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芪注射液联合1,6-二磷酸果糖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

2013-11-22郝义彬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年10期
关键词:二磷酸心肌炎果糖

郝义彬

病毒性心肌炎(VM)是心血管科常见疾病,且病毒性心肌炎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1]。病毒性心肌炎发病呈增高趋势,病情严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对于病毒性心肌炎治疗尚缺少特效、高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一直在探讨有一定疗效的治疗方法[2]。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是儿科较为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属于感染性心肌疾病。其症状和体征并为不典型,隐匿起病多见,表现为乏力、发热、心悸等症状,严重的可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休克,甚至危及患儿生命。为了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最佳治疗方法,本文采用1,6-二磷酸果糖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80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修订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标准[3]。临床表现有面色苍白、乏力、头晕、恶心、胸闷、气短、心悸、心前区疼痛、无诱因哭闹等。发病前有发热、腹泻、流感、咽痛等症状。心脏听诊多有心尖区第一心音低钝,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肌酶测定:AST、CK、LDH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心电图检查分别呈现心动过速、心律失常、传导阻滞、T波平坦或倒置及QRS波低电压、S-T段压低或抬高、Q-T延长等。以上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0例,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2~15岁,平均7.89岁。对照组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2~15岁,平均7.79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休息、吸氧、维生素C、辅酶、抗病毒及其他基础治疗;观察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应用1,6-二磷果糖100~250 mg/(kg·d)静脉滴注,以及黄芪注射液10~20 ml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两药均1次/d。两组均连续用药10 d为1个疗程,用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观察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并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等相关检查。

1.3 疗效标准[4]显效:临床症状1周内消失,2周内心电图和心肌酶均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1周内消失,2周内心电图和心肌酶至少有一项恢复正常;无效: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均未达到上述疗效者。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67.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不良反应 除个别患儿出现注射部位疼痛之外,两组患儿均未出现胃肠道反应和过敏反应,也无肝肾损害等毒性反应发生。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各种病毒引起的心肌急性或慢性炎症,可导致一系列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并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猝死等,亦可演变为扩张性心肌病[5]。究其发病机制,一般认为在发病早期病毒及其毒素进入血液形成毒血症,而后病毒侵入心肌细胞直接产生损害作用;病毒感染后引起钙负荷和心肌的自身免疫性损伤;同时心肌细胞内氧自由基增多引起细胞核酸断裂,多糖解聚,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而损伤心肌[6]。故有效清除病毒、调节免疫、保护心肌是治疗疾病的关键。

黄芪注射液是从黄芪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精制而成,含有黄芪皂甙、黄芪总黄酮、黄芪多糖等,具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刺激干扰素系统,从一定程度上抑制病毒繁殖,并增加机体免疫功能,调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而且对Ca2+拮抗作用,可减少因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Ca2+内流从而减轻感染性心肌细胞的Ca2+损伤。同时黄芪具有良好的强心作用,其机制尚不清楚,但临床应用中取得较好疗效[7]。在实验性小鼠病毒性心肌炎模型中,不论用光镜或电镜观察均发现黄芪能明显减轻心肌的炎性细胞浸润及坏死面积,原位杂交示病毒RNA明显减少;病毒性心肌炎细胞模型中,黄芪能抑制病毒RNA复制,证实黄芪有抗病毒作用。高浓度的黄芪皂甙对离体大鼠工作心肌有正性肌力作用,500μm/mg的黄芪皂甙可使培养鼠心肌细胞膜静息电位减小10 MV[8]。这些作用特点与哇巴因对鼠心肌的作用相似,故推测黄芪皂甙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Na+-K+-ATP酶而产生正性肌力作用[9]。

1,6-二磷酸果糖是葡萄糖代谢过程中的重要的中间产物,能有效防止平滑肌、心肌等多种细胞的“钙超载”。药理作用主要有细胞保护、膜稳定、抗氧化、供氧作用等。临床上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及其他各种心脑血管疾病[10]。本文资料表明黄芪注射液联合1,6-二磷酸果糖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明显,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对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综合利用黄芪注射液联合1,6-二磷酸果糖,有利于抑制病毒,有效保护心肌,避免心肌损伤。

[1]赵焕平.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治分析.临床合理用药,2012,5(6C):85-86.

[2]李海娟.牛磺酸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中国医学创新,2011,8(33):58-59.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修订草案).中华儿科杂志,2000,38(2):75.

[4]蔡广.1,6-二磷酸果糖的临床应用进展.心脏杂志,2005,17(1):87-88,90.

[5]郑涛,朱先进,马国林,等.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诊断.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0,36(6):347-349.

[6]吴云毅.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药物治疗应用.中华心内科杂志,2010,22(5):1218-1219.

[7]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35.

[8]吴宝音.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误诊14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7):1635-1636.

[9]石岩.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应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6):129-130.

[10]张福全.黄芪及参麦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治效果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595-596.

猜你喜欢

二磷酸心肌炎果糖
乳果糖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高血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治疗
带您认识果糖
心肌炎患者减少食盐摄入
心肌炎患者减少食盐摄入
1,6-二磷酸果糖三钠盐的毒理学研究
PARP 抑制剂在BRCA 胚系突变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果糖基转移酶及低聚果糖生产研究进展
非淀粉型结晶果糖注射液高温高压灭菌前后5-羟甲基糠醛及pH的变化
二磷酸果糖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急性爆发性心肌炎的临床观察