,就业层次更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有显著性差异,主要集中在企业和教育事业单位。在2009年,这两个单位接受的毕业生分别占总数的57.7%和14.5%,合计占72.2%。

(2)男女性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分布状况有一定差异,但不具有显著性。表现为女性毕业生倾向选择教育事业单位和出国出境等;男性则喜欢选择企业、党政机关等有一定挑战性、风险性或复杂性工作岗位。

(3)院校类型对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状况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文理科院校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单位都是民营企业,两者差别在于理科院校毕业生去企业的比例高一些;文科院校学生去教育事业单位多些,升学率比较高。

(4)院校层次对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全国重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层次较高,表现在升学率高、去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比例高,但去民营企业的比例最低。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层次相对较低,表现为升学率低、待业率高、去国有企业比例低,而民营企业比例高。

(二)建议

(1)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帮助毕业生及时转变就业观念”[5]。要引导毕业生消除就业时的“等、靠、要”心态,鼓励他们勇于参与就业竞争,以企业和教育事业单位为重点,努力探寻多元化就业渠道和多区域就业市场。

(2)以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为旨归,构筑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6],为此,当前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改革与完善。

(3)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当前各类企业单位已经成为学生就业的主渠道,高校要主动与其建立合作共赢的人力资源平台,籍此,有效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增强毕业生工作实践能力,力争稳固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1]杨德广,刘岚.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8):53.

[2]2010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超630万 创历史新高[EB/OL].央视《经济半小时》.(2010-06-10)[2011-01-18].http://edu.qq.com/a/20100610/000042.htm.

[3]普通本、专科分性质类别学生数[EB/OL].教育部网站.[2011.1.18].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960/201012/113573.html.

[4]人保部: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EB/OL].中国网.(2010-01-22)[2011-01-18].http://news.163.com/10/0122/10/5TKGRSFL0001124J.html.

[5]罗萍.英语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6,(8):74.

[6]何雅媚.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104.

猜你喜欢

升学英语专业民营企业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考生体格检查表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升学啦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211381 Microsurgical resection of bilateral falcine meningiomas in central gyrus region
民营企业关工委“五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